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接連線酶

剪接連線酶

剪接連線酶又稱拼接酶,在遺傳學中是指使基因資訊在轉錄後的修飾,即將內含子移除及合併外顯子而合成新的蛋白的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剪接連線酶
  • 領域:生物
  • 類型:專有名詞
  • 釋義:修飾基因的酶
概念,剪接途徑,

概念

剪接連線酶又稱拼接酶在遺傳學中是指使基因資訊在轉錄後的修飾,即將內含子移除及合併外顯子而合成新的蛋白的酶。剪接又稱拼接(英語:Splicing),是真核生物的信使RNA前體(pre-mRNA)變成成熟mRNA的過程之一。這也是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的區別之一(請參看順反子)。這些成熟的mRNA會接著進行蛋白質生物合成中的翻譯,以產生蛋白質。剪接是核糖核酸(RNA)核苷酸之間的一連串生化反應,並由小核核酸核糖蛋白(snRNP)中的RNA負責催化並作用。也有一些類型不需外在催化物質,而是以自我催化方式進行剪接,如I型或II型內含子(type-Iortype-IIintron)。
剪接連線酶剪接連線酶

剪接途徑

RNA剪接可以有多種的方式。剪接的型式以內含子的結構及剪接所需的催化物質而定。此外,RNA前接還分為分子內(intramolecular)剪接(ci'splicing)以及分子間(intermolecular)剪接(tran'splicing)。但不論哪一種途徑,移除的內含子都會被拋棄。
剪接體內含子經常存在於真核生物的蛋白質編碼基因中。在內含子裡,需要有3'剪接位點、5'剪接位點及剪接分枝位點來進行剪接。剪接是由剪接體(spliceosome)來催化,它是以五個不同的小核核糖核蛋白(snRNP)所組成的大型核糖核酸蛋白質複合物,比之核糖體要來得大。snRNP的RNA會與內含子相互反應,並且參與剪接的催化反應。
自剪接自剪接(self-splicing)出現在稀少的內含子組成核酸酶,核酸酶在只有RNA的情況下代替了剪接體的功能。自剪接的內含子有兩種,稱為I型及Ⅱ型。I型及Ⅱ型內含子以與剪接體類似的方式進行剪接,但不需要任何蛋白質。這種相似性使人相信這些內含子與剪接體在演化過程上有著關連。自剪接亦可能是非常古老,且可能出現在一個未有蛋白質的核糖核酸世界。雖然以下兩種剪接可以在沒有蛋白質的情況下進行,但依然會額外的使用5個RNA分子及超過50多個蛋白質,並水解多個三磷酸腺苷(ATP)分子。使用ATP是要提高剪接mRNA的準確性,避免出現錯誤。
以下兩次交酯化是I型內含子自剪接的特徵:浮游鳥嘌呤核苷酸(或在內含子中)的3'羥基,或是核苷酸輔助因子(即一磷酸鳥苷(GMP)、二磷酸鳥苷(GDP)、三磷酸鳥苷(GTP))攻擊磷酸鹽的5'剪接位點。5'內含子的3'羥基變成親核的,而第二次交酯化會將兩個內含子接合。以下是Ⅱ型內含子自剪接的特徵(與I型相同是兩次交酯化):內含子內特定腺苷的2'羥基攻擊5'剪接位點,從而形成一個套索。5'外顯子的3'羥基於3'剪接位點引發第二次的交酯化,從而將兩個外顯子接合。轉運RNA剪接轉運RNA(tRNA)剪接是另一種較罕見的剪接方法,但是卻經常在tRNA出現。它的剪接反應涉及與剪接體或自剪接不同的生物化學過程。核糖核酸酶切開RNA,而連線酶(RNAligase)則將外顯子接合。這種剪接方式同樣不需要任何RNA部件來催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