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草原國家公園

呼倫貝爾草原國家公園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大興安嶺以西,由呼倫湖貝爾湖而得名。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在650~700米之間,是中國保存完好的草原,水草豐美,有"牧草王國"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呼倫貝爾草原國家公園
  • 面積:10萬平方千米
  • 級別:國家級
  • 管理單位:AAAA級風景區
  • 批准時間:2007年11月27日
  • 批准文號:GB/T17775-2003
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美麗風光,代表景點,草原保護,

地理環境

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場,呼倫貝爾草原總面積約10萬平方千米,天然草場面積占80%,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這裡以莫日格勒河流域、海拉爾河流域為中心,呈東北——西南走向的狹長地帶分布,東至那吉林場,西至伊和烏拉景區,主要包括頭站、金帳汗、呼和諾爾、白音哈達、伊和烏拉、夏營地、那吉林場和鄂溫克蘇木八大核心區,規劃面積4800餘平方公里,景區規劃以遊牧文化為一條貫穿主線。年氣候總特徵為: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年溫度差、日期溫差大。地域遼闊,3000多條縱橫交錯的河流,500多個星羅棋布的湖泊,一直延伸至松濤激盪的大興安嶺
呼倫貝爾草原四季分明,被世人譽為世界美麗的花園。呼倫貝爾草原年平均溫度0℃左右,無霜期85~155天,溫帶大陸性氣候,屬於半乾旱區,年降水量250~350mm左右,年氣候總特徵為: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年溫度差、日期溫差大。能種植春小麥、馬鈴薯及少量蔬菜。

自然資源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中國當今保存完好的草原,水草豐美,有鹼草、針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種營養豐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國之稱。呼倫貝爾大草原也是一片沒有任何污染的綠色淨土,出產肉、奶、皮、毛等畜產品備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連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國家。它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同時這裡也是中外聞名的旅遊勝地。

美麗風光

呼倫貝爾草原國家公園
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是個風光優美、景色宜人的地方,那裡有一望無際的綠色,有延綿起伏的大興安嶺,還有美麗富饒的呼倫湖和貝爾湖。.這裡被人們盛讚為北國碧玉,人間天堂。
春天,冰雪融化了。小草飄動著細細的嫩芽,花兒在風中散發著無限的幽香,草原的野草野花開始盛開了,五顏六色的,就像一塊漂亮的地毯,披在呼倫貝爾的大地上。樹木也穿上了綠色的紗衣,春燕歡笑著歸來,整個大草原春意盎然。春天的呼倫貝爾變得萬紫千紅,美不勝收。
夏天這裡空氣清新,氣溫涼爽,是避暑度假的勝地。 一場細雨過後,一覽草原風光.美麗的大草原一眼望不到邊,藍天白雲、碧草綠浪、湖水漣漪、牛羊成群、點點氈房、裊裊炊煙,整個草原清新寧靜。茫茫無際的牧場,傳來悠揚的牧歌,一條彎彎的小河,靜靜地流向遠方。白色的羊群在山坡上吃草.遠遠望去,好像是白雲飄浮在山間,又好似粒粒珍珠撒落在草原上. 微風吹過,草浪滾滾,形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牧羊的姑娘,唱著動聽的情歌,揮動著羊鞭,遊走在美麗的草原上。傍晚,夕陽西下的時候,在霞光的輝映下,草原與天連成一片。蒙古包里響起了委婉動聽的馬頭琴聲,這動與靜相結合的草原美景,怎不叫人心曠神怡。
秋天,這裡是一片金黃的世界。成熟的野果掛滿枝頭,微風吹來,草原翻捲起層層波浪,草香撲鼻,秋風佛過,散發開一陣陣沁人心扉的清香。牧人們忙著放牧,剪羊毛。人們的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整個草原好似一幅美麗的金色油畫。
冬天,這裡經常的大雪紛飛,整個大地都變成了瓊雕的草、玉琢的樹。漫天雪花飛舞,給草原穿上了潔白的盛裝。小河也覆蓋了厚厚的雪白棉被,樹枝掛滿了沉甸甸、蓬鬆鬆的雪球。呼倫貝爾變成了白色的世界,變成了銀裝素裹,白雪皚皚。
呼倫貝爾是世界少有的綠色淨土和人間的樂園.四季風光無限。擁有太多讓人流連忘返的美麗景致。但最讓人難忘的還是草原的夜色,月光下草原雖然沒有了五彩繽紛,卻多了一片寧靜和神秘,一直延伸在一望無際草原上的路似乎沒有了盡頭。
彎彎的月亮懸掛在那高遠的天空中,雲彩隨著月光的柔曼光影變幻著她輕柔而纏綿的舞姿,夜空中綴滿了繁星,沒有污染的大氣清晰度極高,星星顯得非常明亮。徐徐清風拂面,月色下的河水靜靜流淌,在月光下依稀閃爍出點點波光。環顧四周,蒙古包閃著點點光亮,草原在夜色中舒展開她寬大的胸懷,以特有的幽靜歡迎遠方的客人。
這裡的夜色最美麗,這裡的夜色最迷人。微風拂人,草香襲人,月光誘人,水波撩人,鳥聲動人。
好一個語言無法形容的草原夜色!置身於她的懷抱,整個人就融入朦朧的夢境之中。
此時,遠處傳來悠揚的馬頭琴聲,近處燃起一堆篝火,幾個姑娘和小伙盡情地歡跳蒙古舞,酣暢淋漓地放聲歌唱,此情此景,真是人生最美好的故事,淺寫著遊子的思念和眷戀。摘自《草原風光秀美 夜色令人陶醉》

代表景點

呼倫貝爾的陳巴爾草原上的莫爾格勒河被當地人稱為第一曲水,此地是以遊牧部落為景觀的旅遊景點。這裡是呼倫貝爾的天然牧場,每到水草豐美的季節,這裡就會聚集很多遊牧的牧民,形成一個自然的遊牧部落。莫爾格勒河畔的金帳汗蒙古部落是依照當年成吉思汗的行帳建成的,再現了當年蒙古部落的風貌。每逢夏季,陳巴爾虎旗走敖特爾的蒙古族和鄂溫克族的牧民們便在這山清水秀、水草豐美的所在,自然形成一個遊牧部落群體。
呼倫湖是呼倫貝爾草原的一大美景。站在湖邊一眼望去,看不到邊際。在湖畔常會遇到剛剛還是晴朗的天空轉眼風雲突變,下起了大雨,可西方的太陽並沒有褪去,這是一場難得的“太陽雨”。

草原保護

由於內蒙古草原位於乾旱和半乾旱區,受氣候因素與人類活動的長期交叉影響,生態系統十分脆弱。
據自治區草原主管部門2003年普查統計,全區退化、沙化、鹽漬化草原面積達7.02億畝,退化、沙化面積占草原總面積的比重由上世紀60年代的18%、上世紀80年代的39%,上升到2003年的62.68%。雖然從西部大開發以來,自治區投入力量進行草原生態治理,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據2009年草原監測顯示,與上世紀70年代初相比,全區草原治理區和非治理區產草量分別降低25%和50%。
事實上,因為出現的種種問題,為了保護草原生態,內蒙古的許多盟市旗縣幾年前就開始實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措施,但這些措施大多帶有政府的強制性,牧民除了在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區的2.5億畝草原能夠享受補貼外,其餘全憑牧民個人承擔。如今,國家實施的京津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等工程大都已到期,是返回放牧還是堅持退牧還草?是進一步加大投入,啟動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接續工程,還是任由多年保護和建設的成果付之東流?這是牧區面臨的最緊迫問題。
冬今春的雪災也充分說明,草原的保護和建設必須與草原畜牧業發展同步進行,前提是必須加大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而逐步提高飼草料保障能力和過冬度春標準棚圈及配套設施建設水平,卻是異常艱巨的任務,需要長期進行。
為保障牧民收入與草原保護和建設相協調,自治區提出要建設節水灌溉飼草地,力爭由現在的480萬畝發展到1000萬畝。近幾年,自治區部分牧區通過股份合作等市場機制,建起了一些規模化、現代化生態示範牧場,形成了集飼草料生產、科學養殖、初步加工為一體的草原畜牧業生產園區,在牧區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按照這一思路,如果將草原牧區劃分為畜牧業最佳化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明確不同區域的生態功能和產業定位,科學規劃人口居住分布、轉移和畜牧業生產布局,建設1000個草原生態牧場,使草原牧區25%的基礎母畜進入現代化牧場飼養,草原畜牧業就會發生質變。
然而,無論是灌溉飼草地還是草原生態牧場建設,都不是牧民或自治區的能力所能夠解決的。沒有國家的支持,不上升到國家層面,草原生態的保護和建設只會淪為空談。國家主導的草原保護和建設之路,已經成為環境形勢發展的必然選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