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第

甘棠第

甘棠第(Kom Tong Hall),興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以第一任屋主何甘棠的名字命名,位於香港中環半山衛城道7號,建築樓面面積約2560平方米。

甘棠第樓高四層,外觀宏偉典雅,紅磚外牆和以希臘式巨柱承托的一、二樓弧形大露台,充分顯現典型的愛德華式建築風格。甘棠第是何家三代同堂的居所,1960年後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擁有及管理。2004年香港政府收購甘棠第,並將之修建為香港孫中山紀念館,於2006年開放予公眾參觀。

2009年12月18日,甘棠第被確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2010年11月12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甘棠第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棠第
  • 外文名:Kom Tong Hall
  • 地理位置:香港中環半山衛城道7號
  • 所處年代:民國時期
  • 保護級別:香港法定古蹟
  • 批准單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文物遺存,主要建築,文物藏品,歷史文化,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址,交通,開放時間,

歷史沿革

民國三年(1914年),何東爵士的胞弟何甘棠在中環半山衛城道興建一座四層高大宅,名為“甘棠第”,為何甘棠的主要居所。
1959年之前,甘棠第屬何氏家族擁有。
1960年,何氏將甘棠第售予一鄭氏家族,後來鄭氏家族再轉讓與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自1960年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遷進甘棠第後,對樓宇進行過一些重要改動,包括在最底層加建了一個洗禮池,以及在二樓和三樓的遊廊通道口加建鋁窗,並將該兩層闢為辦公室之用;此外,更將睡房之間的隔牆拆除。教會亦拆掉多度百葉大門。在教會占用甘棠第的四十年間,裡面曾設定了一間小教堂、全職傳教士居住的公寓,及其他附屬教堂的辦公室。
2002年,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宣布由於會員日漸增多,甘棠第空間不敷套用,決定把它拆卸,並重新發展成為一所宗教暨教育中心。當時不論香港政府和公眾均反對這項計畫。中西區居民於是發起簽名運動,收集了過千簽名向教會施壓;立法會議員為事件表示抗議;多個社區團體為保育該廈提出訴求。同年,教會終同意與政府為拆卸決定作出談判。
2003年,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與香港政府達成協定,由政府向教會以港幣五千三百萬元收購甘棠第,並將之改建成孫中山紀念館。這是香港政府首次為保育原因收購歷史建築。
2004年,甘棠第由教堂修葺成孫中山紀念館的工程展開。曾用作辦公室的遊廊,裡面的鋁質玻璃窗全被拆走。教會歸還的木門被重新安裝,而室內亦加設了一些紀念館所需的現代設施,如防火系統、濕度控制、保全及無屏障通道等設備。
2006年12月,孫中山紀念館正式開幕並開放給公眾參觀。
甘棠第外貌甘棠第外貌

建築特點

  • 空間布局
甘棠第樓高四層,總樓面面積約2560平方米,一樓和二樓的弧形露台有希臘式巨柱承托;地庫至二樓之間以寬闊的樓梯連線,梯上設有扶欄;樓房分前後樓梯,前梯供何氏家族上落,後梯則予傭人使用。
  • 建築特色
甘棠第大宅以英皇愛德華時期香港流行的綜合古典風格建造,糅合西方四大古典柱式—科林斯式、愛奧尼亞式、多利亞式及托斯卡納式的建築特色和細節。建築物的牆身由紅磚築砌,門窗四周飾有花崗石,露台建有精巧華麗的鐵制欄桿。甘棠第是香港最先以鋼架興建,並鋪設入牆電線的建築物之一。
正立面主牆的建築特色包括柱頂的科林斯式柱頭、拱窗上方的拱頂石、三樓窗戶的小露台連金屬裝飾欄桿,以及地面樓層窗戶下方帶洛可可風格的渦卷飾及垂花飾的護壁鑲板。另外,所有門窗外面均裝有硬木製的活動百葉窗或固定百葉窗。
西立面的建築特色包括上面樓層窗戶的露台連鐵制裝飾欄桿、窗戶上方的拱頂石或出檐、牆身精巧的鑲板和石碑,以及富有古典氣派的柱上楣構。所有硬木製的門窗和百葉窗看來均為原裝,未經改動。
甘棠第內部裝修富麗堂皇,糅合了巴洛克及洛可可風格的建築特色,包括齒形飾、卵與錨形飾、垂花飾、花圈形飾、花彩飾、繸纓飾、葉形飾、凹槽紋,以及串珠狀緣飾,色彩斑斕的玻璃窗、陽台牆身的瓷磚,以及柚木樓梯的欄桿保存良好。地面和一樓的主要房間及走廊均鋪滿經光漆處理的深色硬木護壁板。走廊兩旁為帶有科林斯式及多利亞式特色的正方形和長方形木柱,柱身有凹槽。主要房間的天花均飾有以金箔點綴的灰塑鑲板,而主樓梯及其他當眼位置亦裝設了色彩斑斕的玻璃窗,並以當時流行的新藝術風格圖案作為裝飾。露台的鐵制裝飾欄桿尤其值得注意,其設計是以洛可可風格的三葉飾、漩渦飾及卷葉飾,圍繞著中心交織的英文字“HO”(何),代表原先興建這幢大宅的何氏家族。
甘棠第大宅設計亦保持傳統中國社會的階級觀念。例如,何氏平時只透過一樓側門進出大宅(據說是為了風水原因,不欲其財富溜走云云)。大宅亦設有兩道前後樓梯,前梯是何氏家族出入專用,傭人只準使用後梯。
柚木樓梯及玻璃窗柚木樓梯及玻璃窗

文物遺存

主要建築

  • 正立面
甘棠第大樓正立面朝北,由多個建築元素組成,包括地面及地庫樓層的粗琢灰泥牆,以及二至三樓的中央弧形大廳連柱廊。大廳兩旁為以紅磚鋪砌而成的偏廳,配以灰泥或石制飾面。整面主牆的頂部建有柱上楣構,上有雕帶、齒形飾、檐楣及矮牆,中央的鑲板綴有巴洛克風格的渦卷飾及垂花飾。天台兩邊側翼上各有一座涼亭,與整體建築布局互相配合。
甘棠第西立面正門甘棠第西立面正門
  • 西立面
甘棠第大樓西立面面向衛城道,由多個複雜的建築元素組成。帶有雕飾的正門玄關有一八字形偏廳及向入伸展的長形斜角小廳。正門入口建有弧形粗琢石牆及弧形花崗岩石級,兩旁並有粗琢壁柱。門楣上有階梯狀的拱楔塊,形成一道平拱門,拱頂石上刻有“甘棠第”三字,其上方又有刻上“1914”字樣的巴洛克風格渦卷飾。上面樓層以紅磚配合灰泥或牆角石建成,門窗都有框緣圍繞。
  • 遊廊
遊廊是一道設計精緻的室外開放式長廊,或有蓋柱廊,圍繞樓宇的中心結構而建。它不僅提供隔熱作用,遮擋陽光,避免大樓直接曝曬,並且保持室內溫度和暖穩定。遊廊亦可用作寫意悠閒的室外休憩空間。
遊廊遊廊
  • 洗禮池
洗禮池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遷入甘棠第後在大宅的最底層加設,作宗教儀式之用。
  • 傭人宿舍、後梯及地庫
傭人宿舍位於建築物的閣樓,以傭人後梯連線至地庫,地庫仍可見到大宅原有的牆壁及地磚。
傭人後梯設計簡單,俗稱“妹仔樓梯”,是從前專為傭人使用的後樓梯。
  • 天台
天台兩角各有一座涼亭或屋頂塔樓,乃模仿希臘或羅馬神殿的設計而建。此外,天台上建有由古典的多利亞式及托斯卡納式柱群構成的柱廊。

文物藏品

文物簡介
圖片
何甘棠長女謝何柏齡的中式裙褂
中式裙褂中式裙褂

聖約翰救傷隊頒贈予何甘棠先生的勳章
勳章勳章

銀製冰塊容器連夾和墊盤
銀製冰塊容器連夾和墊盤銀製冰塊容器連夾和墊盤

銀制調味品器皿連匙一套
銀制調味品器皿連匙一套銀制調味品器皿連匙一套

參考資料來源:

歷史文化

1894年,香港政府通過《山頂區保留條例》,條例列明會保留太平山作非華人居住地區,除非獲得港督同意,否則華人禁止居于山上。
雖然《山頂區保留條例》禁止華人居於太平山上,但凡事總有例外。何氏家族便是當年獲準居於中半山的首個華人家庭。其家族成員包括殷商及慈善家何東爵士,家族無論在政治界和金融界均財雄勢大,因此權勢冠絕同儕,享有尊貴社會地位。
何甘棠先生何甘棠先生
何甘棠,別名何啟棠,又名何棣生,是何東爵士的胞弟。何甘棠不但是傑出的商人,而且也是著名的社區領袖和慈善家,在20世紀初的華人及歐亞裔人商界中地位顯赫,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孫中山與何氏家族也有深厚淵源。他與甘棠第的原主人何甘棠曾是同窗,兩人均就讀於香港中央書院,並同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在該校畢業。何甘棠的長兄何東,也曾襄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而何東的兒子何世儉,便曾以香港大學學生會主席的身份,接待前往陸佑堂演講的孫中山。
由於香港中西區記錄了孫中山先生昔日的足跡,亦是孫中山史跡徑所在地,香港特區政府於2004年初選定甘棠第為孫中山紀念館的館址,具體籌備工作由香港歷史博物館負責,最終趕及於2006年年底開幕,以紀念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140歲冥壽。
甘棠第外貌甘棠第外貌

保護措施

1990年,甘棠第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確定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2003年,甘棠第由教堂修葺成紀念館的工程期間,大樓獲復修至教會占用前的原貌,然而幾項由教會加建的部份仍被保留,例如洗禮池。整項工程只作了最低限度的改建,亦儘量利用或保存原來的物料。這標誌著香港歷史文物保育的一個新里程。
2009年12月18日,甘棠第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確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2010年11月12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甘棠第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甘棠第正立面圖甘棠第正立面圖

旅遊信息

地址

甘棠第(孫中山紀念館)位於香港中環半山衛城道7號。

交通

  • 港鐵
中環站:參觀人士可使用中環至半山扶手電梯至堅道,再沿人行道向西步行約5分鐘到孫中山紀念館。
  • 新巴
13:中環(大會堂)- 旭和道
23:北角碼頭 - 蒲飛路
23B:寶馬山 - 羅便臣道
  • 城巴
12:中環碼頭 - 羅便臣道(循環線)
12M:金鐘(添馬街) - 柏道(循環線)
40:華富北 - 灣仔北
40M:華富北 - 金鐘(政府總部)
  • 九巴/城巴
103:竹園邨 - 蒲飛路
  • 專線小巴
8:中環(交易廣場)- 碧瑤灣(下)
10:銅鑼灣 - 數碼港
22:薄扶林花園 - 中環(交易廣場)
22S:薄扶林花園 - 中環碼頭
28:銅鑼灣(新會道)- 碧瑤灣(上)
31:銅鑼灣(謝斐道)- 田灣邨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三、五: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聖誕前夕及農曆新年除夕: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星期四(公眾假期、孫中山先生11月12日誕辰及3月12日忌辰除外)、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