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民忙哈遺址

哈民忙哈遺址

哈民忙哈遺址位於通遼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鎮東偏南約30公里、南距通遼市約60公里的史前聚落遺址。遺址介於西遼河及其支流新開河之間,地處西遼河平原東部、科爾沁沙地腹地,平面呈不規則橢圓形,總面積近10萬平方米。哈民遺址是迄今為止在內蒙古乃至東北地區發現面積最大的一處大型史前聚落遺址。

哈民遺址展示館和博物館主體工程已完工,於2016年8月19日揭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哈民忙哈遺址
  • 地理位置: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鎮東南約15公里
  • 氣候:溫涼偏乾,存在一定的荒漠化
  • 區域面積:17萬餘平方米
  • 管理單位: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
發掘背景,歷史沿革,地理環境,重要發現,房屋居址,房屋結構,人骨遺骸,精美玉器,灰坑及墓葬,遺址歷史,保護目標,生態價值,重要意義,管理措施,開發利用,

發掘背景

2010年5月至9月,為配合通(遼)——霍(林河)鐵路複線建設,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通遼市科左中旗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鐵路沿線進行了文物調查,期間發現了正在被盜掘的哈民忙哈遺址,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對哈民遺址進行了大面積有計畫的考古發掘工作。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共清理出房址43座,墓葬6座,灰坑33座,環壕1條,清理面積達4000餘平米。
出土了大量珍貴遺物近千件。特別重要的是在7座房屋遺蹟中發現了完整的房屋頂部木質結構,完整再現了新石器時代半地穴式房屋的構築框架,這在全國來講尚屬首次。另外在幾座房址當中還發現凌亂堆棄的大量人骨遺骸,有一座房址內多達97具,反映了當時部落戰爭的真實場景,這對於進一步研究新石器時代當地原始居民的社會結構、政治關係以及生活方式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

歷史沿革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哈民忙哈遺址的發掘工作從2010年開始2012年7月25日,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遺址開始進入第三個年頭的發掘工作,8月14日,為了更清楚地了解考古工作,記者曾走進考古發掘現場,詳細了解了古遺址的發掘情況。11日,古遺址第三次發掘工作全面結束,近四個月的發掘工作中,考古工作人員發掘出土大量人骨,收穫珍貴的各類文物逾數百件,其中,部分玉器是在此前考古挖掘中從未被發現,為研究史前玉器提供了彌足珍貴的重要資料。

地理環境

哈民忙哈遺址位於通遼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鎮東偏南約30公里、南距通遼市約60公里的史前聚落遺址。遺址介於西遼河及其支流新開河之間,地處西遼河平原東部、科爾沁沙地腹地,平面呈不規則橢圓形,總面積近10萬平方米,曾獲得“201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榮譽。
遺址位於科左中旗舍伯吐鎮東南約20公里處。經發掘,共清理房址43座、灰坑38個、墓葬6座、環壕1條,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等遺物近千餘件。填土含少量陶片、動物骨、蚌殼及零散人骨等。

重要發現

房屋居址

房屋居址成排或成組分布、規整統一的空間布局,屬於完整的史前聚落形態,對於正確揭示東北地區史前人類的居住環境及其居住方式有著不可多得的標識作用。由此可以探究古代社會人類群體之間的種群關係,最大限度地復原古代社會氏族、部落或家族之間的結構與形態,內部等級的構成、財產的占有以及家庭和婚姻的狀況等。甚至通過對出土物品的分類和統計還可以較為準確地再現當時社會的生產與生活畫面。豐富的出土文物,反映聚落廢棄時間的突然性,有助於還原歷史的真實狀態。譬如像戰爭、瘟疫等的忽然降臨,令人猝不及防的地震、洪水等。保存如此完整的聚落形態和出土遺物,在東北地區乃至國內都是極為少見的,這對史前聚落遺址的研究意義及其重大。
哈民遺址出土的蚌飾哈民遺址出土的蚌飾

房屋結構

保存較好的房屋木質結構痕跡,是在中國甚至世界範圍內第一次在史前時期的聚落遺址中發現,清理出房頂的梁架結構,對於復原史前房屋的建築方式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形象依據,堪稱史前建築史上的空前發現。
內蒙古哈民史前聚落遺址中的32號房址內蒙古哈民史前聚落遺址中的32號房址

人骨遺骸

房址內發現大量人為棄置的人骨遺骸,真實地反映了古代部落或種性之間的複雜關係,如種族仇殺、部落戰爭、抑或是瘟疫、自然災害等。經專家現場鑑定,被棄置的人骨多為婦女和兒童。這一發現對於解釋聚落的廢棄原因具有重大的意義。
哈民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骨器哈民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骨器

精美玉器

精美玉器的出土,除了溫潤細膩的玉璧、玉環、玉鉞、玉墜等,還發現有加工玉器的坯料。部分玉器的器形與遼西地區紅山文化的同類器十分接近,對於進一步探討新石器時代考古學諸文化之間的關係具有重大的意義。

灰坑及墓葬

辨識出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類型。科爾沁地區的史前考古工作較為薄弱,該遺址發現與發掘之前,其史前考古學文化基本是一個“空白”地帶。哈民遺址的發掘不但填補了這一空白,而且遺存所反映的獨特文化面貌,展示出一種新的考古文化遺存。這類遺存大體分布在科爾沁沙地一帶,東北甚至達到了松嫩平原地區。其年代大體與紅山文化晚期相當。哈民遺址的發掘,首次揭示了這類遺存的聚落情況,如房址、灰坑及墓葬的形制及分布範圍,為我們認識和了解這類文化的聚落提供了典型的依據。通過認識完整陶器及其組合關係,以及石、骨、蚌製品的共存現象,將會為這類遺存的命名奠定堅實的基礎。
哈民忙哈遺址

遺址歷史

哈民遺址距今約6000年至5000年之間,規模之大、保存之好、現象之複雜奇特、出土遺物之豐富在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史前考古中都極其罕見,尤其是罕見的房屋結構、房址內大量凌亂人骨、有自身特點的麻點紋陶器、種類繁多的石、骨角蚌器、精美玉器的發現,對研究新石器時期的房屋結構、生活習俗、制陶工藝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

保護目標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平副所長向記者介紹說,下一步關於考古工地的工作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立文物展示棚,到2010年5月9日考古工地上已經蓋起了1300平方米的保護棚,將一些發掘出來的房子遺址、人骨等物現場保存。“展示棚為彩鋼棚,目前遺址上已經建立了4座,彩鋼棚內部將用以技術處理,主要用來展示和保護出土文物。第二部分就是考慮建立遺址博物館,科左中旗旗委、旗政府和通遼市都給予了哈民忙哈考古很大的肯定,如果建立博物館,文物和古遺址的保護、安防等工作都會得到提高,文物也會進行永久性保護。”同時,吉副所長表示,哈民忙哈遺址的發現對科爾沁地區史前歷史的研究及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文化事業具有重要意義,為科爾沁史前文明展現給世人提供了第一個視窗。

生態價值

用牆圍裹起來的人類居址,我們叫它城,用壕溝圍裹起來的人類居址我們叫它“聚落”。哈民遺址就是用壕溝圍裹起來的聚落遺址,環壕就是封閉起來的壕溝。世界範圍內,城大約出現在距今5000年前,壕溝或環壕則出現於9000年前,其功能就是防禦。經過鑽探結合打探溝等方法初步確定了哈民忙哈遺址北區的環壕走勢和形狀。哈民忙哈遺址北區環壕為東西長350、南北寬270米,呈橢圓形封閉狀的聚落環壕。壕溝內填土為疏鬆的黑褐色花斑土,包含少量陶片、動物骨骼、蚌殼及人骨等。
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遺址的房址有助於研究史前聚落形態。房屋居址屬於完整的史前聚落形態,保存較好的房屋木質結構痕跡,是在我國甚至世界範圍內第一次在史前時期的聚落遺址中發現,房址內發現大量人為拋棄的人骨遺骸,經鑑定多為婦女和兒童,專家推斷聚落內的婦女兒童是一場突然降臨災難的犧牲品。這一發現對於解釋聚落的廢棄原因具有重大的意義。出土的部分玉器的器形與遼西地區紅山文化的同類器十分接近,這對於進一步探討新石器時代考古學諸文化之間的關係具有重大的意義。哈民忙哈遺址的考古發掘,填補了中國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空白。

重要意義

哈民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石斧、玉斧哈民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石斧、玉斧
遠古時代的社會形態及其制度,是可以通過一些物質遺存的形式反映出來,作為靈魂歸宿的居所,古人的墓葬通常可以理解為現實社會的縮影。墓葬的分部與布局、墓葬的排列與走向等,與這些對應的可以看清家族或家庭的一些構成情況。哈民忙哈遺址發現的墓葬有6座散布於房址之間。除3號墓葬發現於11號房址內,其它墓葬都有墓壙。6號墓葬為圓形土坑豎穴墓,其餘的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穴較短淺。6號墓葬為三人仰身屈肢葬,餘下墓葬都是單人仰身疊肢葬。
古人用於儲藏的窖穴、取土形成的坑穴或填埋垃圾的坑洞等,廢棄後我們稱之為“灰坑”。灰坑內包含的遺物,往往被我們用於解釋古代人類活動最直接、最有說服力的“物證”。哈民遺址清理出土的灰坑較少,其平面形狀呈圓形、橢圓形、圓角方形和不規則形。坑體多為平底和圜底。灰坑內出土遺物較少,僅見陶片、動物骨骼和蚌殼等。
哈民忙哈遺址出土的陶器最主要的器型有以麻點紋為特色的筒形罐、壺、缽、盆等,多數成組出現。此外還有少量的丫形器、陶餅、彩陶片等。陶質絕大多數為砂質陶,還有少量的泥質陶和夾砂陶。泥質陶和夾砂陶的發現數量較少,皆為陶片,陶質堅硬。此外,泥質紅陶還見有少量的彩陶片,所見紋飾有橫向條形黑彩紋和弧線對頂三角黑彩紋。
哈民忙哈遺址發現的石器多為石質工具。製法以琢制和磨製為主。器類有磨盤、磨棒、餅、斧、錛、鑿、砍砸器、環狀器、杵、鏃、葉等。從石器的岩性看,主要有石英石、石英砂岩、鞍山岩、矽質灰岩、燧石、瑪瑙、玉料等。根據生產工具的組合關係看,哈民忙哈遺址的先民們,應該從事以農耕為主,兼具有捕撈和狩獵輔助的經濟模式。
骨角蚌器除了用於生產工具,多數製作成裝飾品,由於這類物質是有機質,保存下來的數量通常不很多。此外這類物質還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環境、氣候等方面的信息。一般多見器形有錐、針、鏃、匕、刀及墜飾。
7000年前就成為人類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奢侈品——玉器,在哈民忙哈遺址中也被發現。哈民忙哈遺址玉器見於個別房址內,種類有玉璧、玉環、玉鉞、玉墜飾等,出土玉器質感溫潤、造型精美。玉器通常也被認為是通天理地、曉諭鬼神的惟一載體。這對於解釋了古代人類生活習俗、審美情趣以及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哈民遺址規模之大、保存之好、現象之複雜奇特、出土遺物之豐富在整個東北地區的史前考古中都是極其罕見的,尤其是殘存的木質房屋頂部結構和房址內大量凌亂的人骨遺骸為復原史前生活原貌,以及有自身特色的裝飾麻點紋的陶器、種類繁多的石、骨角蚌器、精美的玉器等,對研究新石器時期的房屋結構、經濟生活、制陶工藝、宗教習俗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

管理措施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內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遺址被評為“2011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之一。

開發利用

最早作為盛器出現的陶器,是史前人類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物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陶器易於製作也易於破損,這一特性使生活在不同區域,具有不同文化面貌的族群、部落都可以生產製作陶器,並延續不斷。這些看似普通的陶器因為承載了史前人類不同的文化精神內涵,成為今天人們認識和區別不同區域、不同文化面貌史前文化的最佳手段。哈民忙哈遺址也不例外的,其出土的大量陶器是考古人員破解哈民忙哈遺址謎團,解讀史前文化的一把最好的鑰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