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寺廟

梵淨寺廟

梵淨山位於貴州省銅仁地區,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東北邊陲,是橫亘楚蜀大地、綿延數百公里的武陵山脈中一座充滿神秘色彩而又雄奇偉岸的山峰。幾百年來,梵淨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國地域久久流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梵淨寺廟
  • 地理位置:位於貴州省銅仁地區
  • 氣候類型: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常年開放
  • 景點級別:未登記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梵淨山
梵淨山在明萬曆以前,已享有盛名。山上現存明萬曆四十六年《欶賜重建梵淨山金頂序》碑文中,對梵淨山的名望和當年朝拜盛況有詳盡的描述。序文稱:“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淨山者,則又天下眾名岳之宗也……蓋自開闢起勁,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若雲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飲於道府。”足見明萬曆以前,梵淨山已經是國內知名度頗高的佛教名山了。
明萬曆年間,貴州巡撫郭子章在平定播州(今遵義一帶)楊應龍叛亂中,梵淨山曾遭空前浩劫,廟宇在戰亂中毀壞殆盡。萬曆帝母李皇太后,篤信佛教,經她捐資倡議重修,由國舅李穎與高僧妙元主持重修了山上的承恩寺、九皇洞、圓通殿、彌勒殿、釋迦殿和金頂上的天橋,以及山下的承恩堂(壩梅寺),並與萬曆四十六年樹碑於老金頂腳,以志不忘。重建後,朝拜香客逐年增加,梵淨山進入鼎盛時期,香客不僅來自雲、貴、川、湘,甚至有從江西、安徽、江浙一帶遠道而來者。這種盛況延續了兩百多年。
清鹹豐五年,銅仁府爆發了紅號軍起義,起義軍以梵淨山為根據地,堅持鬥爭長達十一年之久,期間,山上廟宇被毀,僧眾風散雲流,香客裹 足不前,梵淨山又一次香燈冷落。同治九年,銅仁東山寺隆參和尚上山主持修復工作,五年內,修復了報恩寺、茴香坪等廟宇。光緒年間,繼續修復了茴香坪、明鏡山、老金頂、九皇洞,新建了水源寺、鎮國寺等廟宇。為方便朝山香客,還在江口境內修整了壩梅寺至金頂、法華庵至金頂、水源寺至金頂三條朝山大路。經他苦心經營,廟宇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山下有四十八大腳庵,朝山大路幾乎三里一庵、五里一廟。
民國初期,梵淨山朝拜景況依舊,民國末年,土匪猖獗,朝山活動驟然大減。
新中國成立後,朝山活動停止,山上廟宇不耐風蝕雨淋先後垮塌,山下廟宇多被改建成學校、食堂、倉庫等,或者被拆除燒毀,至今縣內僅存朝陽寺一座。
上世紀五十年代,梵淨山以其巨大的科學價值和壯麗的旅遊資源,贏得人們青睞,1978年省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先後投資修整上山便道,修築“萬步雲梯”,險峻處設定鐵鏈、鋼筋混凝土護欄,建進山橋涵、歇息台、食宿站等。1985年,省文物處撥款修復了金頂的釋迦殿、彌勒殿和天仙橋,每年進山科考、旅遊、朝山人數與日俱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