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王國

幾乎同古羅馬寵貝、南美洲瑪雅的消亡一樣,大約2000年前,曾經繁盛一時的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悄然沉沒在塔克拉瑪乾浩瀚無垠的沙海之中,由於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的遮掩,其宏偉的國都--尼雅默默沉睡在大漠深處上千年,鮮有人能夠擾亂它的平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雅王國
  • 簡介: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
  • 相關:與樓蘭古城並稱為姊妹城
  • 發現者: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
  • 時間:大約2000年前
尼雅王國,尼雅古城,考古發現,文化傳承,歷史沿革,

尼雅王國

與樓蘭古城並稱為姊妹城的尼雅古城,最早是由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發現的。1900年斯坦因在英印政府資助下來到中亞。1901年1月28日斯坦因在被稱為"死亡之海"的新疆塔克拉瑪乾沙漠深處到達尼雅。尼雅古城由佛廟、官署、住宅群、種植園等古代建築組成。這些遺址分布於古代尼雅河終點處的沙丘、沙嶺間。範圍南北約22.5公里,東西最寬處達6.4公里。遺址中心有一佛塔。斯坦因的資料中關於尼雅的文物,只有一組簡牘和共出的零星文物均屬於漢代,其中在斯坦因1931年2月進行的尼雅考古中發現的一部漢簡中有地名"精絕"的漢簡。漢簡稱:......精絕王承書從......大意是:X年X月X日,負責西域事務的官吏向臣屬於漢朝的精絕國王下命令等等。從此漢簡推理,尼雅古城可能即是西域三十六國中的精絕國。
尼雅王國
這次,斯坦因掠走的寶物曾震驚世界。但經過近百年人們逐漸淡忘的尼雅;由於20世紀末重大的考古發現再次震驚世界。人們難以置信的卻是一個確鑿的事實:一千七百年前,一個文化璀璨、歌舞昇平的古老王國的斑斑遺蹟仍然坐落在沙漠腹地……
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尼雅"這個名字在地圖上仍然找不到。可20世紀初、末的兩次重大考古發現,使它在世界上名聲大振。人們難以置信的卻是一個確鑿的事實:一千七八百年前,這裡曾有一個文化璀璨、歌舞昇平的古老王國。如今斑斑遺蹟仍然坐落在新疆塔克拉瑪乾沙漠腹地。

尼雅古城

1995年10月2日至11月2日,中日尼雅考察隊探險發掘的聚落遺址、佛寺、墓地不僅再次震驚了學術界,也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縈繞在人們腦海中一百年的尼雅之謎,又得到一次逼近真實的詮釋。
塔克拉瑪乾沙漠中的古國,人們耳熟能詳的大概是樓蘭,那裡的古代建築,出土的絲綢,還有被稱作"樓蘭美女"的乾屍曾被廣泛傳誦,但知道尼雅的人並不多。原因很簡單,因為尼雅有比樓蘭更嚴酷的自然環境和艱險的路程,人跡罕至,即便勇氣非凡的探險家,也對尼雅望而生畏。因而面積更大、遺蹟數量遠遠超過樓蘭的尼雅,名氣卻稍遜一籌。
那裡沒有人煙,甚至沒有動物和植物生存,大片古代遺址靜靜地坐落在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乾沙漠深處,雖經歷了近二千年的歲月,至今仍完好保存。伴隨塔里木盆地滄海桑田式的變化,古代王國一個個沉沒在塔克拉瑪乾茫茫沙海中。究竟是一些什麼樣的力量,使這片地區的地理環境、人文社會產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它給人們留下的只是無盡的疑惑。

考古發現

《漢書·西域傳》記載過一個精絕國,說它離長安有八千八百二十里,住著四百八十戶人家,三千三百六十口人,養著由將領統轄的兵士五百人。這個遙遠的精絕,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官有民,有兵有將,儼然一個機構完整的王國。可到了東漢時,精絕國被附近的鄯善所征服,這個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中介於樓蘭和于闐之間的一個小國,只留下上面一點點記述,此後消失的無影無蹤。
考古發現尼雅王室的駐地
與其他"被馴服的沙漠"相比,塔克拉瑪幹才是"真正的沙漠",它像一片汪洋大海,流沙組成的凝固的波濤,比大海更為洶湧彭湃。然而它卻出奇地寧靜,色彩單純得聖潔,藍天和白雲是它永恆的伴侶。
來自人類的目光何時觸及在這裡?留下的是些什麼?駝鈴伴隨著朔野遺聲,早已消失在廣袤的沙漠中,考古學者們卻終於看到了些真切的面目。
在整個尼雅廢墟,N14遺址最引人矚目。它規模宏大,屹立在尼雅西北的一片台地上,肆虐的風沙沒有把它吹走或全部掩埋,尼雅獲得的珍貴文物多在這裡出土。非正式的考古報告中,人們習慣稱它為"衙門"或"王宮",有的研究著作大膽地叫它"精絕王室地的駐地"。然而,真正搞清它的面目,並非易事。
雖然因為墓地的突然發現臨時改變了原發掘計畫,並未妨礙對N14遺址的地面調查。這處遺址布局稍顯鬆散,可房屋面積很大。1號建築南北11.2米、東西17.3米,可以稱之為"廳堂",是整個尼雅最大的建築,支撐"廳堂"頂的粗大木柱仍立在原處。"廳堂"內的清理沒有發現什麼,這反倒饒有趣味,表明它的用途並非用於居住。如此寬闊的空間,不是朝拜、會議的場所又能是什麼呢?
"廳堂"東部是3號建築,稀稀落落的殘牆依依可見,旁邊有厚厚的廢棄物堆積,當年斯坦因考察後津津樂道地稱它為"垃圾坑",並聲稱在"3個冗長的工作日,飽吸了古代垃圾散發出來的臭氣,雖已時隔數世紀,這些塵土垃圾依然很刺鼻"。雖然這樣描述,卻掩蓋不住喜悅的心情,因為他在這裡所獲甚豐,先在雜草、樹枝、牲畜糞便混雜中分離出一些毛麻織物的碎片、皮革等,緊接著又發現一個木板圍成的遺蹟,像是廢棄的飼料倉,精美漆器的殘片、木質的器物夾雜在其中足以使人興奮,而帶有清晰漢字的木簡的重要更是不言而喻了。
"垃圾坑"里獲得各種稀奇古怪的廢物,是尼雅考古最大的幸運。因為在一批漢文木簡中,"夫人春君"、"且末夫人"、"大王"等字赫然出現在上面。無論這裡是否是"衙門"、"王宮"或"精絕王室的駐地",帶這樣文字的木簡應該是官府留下的才對。對於那些銅鐵劍鏃、鎧甲片、漆筷子和精巧的圓木椅腿等,也暗示著這裡曾非同尋常。從斯坦因當年的記錄上分析,似乎只挖了這個遺址東面的一部分,西部還被高高沙丘掩埋著,下面蘊藏著什麼呢?但要清除上面的流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沒有卷揚機之類的機械設備實在是太難了,在沒電、沒水、沒路的沙漠深處,如果能實現發掘願望,費用將是天文數字。
地面調查還在遺址南面找到七八個古窯址,地面沒有陶片之類,散布一些鐵渣等遺物,僅從表面還無法準確判別原來是冶鐵或是燒造什麼的窯。窯址的東面為早已乾涸的河谷,連線著斷斷續續的古渠道,兩旁有躺倒了的枯胡楊樹。
尼雅民居布局結構、用材及建築方式等方面基本上大同小異。房屋建設一般都選址於河岸或湖塘邊,足見人們的生存與水的密切關係。房屋的建築為鎖、榫卯結構,大多有地梁,地梁一般選用粗大的胡楊樹粗砍為方木,或只將圓木一面砍平,平鋪於地面上,作為房屋的基礎。地梁向上的一面每隔1.5米至2.5米左右鑿有方形榫孔,用來安裝壁柱,壁柱上方再接橫樑,如此構一個完整的框架,再以紅柳、蘆葦等編成笆牆,固定於壁柱之上,就構成一座結實的木屋。據說這樣的木屋就是所謂的"諾亞方舟"!
尼雅古國最大的神秘之處可能在於1995年10月,中日兩國考古學家深入塔克拉瑪乾沙漠,對尼雅遺址的大規模科學考察新發現。此次挖掘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收穫最為豐碩的一次,被評為"95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出土文物之豐富,保存之完好震驚了中國乃至世界考古界。這次考古價值最高的發現是大量保存完好特色鮮明的織錦和寫有佉盧文的木簡函牘。其中"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質地厚實,紋樣瑰麗流暢,色彩艷麗,世所罕見。大量的佉盧文檔案也讓考古學家們喜之若狂。

文化傳承

佉盧文最早起源於古代犍陀羅,是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的文字,全稱"佉盧虱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一帶使用,公元l-2世紀時在中亞地區廣泛傳播。公元4世紀中葉隨著貴霜王朝的滅亡,佉盧文也隨之消失了。18世紀末佉盧文早已經成了一種無人可識的死文字,直至1837年才被英國學者普林謝普探明了佉盧文的奧秘。但是問題在於公元3世紀時,佉盧文在產生它的印度消失了,怎么突然又在異國它鄉流行了起來?這著實讓歷史學家們摸不著頭腦。
最誘人的當然是佉盧文木牘的內容。解讀它們發現,尼雅王國長期受到來自西南方SUPIS人的威脅與入侵。可以說,尼雅王國是在預感大難臨頭中,憂心忡忡地度過了最後的日子。木牘的文字表明SUPlS人對尼雅王國的威脅到入侵是一步步地加深,如"SUPIS人之威脅令人十分擔憂,余等將對城內居民進行清查";"現有人帶來關於SUPlS人進攻之重要訊息";"現來自且末之訊息說,有來自SUPIS人之危險……,兵士必須開赴,不管有多少軍隊……"。顯然尼雅人無法抵禦強大的SUPIS人的進攻,"SUPIS人從該處將馬搶走";"SUPIS人搶走彼之名菩達色羅之奴隸"。考古學家們在這個沉睡了1600年的廢墟上,看到了宅院四周屍骨累累,內部各種遺物四處散落,房門敞開或半閉。用來存放佉盧文的陶瓮密封完好沒有拆閱,儲藏室里仍有大量的食物,甚至紡車上還有一縷絲線。這一切似乎告訴人們尼雅王國在面臨長期的入侵威脅後,遭到了慘重的致命一擊,甚至沒有留下最後的文字記載。

歷史沿革

東漢末年,漢朝國力日竭,東漢官兵撤離西域。中原陷入長久的分裂與戰亂之中,西域出現了政治真空,西域各國也陷入了弱肉強食的殺閥爭戰中。弱小的尼雅最終淹沒在這血腥的廝殺中,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織錦則透出尼雅人心歸中國祈盼和平,也讓人們面對這千年織錦,為尼雅的命運扼腕嘆息。
但是在各種史書上從來沒有關於SUPIS人的任何記載,這個兇猛好戰而富於侵略性的民族會是些什麼人?尼雅王國後裔們的命運如何?這些未解之謎讓歷史學家們苦思不得其解,而尼雅王國的最後歸宿,又令人嗟嘆不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