珠海沙田民歌

珠海沙田民歌

沙田民歌是流傳於廣東珠海沙田地區的傳統民歌。由“疍家人”唱的“疍家歌”、“漁歌”的基礎上,水鄉人獨創的一種曲目,包括鹹水歌、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嘆家姐等。鹹水歌有長句、短句兩種,字數不等,風格各異,抒情悠揚。而高堂歌則以每段四句,每句七字為規則,一、二、四句押韻,以敘事為主,格式如七律七絕一樣。沙田民歌主要分布在磨刀門、泥灣門、雞啼門、虎跳門、崖門等珠江五大出海口,影響面積約500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珠海沙田民歌
  • 外文名:Zhuhai Shatian folk songs
  • 起源:疍家歌
  • 文化特徵:即興創作
簡介,起源,發展,

簡介

 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動漁民稱作疍家人, 疍家人根據自己的生活和勞動過程的獨特性,逐漸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極富濃厚鄉土風情的疍家傳統文化,疍家人把海水沖積而成的土地叫做沙田,在沙田圍墾,開始了他們在沙田種植養植生活,在那裡廣為流傳的民歌被疍家人稱之為沙田民歌,沙田民歌以其獨特的形式自成一體。
珠海沙田民歌
從東晉時起經歷代“疍家人”的創作傳唱,逐漸形成的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歌。它採用帶有珠海沙田地域口音及語彙的光州放眼演唱,在婚、喪、祀神等民俗活動中產生並發展。 沙田民歌的歌詞大都反映海河生產和沙田農耕勞動,具有海河文化與農耕文化融合的文化特徵;歌詞都是演唱的民歌手即興編詞;有相對固定的曲調,疍家人將它的唱法稱為“暴肚”,具有即景、即興的特點。演唱時無論任何樂器伴奏和任何道具輔助,具有無伴奏清唱的特徵。傳唱至今的曲目有5000多首。沙田民歌對珠江三角洲“疍家人”的勞動習俗、生活狀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起源

 沙田民歌源於疍家歌,起於漢代,展於元代,盛於清代。疍家人在性格、語言、服飾、居住、婚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特點,在以打魚為生的悠久歷史中,沙田民歌採用帶有珠海疍家人沙田地域口音及語彙來演唱,內容情真意切,通俗易懂;旋律婉轉,氣勢磅礴;副詞、稱謂非常多,富有人情味,聽來倍感親切,非常有特色。他們在漁歌的基礎上學習和吸取廣東的“木魚”、“龍舟”、“粵謳”等曲藝的長處,也吸取客家人“採茶歌”的藝術精華,觀察生活,蒐集素材,創作出內容豐富的沙田民歌。
珠海沙田民歌
明末清初,浮家泛宅的人不斷湧入珠江口沿海一帶沙田區,以種禾、蔗、蕉、養魚為主,同時也種桑養蠶,操捕魚業,他們在勞動生活中創造了豐富的沙田民歌。由於疍家人在過去不被允許讀書識字的,一百多年來這些歌謠只能通過口耳相傳。清人屈翁山的《廣東新語·詩語》中記載:“疍人亦喜唱歌,婚夕兩舟相合,男歌勝則牽女衣過舟也”,可見與疍家人沙田民歌有著不解之源。疍家人創造了沙田民歌,同時沙田民歌也為我們研究疍家人的勞動習俗、生活狀態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沙田民歌以其獨特的形式,伴隨著疍家人的一生,百多年來,為疍家人的生活增光添彩。自有疍家人以來,這裡的疍家人已經習慣用唱、嘆流暢的沙田民歌來舒心解悶,歡樂助興。他們在嫁、娶和喜慶的日子裡唱;在出海打魚、搖船駁艇時唱;在織網絞纜時唱;在田間地頭、休閒歡聚時唱,處處歌似清風細雨,情如涓涓流泉。
《民俗》一書有著這們一段記載:“疍家是一種富有詩意的民族。他們棲息在海上,海潮來了,便守著艇兒,搭兄搭妹的悠揚唱和,潮水退了,便一齊下灘,捕魚的捕魚,拾蛤的拾蛤。” 疍家婚嫁儀式離不開一個“唱”字。森樹開花叫姐咪嫁,留返亞姐煮飯煲茶。

發展

至清代,沙田民歌發展至鼎盛。據文字記載,當時凡珠三角地區的水上人家都能演唱.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沙田民歌達到高峰,那時,人人能歌,事事能歌。專業歌手梁容勝還把歌唱到了北京,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珠海沙田民歌
2005年,在文化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沙田民歌被列入廣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首次跨地域,以涵蓋珠三角民間音樂的身份參加申遺。衝刺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字號"
沙田民歌承載著沙田地區的風情民情,滋潤著一方水土一方人,抒發出疍家人的情感和心聲。沙田民歌是我國眾多民歌中的一朵奇葩,它以濃烈的鄉音,傳播知識,啟發民智,至今仍有著舒展綻放的空間。而如何保護、繼承和弘揚這種最具疍家特色的文化傳統,應該是幾輩子珠海人共同的事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