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社會學

災害社會學是社會科學用語,指探究災害與社會發展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特點和規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災害社會學
  • 外文名:Sociology of disasters
  • 別稱:1
  • 表達式:1
  • 提出者:克里普斯,周運清
  • 提出時間:2004
  • 套用學科:生物,社會科學
  • 災害與人:二者之間存在相互影響
簡介,詳細內容,

簡介

災害社會學,可從兩個層次分析。一是災害與人的關係。人是災害研究以及社會發展的直接承擔者。二是災害與社會的關係,社會是由人群(集合體)構成的,它有自身的組成要素、結構功能及運行規律。在分析人與災害關係之後,更要著重分析災害與社會的關係,也要從災害對社會發展(人和社會)的影響(正面和反面的)及社會發展對災害的影響兩方面進行分析(氣象社會學和地震災害社會學這兩種災害社會學就是依上述路線進行的(克里普斯,周運清,2004)。

詳細內容

(1)災害與人的關係:是指二者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災害影響著人,人也影響著災害,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災害對人的影響,會對人造成災害,也能客觀上鍛鍊人,使人在災害面前成熟起來。在消極影響方面:災害最直接的社會後果是對人的傷害。歷史上對災害的記載多限於災害發生的時間、波及區域範圍及傷亡人數,當今同樣將傷亡作為災情的基本事實。從社會學角度考察發現災害對人的傷害是多重的,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應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思想因素構成,這3種都可能受到災害的傷害。人的生理包括感覺、運動和聯絡器官,反映了人的生物性。生理傷害包括①災害本身所帶有的實體性物件或環境氣象因素直接對人體所傷、洪水、地震、雪災等;②災害不能直接作用於人而是通過中介物對人造成傷害。如地震致房屋倒塌壓傷亡死;③由兩種情況交叉作用對人產生傷害,在同一種災害中既有直接又有間接傷害,火災直接致人死傷,也能因火引起房屋倒塌致人傷亡。
心理傷害:人的心理是內心的一種體驗,很少直接被災害中的實體物件所傷害。但是,人在災害中受到生理傷害或某種威脅時,危及生命或身體健康時,心理傷害就會產生。地震對心理傷害的表現有極度的痛苦感,強烈的情緒變異(悲痛、恐懼、憤恨、心慌意亂、發火生怒、痛不欲生等)和心理行為嚴重失常。
思想傷害:思想是人的大腦對客觀事件的反映,屬於理性認識範疇,是人的意識中較穩定的部分。災害一般不會傷及人的思想。但是,當災害特別嚴重,巨死巨傷,人的生存和生活條件遭受毀滅性破壞,加上救災不及時等,人的思想也會受到傷害,如活不下去,悲觀失望,這就是災害對人的思想和意志的傷害。
分析認為,災害傷人,也鍛鍊了人,更加成熟起來,其主要表現是①在災害打擊中,人對災害的認識加深,觀念成熟,歷史上的盲目迷信,認為是上帝的懲罰。隨著社會發達進步,人對災害的形成、造成的後果的認識更加科學,為人類防禦災害提供了科學指導;②在災害的打擊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強了,從消極心理建立了信心和勇氣,正視災害的客觀必然性,更加自覺積極主動地與災害展開鬥爭。
人對災害的影響:就人對災害的影響方面,由於人自身的需要和短見加劇災害的發生和影響,無節制的開發和掠奪,破壞了大自然內部、人與自然原有的平衡狀態,不斷產生新的災害,導致災害越演越烈的趨勢。人在災害的關係中,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想方設法減輕災害,進行災前預防,發生時進行救援和自救,發生後人們努力消除災害後果,儘快恢復重建。
(2)在災害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方面,有積極和消極方面。一方面災害破壞了社會結構和功能,阻礙了社會發展和進步,另一方面也磨鍊了社會,促其成熟。從一定意義上來看,社會就是遭受災害打擊之後頑強生存和發展起來的,從而維持生存發展的能力,包括適應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忍耐能力等。中國歷史是一部人民與災害抗禦和克服困難的歷史。
社會發展對災害的影響方面,一方面社會發展程度的日益提高,客觀上加劇了災害帶來的後果(生命線大工程破壞後果),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又能提高人類防災減災的能力,重新構建自然、人與社會的平衡狀態。
(3)防禦災害的社會對策:防災減災對策是災害社會學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防災減災活動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成就,提高防抗救減災害的能力,減輕災害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防災減災過程可分為3個階段。防災階段包括監測預報和防禦。監測災害的意義在於掌握災害的形成與發展的演變動向,為預報提供可能。災害的預報即對即將發生的災害,通過法定程式,向有關部門和社會提出預報,告之災害即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等級大小,及可能的破壞範圍和強弱,其意義在於,提醒和要求政府和社會公眾進行有效的備災活動。防災指災前的備災和應急準備。3個階段相互聯繫,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和條件,後者是結果和目的,監測預報的最終目的是做好防禦工作。第二階段是抗災救災,儘可能保護生命和財產,減少損失,體現了人與災害進行的直接、面對面的鬥爭。消除災害後果和重建階段,其目的在於保證災區人們繼續的生存,給予物質、人力資金、精神的支援,以謀求新的發展。
國家災害防禦對策,包括多方面內容的體系,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防災減災計畫納入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計畫,這是制定和實施災害綜合防禦戰略的基礎。從經濟實力,科技發展水平和整個國民素質等情況來看,我國已經具備了實行綜合防災減災戰略的能力,這標誌著中國開始從被動承受災害和主要依靠災後救援的時期,逐漸進入了主動防災減災的時期。從防災救災的組織上看,綜合防禦戰略是全面動員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從其手段上看,綜合防禦戰略提倡全面使用物質手段、精神手段和體制手段。從防災減災目標實現方式上看,綜合戰略不僅重視災時災後的防抗救工作,而且重視災前的研究和準備工作,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災害、對待災害和防範災害的發生和擴散。因此,我國的綜合防災減災戰略,體現了全面、綜合、整體的理論觀念,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全社會防抗救減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損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