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木偶

泰興木偶

泰興木偶戲是一種古老的戲劇劇種。由安徽流傳而來,已有180多年歷史。泰興木偶戲初從安徽傳來時,唱腔為徽詞,後改為京劇,並逐步發展,形成了平穩剛勁細膩,傳神的藝術風格,在保衛劇團中,頗有京劇傳統劇目,《穆桂英掛帥》、《楊六郎建兵》、《劉備招親》、《郭子儀上壽》、還有神話劇《姜太公釣魚》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興木偶戲
  • 起源:清朝中期
  • 代表劇目:《穆桂英掛帥》、《楊六郎建兵》
  • 地位: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起源,發展,

起源

據史載,木偶又稱傀儡,木偶戲亦稱傀儡戲。春秋戰國時代稱木偶為俑,從俑發展到傀儡戲稱經歷了漫長的階段,到了明清時代,出現了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等表演形式。民國時期,泰興的木偶戲班多時達117家,活躍於市井等鄉間。1959年,眾多的木偶戲班合併為3個木偶劇團,演出範圍北到瀋陽,南到湖南,在上海大世界遊樂場演出長達數月,頗受觀眾的歡迎。1968年調整合併為泰興縣木偶劇團,1971年曾在蘇北為高棉西哈努克親王訪華作來場演出。1973年被揚州地區接收,改名為揚州地區木偶劇團,其後,仍有業餘木偶劇團活躍在泰興農村,尚存黃橋鎮太平村張介城木偶戲班及南沙鎮邵垈林張玉寶木偶戲班,該兩個戲班為祖傳。

發展

泰興是中國木偶之鄉,曾經有一百多戶人家從事木偶的製作和表演。泰興木偶的發源地在廣陵鎮,這裡的木偶劇起源於清朝中期,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木偶劇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杖偶、提偶和皮影等等。廣陵木偶劇屬於杖頭木偶一類,又稱“托偶”或者“托戲”,是木偶劇里最古老的一種。道具都是用木頭刻制的,有實心也有空心的,還有的就是一個面譜。因杖偶表演時用三根木棒操縱,故俗稱“三根棒”或“三根棍”。其中一根支撐木偶頭部,稱為主棒或面棒,耳、眼、鼻、嘴均能閉合張開,眼珠轉動,頭頸上下左右扭轉;另兩根棒操縱木偶人的雙手,表演時,演者兩手能運用自如、靈活準確地把握手中的各種道具,被稱為“手挑子”或“手扦子”。杖頭木偶全長有一米左右,比一般同類木偶大,平底沒有腿,如果需要表演腿部動作,另製作雙腿由演員配合操縱,稱之為“配腿”或“配腳”。表演講究舉動、捻功和步功。操縱時,講究的是穩、準、正、平,並注意借鑑戲劇演員的水袖、步亮相、鷂子翻身等表演程式,以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活動。泰興杖頭木偶在歷史上有“神像”和“人像”兩大流派,在造型和表演方面各有特長。“神像”是方頭大耳,粗獷傳神;“人像”細膩逼真,近似真人。
2005年8月,經國家正式批准,泰興市木偶戲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