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袋戲偶
- 參與者:陳忠榮
- 類型:藝術,表演,技法
- 發源:唐山
歷史傳說,傳承與發展,劇目題材,
歷史傳說
布袋戲偶的造型隨著其不同時期的演變,其造型與尺寸均有極大的變化。在早期籠底戲至民國四十年多使用泉州戲偶,其中以泉州江加走的「花園頭」布袋戲偶及黃良司、黃才司兄弟的「塗門頭」最為人稱道,江加走一生所刻偶頭在萬件以上;後其子江朝鉉繼承家業,父子兩人所刻偶頭為台灣布袋戲團所普遍使用。在七七事變之後,布袋戲偶頭輸入不易,因此本地雕刻師傅漸漸出頭,如彰化的徐析森,在1940年代開始為金光布袋戲與黃俊雄布袋戲刻偶,其子徐炳垣亦克紹箕裘,為台灣本地傑出的刻偶師傅。至金光布袋戲時期戲偶尺寸由一尺二加大到三尺三,且造型逐漸誇大;至民國1995年,霹靂衛星電式視台成立後,霹靂布袋戲透過精品店,成為戲迷購買收藏的對象,其尺寸分為大型、中型、小型,以因應不同消費層的需求。因偶頭多系同一規格加以複製,其偶頭愈趨現代化與同質化,僅藉由服飾與佩件來區隔角色。
傳承與發展
承襲了來自唐山的技法,花園頭偶頭造型承襲泉州戲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