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ial,英語單詞,主要用作形容詞,作形容詞時譯為“脛骨的”。
基本介紹
- 外文名:tibial
- 詞性:形容詞
- 英式發音:['tɪbɪəl]
- 釋義:脛骨的
tibial,英語單詞,主要用作形容詞,作形容詞時譯為“脛骨的”。
脛骨點 脛骨點(tibial(簡稱ti)):脛骨上端內側的髁內側緣上最高的點。相關概念:脛骨點高/脛骨上點高:脛骨點(ti)至地面的垂距。小腿長:從脛骨點(ti)至內踝點(sph)的 垂直 距離。
脛側 脛側 (tibial)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小腿距脛骨近者為脛側。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一版。
脛骨假關節 脛骨假關節 (tibial pseudarthrosis)是1997年公布的醫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7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醫學名詞 第六分冊》第一版。
脛骨骨膜瓣 脛骨骨膜瓣(tibial periosteal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取自脛骨骨膜帶有血液循環的骨膜組織塊。血供可以來自血管蒂和肌蒂。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脛前返血管骨膜支蒂脛骨骨膜瓣(tibial periosteal flap based on the periosteal branch of anterior tibial recurrent vessel)是2016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以脛前返動靜脈骨膜支為營養血管蒂的脛骨外側骨膜組織塊。可移位修復脛骨骨不連。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
脛前靜脈 脛前靜脈(anterior tibial vein)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脛前動脈伴行的靜脈。穿小腿骨間膜向後與脛後靜脈匯合成膕靜脈。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脛骨粗隆 脛骨粗隆 (tibial tuberosity)是2019年公布的運動醫學名詞。定義 脛骨體前緣上端呈“V”形的粗糙隆起。出處 《運動醫學名詞》第一版。
比目魚肌蒂脛骨骨膜瓣 比目魚肌蒂脛骨骨膜瓣(tibial periosteal flap based on soleus)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以比目魚肌附著於脛骨肌束血供為血液循環系統的脛骨骨膜組織塊。可局部移位修復脛骨中下段骨折、骨不連或骨缺損。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脛骨平台 脛骨的近端的乾骺端及關節面,骨科上稱此解剖位置之為脛骨平台。英文翻譯 tibial plateau
脛後動脈皮瓣(posterior tibial artery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以脛後動、靜脈為血管蒂的小腿內側皮瓣。該皮瓣的血供來自脛後動脈發出的肌間隙皮動脈,屬於主幹動脈帶小分支的類型。可用做順行或逆行島狀移位,或吻合血管的游離移植,或與對側小腿的交叉轉移。中國醫師張善才於1983年首先報導。出...
[脛神經]肌支 [脛神經]肌支(muscular branch of tibial nerve)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脛神經支配小腿後群肌及足底肌的分支。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脛前淋巴結 脛前淋巴結(anterior tibial lymph node)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沿脛前動脈排列的淋巴結。其輸出淋巴管注入腹股溝深淋巴結,不恆定。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脛前動脈皮瓣 脛前動脈皮瓣(anterior tibial artery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位於小腿的前方,以脛前動靜脈血管束為供血基礎的皮瓣。屬主幹帶小分支的血供類型。可游離移植或局部轉位。香港醫師魏(Wee)等於1986年首先介紹。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脛骨結節塌陷征 脛骨結節塌陷征 (sag sign of the tibial tuberosity)是2019年公布的運動醫學名詞。定義 後交叉韌帶斷裂的主要體徵,患者仰臥位,屈髖屈膝90°,患側脛骨結節較健側低。出處 《運動醫學名詞》第一版。
Direct Posterior Approach to the Tibial Plateau 12.3 脛骨平台的後內側入路 /211 Posteromedial Approach to the Tibial Plateau 12.4 經腓骨截骨的脛骨平台後外側入路 /213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to the Tibial Plateau with Osteotomy of the Fibula 12.5 脛腓骨的後外側入路 /216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