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

中國遠征軍(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

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征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1945年4月撤銷。

中國遠征軍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官兵約6.7萬人。

基本介紹

組建背景,歷史沿革,首次遠征,第二次遠征,編制序列,指揮系統,駐印系統,飛虎隊,作戰成果,後世紀念,紀念場館,紀念活動,主題展覽,老兵歸國,影視作品,歷史評價,

組建背景

  • 日本戰略重點改為南進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雖然攻占華北、華中、華南和華東的廣大地區,但大量兵力被牽制和消耗,打亂了日軍戰略部署,迫使其不斷在國內動員兵力,增加侵華主力,延長侵華戰爭期限。
武漢會戰武漢會戰
陸軍為日本進行侵華戰爭的主力,在盧溝橋事變後,日本陸軍總兵力增加到24個師團,投入侵華戰爭的為21個師團;1938年,日本陸軍總兵力擴充到34個師團,其中32個師團投入到中國戰場。在經濟方面,1938年,日軍的直接軍費為59.62億日元,占國家總支出的76.8%。儘管日本在侵華戰爭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仍然無法迫使中國停止抵抗,結束戰爭。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後,日本被迫在中國戰場停止戰略攻勢,中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對外擴張戰略重點逐步由大陸政策海洋政策轉變,既由北進改為南進。日本希望奪取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切斷美、英等國援華國際通道,威脅中國正面抗日戰場的中心西南大後方,迫使重慶國民政府屈服,擺脫中國戰場困境。奪取南洋地區豐厚的自然資源,建立自給自足的戰爭經濟體系,增強同美、英爭霸實力。奪取美、英等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占據有利戰略位置,迫使美、英等國屈服,進而瓜分世界。
日軍占領緬甸日軍占領緬甸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超過了英國緬甸的防務力量。1942年初,日本侵占馬來西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占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企圖切斷滇緬公路
  • 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主要國際通道
1938年1月,隨著戰爭一步步由東南沿海平原向西南高山地帶延伸,國民政府開始修築險峻的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滇緬公路
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繫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場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關閉了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滇緬公路英國被迫妥協,與日本簽訂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1940年9月23日,日軍從陸路和海陸路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中越、中緬國家通道被切斷,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抗戰的困難。
1941年,日本陸相東條英機為了徹底扼殺中國對外運輸,糾集了相當於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迄雷州半島,發動了一連串的海上封鎖作戰。2月4日切斷香港韶關的運輸線,3月3日攻占雷州半島,3月底占領並破壞汕頭潮州一帶港埠,4月中強行登入福州附近的馬尾地區,4月19日占領浙江諸暨,封鎖了從寧波溫州最後的縫隙,中國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鎖。
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 日本同西方國家矛盾加劇
美-英是日本亞洲-太平洋區域爭霸的主要對手。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利用其軍事勝利,在中國占領區排擠英美勢力,使美英與日本的矛盾不斷加深,面對日本的攻勢,美英等國紛紛提出抗議,但未採取有效措施對抗日本。美英的緩靖政策助長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9年2月,日本侵占海南島,切斷了香港新加坡的海上交通線,直接威脅美、英、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同時,歐洲戰雲密布,英國企圖在亞洲犧牲中國尋求與日本妥協,以便在歐洲全力對付德國,7月22日,日本外相與英國駐日大使在東京簽訂了《有田-克萊琪協定》,承認日本在中國“有其特殊的需要”。英國對日本的退讓引發了美國的不滿,7月26日,美國宣布廢除1911年訂立的《美日通商航海條約》。但美國仍未放棄美日貿易,1939年,美國對日貿易輸出占日本進口總額的34.3%。
日軍占領海口海關日軍占領海口海關
1938年,中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美國對中國抗戰的作用和意義的認識開始發生變化。一些上層官員通過各種方式提出,援助中國抗戰對制止日本擴大侵略戰爭,維護美國利益有重要意義。1940年法國敗降後,美國被推到與德意日對抗的第一線。1940年9月,日軍占領印度支那北部,並同德國義大利簽訂了以美、英為主要敵人的-三國同盟條約,激化了日美矛盾。隨即,美國宣布對日禁運廢鐵及鋼鐵。同年底,羅斯福同意組織美國空軍志願隊來華作戰,並派軍事代表團來華研究軍事援助問題。為了加強中國的抗戰,美國積極地促進國共合作
1939年9月1日,在歐洲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年6月4日英法軍在敦刻爾克棄甲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對於英國的戰略方針而言在遠東地區首要之務就是保衛輸出最多資源的殖民地印度,並將其餘殖民地視為保衛印度的戰略縱深。英國希望藉助中國長期抗戰的經驗和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甸印度馬來西亞方面的軍事戰局,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1940年10月起,英國首先開放封鎖已久的滇緬路,接著醞釀中英軍事同盟。
1944年11月28日,3名印度第5師士兵在緬甸堅尼峰偵察敵情1944年11月28日,3名印度第5師士兵在緬甸堅尼峰偵察敵情
美國需要中國的抗日戰爭消耗日本陸軍主力,牽制日軍,避免日本陸軍主力湧入東南亞和太平洋。充分發揮中國作為美國的有效的軍事盟友的作用,而在戰後,則希望中國成為一個忠實的政治盟友。日軍一旦占領緬甸,控制滇緬路,援華物資就難以運往中國,而中國抗戰就難以維持,這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的。所以,美國積極贊成中國派兵入緬作戰。
1941年1月,英國政府任命丹尼斯少將為駐重慶陸軍武官,開始和中國醞釀中英軍事問題,英國邀請中華民國軍事考察團赴緬甸印度馬來亞考察。幾經協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

歷史沿革

首次遠征

主詞條:中緬印戰區
  • 揮戈入緬
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簽訂《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26日,中英訂立軍事同盟,決定中國編組遠征軍赴緬甸支援英軍對日作戰。中國遠征軍進抵雲南中緬邊境,杜聿明司令部駐大理,先頭部隊戴安瀾200師駐保山。期間,英方在觀望日軍情況,未同意中國遠征軍入緬。
中國遠征軍走出國門中國遠征軍走出國門
1942年1月,遠征軍先頭部隊第六軍第一部開抵滇緬邊界,因英國政府心存疑慮,沒有跨越國境。同時加緊了遠征軍的動員。
1942年2月中旬,中國遠征軍只有第6軍的49、93師進入緬甸景東地區,其餘各部仍在滇緬公路集結待命。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1942年2月,英國依照協定求助遠征軍協防緬甸。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要圖 1942年1月-5月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要圖 1942年1月-5月
1942年2月16日,仰光危急,應英方請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令中國遠征軍第1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後由司令長官羅卓英和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率領第5、第6、第66軍共10個師10萬餘人入緬援英作戰。
1942年2月25日,蔣介石下令,入緬作戰的第5軍、第6軍,由第5軍軍長杜聿明統一指揮,而杜聿明則由時任英緬軍總司令赫頓指揮。
1942年3月1日,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至臘戍,4日到達平滿納占領陣地掩護師主力的集中。
  • 曼德勒方面作戰
主詞條:同古保衛戰
在曼德勒正面方面作戰的中國遠征軍第5軍,決心以先遣第200師在同古及其以南地區,阻敵前進,掩護軍主力於彬文那附近集結,準備與右翼英緬軍協力實施會戰,擊破當面之敵後 ,收復緬南地區。
1942年3月,新任緬甸軍指揮官亞歷山大上將在仰光未組織任何有效的抵抗,致使3月8日,日本輕取仰光,順利地實現了占領緬甸的第一期作戰目標。日軍攻占仰光後,日本南方軍迅速制定出新的作戰方針:進一步掌握戰機,以大膽果斷之作戰,迫使曼德勒方面之敵特別是中國軍隊進行決戰,並於短期內予以殲滅。日本南方軍將第18、第56師團,第3飛行集團之一部及所需之軍直部隊增派到緬甸第15軍。
中國遠征軍第5軍部隊中國遠征軍第5軍部隊
1942年3月8日,中國和英國軍隊集結後,策定作戰計畫,分三路南下迎擊日軍。英國軍隊負責西路,東路由遠征軍第六軍負責。杜聿明第五軍為中路軍,派戴安讕200師於3月9日接替英緬軍在要隘同古的防務。按預定計畫,他們接替英緬軍第1師的防務,掩護他們撤退,並防守同古。
1942年3月12日,中國正式成立“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衛立煌出任第一路司令長官,因衛立煌未到任,由副司令杜聿明代理指揮。但是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與“參謀長史迪威”相互之間的地位,蔣介石未做出明確規定。
1942年3月16日,日軍開始轟炸同古,此為遠征軍與日軍第一次大規模接觸。遠征軍與日軍第一次大規模接觸。
1942年3月18日,英緬第1師最後一個旅撤到卑謬,包括英緬軍第1師,英印軍第17師,英澳軍第63旅,英裝甲第7旅均開始向印度撤退。當天下午,日軍先頭部隊推進到皮尤河以南12公里處,但直到此時,日軍仍不知中國軍隊已經接替英軍防務。200師先頭部隊在皮尤河與日軍發生接觸戰鬥,杜聿明從繳獲的檔案中分析,當面之敵最多不會超過兩個師團。日機40餘架分3批轟炸同古。
1942年3月20日,同古戰役開始。日軍第55師先以步騎聯合兵力五六百人,從正面搜尋前進,發現遠征軍在鄂克春的前線陣地,即召來112聯隊,在飛機配合下展開攻擊。
中國遠征軍在緬甸中國遠征軍在緬甸
1942年3月21~22日,日機數十架狂炸馬圭基地,英機總計全毀28 架,重創8架,輕創21架,英在緬空軍幾乎全部喪失戰鬥力,日軍掌握了緬甸戰場的制主權;22日,日軍繼續攻擊,以一部迂迴前進陣地,均被擊退。日軍乃增加兵力,於23日以2個團在20餘架飛機掩護下,實施連續進攻。中國遠征軍第200師以步騎兵相配合,向日軍側翼反擊,炸(燒)毀日軍坦克、裝甲車多輛,日軍進攻受挫;同時史迪威簽發了同古會戰命令,決定在同古附近阻止日軍前進,令第5軍直屬部隊、暫編第55師、新編第22師和第96師南下。
1942年3月24日下午,日軍奪取永克岡機場,中國遠征軍放棄機場,集結兵力於同古城。第5軍以在彬文那的補充第1團緊急增援,但機場已失,第200師亦派1個團向機場日軍反擊,未能湊效。日軍切斷了第200師與後方的聯繫,同古守軍陷入日軍三面包圍之中。
1942年3月25日拂曉,日軍第55師團由南、西、北三面包圍同古。為阻止日軍向前推進,戴安瀾命令火燒森林,同時在城裡緊縮正面戰線,加固工事,作好大戰準備。敵軍突破古城,進行逐屋戰鬥,日軍北守南攻,在同古北修築工事,集中主力猛攻第200師,杜聿明決心攻擊當面之敵,將其壓迫於喀巴溫柯右岸而殲滅之。
1942年3月26日,日軍傾巢出動,第55師團一部挺進城北的南陽車站,正面以112、143、144等3個聯隊,以3倍於中國遠征軍的兵力圍攻同古城,第200師第600團陣地被突破。
1942年3月27日,新編第22師到達同古以北南陽車站,與日軍第56師團在永克岡遭遇,雙方徹夜對峙。28日,敵企圖在同古北構築工事,阻止新編第22師前進,同時集中主力在同古城消滅第200師。日軍施放毒氣,中國遠征軍傷亡雖重。日軍後續部隊第56師也已趕到同古,該師先遣團於28日抵達同古南面,與第55師取得聯繫後,即以主力向錫唐河東岸移動,攻擊同古守軍的左側背。
1942年3月28日黃昏,日本第56師團先頭部隊涉過錫唐河,晚上突襲第200師師部,雙方短兵相接,發生了激烈戰鬥。步兵指揮官鄭庭笈聽到河東的槍聲緊密,隨即接到戴安瀾的電話,得知師部遭襲,立即派了兩個連趕去支援。雙方在錫唐河大橋東南形成對峙,但河東師部與河西城內守軍的聯繫已被切斷。
中國遠征軍高級將領中國遠征軍高級將領
1942年3月29日,敵軍從南陽車站發動內外反攻,游擊師黃翔部,通過森林掩蔽,迂迴攻擊包圍同古之敵,一度迫敵停止對同古的攻擊。兩軍反覆爭奪,激戰至30日。中國遠征軍東路第6軍和西路英緬軍,正與敵展開激戰,而余韶的第96師尚需一周多時間方能到達前線。第200師已經堅守同古12日,傷亡達2500人,難以繼續堅守,且敵軍的增援部隊第56師團和第18師團已到達,開始對同古實行迂迴大包圍。面對增援後4倍於己的敵人,困守孤城,形勢危急。杜聿明因此下令第200師於29日晚突圍,撤出同古向東北轉移。日軍在普羅美南面輕而易舉地擊敗英軍裝甲部隊,隨即將所繳獲的坦克、裝甲車和汽車用於進攻。
1942年3月30日,廖耀湘奉新22師救援第200師,向南洋車站佯攻,以牽制敵人,掩護第200師撤退。在同古保衛戰中,200師殲敵5000餘人,重創日軍第55師團。第5軍新編22師在200師突圍後,以一營在葉帶西占領前進陣地,掩護主力在斯瓦河南北兩岸構築逐次抵抗陣地。當天,日軍發現中國遠征軍已經放棄同古向北轉移後,即由第55和第18師團的兩個聯隊向北猛撲而來,新編22師3個團頑強阻敵,在沙加雅、斯瓦等地予敵以有力打擊,使日軍在隨後幾天不敢輕舉妄動。
1942年4月1日,日軍進占普羅美,使同古一線的中國軍隊側翼完全暴露,遭到威脅。
1942年4月2日,國民黨最高軍事委員會任羅卓英為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歸史迪威和英軍太平洋戰區司令指揮。日軍占領同古後,繼續以主力沿同古、曼德勒軸線實施進攻,同時以東西兩翼的進攻為策應。
1942年4月5日,日軍出動3個聯隊,在飛機、坦克、大炮支援下向北進犯,被新22師第66團挫敗,羅卓英隨蔣介石乘飛機到達臘戌與史迪威部署平滿納會戰, 6日蔣介石到梅苗,親自指揮部署。蔣介石決定增調六十六軍入緬。5~9日,蔣介石到緬甸宣布授予史迪威指揮中國遠征軍的全權。
1942年4月11日至16日,日軍增援部隊輪番進攻,新22師套用游擊戰阻擊埋伏。戰鬥持續到16日晚,中國遠征軍安全進入平滿納既設陣地。在西路,英軍已決意放棄緬甸,退守印度,不顧與中國遠征軍協調的作戰計畫和配合作戰,於4月1日放棄卑謬,5日放棄亞蘭謬,並要求中國遠征軍到西路英軍方面的沙斯瓦、馬圭接防,掩護其撤退。
  • 援助西路英軍作戰
主詞條:仁安羌大捷
日軍占領仰光後,便兵分三路向北追擊英軍。西路第33師團由仰光地區沿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方向發起進攻,企圖迅速占領仁安羌附近的油田地區,並協同東路和中路日軍清除緬甸境內的英軍,切斷美、英援助中國軍隊的路線。1942年4月14日,先頭部隊日軍第33師荒本部隊213聯隊通過仁安羌以南馬圭,原田215聯隊部隊一氣奪取了科固瓦、薩特丹,掩護作間大佐部隊向仁安羌以北迂迴。
日軍進入仁安羌地區日軍進入仁安羌地區
1942年4月13日,英軍要求中國遠征軍接防西線的沙斯瓦、唐德文伊、馬格威,掩護英軍撤退。
1942年4月15日,東路奉命迎敵的英緬軍第一軍團司令斯列姆下令炸毀仁安羌油田。日軍第33師團長櫻井省三中將率部連夜撲向仁安羌,當日下午2時,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鑒於前線情況緊急,要求中國遠征軍迅速予以援助。當晚,日軍第33師團派出高延大隊繞道英軍後方,攻克了賓河北岸渡口,截住了英軍北逃之路,一部則擊潰賓河(平牆河)南岸的英緬軍。
1942年4月16日,日軍第33師團快速穿過英軍的三道防線,將近萬英軍包圍在仁安羌。梅苗軍事會議由駐緬英軍總司令亞歷山大主持,會上孫立人主動要求接受仁安羌解圍的任務。
1942年4月17日,日軍荒木部隊攻占了馬圭,切斷了馬圭至仁安羌的公路。作間大佐部隊則逼近仁安羌以東約5公里處,致使英緬軍第1師及坦克營1部約7000人被圍困在仁安羌東北的荒漠地區。日軍將英軍與前哨部隊的彈藥、醫藥及糧食等隔斷,加兩道封鎖,令英軍無法接近水源。傍晚,第113團團長劉放吾接到任務後帶領1000人趕到仁安羌並完成攻擊準備,並消滅日寇一個聯隊,為被困英軍打開了一條撤退的通道。轉而進攻南岸時,遭到日軍猛烈阻擊。20日拂曉,113團再次向日軍發動猛攻。第3營營長張琦戰死。
113團繳獲的日本軍旗113團繳獲的日本軍旗
1942年4月18日拂曉,第113團在英軍坦克、炮兵的掩護下,迅速向日軍陣地發動猛烈攻勢。激戰至午後,第113團擊潰當面日軍,奪取賓河渡口,並渡河跟蹤追擊。為與新編第38師配合作戰,被圍英軍亦於18日凌晨展開突圍戰鬥,英軍以坦克為先鋒反覆向公路突擊,都遭到日軍阻擊,苦戰一日,毫無進展。
1942年4月19日凌晨4時30分,劉放吾率第一一三團展開全線進攻,下午15時,在新38師師長孫立人、副師長齊學啟和113團團長劉放吾的帶領下收復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軍7000多人和被日軍俘虜的英緬軍官兵、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等500多人,接著掩護英緬第1師和英軍第7裝甲旅向北撤退。英國官方將英軍在仁安羌脫險稱為“亞洲的敦刻爾克奇蹟”,並將4月20日定為“光復仁安羌解救英軍日”。
仁安羌戰役後,孫立人準備集中全師兵力,反攻當面日軍。於是命令在納特曼克的第112團和警衛曼德勒的第 114團主力迅速開赴前線。但英緬軍由遠征軍掩護撤至敏建後,亞歷山大認為確保曼德勒已毫無希望,決意放棄緬甸,退守印度,於是違背中英共同防禦計畫,命令斯利姆立即開闢一條跨過欽敦江向西撤退的路線,向印度撤退,致使日軍重新占領仁安羌,孫立人奉命放棄進攻馬圭作戰,於21日夜率部撤出仁安羌,作為英軍的後衛,隨其向曼德勒方向轉進。
  • 緬東方面作戰
中國遠征軍入緬之初,由第6軍擔任景棟至孟畔之間地區的守備。當第5軍在同古附近與日軍展開激戰時,為掩護該主要方面的左翼側的安全,遂將第6軍暫編第55師第1團推進至同古以東的莫契壘固地區。同古失陷後,由該地經莫契壘固東枝、雷列姆至臘戍之間的公路受到威脅。
4月1日,日軍第15集團軍令第56師逐次前出壘固附近,並準備突進臘戍方面。中國遠征軍長官部除令該地守軍暫編第55師第1團嚴密防範、積極備戰外,將調赴塔澤的暫編第55師主力調回壘固,同時調守備景棟地區的第93師1個團,準備西移東枝,部署縱深防禦。
4月6日,日軍先遣部隊向莫契進攻,中國遠征軍部隊在進行阻擊後,逐步退守克馬俾附近。8日,中國遠征軍第6軍暫編第55師第2團推進至壘固,第3團留塔澤、東枝構築工事,同時電令第93師第279團迅速開至東枝以東的和榜。4月9日起,日軍增加兵力向暫編第55師克馬俾陣地展開攻擊,守軍於11日退守吐昌河以北地區,12日退守保拉克及其以西之線。12日,中國遠征軍第6軍為加強壘固防禦,令駐塔澤的暫編第55師第3團主力、軍直屬工兵營馳援壘固。15日,日軍逼近吐昌河陣地,並由東西兩翼向守軍陣地攻擊,暫編第55師向日軍反擊,在保拉克一線陣地與日軍爭奪數日,被迫後撤。日軍以坦克 、汽車組成快速部隊,向壘固方面突進,暫編第55師後方補給線被切斷,並與軍部失去聯絡。20日,第6軍軍長甘麗初命令部隊破壞壘固至和榜一線的公路,並率第6軍司令部和軍直屬部隊北撤至和榜,壘固遂陷。日軍第56師占領壘固後,分兵兩路向北挺進:一路由和榜以西指向東枝 ,一路由和榜以東指向雷列姆。
中國遠征軍長官部於21日令第6軍軍長甘麗初率一部在雷列姆附近構築防禦工事,另由該軍參謀長林森木指揮退守和榜附近的部隊阻擊向該方面攻擊之敵:並令第5軍軍長杜聿明率領第200師及軍直屬部隊,立即由敏鐵拉乘汽車向東枝前進,攻擊向東枝進犯的日軍。21日,日軍先頭部隊即進至和榜,守軍與敵激戰至22日,陣地被摧毀,被迫乘夜轉移至後方孟旁既設陣地。
24日,孟旁陣地遭日軍猛烈攻擊,日軍後續兵力亦大量到達參加戰鬥,守軍陣地終被分別突破,被迫向孟昆突圍,雷列姆失陷。
在東枝方面,當第5軍先頭騎兵團於23日抵達東枝西側時,日軍已攻占東枝。史迪威羅卓英杜聿明立即決定:主力在騎兵團的掩護下展開,由正面和兩翼同時向敵展開攻擊,以迅速擊破該敵,收復東枝。24日拂曉,第200師展開攻擊,戰至25日 ,將日軍擊潰,收復東枝。第5軍司令部決定集結兵力繼續鞏固東枝,向雷列姆攻擊前進,以切斷北犯臘戍之敵的後路。史迪威羅卓英命令除留第200師向雷列姆繼續發起攻擊外,第5軍直屬部隊和正在向東枝集結的新編第22師和第96師均折向曼德勒,準備曼德勒會戰。是夜,杜聿明遵令率部西移。26日,東枝再度失陷。
第6軍被迫於24日放棄雷列姆後,向後撤退,26日,甘麗初率司令部人員及收容殘部,到達孟杉附近,各部隊繼續向薩爾溫江左(東)岸轉移。日軍第56師占領雷列姆後,乘第6軍後方兵力空虛,繼續分兩路北犯,一路經丙隆北進,迅速奪取了萊卡,向西保逼近,一路經南桑東進,於25日挺進至孟囊,並迅速向臘戍迂迴。兩路日軍對臘戍形成鉗形攻勢。
  • 中國遠征軍全線撤退
主詞條:緬北大撤退
4月24日,蔣介石電示遠征軍:“臘戍應有緊急處置,萬一臘戍不守,則第5軍 、第66軍應以密支那、八莫為後方。”,但遠征軍長官部仍執意堅持在曼德勒會戰。28日,蔣又電令“如可能應抽調瓦城(曼德勒)有力部隊增援臘戍,先擊破其襲臘一側背 ,則以後該易為力。如此瓦城不守亦可。蓋此時保臘戍為第一,而瓦城之得失無甚關係也。”,而駐在臘戍的參謀團已經匆忙撤離退到滇西保山,未能及時收到並向部隊傳達此電。
史迪威將軍在向印度撤退史迪威將軍在向印度撤退
4月28日,日軍攻陷西保,第66軍新編第28師4個營、新編第29師2個營倉促布防,被敵擊潰,日軍攻抵臘戍城下。29日,日軍在10餘架飛機、30餘輛坦克的配合下,向臘戍發起攻擊,臘戍陷落,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屯積在該地的大批戰略物資也落入敵手。
中路日軍自4月18日從彬文那向曼德勒進攻。第5軍第96師進行了8天阻擊戰。曼德勒地區的英軍卻於26日向印度英帕爾撤退,一路丟棄裝備,包括全部坦克,趕在雨季來到之前逃至印度邊境。遠征軍長官部也因以第5軍主力馳援東枝,未能實現在彬文那地區殲敵一部的計畫,於27日正式下達了進行曼德勒會戰的命令。28日,日軍第55師向皎克西推進,威逼曼德勒。同時,日軍第56師攻占臘戍後,立即派遣一支快速部隊包抄曼德勒。
1942年日軍占領滇西,圖為日軍在滇西松山。1942年日軍占領滇西,圖為日軍在滇西松山。
日軍第56師由臘戍向中國滇西進犯,駐守滇緬公路沿線的第66軍新編第28師、新編第29師未能有效阻止日軍進攻,日軍在5月初接連侵占畹町芒市、龍陵等地,並推進至怒江惠通橋西側。守橋部隊炸橋,使敵主力未能過橋。宋希濂奉命從滇西和昆明急調部隊前往怒江前線阻擊日軍,在惠通橋一帶與日軍激戰3天,將渡過怒江日軍數百人殲滅,依託怒江形成隔江對峙。日軍第56師主力一部於5日攻占八莫,8日攻占密支那,將中國遠征軍主力的回國退路完全切斷。
中國遠征軍參加戰役中國遠征軍參加戰役
4月30日,史迪威羅卓英率長官部由瑞波轉移至甘巴羅,旋又轉至英多,5月5日晚,繼續轉移至班卯克,徒步西行,於 7 日到達苗西。史迪威率中美少數人員徒步西行,於24 日到達印度的丁蘇基。羅卓英則率長官部人員斷後,收容散兵,繼續西行,於23日抵達印度英帕爾
在遠征軍長官部西行前,史迪威、羅卓英鑒於畹町八莫失陷,遂決定全軍向印度境內撤退,並電告杜聿明,要求第5軍(含新編第38師)也隨之撤往印度。但杜聿明於6日電復羅卓英,希望率部返回國內,不願入印。同時又發電請示蔣介石。7日,蔣仍電示:“我軍應即向密支那、片馬轉移,勿再猶豫停頓。”
杜聿明於是決定率部經密支那向片馬騰衝方面撤退。9日,第5軍在向密支那方向撤退時 ,在傑沙地區與日軍第56師追擊部隊遭遇,同時獲悉八莫密支那均已失陷,遂由曼密鐵路以西地區,向孟關、大洛之線轉進。12日,第5軍各部抵達曼西,13日開始徒步向北轉進,取道孟關、大洛、葡萄之線返國。
5月至7月,第5軍各部均在撤退途中。新編第38師13日擺脫日軍後向曼西轉進,18日抵達曼西孫立人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脫離第5軍,而奉史迪威命令向西折往印度,新編第38師未受重大損失,保持完整的建制,安全抵達印度英帕爾。仕孝明率軍部直屬部隊及新編第22師,冒雨徒步在森林中向胡康河谷的大洛和新背洋退卻。行軍途中,時值雨季,山洪爆發,部隊糧盡藥絕,在新背洋附近,絕糧八日。官兵飢病交加,死亡累累,僅新編第22師就因飢、病死亡2000餘人。5月31日,第5軍軍部直屬部隊及新編第22師奉命改道入印,在美空軍空投糧藥的支持下,至7月25日才抵達印度利多。
戴將軍遺像以及遺書戴將軍遺像以及遺書
第96師和第5軍炮兵、工兵各一部,奉命經孟拱、孟關、葡萄返回滇西。部隊於6月14日到達葡萄,轉進至野人山。副師長胡義賓在全師後衛行進,途中遭日軍埋伏,在督戰時陣亡。餘部歷翻過高黎貢山,於8月17日陸續抵達滇西劍川
第200師自4月下旬東枝地區戰鬥後,奉命向北轉進,沿八莫、南坎間撤退。5月10日,與第5軍補訓處、第 66軍新編第28師等餘部匯合,5月18日,在穿越西保、摩谷公路的封鎖線時,遭受日軍伏擊,師長戴安瀾在突圍時被兩顆機槍子彈擊中胸部和腹部。26日晚,在緬北茅邦村戴安瀾因傷重殉國。第200師官兵由師步兵指揮官鄭庭笈率領,扶棺向雲南繼續前進,於6月17日抵達騰衝附近,29日,轉到雲龍,全師所剩官兵僅2600餘人。
日本陸上自衛隊戰史室出版的資料中所附的緬甸作戰圖日本陸上自衛隊戰史室出版的資料中所附的緬甸作戰圖
第66軍(欠新編第38師)自4月下旬擔負西保至曼德勒及臘戍的阻敵任務。臘戍失守後,該軍主力沿滇緬公路向龍陵、惠通橋方向撤退。在國內部隊接應下,輾轉至永平。退至昆欣、塔科、昆孟一帶的第6軍於4月30日獲悉臘戍失守,遂向景棟附近的緬、泰、老邊境轉移。5月8日,第6軍第49師撤至大高,暫編第55師先頭部隊抵達孟色特,沿緬泰邊境部署。隨後,第49師撤至南峙,暫編第55師及劉觀龍支隊撤至車裡,軍部撤至佛海,第93師擔任後衛,最後撤至打洛
根據戰後中國、美國和日本的資料以及老兵、緬甸老人的回憶顯示,撤退路線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5條:
路線部隊
野人山路線
第5軍軍部和新編第22師殘部
英帕爾路線
英軍、史迪威司令部和新編第38師
葡萄(野人山)福貢路線
新編第96師殘部
滇緬公路沿線
第5軍軍部部分、第200師和第66軍的新編28、29師殘部
景棟路線
第6軍第93師、暫編第55師和暫編第49師殘部
資料來源: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英軍投入兵力4萬人,撤到印度只有約13000餘人。日軍則傷亡約4500人。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中印公路輸送。
1942年6月,宋希濂雲南保山召開緬甸戰役檢討會議,將臘戍失守,入緬遠征的第5、6軍後路被截斷導致全軍崩潰的原因,歸咎於第66軍的不戰而潰,第66軍和29師的番號被撤消,軍長張軫、第28師、29師長被撤職查辦。

第二次遠征

主詞條:滇西緬北戰役
  • 印度受訓
主詞條:中國駐印軍
1942年5月2日,史迪威在給美國總部的一份急電中,首次提到在印度建立基地訓練中國軍隊和反攻緬甸的計畫。隨後,中國國民政府將退到印度的新22師、新38師殘部整編為X部隊,將撤退到雲南的遠征軍與新增派的部隊整編為Y部隊。
1942年6月,怒江防線穩定之後,國民政府積極訓練軍隊,準備反攻緬甸。
1942年7月15日,新38師由英帕爾開往藍姆伽,8月初,從緬北野人山脫險入印的的第5軍新22師和軍直屬部隊也來到了藍姆伽。10月,根據中美協定,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史迪威為總指揮,羅卓英為副總指揮。同時,國民政府利用駝峰空運飛機回航的機會,每天空運幾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補充兵源。
在印度蘭姆伽接受整訓的中國遠征軍在印度蘭姆伽接受整訓的中國遠征軍
1942年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負責中國駐印部隊的整訓。
1942年8月26日,蘭姆伽訓練中心舉行正式開訓典禮。9千餘名步行到印度的緬甸戰役的倖存者成為第一批受訓的部隊。
1942年底,由於史迪威羅卓英矛盾不可調和,蔣中正被迫將羅卓英調回國內,經過反覆考慮,決定派第8軍軍長鄭洞國中將接替羅卓英的職務。同時決定在駐印軍指揮部下設新編第一軍建制,下轄新38師、新22師。鄭洞國任軍長,孫立人為副軍長兼新38師師長,廖耀湘為新22師師長。3月中旬,鄭洞國率軍部人員來到藍姆伽,正式成立新一軍。
第二期遠征軍第一臨時坦克集群第二期遠征軍第一臨時坦克集群
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師兵員陸陸續續空運到印度,新30師編入新一軍序列。1944年上半年,第14師與第50師的兵員也空運到了印度。
1943年2月1日,任命陳誠為司令長官(後由衛立煌接任),負責第二批遠征軍的整訓。史迪威派遣他的副參謀長多恩上校率領重慶美軍司令部的若干人員到昆明設立辦事處,並下令將美國教官調往雲南。
1943年春,中國駐印軍派出一部自印度東部阿薩姆的利多進入野人山,掩護中美工兵部隊修築中印公路,並逐步向緬北推進。為提高部隊戰鬥力,中國的昆明大理和印度的蘭姆伽等地分別設立了幹部訓練團和訓練學校,對官兵進行兵器、射擊、戰術等訓練,並配備盟軍提供的新式裝備。中國派鄭洞國印度任新1軍軍長,轄新編22師、新編38師、新編30師,配備全美式裝備,積極準備反攻緬北。
1943年,蔣介石夫婦至印度視察中國遠征軍1943年,蔣介石夫婦至印度視察中國遠征軍
1943年2月1日,蔣中正任命陳誠為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
1943年3月,新38師的114團即先行開進野人山區,掩護中美部隊修築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區的中印公路
1943年3月28日,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在雲南楚雄成立。陳誠重慶飛到楚雄就任,黃琪翔鄭洞國為副司令長官,按照計畫,從江西湖北四川等地抽調12個軍31個師,在雲南集中訓練。
  • “安納吉姆”計畫
1943年3月,新一軍新38師的114團已先行開進野人山區,掩護中美部隊修築自列多到野人山區的中印公路。
抗戰時期的中國遠征軍抗戰時期的中國遠征軍
1943年8月,遠征軍的5個軍編練和裝備基本完成。後調來的第54軍也在11月完成改編。其中,第11集團軍下轄第2、第6、第71軍和第200師。第20集團軍轄第53、第54軍共4個師。另外第八軍和第93師直屬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英、美首腦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會議,為加強協調作戰,決定成立東南亞盟軍司令部,以英國海軍元帥蒙巴頓為總司令、美國將軍史迪威為副總司令。蒙巴頓提出了反攻緬甸計畫並最終得到盟國確定。該計畫大致就是由中國駐印軍從緬甸西北角發動反攻,由雲南的中國遠征軍配合,從北向南推進。
中國遠征軍(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畫,代號為“安納吉姆”,以保障開闢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鋪設輸油管。計畫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占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迴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10月下旬,中國駐印軍在英美軍各一部的配合下,向緬北日軍發起反攻。
1943年12月27日,中美工兵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公路跨越野人山延伸到新平洋。
  • 緬北戰役
1943年10月24日,中國駐印軍主力新38師和新22師,越過那加山脈向胡康河谷發起三路進攻。10月29日,新38師112團一舉攻占胡康河谷日軍最大的據點新平洋,並攻克了克寧邊、拉蘇家、瓦南關等據點,打開了進入胡康河谷的北大門。11月初,敵18師團長田中新一急調其第56聯隊增援,被中國遠征軍擊退,形成對峙。12月,孫立人率114團增援,與敵激戰七晝夜,全殲於邦據點守敵400餘人,取得於邦大捷。1944年元旦,中印公路通車至新平洋,史迪威將指揮部也推進到新平洋
中國駐印軍緬中反攻戰役要圖 1944年10月-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緬中反攻戰役要圖 1944年10月-1945年3月
1943年11月1日,新1軍接史迪威總指揮第6號命令,占領大洛至大龍河及大奈河之交點,以迄下老卡之線,掩護新平洋飛機場及中印公路的構築。
1943年冬,陳誠因病辭職,衛立煌接任遠征軍司令。
1944年春,中國駐印軍已推進至孟拱河谷
1944年1月,日軍第55、56聯隊退守胡康河谷內的達羅至太白加一線。新編第1軍新編第38師、新編第22師,分兵兩路向南進擊,2月1日新38師攻占太白卡,向塔隆河挺進。
在緬北的照片在緬北的照片
1944年3月,侵緬日軍向印度科希馬英帕爾發動進攻。為牽制緬北日軍、策應英軍作戰,中國應盟軍東南亞戰區統帥部的請求,於4月上旬緊急空運兩個師到印度接受美械裝備,隨即投入反攻緬北的作戰。我駐印軍新編第22師和新編第38師占領孟關,消滅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檔案及各種武器。
日軍第18師團後撤,改變防禦部署,占據胡康河谷中心地帶的孟關和瓦魯班地區,企圖引誘中國軍隊進攻工事堅固、地勢險要的師團司令部所在地孟關,而以主力從右翼包抄中國軍隊側背,一舉殲滅,掩護其第15師團進攻印度英帕爾的作戰,破壞中國遠征軍反攻緬北及打通中印陸路交通的全部計畫。中國駐印軍以新22師主攻、新38師兩個團策應,對孟關守敵形成夾擊之勢。戰鬥開始後,新22師在廖耀湘的指揮下,於3月5日攻入孟關,並迅速南下;新38師主力於2月9日從太白卡出發,向東作遠距離迂迴,先後攻克清南卡、馬高、拉樹卡等30多處日軍據點,進入瓦魯班以南地區,完成了對日軍第18師團的全面包圍。
1944年12月5日,10歲的隸屬於新6軍的中國少年兵1944年12月5日,10歲的隸屬於新6軍的中國少年兵
1944年3月14日,中國駐印軍乘勝攻擊到孟拱河谷
1944年4月,新22師、新38師、第30師、第50師與美軍聯合圍攻密支那。攻克密支那後,各個部隊修整了2個月,此時第14師、第50師、新30師已陸陸續續空運來到緬北反攻的前線,中國進入緬甸的部隊已達到5個師,為便於指揮,將新一軍擴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兩個軍。新一軍下轄新30師和新38師,軍長孫立人。新六軍下轄新22師、第14師、第50師,軍長廖耀鄭洞國升任駐印軍副總指揮。
中國駐印軍緬北反攻要圖 1943年10月-1944年8月中國駐印軍緬北反攻要圖 1943年10月-1944年8月
1944年6月,中國駐印軍攻占孟拱城。8月6日,中美聯合軍進入密支那市區。
1944年10月中旬,中國駐印軍分兩路向瑞姑、八莫等地日軍發起攻擊,並於1945年3月30日與英軍會師喬梅,勝利完成了反攻緬北的作戰任務。
1944年10月16日,新一軍與新六軍開始向八莫發起進攻,12月初,日軍進犯獨山貴陽告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調新六軍回國保衛大西南,新六軍主力於12月1日奉命停止前進,新六軍軍部及新22師、第14師被空運至雲南霑益,以保衛重慶。留下第50師與新一軍作戰,歸新一軍指揮(後來正式編入新一軍序列)。
1944年12月15日,新一軍攻克了八莫
  • 滇西戰役
1943年4月1日,昆明“軍事委員會駐滇幹部訓練團”步兵訓練中心和炮兵訓練中心同時成立。學員來自遠征軍第1、第5、第9各集團軍及昆明行營直屬部隊。在昆明接受訓練的受訓人員主要是副團長以下幹部及部分士兵。軍師團級幹部先到昆明乾訓團報到後,先乘飛機越過喜瑪拉雅山到印度的列多,再乘火車到藍姆伽接受6周訓練。
滇西緬北反攻戰役要圖 1943年10月-1945年3月滇西緬北反攻戰役要圖 1943年10月-1945年3月
1943年5月,由於軍委會駐滇乾訓團在昆明成立,滇西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改名為“駐滇乾訓團大理分團”,蔣介石兼任名義團長,副團長為龍雲李根源(後陳誠代之),宋希濂兼任教育長,董仲筅任副教育長。
1943年10月12日,陳誠在楚雄遠征軍司令部再次擬定作戰計畫,預定在美英盟軍對緬甸發動攻勢的同時,以遠征軍主力攻擊騰衝、龍陵,進出八莫和九穀一線,然後攻擊臘戍,12月完成作戰準備,實施安納吉姆戰役計畫。
1944年5月11日,右翼第20集團軍分7處強渡怒江成功,第53軍指向六塘子方面,第54軍指向冷水溝方面與日軍148聯隊主力及146聯隊一部展開了要點爭奪戰,於6月底血戰至騰衝附近。與日軍相持至8月上旬,9月18日收復龍陵。
遠征軍進入高黎貢山以西的壩區遠征軍進入高黎貢山以西的壩區
1944年6月1日,遠征軍第11集團軍全力渡過怒江,將主攻方向指向滇緬公路東側地區的拉孟、龍陵、芒市
1944年9月14日,解放騰衝。第11集團軍新28師於4日攻克臘猛,進圍松山,由於敵陣堅固,該師五攻未克。7月1日改由第8軍來攻,該軍以三個師輪換進攻,連續九次,到9月7日方破敵陣,全殲守敵。遠征軍經過血戰,於11月3日攻克龍陵,20日攻克芒市,12月1日攻克遮放,1945年1月19日克復畹町。1月22日中午。第53軍第116師與新一軍一部在木遮相會,旋以鉗形攻勢向芒友推進。
1945年1月15日,新一軍攻克南坎,並繼續前進。
1945年7月7日,中國遠征軍重炮部隊凱旋迴國,昆明老百姓夾道歡迎1945年7月7日,中國遠征軍重炮部隊凱旋迴國,昆明老百姓夾道歡迎
1945年1月27日,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在芒友勝利會師,中印公路全部打通。滇西遠征軍回國,新一軍與第50師南下,新一軍先後拿下了新維臘戌,第50師先後攻克了南渡、西保、南燕、皎麥等市鎮,新50師自從1944年渡過伊洛瓦底江以來,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挺進600公里,斃傷日軍3500餘人。
1945年3月30日,中國遠征軍攻克喬梅,與英軍勝利會師。隨後中國駐印軍凱旋迴國。至此,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的任務順利完成。1945年4月撤銷。

編制序列

指揮系統

1942年3月至8月
職務姓名
第一路司令長官
衛立煌(未到任) 羅卓英(繼任)
總參謀長
副總參謀長
第5軍(軍長)
第5軍(參謀長)
第200師(師長)
新編第22師(師長)
第96師(師長)
游擊支隊
工兵團
裝甲兵團
炮兵團
朱茂臻
汽車兵團
騎兵團
林承熙
第6軍(軍長)
第49師(師長)
第93師(師長)
第93師(參謀長)
暫編第55師(師長)
第66軍(軍長)
新編38師(師長)
新編第28師(師長)
新編第29師(師長)
司令長官部直轄36師(師長)
長官部直轄:炮兵第18團第1營,戰防炮第1營,野戰重炮兵第2旅第13團第1營,獨立工兵第24營,憲兵第24團第1營等部。
1943年至1945年3月
 職務姓名
司令長官
陳誠 衛立煌(1943年冬繼任)
副司令長官
總參謀長
副總參謀長
司可莊
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
副總司令
第2軍(軍長)
第9師(師長)
新編第33師(師長)
輜重團
段壽清
第6軍(軍長)
黃杰(史宏烈繼任)
預備第2師(師長)
新編第39師(師長)
輜重團
通訊營
馮行之
戰車防禦營
第71軍(軍長)
代軍長
新編第28師(師長)
第87師(師長)
第88師 (師長)
輜重團
集團軍直轄第36師(師長)
第200師(師長)
第5軍炮兵營
指揮官不詳
第二十集團軍 總司令
副總司令
第53軍(軍長)
周福成(趙鎮藩繼任)
第116師(師長)
趙鎮藩(劉潤川繼任)
第130師(師長)
張玉挺(王理寰繼任)
輜重團
第54軍(軍長)
方天闕漢騫1944年7月繼任
第14師(師長)
龍天武1944年4月轉隸新六軍
第50師(師長)
潘裕昆1944年4月轉隸新六軍
第198師(師長)
第36師 (師長)
李志鵬 1944轉隸54軍
工兵第2團
林松 通訊部隊指揮官不詳
第8軍軍長
副軍長
榮譽1師(師長)
第82師(師長)
第103師(師長)
炮兵部隊指揮官
工兵部隊指揮官
傅克軍
通訊營 滇康緬特別游擊區總指揮
鄭坡
資料來源:

駐印系統

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職務姓名
總指揮
副總指揮
新編第1軍(軍長
鄭洞國(兼任,孫立人、潘裕昆先後繼任)
新編第30師(師長)
胡素唐守治繼任)
第50師(師長)
潘裕昆新6軍回國後轉隸新1軍
新編第22師(師長)
廖耀湘(李濤繼任)
第14師(師長)
龍天武
第50師(師長)
潘裕昆 新6軍回國後轉隸新1軍
直屬部隊戰車指揮官
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擊支隊指揮官
黑格準將
第一支隊隊長(新編第38師第88團)
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隊隊長
韓特上校
美軍第5307混成旅(代號加拉哈特部隊)指揮官
梅利爾準將
資料來源:

飛虎隊

1943年3月正式改編為美國第十四航空隊,指揮官陳納德少將。

作戰成果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
中國軍隊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遠征軍傷亡總數達6.1萬人。以杜聿明指揮的第五軍為例,戰鬥動員人數為4.2萬人,傷亡總數達2.2萬人,超過總兵力半數以上。緬北反攻戰中,中國遠征軍及駐印軍參戰兵力總計307281人,馬匹15037匹,駐印軍傷亡人數高達12729人,滇西遠征軍達40000餘人。
在緬北戰役中以駐印軍為例,從1943年10月駐印軍由利多反攻起,至1945年3月喬梅中英會師,攻擊線路約70000餘公里,克復緬北50個城鎮,擊斃敵官兵27699人,傷敵官兵42760人,俘敵395人。
據日本厚生省救援局1950年的調查,日本在緬甸所投入的兵力達303501人,而損失兵員達185149人(不含空軍),日本每日新聞社出版的《一億人的昭和史》之《日本陸軍史》別冊中記,日軍在緬甸戰場總共投入兵力230800人,戰死160400人,戰死率69.5%,接近其所投入總兵力的七成,中印緬戰場確實牽制和消滅了日軍的重要武裝力量,對亞太地區反法西斯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戰役
主要殉職將領
姓名備註
新38師副師長,掩護主力轉移並沿途收容傷兵,被日軍偷襲,傷重被俘,後在仰光戰俘營被刺身亡。
中將(追授),第6軍新39師副師長, 1944年12月17日,雲南龍陵犧牲。
閩季連
少將(追授),第36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雲南保山犧牲。
吳一彬
少將,第5軍96師副師長,1942年6月27日,緬甸埋通犧牲。
中將(追授),第200師師長1942年5月26日,在緬甸茅邦村的克欽山寨犧牲。
少將(追授)第96師288團團長、臘戌警備副司令,1942年4月,緬甸平滿納會戰犧牲 。
柳樹人
少將(追授),第5軍200師599團團長,1942年5月,緬甸犧牲 。
李著林
少將,滇緬警備司令、遠征軍兵站參謀長,1943年夏,緬甸犧牲 。
陳凡
少將,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高參,1944年1月31日,緬甸犧牲。
張健洪
少將,第5軍高級參謀,1944年1月31日,緬甸犧牲。
李懿
少將(追授),第六軍預備第二師第五團團長。1944年11月29日,在騰(沖)龍(陵)戰役中犧牲。
覃子彬
少將(追授),第54軍198師594團團長,1944年5月11日大反攻,北齋公房時殉國。
資料來源:

後世紀念

紀念場館

位置名稱備註
中國國內
位於中國藏南地區賈瑞普(Jairampur)
第八軍103師抗戰陣亡將士公墓
雲南保山松山
位於中國雲南騰衝
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
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山馬頭崗
蕪湖赭山公園內
雲南省保山市
雲南保山市騰衝市和順鎮
雲南龍陵縣松山戰役舊址
中國遠征軍紀念碑
雲南省盈江縣
緬甸陣亡將士紀念碑
雲南省昆明市圓通山
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
雲南省昆明市圓通山
雲南保山市騰衝市
雲南芒市
昆明·中國空軍抗日戰爭陣亡將士公墓
雲南省昆明市
中國國外
瑪格麗塔墓地
印度阿薩姆邦雷多
新三十八師墓地
印度史迪威公路23英里處
新二十二師墓地
位於印度史迪威公路23英里處
新30師墓地
位於緬甸密支那
中國駐印軍第五十師墓地
位於緬甸密支那
中國駐印軍第十四師墓地
位於緬甸密支那
中國駐印軍第三十師墓地
位於緬甸密支那
中國駐印軍第五十師墓地
位於緬甸密支那
西保中國軍人墓地(西保新50師墓地)
位於緬甸西保
八莫墓地
位於緬甸八莫
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位於緬甸同古
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位於緬甸果敢
中國遠征軍紀念碑
緬甸同古
中國遠征軍紀念碑
緬甸南坎
中國遠征軍紀念碑
下緬甸勃固省同古市
中國遠征軍墓地
緬甸撣邦南坎縣迪威公路383英里以南1英里處
仁安羌大捷墓地
緬甸仁安羌平牆河邊的501高地
緬甸孟密市莫枚縣莫洛村
萬福和平安寧功德佛
緬甸臘戌戒尼寺院
資料來源:

紀念活動

198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紀念日,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第一次派人前往同古向中國遠征軍紀念碑敬獻花圈時,被當地教育部門阻止。
2010年1月15日,台灣地區“國防部長”高華柱代表國民黨黨主席馬英九追贈故劉放吾將軍旌忠狀,表彰他在參與抗日戰爭、遠征緬甸等戰役中的貢獻。
2012年7月9日,“紀念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70周年黃埔論壇”在昆明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黃埔校友及親屬、台灣退役將領、中國遠征軍老戰士及親屬、有關專家學者等200多人參加。
2012年9月14日,騰衝光復68周年紀念日,兩岸在騰衝國殤墓園舉行“追薦中國遠征軍抗戰陣亡將士”公益活動。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舉行中國遠征軍遺骸祭奠儀式中國駐緬甸大使館舉行中國遠征軍遺骸祭奠儀式
2013年3月9日,“為了愛,遠征”―紀念遠征軍及美國第14航空隊(飛虎隊)成立70周年大型公益活動在昆明啟動。
2014年9月4日,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台北圓山“忠烈祠”主持秋祭典禮,首度祭拜遠征軍英靈。
2014年9月30日,中國駐緬甸使館組織中資機構、華僑華人和留學生代表等20餘人從仰光驅車趕往同古(又稱同古),祭奠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
2016年6月,由中國民政部優撫安置局副局長李桂廣率隊,來自外交部財政部國務院辦公廳商務部研究院、國台辦等部門代表組成的工作組4日至8日訪問緬甸,就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陣亡將士陵園的建設與管理一事與緬方進行溝通,並赴密支那進行實地勘察。
中國駐印度大使羅照輝祭掃二戰中國遠征軍軍人公墓中國駐印度大使羅照輝祭掃二戰中國遠征軍軍人公墓
2016年12月30日,由中國擁軍優屬基金會舉辦的中國遠征軍在世老兵優撫和公益項目座談會在騰衝召開。
2017年3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曼德勒總領事前往中國遠征軍忠魂碑及遠征軍部分遺骸存放處敬獻花圈。
2017年4月4日,中國駐緬甸使館臨時代辦陳辰率使館部分館員赴緬甸同古市中國遠征軍紀念碑祭掃憑弔;4月15日,中國駐印度大使羅照輝前往印度阿薩姆邦瑪格麗特縣朗通村,祭掃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軍人公墓;4月28日,中國駐緬甸中國大使館赴位於緬甸克欽邦首府密支那的中國遠征軍遺骸臨時存放地,舉行中國遠征軍遺骸祭奠儀式。
2017年12月4日上午、12月6日上午,中國駐曼德勒總領事王宗穎分別前往南坎陣亡將士紀念塔、迪波陣亡將士紀念碑敬獻花圈祭拜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
2018年1月12日,中國駐加爾各答總領事馬占武率總領館工作人員和相關中資企業員工,前往印度賈坎德邦蘭姆伽的中國抗日遠征軍烈士公墓祭拜。

主題展覽

展覽名稱舉辦地點舉辦時間(開始時間)
《中國抗日戰爭中印緬戰場滇西戰役紀實展》
2012年7月17日
“鐵血鑄軍魂——中國遠征軍中的黃埔軍人”
2012年9月3日-12月15日
鐵血鑄軍魂中國遠征軍中的黃埔軍人文物及圖片展覽
2013年8月18日-10月15日
“國家記憶——二戰中緬印戰場影像”解密展
2013年11月9日-30日
抗戰老兵攝影群展
2013年11月30日
“鐵血鑄軍魂―中國遠征軍中的黃埔軍人”大型特展
2014年9月3日
“鐵血鑄軍魂——中國遠征軍中的黃埔軍人”文物及圖片展覽
2014年9月22日-12月31日
“國家記憶─中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合作”展覽
美國華盛頓里根大廈
2014年10月5日起展出一周
中國抗日戰爭中印緬戰場滇西戰役紀實展
2014年12月-2015年1月9日
中國抗日戰爭中印緬滇西戰役紀實展
2015年12月-2016年1月
《鐵血鑄軍魂——中國遠征軍中的黃埔軍人》
2015年1月15日-3月20日
血路·鐵骨忠魂——中國抗日戰爭中印緬戰區滇西戰役紀實展
2015年3月18日-4月10日
血路·鐵骨忠魂——中國抗日戰爭中印緬戰區滇西戰役紀實展
2015年5月20日
中國遠征軍主題展
雲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
2015年6月
“鐵血鑄軍魂—中國遠征軍中的黃埔軍人”文物展
2015年7月25日-9月25日
血路·鐵骨忠魂——抗日戰爭滇西戰役紀實展
2015年9月1日-10月30日
《鐵血鑄軍魂——中國遠征軍中的黃埔軍人》專題展
2015年12月29日
血路·鐵骨忠魂——中國抗日戰爭中印緬戰場滇西戰役紀實展
2016年3月16日-5月15日
中國抗日戰爭中印緬戰場滇西戰役紀實展
2016年5月9日-7月9日
中國抗日戰爭中印緬戰場滇西戰役紀實展
2016年6月17日
“眾志成城——中國遠征軍作戰實錄”展覽
2016年6月23日
中國抗日戰爭中印緬戰場滇西戰役紀實展
泰安市泰山景區
2016年7月20日-8月20日
《鐵血鑄軍魂——中國遠征軍中的黃埔軍人展》
2016年8月26日-9月25日
血路·鐵骨忠魂—中國抗日戰爭中印緬戰區滇西戰役圖片展
上海虹口中共四大紀念館
2016年10月27日
眾志成城——CBI抗戰實錄聯展
“七三一”部隊本部舊址
2017年3月15日
資料來源:數據截至時間2017年4月

老兵歸國

2002年,在中國駐曼德勒總領事館的組織下,雲南省騰衝縣政府邀請9位留住緬甸的遠征軍老兵回國觀光,老兵以華僑身份回國。
中國遠征軍(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
2005年,留緬老兵代表楊伯方和劉權應邀到北京參加了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大會。
2007年,雲南騰衝縣開始收集整理遠征軍將士名錄,但名單資料已難以尋到,騰衝縣發起了“全球尋找30萬抗戰遠征軍”的活動。
2008年10月12日,在孫春龍等人士的幫助下,中國遠征軍老兵李錫全跨過中緬南四號界碑,回到中國。
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紀念碑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紀念碑
2009年5月30日,流落緬甸的9位老兵集體回國。
2011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成都軍區《西南軍事文學》主編裘山山提出了關於搜尋遠征軍抗戰烈士遺骸的議案。
2011年9月13日,雲南省僑聯、雲南省黃埔同學會等民間組織發起“忠魂歸國”行動,將在緬甸找到的19具遠征軍遺骸經猴橋畹町口岸運回國內,安葬騰衝國殤墓園,這是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首次回國。
2013年4月4日,3名東北遠征軍老兵英魂歸葬昆明金陵陵園遠征園。
2013年7月7日,中國遠征軍在仁安羌大捷中陣亡的202位將士靈位被送到湖南衡陽南嶽忠烈祠安放。
2014年6月12日,“忠魂歸國”公益活動於在雲南省騰衝縣舉行。宋慶齡基金會主席胡啟立和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率團參加公祭儀式並致詞,8名中國遠征軍老兵在志願者的攙扶下來到現場,分裝600位遠征軍骨灰的24個骨灰罐,正式歸葬國殤墓園
現場挖掘出的遠征軍遺骸,以及徽章、袖扣現場挖掘出的遠征軍遺骸,以及徽章、袖扣
2014年,“兩會”期間,來自湖南的全國政協委員劉曉等聯合多位政協委員,提出尋找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修建紀念墓地的提案。
2014年8月27日,中國台灣地區軍方迎回當年在印度、緬甸作戰的中國遠征軍英靈牌位,牌位入祀位於台北的“國民革命忠烈祠。
2015年4月9日,經過多方努力,龍越基金會聯合民間公益人士正式啟動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烈士遺骸挖掘工作。
2015年10月28日,347具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將於11月5日從緬甸經由雲南騰衝猴橋口岸回國。後由於由於中國國內組織方和緬甸當地“雲南同鄉會”的意見相左而暫告擱淺。

影視作品

類別名稱首播平台(導演)播出時間
紀錄片
---
CCTV-10 [探索·發現]
---
《揭秘遠征軍》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
《遠征軍人物系列》
CCTV
---
《[血戰滇緬印]中國遠征軍》
CCTV-9
《中國遠征軍未解之謎》
北京衛視
---
《中國遠征軍-鐵將軍戴安瀾》
北京衛視[檔案]
---
《滾燙的記憶-中國遠征軍老兵回憶錄》
江蘇衛視
---
---
---
---
《戰火傳奇--滇緬之戰》
---
---
電視連續劇
吳斌/朱質冰
2015年11月21日
董亞春、楊軍
2011年2月22日
2011年5月
2007年3月3日
2009年3月5日
《風雲密支那》
1998年
1995年
2010年1月28日
電影
李偉
2013年3月17日
資料來源:

歷史評價

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地帶,又是東南亞地區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正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鳳凰網
中國遠征軍反攻緬北、滇西作戰的勝利,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它不僅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支援了國內正面戰場的作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鬥志,而且沉重打擊了侵緬日軍,為盟軍收復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並減輕了盟軍在印緬地區和太平洋地區的壓力,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盟軍的對日作戰及東南亞人民的抗日鬥爭。解放軍報
中國遠征軍滇西反攻作戰勝利的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唯一的一次獲得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而隨後與中國駐印軍並肩作戰殲滅緬甸日軍,更是“自甲午戰爭以來第一i次援助盟邦進入異邦國土作戰並獲得勝利的一次大規模作戰”。(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