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背景
台北大學(英語譯名: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簡稱“北大”或“台北大”,前身為省立台北大學行政專科學校和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台北大學為台灣頂尖法商名校,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和台灣大學和
政治大學同為台灣的所有大學中前三名,為台灣文科頂尖學府。台北大學與
台灣大學及國立政治大學同為台灣地區法商教育之佼佼者。
台北大學前身為1949年設立的台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1950年成立台灣省行政專修班,1955年兩機構合併改制為
台灣省立法商學院,1961年改組為台灣省立
中興大學法商學院,1971年升級為中興大學法商學院,1993年設立台北大學籌備處,並展開新北市三峽區
新校區籌備工作。2000年2月1日正式成立台北大學。目前有法律學院、商學院、公共事務學院、社會科學學院、電機資訊學院及人文學院等6個學院、21個學系、24個碩士班、10所博士班,將以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為日後的發展重點。
學校校徽
學校建築風格:校徽造型是以鳶鳥振翅,翱翔天際為概念。構成元素是參照學校校門的建築造型,取
其簡潔柔順的線條加以組合而成。
地理位置特色:又由於位處三峽鎮,故取當地著名的鳶山為其發展概念,利用單元元素結合成的鳶鳥造型,表達出當地的景觀特色。
北字的強調:並且結合校名中的‘北’字,強調‘台北大學’位於交通便利、人文薈萃的新北市。
鳶鳥造型:鳶鳥的校徽造型象徵著將帶領台北大學,以更穩健的步伐,邁向更多元文化的未來。
學校精神
追求真理 服務人群
台北大學於2008年12月23日經學生會舉辦投票,選出“追求真理,服務人群”作為北大精神,並以此校園精神取代傳統校訓。
台北大學原為中興大學法商學院,2000年改制成為綜合大學,特以“追求真理,服務人群”做為大學之精神,象徵該校發展新階段。該校園精神不但重視以客觀方法鑽研學問,而且強調學問與個人修養的結合,最後進至美善之境。
“追求真理,服務人群”的內涵如下:
“激發對科學知識探索的熱情是大學教育的核心課題,該校鼓勵學生在持續追求真理、終生學習、成就知識價值之外,也要服務人群,奉獻社會。
昔日
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導致部分人誤以為社會也應該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敗,沒有能力的,就讓他們自然淘汰。這種論點相當功利,但卻是目前時代的主流。很多人心中只有自己,把自己擺在第一,要賺大錢,要贏得這個世界。然而今日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人為災變、苦難、貧窮、飢餓、犯罪、暴力、恐怖主義、心理疾病,偏見與歧視問題,都是人們自私,只顧自己,不願意去幫助別人的結果。
如果我們只想到自己,只為自己,沒有看到別人的需要,社會將會出現更多的對立、衝突與戰爭,世界秩序將面臨極大的挑戰,甚至於走向滅亡。
世界上有許多需要我們去愛與伸出援手的地方。我們鼓勵學生要為這個世界做多一點的付出,幫助窮人,關懷弱勢,溫暖這世界。追求真理,服務人群,追求至善,至美,這才是時代應有的價值,也是穩定社會的保障。”
校園價值與教育目標
校園價值:
真誠 懇切至誠,腳踏實地,真心關懷,善盡公民職責。
樸實 質樸誠實,勤勞節儉,止於至善。
正直 公正廉節,品行端莊,剛正不阿。
生命 認識尊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珍惜生命,禮讚生命,也讓生命產生光和熱。
自由 信奉學術自由,創造教授自我發展空間,培養學生追尋真理的自由與責任。
希望 對未來充滿希望、夢想與願景,樂觀進取,認真面對每一件事情。
教育目標:培育兼具跨界專業核心能力與社會關懷之優質現代公民。
學校校史
民國三十八年成立的省立行政專科學校,是台北大學最初的根基,嗣後台北大學又歷經了省立法商學分校區院與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等時期,並於
公元2000年改制,成為獨立的綜合大學。
回顧台北大學歷次之改制與發展,已完整的紀錄了高等教育各階段的發展歷史,而歷屆畢業校友濟濟多士,人才輩出,服務社會各階層的傑出表現與輝煌成就,更印證了高等教育政策過去各階段發展的正確性。益發對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回溯創校歷史已逾半世紀,新舊傳承,源遠流長,本緬懷前賢,策勵來茲之意,謹就台北大學過去各階段發展歷史,扼要臚陳於後。
第一階段:台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
行政專校成立於1949年11月,創校目的為協助追隨“政府”播遷來台之大專失學青年,完成未竟學業,及培育台灣省實施
地方自治所需之各級地方行政幹部。行政專校創校之初,由台灣省立成功中學校長左潞生先生為首任校長,並暫借台灣省立成功中學校舍授課。1950年5月,行政專校遷往台北市忠孝東路,暫借台灣省立工業專科學校(今
台北科技大學)校舍授課。同年7月左校長辭任,由周一夔先生繼任。嗣於1950年8月,覓得台北市長春路一一三巷(今合江街五十三號)現址興建校舍,從此行政專校師生得以奠定日後永續發展之基石。行政專校成立之初,設民政、財政、計政及地政四科,嗣民政科改為普通行政科;計政科改為會計統計科;地政科改為土地行政科;惟財政科仍沿舊稱。之後又陸續增設社會行政科、司法行政科、合作科、工商管理科 。
第二階段:台灣省行政專修班
行政專修班成立於1950年,當時教育部委託台灣省青年服務團設立“台北青年接待站”照顧追隨政府來台之失學大專青年。初名“台灣省青年服務團附設行政人員專修班”,之後改稱“台灣省行政人員專修班”,再改稱台灣省行政專修班。 行政專修班設有教育行政、普通行政、土地行政、財務行政、工商管理、社會教育、社會行政及合作等八科。行政專修班首任班主任為
上官業佑先生兼任,繼任班主任為楊爾鍈先生。行政專修班班址初設於台北市中山北路台灣省青年服務團內(今台北市中山足球場現址),其後隨台灣省青年服務團遷往台北市大直
北安路今台北市北安國中現址。1955年,行政專修班奉令與台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合併改制為台灣省立法商學院。
第三階段:台灣省立法商學院
法商學院創立於1955年,系由“台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及“台灣省行政專修班”合併改制而成。設有法科行政學系(後改為公共行政學系)、法律學系 、地政學系、社會學系四系,商科財政學系(後改為經濟學系)、工商管理學系(後改為企業管理學系)、合作學系(後改為合作經濟學系)八學系。法商學院院址為原行政專校校址,在今台北市合江街五十三號東西兩側;在合江街五十三號東側者簡稱東院,為當年行政及教學中心,建有
大禮堂、圖書館、教室、辦公室、學生宿舍、教職員宿舍等校舍。合江街五十三號西側者簡稱西院,最初建有運動場,其後陸續興建圖書館、社會科學館、行政大樓等。當時因教育經費短絀,各項工程多須分作數次招標始克完成。其中興建社會科學館之經費,即端賴學校師生及校友捐助方得以完成,今日視之亦屬
杏林佳話。自西院逐漸興建校舍後,法商學院行政及教學中心遂逐漸移至西院。法商學院除招收四年制之各學系新生外,亦奉準成立夜間部,為台灣第一所大專院校開設之夜間部(現改為進修學士班與進修推广部)。
第四階段:中興大學法商學院
1961年7月,“台灣省立法商學院”與“台灣省立農學院”合併為台灣省立中興大學(簡稱中興大學)。中興大學校本部設於
台中市,並同時設理工學院,法商學院仍在台北市。1969年中興大學復增設文學院,1971年8月中興大學改制為
中興大學,隸屬教育部,陸續增設生命科學學院等,成為一所綜合性的大學。中興大學成立之後,因法商學院位於台北市,校本部位於台中市,為求教學行政運作順暢,法商學院仍維持原台灣省立法商學院之編制與行政體系,人事、經費預算與校本部均分別編列。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首任院長為周一夔教授,其後繼任院長依序為左潞生、龍名登、何伊仁、
張書文、
陳聽安、
陳文龍、郭昆謨、黃東熊及吳森田等教授。 法商學院與農學院合併為中興大學後,因系所增加,校譽蒸蒸日上,學生人數年年倍增,原本的校區已經不敷使用。爰經多方尋覓,獲悉今日台北市民生東路北側有面積九千坪土地,隸屬退輔會之桃園大同合作農場,因毗鄰合江街院址,最為適宜闢為新校區。爰經多方奔走協調,並得退輔會
趙聚鈺主委大力支持,終使法商學院得以公告地價購得今民生東路校區土地,得以逐年次第興建運動場、教職員宿舍、育樂館、資訊中心、教學大樓等建物,以成今日台北校區之規模。
第五階段:台北大學
學校自成立以來,系所學生日增,但受限於校地狹隘發展不易;此外,法商學院與台中校本部相隔遙遠,也使得校務工作之推行較為不便,法商學院“獨立”的訴求呼聲也日益增加。經過師生多次集會研商,並獲校友大力協助,在政府“各縣市至少一所公辦大學”的政策導向下,於1986年獲得教育部同意選定台北縣三峽鎮為該校之新校區,並於1992年經行政院核准“台北大學發展計畫”。1993年,“台北大學籌備處”成立,由郭昆謨教授擔任籌備主任委員,進行台北縣三峽校區的籌備工作。2000年2月1日,台北大學正式改制成立,首任校長為
李建興博士,現任校長為侯崇文博士,校務發展顧問為王惠鈞博士、高強博士。截至2008年7月止,已有大小建物共30餘棟;校地59.32公頃,於全國大學院校中排名第21位,校園面積尚略大於台中的中興大學。
台北進修部
中興大學辦理進修部(原夜間部),在各大學之中,歷史最久;依其性質可分為四個階段,一為補修學分之夜間部,二為新制夜間部,三為大學第二部,四為進修部。
(一)第一階段 夜間部
夜間部於民國四十四年十一月奉準成立,係為中興大學前身之台灣省立法商學院,為改制前台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及台灣省行政專修班之校友,補修大學學分,以完成大學學業所設定。至五十年六月結束,五年六個月期間補修學分畢業生總計一九○四人。
(二)第二階段 新制夜間部
新制夜間部,系政府為因應社會需要,招收無兵役義務而有志進修之在職青年,利用夜間授課完成大學教育。乃於五十二年十 二月核准中興大學設定新制夜間部。五十三年九月招收法律、行政( 現為公共暨政策學系)、地政、社會、經濟、會計統計(現分為會計、統計兩學系)、工商管理(現為企業管理學系)、以及合作(現為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等八學系新生四百名;另招收選讀生四百名。五十五年參加大學夜間部聯合招生。
(三)第三階段 大學第二部
大學第二部,系“政府”為增加國民就業機會,於八十一學年度起,對夜間部之政策作大幅之改變,將夜間部明確定位為大學教育第二部,資源、設備與日間部共享,並可於下午時間排課,且配置一定比例專任教師及職員,並擴大招收未役 畢之應屆高中畢業生,其修習學分一切比照第一部日間部,並可相互選課。
(四)第四階段 台北進修部
自八十六學年度起“教育部”依大學法明定夜間部朝進修教育發展,該校將第二部改制為台北進修部,設法律、公共行政、經濟、社會、財稅、地政、會計、統計、企業管理、金融與合作經營等十個學系,暨共同 學科,其中公共行政學系及企業管理學系均設雙班,自八十八學年度起,公 共行政學系更名為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財稅學系更名為財政學系,所有各學系,均依“教育部”規定名為進修學士班,歷年畢業學生人數約在三千人左右。
第一階段部主任依序為吳英荃、蔡蔭恩教授,第二三四階段 部主任依序為李鴻毅,左潞生、龍名登、馮小彭、張書文、
張致祥、陳文龍、劉家駿、
王立中、李鐘元、戴麗華、侯崇文等教授。 歷任部主任繼任以來,無不全力發展部務,或爭取經費, 或興建大樓、或更新設備、或增設學系、或增聘師資,遂使夜間部部務蒸蒸日上。
法商學院與台北進修部自成立以還,系所學生日增,惟受限於校地狹隘發展不易。爰經師生多次集會研商,並獲從政校友大力協助,終於七十八年獲“教育部”同意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研擬遷校台北縣三峽鎮新校區計畫報核,並於八十一年奉行政院核准台北大學發展計畫。 溯自台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三十八年建校伊始,萬千校友殷切期盼改制為大學的心愿終能成真,實應對過去數以百計參與遷校覓地擘劃的法商師長及校友前輩們,致上崇高的謝意與敬意。因為他們的熱心參與及無私奉獻,方才促成了台北大學的誕生。
台北大學新展望
八十二年二月五日,奉“教育部”核定成立台北大學籌備處, 並派郭昆謨教授擔任籌備處主任,正式展開遷校三峽新校區籌備工作。籌備處設立之初,設於台北市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內。全力擘劃建校藍圖,工作進行期間,幸得歷屆校友多方支持協助,多項建校計畫遂能付諸實施。惟因三峽校地區段徵收作業手續未能及時完成,致使設校時程延宕。八十八年二月郭前主任屆齡榮退,聘前“教育部”政務次長李建興博士繼任。李主任接任後,首將台北大學籌備處遷往鄰近三峽校地之三峽國中,竭盡全力推動建校後續工作,經一個月之奔走溝通協調,終而獲致地方人士全力協助,遂使三峽校地區段徵收工作得以順利完成。三峽地方父老並集資捐贈三鶯藝術名家江沖默先生作品銅雕飛鳶乙座,用表支持;而社會各界亦慨贈老樹數千株。
三峽校地問題獲致圓滿解決後,即依計畫展開各項校舍興建工程,民國八十八年三月十八日,第一棟人文大樓正式開工,八十九年二月一日,台北大學正式成立;而校園整地、地下管溝、道路系統、水電系統、人工湖、污水處理廠、校門、圍牆、照明及植栽景觀等皆采同步進行;第一期十四層、九層、七層學生生宿舍群,第二棟八層商學大樓,陸續啟用,其中三棟學生宿舍經學生命名為曉日樓、皓月樓、繁星樓,寓意雋永。
九十三年八月底,李建興校長榮退,侯崇文博士於同年九月一日獲聘繼任為校長,並於九十六年十月連任。侯校長到任後,積極承先啟後,除持續強化各項校園建設、注重學校與社區之交流互動、致力推動學術合作,並提出“提升各系所教學暨研究表現,成為國內該領域領先發展之系所。”以及“成為卓越教育學府,培育企業界的最愛,國家公部門中高階人才的一流大學。”作為校務發展之目標。
三峽行政大樓業經於九十四年三月完工、行政單位於同年七月底遷入三峽校區辦公,社會科學大樓亦於九十六年九月啟用。其餘工程部分,運動場與地下停車場預定九十六年十一月啟用、而法律學院、公共事務學院將於九十八年九月遷入三峽新大樓、圖書資訊大樓也將於九十七年底動土。
台北大學將積極提振學校之發展,與三鶯社區人文良性互動。在厚實的基礎上,邁向多元而嶄新的未來!
“北大”大事記
1949年,台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成立。
1951年,台灣省立行政專修班成立。
1955年,“台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及“台灣省行政專修班”合併為“台灣省立法商學院”。
1955年,增設夜間部(為台灣第一所開設夜間部之大學)。
1961年,與台灣省立農學院合併為“省立中興大學”,台北校區為法商學院。
2000年,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改制為“國立台北大學”。
學院系所
法律學院 |
法學系 | 司法學系 | 財經法學系 | 法律專業研究所 | |
商學院 |
企業管理學系 | 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 | 會計學系 | 統計學系 | 休閒運動與管理學系 |
資訊管理研究所 | 國際企業研究所 | 國際財務金融碩士在職專班 | | |
社會科學學院 |
社會學系 | 社會工作學系 | 經濟學系 | 犯罪學研究所 | |
公共事務學院 |
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 財政學系 |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 都市計畫研究所 | 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 |
人文學院 |
中國語文學系 | 套用外語學系 | 歷史學系 | 民俗藝術研究所 | 古典文獻學研究所 |
電機資訊學院 |
資訊工程學系 | 通訊工程學系 | 電機工程學系 | | |
研究中心 |
法律學院比較法資料中心 | 商學院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 商學院合作經濟暨非營利事業研究中心 | 人文學院國際談判及同步翻譯中心 | 人文學院東西哲學與詮釋學中心 |
人文學院語言中心 | 社會科學學院台灣發展研究中心 | 公共事務學院選舉研究中心 | 公共事務學院土地與環境規劃研究中心 | 校級中心 |
亞洲研究中心 | 師資培育中心 | 通識教育中心 | | |
核心能力
該校以“追求真理、服務人群”為治學願景,沿襲建校以來之優秀傳統,致力於培養社會與企業所需之人才,並以“專業”、“人際”、“倫理”、“國際觀”四大素養為概念,承接治學願景並開展具體能力。為求有效縮減學校教育與社會、職場所需能力的落差,該校以培養學生四大素養為基石,具體提出學生應具備之八大核心能力: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綜合統整、溝通協調、團隊合作、誠信正直、尊重自省、多元關懷及
跨界合作。透過以“情境學習”為主軸的三項分項計畫,將此八大核心能力與本次教學卓越計畫之想望成果具體連結,期望不僅強化教與學之品質,亦協助學生建立“可攜式”能力,使得在校所學能成為一生受用之資產。
在專業素養方面,不論學生學術專攻領域為何,綜合言之,都應具備“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以及“綜合統整能力”,以強化在社會與職場生存所需之硬性技能。微觀思考與巨觀統合能力能協助不同類別、系所的學生,在離開學校環境後熟悉如何詢問正確問題、匯整資訊以及跳脫框架思考並與他人進行深度對談的問題解決模式。
由人際素養開展出的“溝通協調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則是現今社會兩項重要“根本”軟性能力。透過情境式學習環境,讓學生體認擁有優異專業技能外,還要具備溝通與合作的心態與能力,才能在群體合作的社會上生存,以因應多變及日趨繁雜的事務與要求協同合作的環境。
倫理素養強調“誠\信正直”以及“尊重自省”。見諸社會亂象及該校於公部門所發揮影響力之優良傳統,誠\信正直可謂學生踏入社會及職場之立基;同時,尊重他人、社會、環境同等存在的價值,認清自我與宇宙天地間之角色與責任,才能真實面對自己並時刻自我反思與學習。
最後是與國際觀素養相關的“多元關懷”以及“跨界巨觀”能力。不單強調提升語文能力或是認識與學習他國知識文化,更是讓學生在了解、熟悉其他文化的過程中,培養在地多元關懷尊重、跨界巨觀、欣賞並相互學習之精神。這才是更能創造價值的可貴能力。
歷任校長
姓 名 | 學校性質 | 任 期 |
左潞生先生 | 台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 | 1949.8-1955.8 |
周一夔先生 | 台灣省立法商學院 | 1955.8-1961.8 |
左潞生先生 | | 1961.8-1961.11 |
| 台灣省立中興大學 | 1961.11-1963.6 |
| | 1963.6-1966.5 |
| 台灣省立中興大學 | 1965.5-1972.8 |
| 中興大學 | 1972.8-1981.8 |
| 中興大學 | 1981.8-1984.8 |
貢谷紳 先生 | 中興大學 | 1984.8-1988.8 |
陳清義 先生 | 中興大學 | 1988.8-1994.10 |
黃東熊 先生 | 中興大學 | 1994.10-1997.10 |
李成章 先生 | 中興大學 | 1997.10-2000.2 (其於中興大學任期至9月30日) |
李建興 先生 | 台北大學 | 2000.2-2004.9 |
| 台北大學 | 2004.9-迄今 |
校內社團
自治性社團 |
---|
系學會 | 歷史系學會 | 資工系學會 | 運管系學會 | 中文系學會 |
應外系學會 | 合經系學會 | 統計系學會 | 行政系學會 | 不動產系學會 |
財政系學會 | 會計系學會 | 企管系學會 | 社工系學會 | 社學系學會 |
經濟系學會 | 財法系學會 | 司法系學會 | 法學系學會 | 學生自治會 |
學生議會 | 學生會 | | | |
一般性社團(學藝性社團) |
---|
新聞社 | 電腦社 | 文藝社 | 卡漫社 | AIESEC |
滔滔社 | 聖研社 | 橋棋社 | 妍社 | 書法社 |
正覺社 | 易研社 | 證研社 | 瑜珈社 | 網服社 |
北文坊 | 崇青社 | 圓明社 | 青年社 | 春暉社 |
土風舞 | 調酒社 | 熱舞社 | 魔術社 | 攝影社 |
戲劇社 | 電影社(台北校區) | 電影社(三峽校區) | 國標社 | 信望愛 |
社服團 | 慈倫社 | 文服社 | 原友社 | 慈青社 |
螢火蟲 | 跆拳社 | 國術社 | 棒球社 | 登山社 |
劍道社 | 擊劍社 | 壘球社 | 足球社 | 管樂社 |
古箏社 | 國樂社 | 吉他社 | 鋼琴社 | |
校友會性質 |
---|
花友會 | 南友會 | 雲嘉會 | 竹友會 | 延平會 |
蘭友會 | 雄友會 | 中友會 | 彰友會 | |
校園環境
校區名稱 | 所在地址 | 單位面積(公頃) |
三峽校區(校總區) | | 54.53 |
民生校區 | | 1.62 |
建國校區(舊稱合江校區) | | 2.91 |
三峽校區
位於
台北縣三峽鎮(備註: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學院大樓位於台北縣樹林市南園裡),校區總面積約54.53公頃,為學士班、碩士班與博士班等學制上課地點;台北縣三峽鎮的都市重劃區亦以三峽校區為中心,與樹林市南園裡,形成“
台北大學城”,
台北捷運三鶯線也規劃設定“台北大學車站”。三峽校區內主要建築包括:
行政大樓:所有行政人員皆已搬遷至三峽校區辦公,不過在台北校區仍設有辦公室。
商學院大樓:由“商學院”各系所使用。
人文學院大樓:由“人文學院”各系所使用,此外“電機資訊學院”亦有部分系所使用(人文學院大樓全境皆位於樹林市)。
學生宿舍:皓月樓(女生宿舍)、曉日樓(男生宿舍)、繁星樓(研究生宿舍),二期宿舍尚未進入設計階段。
法律學院大樓:由“法律學院”各系所使用。
公共事務學院大樓:由“公共事務學院”各系所使用。
運動場暨地下停車場:已完工且啟用。
圖書資訊大樓:2008年1月17日完成建築師評選,尚未開工。體育館暨活動中心:尚未進入設計階段。學生活動中心:尚未進入設計階段。
電機資訊學院大樓:籌建中。
科技大樓:尚未進入設計階段。國際會議中心:尚未進入設計階段。
台北校區
台北校區又可分為民生校區、建國校區,兩校區距離相近,步行五分鐘即可抵達。
教學大樓:目前由進修推广部、在職專班等使用。
育樂館:作為禮堂、活動中心與體育場地使用。
資訊大樓:為電子計算中心、電機網路設備的管理單位,設有電腦教室、學生列印中心與國際會議中心。建國校區舊稱合江校區,位於
台北市中山區建國北路二段69號,民生校區西南方約350米處,可分為東、西兩院,兩院僅隔合江街,在兩院相對建築物(自強大樓、莊敬大樓)中有地下道相通,主要建築包括:
東院:風雲樓自強大樓:設有學生閱覽室與碩士在職專班教室。女生第一宿舍女生第二宿舍女生第四宿舍男生第一宿舍(前女三舍)
西院:圖書館莊敬大樓:主要用為教授研究室以及研究生研究室。
社會科學大樓:設有大型階梯教室、校友中心。
力行大樓:主要用為教授研究室以及研究生研究室。
建國大樓:包括惠蓀南樓、惠蓀北樓目前多為進修部與在職專班使用。
傑出校友
政界
江丙坤——
國民黨副主席,曾任“經濟部部長”、“經建會主任委員”、“立委”
城仲模——公法專家,前“司法院”大法官兼“副院長”
甘添貴——刑法專家
賴英照——“司法院院長”,前“司法院”大法官,前“行政院副院長”
丁克華——“證券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曾銘宗——現任“金管會”檢查局局長、合作金庫銀行總經理、信託同業公會常務理事,期貨交易所監察人
康寧祥——“監察委員”
饒穎奇——前“立法院”副院長、國民黨中常委、“世界自由民主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
許新枝——“監察院”高級顧問、前
桃園縣縣長、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廳長、“內政部”政務次長、“中央電影公司”董事長
文界
經濟界
商界
郭智輝——崇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蔡木霖——現任台灣菸酒公司董事長
劉保佑——La New創辦人、董事長
演藝界
郭采潔——台灣演員、歌手,畢業於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有台灣水女孩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