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圖里河(額爾古納河水系根河主要支流伊圖里河)

伊圖里河(額爾古納河水系根河主要支流伊圖里河)

伊圖里河是額爾古納河水系的重要支流,經圖里河、根河匯入國際河流——額爾古納河。幹流全長96.6公里,流域面積1122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為2.24億立方米。乾支流全部處於高海拔山地林區,流域內林木繁茂,濕地資源豐富,孕育了極其多樣性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擔負著根河、額爾古納河的水源供給,維繫著大興安嶺林區呼倫貝爾草原水資源平衡、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安全,和大興安嶺林區其它水系一起構建了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屏障。

伊圖里河畔衍生了厚重的森工文化,六十餘年來為支援國家建設,流域內已累計為國家提供800萬立方米優質木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伊圖里河
  • 英文名稱:Yituli River,Yitulihe
  • 所屬水系:額爾古納水系
  • 地理位置:大興安嶺主脈西坡
  • 流經地區:牙克石市
  • 發源地:大興安嶺中部西坡
  • 主要支流:那木卡河、喀喇其河、卜奎溝河
  • 河長:96.6公里
  • 河流面積:1122平方公里
  • 平均流量:2.24億立方米
  • 落差:500米左右
  • 河寬:20米-50米
  • 水深:1.0米-1.5米
  • 平均流速:0.5-1.0米/秒
  • 年水位變幅:0.5-1.0米
  • 平均比降:2.16‰
  • 年結冰期:5~6個月
幹流情況,主要支流,流經地區,河流意義,保護措施,探索發現,歷史記載,並流河段名稱爭議,

幹流情況

美麗的伊圖里河美麗的伊圖里河
伊圖里河屬額爾古納河水系,是根河二級支流,圖里河一級支流,經圖里河根河匯入國際河流——額爾古納河。發源於大興安嶺主脈北段西坡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市伊圖里河鎮喀喇其林場東北部,海拔1280米,河源為卜奎溝,到卜奎工區以下稱伊圖里河。幹流全長96.6公里,流域面積1122平方公里,河寬20~50米,水深為1.0~1.5米之間,平均流速為0.5~1.0米/秒,年水位變幅在0.5~1.0米之間,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24億立方米,平均比降2.16‰,年結冰期約5~6個月。自東南向西北流,在覺苟荀林場西側轉向西南流,於伊圖里河鎮道木達村西南2公里處匯入圖里河。伊圖里河中上游已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劃入國家濕地公園。
伊圖里河源頭有十餘個相通的天然湖泊,組成了大興安嶺林區腹地已知海拔最高的天然湖泊群,其中最大湖泊為卜奎泡子(庫布春湖),為伊圖里河正源。卜奎泡子是罕見的河流源頭湖、分水嶺湖,七至九月份湖面開滿白粉色睡蓮花,湖岸草甸開滿藍紫色馬蘭花,湖心白鶴遊走,水獺潛泳,魚躍鳥鳴,堪稱林區奇景一絕。

主要支流

伊圖里河大小支流共40餘條,主要支流有卜奎溝河、西烏拉其溝、喀喇其河(又名喀喇其主溝、海拉斯主溝)、那木卡河(又名那木卡溝、那木格溝)等。
伊圖里河中下遊河段伊圖里河中下遊河段
喀喇其河(喀喇其主溝),1980年地名普查改為海拉斯主溝,為方便記述,現代水文仍稱喀喇其河或喀喇其主溝。喀喇其河是伊圖里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大興安嶺北段西北坡,喀喇其林場北側,海拔1170米,河長33公里,流域面積203平方公里,是伊圖里河最大的支流,自北向南流,在喀喇其火車站西南3公里處匯入伊圖里河。
那木卡河(那木卡溝),1980年地名普查改為那木格溝,為方便記述,現代水文仍稱那木卡河或那木卡溝。那木卡河是伊圖里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大興安嶺北段西北坡,覺苟荀林場北側,海拔1157米,河長28公里,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自北向南流,在覺苟荀林場東側匯入伊圖里河。
卜奎溝(卜奎河),卜奎溝是伊圖里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大興安嶺北段西北坡,喀喇其林場東側,海拔1140米,河長21公里,流域面積61平方公里,自北向南流,在喀喇其卜奎工區匯入伊圖里河。
卜奎泡子(庫布春湖),卜奎泡子是伊圖里河源頭湖,是罕見的河源湖、分水嶺湖,位於大興安嶺山脈北段嶺脊,牙克石市伊圖里河鎮喀喇其林場卜奎工區,水面高程857米,湖泊面積約5.7公頃,最大直徑約380米,周長約1060米,平均水深2米,最大深度3米,湖泊西北有一出水口,常年溢流,匯聚為伊圖里河。周邊有十餘個略小的姊妹湖圍繞在四周,組成了大興安嶺嶺脊腹地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天然湖泊群。該湖泊內生長著大量睡蓮科植物睡蓮,在高緯度、高海拔的大興安嶺林區極為少見。

流經地區

卜奎工區、喀喇其林場、覺苟荀林場大其拉哈林場、伊圖里河鎮、道木達
伊圖里河中游伊圖里河中游

河流意義

伊圖里河是大興安嶺林區、呼倫貝爾市重要大河流之一,流域內林木繁茂,濕地資源豐富,孕育了極其多樣性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擔負著根河、額爾古納河的水源供給,維繫著大興安嶺林區呼倫貝爾草原水資源平衡、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安全,和大興安嶺林區其它水系一起構建了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屏障。
伊圖里河中遊河段伊圖里河中遊河段

保護措施

伊圖里河屬永久性河流濕地,2013年12月國家林業局在伊圖里河源頭設立內蒙古伊圖里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為保護伊圖里河源頭、額爾古納河水系的生態安全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2017年8月伊圖里河鎮農牧林水辦組織人員對伊圖里河地區河流進行基礎數據測量,建立健全河流管理長效保護機制,全面推行河長制。為進一步加強伊圖里河地區河流管理保護工作,對喀喇其卜奎發源地、喀喇其林場、覺苟旬林場、大其拉哈林場、伊東林場至道木達匯合口的河流進行經緯度打點,計算出距離。同時向河流附近居住的居民了解情況,記錄下相關數據並及時上報相關情況。
伊圖里河中下遊河段伊圖里河中下遊河段

探索發現

1983年在中國東北的北緯50°32′、東經121°29′的伊圖里河畔首次發現冰楔。這些冰楔可能為不活動冰楔。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冰楔,也是迄今為止地球上所發現的緯度最靠南的冰楔。
伊圖里河中下遊河段伊圖里河中下遊河段

歷史記載

早在公元七世紀唐代,額爾古納河流域(當時名望建河)東南岸幽深密林中(即今牙克石市北部伊圖里河、圖里河一帶),留下了蒙古、達斡爾族活動的蹤跡。(來源:1980年版《內蒙古自治區喜桂圖旗地名錄(內部資料)》)
伊圖里河名字存在和使用至少已有一百二十餘年歷史,是呼倫貝爾地區沿用時間最久的名字之一。根據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上海商務印刷館發行的《大清帝國全圖》第五圖黑龍江分圖中將該河流標註為伊圖里河;民國12年(1922年)程廷恆、張家潘修纂的《呼倫貝爾志略》中記載岳勒內河 即伊圖里河在城東北四百八十餘里由內興安嶺西發源向西北流二百餘里入根河;民國18年(1929年)東省鐵路經濟調查局編纂的《呼倫貝爾》;昭和七年(1932年)日偽滿洲區陸軍省調查班編纂的《呼倫貝爾事件》;1993年呼倫貝爾盟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呼倫貝爾年鑑》等歷史文獻均對伊圖里河有地圖示注及文字記載。
歷史文獻記載《呼倫貝爾志略》歷史文獻記載《呼倫貝爾志略》

並流河段名稱爭議

伊圖里河與圖里河在圖里河鎮西北約12公里處匯合,匯合後並流50餘公里後匯入根河。部分現代文獻及地圖稱並流河段為伊圖里河,也有部分現代文獻及地圖稱並流河段為圖里河。
分析:幹流無固定專有名稱的,一般以流量大、長度長的支流命名下游並流幹流河段名稱。伊圖里河與圖里河相比,圖里河流量稍大於伊圖里河,但河流長度伊圖里河比圖里河長,如兩條河流流量、長度相同不易分辨時,根據河流命名原則,應以北源河流命名並流幹流河段(伊圖里河為北源)。
根據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上海商務印刷館發行的大清帝國全圖第五圖黑龍江分圖、民國12年(1922年)程廷恆、張家潘編纂的《呼倫貝爾志略》、民國18年(1929年)東省鐵路經濟調查局編纂的《呼倫貝爾》、昭和七年(1932年)日偽滿洲區陸軍省調查班編纂的《呼倫貝爾事件》、1993年呼倫貝爾盟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呼倫貝爾年鑑》等歷史文獻文字記載及地圖示注均證明此段河流為伊圖里河。由此可見伊圖里河為幹流,圖里河為支流。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發大興安嶺時因並流河段行政區域在圖里河鎮境內所以混淆。
大清帝國全圖黑龍江分圖大清帝國全圖黑龍江分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