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盟烏拉山

巴彥淖爾盟烏拉山為陰山支脈,橫貫巴盟東南部。西起西山咀,東至昆都侖河,東西長94公里,南北寬20公里,山地總面積209萬畝。海拔1500米至2322米左右,主峰大樺背海拔2322米。一百多年前,烏拉山風景極為秀麗,原始森林茂密,野生動物眾多。近百年來,山林發生過兩次火災,原始森林被毀滅殆盡,後來僅萌生出片片次生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彥淖爾盟烏拉山
  • 山地面積:209萬畝
  • 海拔:1500米至2322米左右
  • 主峰:海拔2322米
1950年後,國家在這裡建立了國營林場。經過30多年的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目前森林面積已達22萬畝。主要樹種有山楊、白樺、杜松、側山丹馬茹茹果柏等。山中還有不少灌木林和野生藥林,主要有黃刺玫、酸果、山杏、黃花、繡線菊、金菊、白芍、黃芪、山丹等。每年6至9月間,山花爛漫,香氣襲人。烏拉山以風景秀麗著稱。主峰大燁背蔥寵茂密,青松如海。極目眺望,滔滔黃河如巨龍奔騰遠去,包鋼全景盡收眼底;翹首西北,在茫茫的烏拉特草原上有一塊耀眼的明鏡一烏梁素海鑲嵌在祖國的北疆。大樺背是人們旅遊、療養和避暑的勝地。
烏拉山森林公園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區,也是巴彥淖爾市惟一的天然綠色寶庫。景區內峰巒疊嶂,松柏參天,山勢陡峻,溝壑縱橫,谷峰交錯,集“雄、奇、險、秀、幽、曠”之美於一體,素有“塞外小華山”之美稱,開發潛力巨大。但是,由於基礎設施不配套,交通狀況差,嚴重影響了旅遊景區的招商引資和投資,制約了周邊地區的遊客進入公園旅遊。為了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者和合作夥伴投資開發這塊沉睡的寶地。
今年,烏拉山森林公園自籌資金120萬元,開始修建山口至國道2公里的路面和森林公園至雷達站7公里的路面,目前已投入45萬元,完成了出水及其基礎工作,同時,修築5處橋涵,6處過水麵。烏拉山森林公園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期進一步最佳化旅遊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烏拉山旅遊品牌,為做大做強全旗旅遊產業創造條件。
烏拉山國家森林公園 隸屬於巴盟烏拉山林場,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管理體制。其地理座標為東經109°~109°31′,北緯40°50′~41°20′之間,總經營面積93042公頃。主要樹種有油松、側柏、白樺、山楊、杜松、檜柏、山杏、蒙桑、蒙椴、蒙柞、稠李、野山楂、皂柳、蒙古扁桃、繡線菊、虎榛子、黃刺梅、胡枝子、多刺薔薇等樹種,人工引種華北落葉松、雲杉,共有種子植物63科,185屬,346種。烏拉山森林公園森林覆被率較高,核心區森林覆被率達67%以上,生態環境良好。野生動物種類比較豐富,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4種,二級保護動物20種,主要有雪豹、金雕、玉帶海雕、蒙古斑羚、猞猁、禿鷲等動物,多種珍奇動物在林內左突右奔,出沒其間,野生動物資源增加了自然景觀,豐富了大自然情趣。
烏拉山森林公園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林木繁茂、流水潺潺。春季萬物復甦、草木爭翠、景色秀麗;夏季綠草成茵、山花爛漫、雲霧繞山、細雨綿綿,使人如入仙境;秋日的紅葉、冬日的雪海景色十分迷人。
烏拉山森林公園風景地貌也比較獨特,如有象形地貌、雪蝕地貌、凍土地貌、重力地貌。優美環境與地貌類型相輔相稱,它們與這地區的生態組合出現,並以獨特的魅力而成為旅遊地貌資源,便有了“南劍門”的“雄”,“玉壺峰”、“南天觀音佛”的“奇”,“神門”和大樺背“一覽台”的“險”,“鐵木兔溝”的“秀”,東烏不浪溝古樹、溪流瀑布的“幽”,大樺背山頂夷平面的“曠”,成為當地著名的天然旅遊區。烏拉山森林公園自然景觀秀麗幽奇,山形樹狀姿態萬千,而且人文景觀也相當豐富,烏拉山據史載:北魏時稱跋那山;唐代叫朝那山;清代叫穆納烏拉;早在漢代我國北方民族已有人在大樺背上設壇祭天,一直延續至今;民間流傳著許多神話般美妙的傳說;境內還有一座香火旺盛,曾被清朝乾隆皇帝欽賜的《昌凡寺》仿藏式古廟——梅力更廟;四周還有山洞和石刻,組成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觀。
烏拉山森林公園目前主要開發以大樺背為主體的3個旅遊風景區,面積為1萬公頃,建有景點73多處。森林公園集山、水、樹、石、花、草、古廟為一體,是人們遊覽、避暑的好地方。
陰山岩畫介紹
早在公元5世紀時,境內的陰山岩畫就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現。他在著名的《水經注》中作了詳細的記述。這些記載是世界上對陰山岩畫最早的記錄。然而在其後的若干世紀裡,再沒有人去問津。直到本世紀30年代未,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才發現了幾幅岩畫。對岩畫的全面考察是從1976年開始的。此後,每年都有許多專家、學者和遊人到巴盟境內考察和參觀,先後共發現岩畫1萬多幅,其中做過拍照和臨摹的岩畫有近千幅。這些岩畫不僅反映了陰山地區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學觀和世界觀,同時也揭示了他們的遊牧生活狀況。
陰山岩畫分布非常廣泛,最多的地方在烏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東西延伸5公里多。僅此一處,岩畫就在千幅以上。在地里哈日山東北不遠的山南坡和山頂部也有大量岩畫和地里哈日山岩畫毗連一起,成為一個岩畫分布區。地里哈日山西南約8公里的瓦窯溝北山,每隔2至10米或稍遠一些便有一處岩畫,總數在9百幅以上。其次在蹬口縣的北托林溝山地的黑石上,一般2~3米就有一幅岩畫,最遠間隔不超過10米,其總數在5百幅以上。
最密集的岩畫群一個在默勒赫圖溝一處迎北的崖壁上,東西約50米、高約20米,約有80個人頭像組成。另一個在格和尚德溝中段的一塊迎西的石壁上,寬約5米、高約15米,由50個個體畫組成
岩畫面積最大的是烏拉特後旗大壩溝口西畔石頭上的正方形岩畫,面積約400平方米,被列為自治區重點保護文物。 岩畫的題材從總體上看,取材於遊牧民族的狩獵活動。其中數量最多、鑿刻最精的是動物岩畫。畫中動物有山羊、綿羊、盤羊、羚羊、岩羊、大角鹿、白唇鹿、赤鹿、糜鹿、駝鹿(罕達犴)、狍子、馬、騾、驢、駝、牛、野牛、羚牛、狗、龜、野豬、兔、狐狸、蛇、狼、虎、豹等。其次,是狩獵的畫面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數量可觀,表現了史前民族的社會生活,這是整個岩畫中最絢麗的部分。狩獵畫中表現了各種各樣的獵手、武器、狩獵方式等場面性圖像,無論陰山動物岩畫獨獵或眾獵,還是引弓射獵或圍捕野獸的畫面,通常都表現其最緊張的一剎那,突出獵手對野獸致命處的打擊過程,表現獵人獲得野獸的強烈願望。反映出原始人類的文化藝術來源於人類同大自然的鬥爭這一根本途徑。除動物畫和狩獵畫外,數量上占有較大比例的是放牧畫。放牧畫大約在青銅器時代晚期產生,並一直延續到元、明、清。雖然時間相距很遠,但其內容卻大體相近,一般有出牧圖、倒場圖、一條鞭式和滿天星式牧羊圖、牧馬圖等。這些放牧方式在今日的內蒙古草原仍然比較流行。此外,人物舞蹈、車輛及出行、騎士、騎士列隊、征戰圖、穹廬氈帳、人面形、人手足印、獸禽蹄足印、原始數碼、圖畫文字、星圖等岩畫,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的神靈圖像,在整個岩畫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它們直接反映了原始民族和部落的思想意識和社會生活。特別是幾處天體星象岩畫,在世界岩畫中也是少見的。
陰山岩畫的題材和分布地點有一定的規律性:野生動物圖像多出現在山巔岩石上;狩獵場面一般在山腰和山頂;神靈頭像和天體星象幾乎全部磨刻在山溝的垂直立壁或溝邊坡岸的巨石上(原始人有神靈居於水流湍急之處思想意識)。這些規律與作畫時的社會生活環境,人們的認識水平是相一致的。
陰山岩畫的藝術特色質樸、生動,並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岩畫多以寫實為基礎,記錄了人類童年及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生活。題材來源於自然,來源於生活,再現作者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在構思、技巧和表現力諸方面,均顯示出作者敏銳的觀察力、樸實健康的美學觀和驚人的藝術才華。陰山岩畫並不是對自然原封不動的照搬,作者往往把從生活中捕捉來的形象給予想像性的加工,把表現對象簡化到不能再簡化的程度,並竭力突出作者的意圖,因而使作品非常生動。許多運動物像動感強烈,或引頸長嘶,或回首短嗚,或慢步緩行,或四蹄騰躍;有的彼此含怒欲斗,有的相與舔吻親呢。作者為了強調某一事物,運用誇張、對比和襯托的手法,突出作者表現的中心,如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間鬥爭的圖畫,均在構圖和比例上往往突出勝利者的形象,因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陰山岩畫的作畫方式主要有敲鑿法和磨刻法兩種。敲鑿法是利用比畫面石料硬度高的金屬器或石器,在畫面上打擊成點,點連成畫。用敲鑿法製成的岩畫,線條深淺不一,疏密不均。磨刻法亦稱研磨法,用此法做成的岩畫,痕深面光,斷面成“U”形。此外,還有劃刻法,即用金屬工具劃刻,其劃痕細而淺,此類作品多為晚期作品。
岩畫中還有顏料岩畫,即用石灰和動、植物油調作顏料塗於岩石上的岩畫。這類畫數量不多,多為近代作品,且與喇嘛教有關。
陰山岩畫大體分為四個時代、五個時期:
第一代岩畫,是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時代中期原始氏族部落的岩畫。這是岩畫的鼎盛時期,數量多,分布廣,製作認真。
第二代岩畫是春秋時期至兩漢時期匈奴人的岩畫。
第三代岩畫為中世紀岩畫。這代岩畫又可分為兩個時期,即:北朝至唐代突厥人岩畫和五代至宋代回鶻、党項人的岩畫。突厥人岩畫數量較少、內容以表現家畜為主,其中山羊占有突出地位。表現手法有抽象化、圖像化的特徵;回鶻岩畫的突出特點是用鐵刃畫刻而成,線條細而淺,題材多為仿前代作品,並有少數植物圖案和回鶻文字。党項人岩畫大都是敲鑿而成,做工粗糙但色澤新鮮,多如新作一般,並伴有西夏文字。其藝術特點是形象性很強。
第四代岩畫是元代以後蒙古族的作品,稱為近代岩畫。岩畫分敲鑿岩畫和顏料岩畫兩種。顏料岩畫為蒙古民族所特有,岩畫內容除一部分反映生活、生產(如奔馬、雙峰駝、牧工圖等)之外,多數是與喇嘛教有關的圖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