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zali

力學是一門獨立的、系統的學科。16世紀,伽利略通過對拋體和落體的研究,提出慣性定律並用以解釋地面上的物體和天體的運動。17世紀末牛頓提出力學運動的三條基本定律,使經典力學形成系統的理論。根據牛頓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成功地解釋了地球上的落體運動規律和行星的運動軌道。此後兩個世紀中在很多科學家的研究與推廣下,終於成為一門具有完善理論的經典力學。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對於高速運動物體,必須用相對力學來代替經典力學,因為經典力學不過是物體速度遠小於光速的近似理論。20世紀20年代量子力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它根據實物粒子和光子具有粒子和波動的雙重性解釋了經典力學不能解釋的微觀現象,並且在微觀領域給經典力學限定了適用範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力學
  • 提出者:伽利略
  • 提出時間:16世紀
  • 套用學科:力學
衡狀態的條件為主。運動學是撇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來研究物體機械運動的描述方法,而不涉及引起運動的原因。動力學是討論質點系統所受的力和在力作用下發生的運動兩者之間的關係。力學也可按所研究物體的性質分為質點力學、剛體力學和連續介質力學。連續介質通常分為固體和流體,固體包括彈性體和塑性體,而流體則包括液體和氣體。
16世紀到17世紀間,力學開始發展為一門獨立的、系統的學科。伽利略通過對拋體和落體的研究,提出慣性定律並用以解釋地面上的物體和天體的運動。17世紀末牛頓提出力學運動的三條基本定律,使經典力學形成系統的理論。根據牛頓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成功地解釋了地球上的落體運動規律和行星的運動軌道。此後兩個世紀中在很多科學家的研究與推廣下,終於成為一門具有完善理論的經典力學。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對於高速運動物體,必須用相對力學來代替經典力學,因為經典力學不過是物體速度遠小於光速的近似理論。20世紀20年代量子力學得到發展,它根據實物粒子和光子具有粒子和波動的雙重性解釋了經典力學不能解釋的微觀現象,並且在微觀領域給經典力學限定了適用範圍。
【經典力學】經典力學的基本定律是牛頓運動定律或與牛頓定律有關且等價的其他力學原理,它是20世紀以前的力學,有兩個基本假定:其一是假定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長度和時間間隔的測量與觀測者的運動無關,物質間相互作用的傳遞是瞬時到達的;其二是一切可觀測的物理量在原則上可以無限精確地加以測定。20世紀以來,由於物理學的發展,經典力學的局限性暴露出來。如第一個假定,實際上只適用於與光速相比低速運動的情況。在高速運動情況下,時間和長度不能再認為與觀測者的運動無關。第二個假定只適用於巨觀物體。在微觀系統中,所有物理量在原則上不可能同時被精確測定。因此經典力學的定律一般只是巨觀物體低速運動時的近似定律。
【牛頓力學】它是以牛頓運動定律為基礎,在17世紀以後發展起來的。直接以牛頓運動定律為出發點來研究質點系統的運動,這就是牛頓力學。它以質點為對象,著眼於力的概念,在處理質點系統問題時,須分別考慮各個質點所受的力,然後來推斷整個質點系統的運動。牛頓力學認為質量和能量各自獨立存在,且各自守恆,它只適用於物體運動速度遠小於光速的範圍。牛頓力學較多採用直觀的幾何方法,在解決簡單的力學問題時,比分析力學方便簡單。
【分析力學】經典力學按歷史發展階段的先後與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分為牛頓力學及分析力學。1788年拉格朗日發展了歐勒·達朗伯等人的工作,發表了“分析力學”。分析力學處理問題時以整個力學系統作為對象,用廣義坐標來描述整個力學系統的位形,著眼於能量概念。在力學系統受到理想約束時,可在不考慮約束力的情況下來解決系統的運動問題。分析力學較多採用抽象的分析方法,在解決複雜的力學問題時顯出其優越性。
【理論力學】是力學與數學的結合。理論力學是數學物理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各種套用力學的基礎。它一般套用微積分、微分方程、矢量分析等數學工具對牛頓力學作深入的闡述並對分析力學作系統的介紹。由於數學更深入地套用於力學這個領域,使力學更加的理論化。
【運動學】用純粹的解析和幾何方法描述物體的運動,對物體作這種運動的物理原因可不考慮。亦即從幾何方面來研究物體間的相對位置隨時間的變化,而不涉及運動的原因。
【動力學】討論質點系統所受的力和在力作用下發生的運動兩者之間的關係。以牛頓定律為基礎,根據不同的需要提出了各種形式的動力學基本原理,如達朗伯原理、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頓原理、正則方程等。根據系統現時狀態以及內部各部分間的相互作用和系統與它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可預言將要發生的運動。
【彈性力學】它是研究彈性體內由於受到外力的作用或溫度改變等原因而發生的應力,形變和位移的一門學科,故又稱彈性理論。彈性力學通常所討論的是理想彈性體的線性問題。它的基本假定是:物體是連續、均勻和各向同性的;物體是完全彈性體;在施加負載前,體內沒有初應力;物體的形變十分微小。根據上述假定,對應力和形變關係而作的數學推演常稱為數學彈性力學。此外還有套用彈性力學。如物體形變不是十分微小,可用非線性彈性理論來研究。若物體內部應力超過了彈性極限,物體將進入非完全彈性狀態。此時則必須用塑性理論來研究。
【連續介質力學】它是研究質量連續分布的可變形物體的運動規律,主要討論一切連續介質普遍遵從的力學規律。例如,質量守恆、動量和角動量定理、能量守恆等。彈性體力學和流體力學有時綜合討論稱為連續介質力學。
【力】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稱為“力”。當物體受其他物體的作用後,能使物體獲得加速度(速度或動量發生變化)或者發生形變的都稱為“力”。它是物理學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力學的範圍內,所謂形變是指物體的形狀和體積的變化。所謂運動狀態的變化指的是物體的速度變化,包括速度大小或方向的變化,即產生加速度。力是物體(或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前者是受力物體,後者是施力物體。只要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平常所說,物體受到了力,而沒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是存在的。不管是直接接觸的物體間的力,還是間接接觸的物體間的力作用;也不管是巨觀物體間的力作用,還是微觀物體間的力作用,都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力的作用與物質的運動一樣要通過時間和空間來實現。而且,物體的運動狀態的變化量或物體形態的變化量,取決於力對時間和空間的累積效應。根據力的定義,對任何一個物體,力與它產生的加速度方向相同,它的大小與物體所產生的加速度成正比。且兩力作用於同一物體所產生的加速度,是該兩力分別作用於該物體所產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力能使物體產生形變,也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靜止的物體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力的大小作用點相同,方向相反的兩個里)時,仍保持靜止狀態;運動的物體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是,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力是一個矢量,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是表示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特徵,稱它為力的三要素。力的合成與分解遵守平行四邊形法則。在國際單位制(SI)中,規定使質量為1千克的物體,產生加速度為1米/秒2的力為1牛頓,符號是N。(1千克力=9.80665牛頓。1牛頓=105達因)
力的種類很多。根據力的效果來分的有壓力、張力、支持力、浮力、表面張力、斥力、引力、阻力、動力、向心力等等。根據力的性質來分的有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核力等等。在中學階段,一般分為場力(包括重力、電場力、磁場力等),彈力(壓力、張力、拉力等),摩擦力(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等)。
【力的三要】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合稱為“力的三要素”。常用有向線段來表示力。線段的長度跟力的大小成正比,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用上述方式表示力叫“力的圖示法”。當考慮有關力的問題時,必須考慮這三個要素。
【物性】是物理學的內容之一,是研究有關物質的氣、液、固三態的力學和熱學性質的科學。物性學原指研究物質三態的機械性質和熱性質的學科。隨著對物質性質的研究,逐漸由力學和熱學擴展到電磁學、光學等方面,物性學所涉及的範圍太廣,現已不再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而將其內容分別納入有關的學科。
【物理變化】指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例如:位置、體積、形狀、溫度、壓強的變化,以及氣態、液態、固態間相互轉化等。還有物質與電磁場的相互作用,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觀粒子(電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都是物理變化。
【物質】物質為構成宇宙間一切物體的實物和場。例如空氣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鋼鐵和銅、鋁,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種纖維、塑膠等等,都是物質。世界上,我們周圍所有的客觀存在都是物質。人體本身也是物質。除這些實物之外,光、電磁場等也是物質,它們是以場的形式出現的物質。
物質的種類形態萬千,物質的性質多種多樣。氣體狀態的物質,液體狀態的物質或固體狀態的物質;單質、化合物或混合物;金屬和非金屬;礦物與合金;無機物和有機物;天然存在的物質和人工合成的物質;無生命的物質與生命物質以及實體物質和場物質等等。物質的種類雖多,但它們有其特性,那就是客觀存在,並能夠被觀測,以及都具有質量和能量。
【物體】由物質構成的,占有一定空間的個體都稱為物體。通過人類感覺器官可感覺到它存在的客觀現實。
【張力】被拉伸的弦、繩等柔性物體對拉伸它的其他物體的作用力或被拉伸的柔性物體內部各部分之間的作用力。例如,某繩AB可以看成是AC和CB兩段組成,其中C為繩AB中的任一橫截面,AC段和CB段的相互作用力就是張力。在繩的截面上單位面積所受的張力稱為張應力。
【力的單位】在米·千克·秒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力的大小,習慣上用重力的單位。若在彈簧秤上掛500克的砝碼時的伸長長度與用手拉彈簧秤的伸長長度相同時,手的拉力便與500克砝碼的重力大小相同。因此,與500克的重量同樣作用的力,就用500克的力來表示。但實際上,克、千克都是質量的單位,克重或千克重等重量單位是屬於力的一種重力單位,不能代表全部,而且在計算上數值不同,故有力之絕對單位。依牛頓力學的定義:力=質量×加速度。質量為1千克的質點,在力的方向產生1米/秒2的加速度時,則稱該力為1千克·米/秒2=1牛頓。因質點受地球引力作用,下落時的重力加速度為g=9.8米/秒2,故質量為1千克的質點的重力G=mg=1×9.8千克·米/秒2=9.8牛頓。
【牛頓】它是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使質量是1千克的物體獲得1米·秒-2加速度的力叫作1“牛頓”。符號用N表示。(1牛頓=105達因)。
【重力】地球對物體的引力稱為“重力”。關於重力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如,是一個物體在宇宙中受到其他物體萬有引力作用的總合;重力即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宇宙中的每個質點與其他質點之間,都存在著一種引力性的相互作用,與兩質點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其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種相互作用力稱為“重力”。
上述幾種講法雖略有區別,但強調了它們的本質是引力。因為處於引力場的物體都受到重力,重力的本質是引力相互作用。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其他天體距離它很遠,地球上其他物體對它的萬有引力很小,所以該物體的重力是指地球對它的萬有引力,其方向指向地心。離地面愈遠,重力愈小。同一物體在地球上不同地點重力也稍有不同,從赤道到兩極重力是逐漸增加的,因為地球是一個扁球體,其赤道處半徑大於兩極處半徑。地球上的物體隨地球的自轉而作勻速圓周運動,作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所需的向心力,來源於地球對物體的引力。向心力與重力同為引力的分力。由於地球上各地的地形與地質構造不同,物體在地球上不同的地點引力將有所變化,而物體的重力也隨之而變化。利用這種重力的變化可以探礦(可探測煤、鐵、銅礦及石油的蘊藏量等)。
【重量】按照我國法定計量單位的規定,重量僅作為質量的一種習慣性稱呼。在物理學界過去有一種提法是:在地球表面附近,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稱為“重量”。地球表面上的物體,除受地球對它的重力作用外,由於地球的自轉,還將受到慣性離心力的作用,這兩個力的合力的大小稱為該物體的重量。習慣上人們認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就是它本身的重量。對重量的解釋有許多說法,例如,重量就是重力;物體的重量就是地球對該物體的萬有引力;重量即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重量是物體靜止時,拉緊豎直懸繩的力或壓在水平支持物上的力。
上述幾種講法,有的強調重量即重力,是矢量,它們的本質是引力。有的強調重力不是矢量,重量是重力的大小,是標量。還有的是以測量法則作為重量的定義。這些不同的定義只是解釋的不同而已,談不到對與錯。
質量為1千克的物體,在緯度45°的海平面上所受的重力即重量稱為1千克力。不同的物體重量不同,同一物體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它的重量也有差異。1千克的物體,在赤道上稱得重量是0.9973千克力,而在北極稱之則是1.0026千克力。同一物體所處位置不同,其質量不變,而重量則愈近兩極和愈近地面則愈大。
【重心】物體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在物體內各部分所受重力可看作是一組同向平行力,不管該物體在重力場中如何放置,這些平行力的合力水遠通過物體上的某一固定點,該點就是物體的“重心”。均勻物體的重心,只跟物體的形狀有關。有規則形狀的均勻物體,它的重心就在幾何中心上。例如,均勻直棒的重心在棒之中央;均勻球體的重心在球心;三角板的重心在三角形三條中線的交點;正方形的重心在兩對角線的交點;立方體的重心在中心。不均勻物體的重心的位置,除跟物體的形狀有關外,還跟物體內部質量的分布有關。例如,載貨汽車的重心隨載貨的多少,以及裝車的位置而不同;起重機的重心是隨著提升物體的重力和高度而變化。對一般物體求重心可用懸線法,用線懸掛物體,在平衡時,合力的作用點(重心)一定在懸掛線的延長線上,然後把懸掛點換到物體上的另一點,再使它平衡,則重心一定也在新的懸掛線的延長線上,前後兩線的交點就是重心的位置。
【質量】物理學中基本概念之一,在牛頓定律中質量的概念是作為物體的慣性的量度而提出的。在牛頓第二定律中,關於“質量”的闡述是:若作用力不變,那么物體獲得的加速度與它的質量成反比。這一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稱之為“慣性質量”。物體A和B的慣性質量mAmB之比,定義為在同一作用力下它們所獲得的加速度aA和aB的反比,即
mA∶mB=aB∶aA
用一選定的標準體為慣性質量的標準,其他物體的慣性質量的大小,可根據上述關係式,用測量加速度的辦法與標準體的慣性質量加以比較來求出。
物體都是引力場的源泉,都能產生引力場,也都受引力場的作用。通過萬有引力定律將物體的這一屬性表現出來:
其中m1和m2代表兩個物體各自產生引力場和受引力場作用的本領,也叫做兩物體各自的“引力質量”。r代表兩物體間的距離,F是作用於兩個物體間的萬有引力,G是一個常數,其大小由選擇F、r、m1和m2的單位而定。由萬有引力定律公式知,物體A和B的引力質量m′A和m′B之比,定義為它們各自與另一物體的萬有引力FA和FB之比,即
m′A∶m′B=FA∶FB
所以用測得引力的方法,可把一待測物體的引力質量與一標準體的引力質量加以比較的方法來測量引力質量。這就是用天平來測物體質量的辦法。所以說,天平測的是引力質量的大小。
同種物質質量的大小和該物質的多少成正比,有時亦可將質量定義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後來質量的值一般用物體所受外力和由此得到的加速度之比來表示。在同樣外力作用下,慣性較大的物體得到的加速度較小,也就是它的質量較大。當物體作高速(即其速度v接近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運動時,物體的質量m與其速度v有關,其關係為
“靜止質量”。根據這一關係式,質量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只有v接近光速c時才顯著,通常v比c小得多,m和m0相差很微小,故質量可看作是一個不變的恆量。由於慣性質量同它的引力質量在數值上相等,故在物理學中,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統稱為質量。
【質量和重力】質量和重力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理量,絕不能混淆,現比較如下:
1.定義不同。質量是物體慣性的量度,它是任何物體都固有的一種屬性。重力則反映了物體所受地球的吸引力。
2.質量是標量。重力是矢量。
3.牛頓力學中的質量是一個恆量,重力則隨物體所處的緯度和高度的不同而變化。質量為1千克的物體,只有在緯度45°的海平面上重量才是1千克,這個千克後面加個“力”字,與質量的千克加以區別。若將這個物體放在赤道,它的重力為0.9973千克力;放在北極,它的重量則是1.0026千克力。
物體無論是否受到重力的作用,它總是具有質量的。例如,宇宙飛船遠離地球,擺脫了地球的引力,就無所謂重力了,但物體的質量仍然存在。當關掉發動機之後,宇宙飛船,仍能憑藉慣性繼續飛行,這說明物體的質量仍在起作用。
4.質量用天平測定。重力則用彈簧秤測之。其原因是:天平是等臂槓桿。設臂長為L,被測物體的重力是W1,砝碼的重力是W2。當天平平衡時,根據槓桿平衡原理得到
W1L=W2L
W1=W2
所以,當天平平衡時,物體與砝碼的重力是相等的。由於物體和砝碼在地球上的同一地點,設此地的重力加速度為g,則W1=m1g,W2=m2g。
因此,m1g=m2g
m1=m2
從上式知,一個物體無論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用天平來稱量,物體的質量總是等於跟它平衡的砝碼的質量。由砝碼的質量數,就能知道物體的質量數。在地球表面,用天平測出物體質量數,就可近似認為與重力數相等。但要知重力的精確數,就必須知道該地的重力加速度,而後根據天平所測知的物體質量m,算出物體的重力(G=mg)。
用彈簧秤來稱量物體,由於彈簧的伸長與作用力成正比,所以從彈簧秤的刻度上就可讀出物體的重力數值。我國歷來所用的桿秤實際上是不等臂的天平,因此用它測物體時,是質量而不是重力。
5.質量和重力的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里,質量的單位是千克,重力的單位是牛頓。實用時,重力的單位常用千克力或克力。
綜上所述,質量和重力的本質是兩個不同的物理量,但它們又有密切的聯繫,是通過牛頓第二定律公式F=ma建立起來的。物體自由下落,其重力加速度由物體所受的重力產生。若物體質量為m,受到的重力為G,重力加速度為g,根據F=ma,得G=mg,這就是質量和重力的關係式。由此可看出:在地球上同一地點,g為常量,重力與質量成正比。在地球上不同地點,重力加速度稍有不同,因此重力也稍有差異。利用公式G=mg算出的重力,在國際單位制中是以牛頓為單位的。
【密度】某種物質的質量和其體積的比值,即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
位制中,質量的主單位是千克,體積的主單位是立方米,於是取1立方米物質的質量作為物質的密度。對於非均勻物質則稱為“平均密度”。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103千克/米3,標準狀況下乾燥空氣的平均密度為0.001293×103千克/米3。常見的非金屬固體、金屬、液體、氣體的密度見附表。
密度在生產技術上的套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出來。
1.可鑑別組成物體的材料。
2.可計算物體中所含各種物質的成分。
3.可計算某些很難稱量的物體的質量。
4.可計算形狀比較複雜的物體的體積。
5.可判定物體是實心還是空心。
6.可計算液體內部壓強以及浮力等。
綜上所述,可見密度在科學研究和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套用。對於鑑別未知物質,密度是一個重要的依據。“氬”就是通過計算未知氣體的密度發現的。經多次實驗後又經光譜分析,確認空氣中含有一種以前不知道的新氣體,把它命名為氬。在農業上可用來判斷土壤的肥力,含腐殖質多的土壤肥沃,其密度一般為2.3×103千克/米3。根據密度即可判斷土壤的肥力。在選種時可根據種子在水中的沉、浮情況進行選種:飽滿健壯的種子因密度大而下沉;癟殼和其他雜草種子由於密度小而浮在水面。在工業生產上如澱粉的生產以土豆為原料,一般來說含澱粉多的土豆密度較大,故通過測定土豆的密度可估計澱粉的產量。又如,工廠在鑄造金屬物之前,需估計熔化多少金屬,可根據模子的容積和金屬的密度算出需要的金屬量。
【比重】物體的重力和它的體積的比值,即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重力,稱作該物體的“比重”。用γ表示比重,G表示重力,V表示體
除氣體外,任何物質某體積的重力,和4℃時同體積的水的重力相比,即稱為該物質的比重。物質的重力和其質量成正比,則其單位體積的重力,必和其密度成正比,所以任何物質的比重,又等於該物質和水在4℃的密度相比。列式如下。
氣體以外各種物質的比重皆以水為共同標準,而用C·G·S單位制時,水的密度在4℃時適等於1克/厘米3,故物質的比重常和其密度的數值相等。唯密度須以1克/厘米3為單位,比重則僅為純數字,所以意義上絕不相同。簡言之,即比重是一單位容積物質和同一單位水的相對密度。根據1978年國際純粹套用物理學協會所屬符號單位和術語委員會的檔案建議,我國已取消比重的概念,而以密度的概念代替。
【彈力】亦稱“彈性力”。物體受外力作用發生形變後,若撤去外力,物體能回復原來形狀的力,叫作“彈力”。它的方向跟使物體產生形變的外力的方向相反。因物體的形變有多種多樣,所以產生的彈力也有各種不同的形式。例如,一重物放在塑膠板上,被壓彎的塑膠要恢復原狀,產生向上的彈力,這就是它對重物的支持力。將一物體掛在彈簧上,物體把彈簧拉長,被拉長的彈簧要恢復原狀,產生向上的彈力,這就是它對物體的拉力。不僅塑膠、彈簧等能夠發生形變,任何物體都能夠發生形變,不發生形變的物體是不存在的。不過有的形變比較明顯,能直接見到;有的形變相當微小,必須用儀器才能覺察出來。
【形變】凡物體受到外力而發生形狀變化謂之“形變”。物體由於外因或內在缺陷,物質微粒的相對位置發生改變,也可引起形態的變化。形變的種類有:
1.縱向形變:桿的兩端受到壓力或拉力時,長度發生改變;
2.體積形變:物體體積大小的改變;
3.切變:物體兩相對的表面受到在表面內的(切向)力偶作用時,兩表面發生相對位移,稱為切變;
4.扭轉:一圓柱狀物體,兩端各受方向相反的力矩作用而扭轉,稱扭轉形變;
5.彎曲:兩端固定的鋼筋,因負荷而彎曲,稱彎曲形變。
無論產生什麼形變,都可歸結為長變與切變。
【測力計】利用金屬的彈性製成標有刻度用以測量力的大小的儀器,謂之“測力計”。測力計有各種不同的構造形式,但它們的主要部分都是彎曲有彈性的鋼片或螺旋形彈簧。當外力使彈性鋼片或彈簧發生形變時,通過槓桿等傳動機構帶動指針轉動,指針停在刻度盤上的位置,即為外力的數值。有握力計等種類,而彈簧秤則是測力計的最簡單的一種。
【彈簧秤】彈簧秤又叫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的形變與外力成正比的關係製成的測量作用力大小的裝置。
彈簧秤分壓力和拉力兩種類型,壓力彈簧秤的托盤承受的壓力等於物體的重力,秤盤指針旋轉的角度指示所受壓力的數值。拉力彈簧秤的下端和一個鉤子連在一起(這個鉤子是與彈簧下端連在一起的),彈簧的上端固定在殼頂的環上。將被測物掛在鉤上,彈簧即伸長,而固定在彈簧上的指針隨著下降。由於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所受之外力成正比,因此作用力的大小或物體重力可從彈簧秤的指針指示的外殼上的標度數值直接讀出。
在使用時應注意所測的重力或力不要超過彈簧秤的量度範圍,還應檢查,在彈簧秤未掛物體時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若不在零刻度可進行修正。此外還應注意勿使彈簧和指針跟外殼摩擦,以免誤差過大。
【胡克定律】力學基本定律之一。適用於一切固體材料的彈性定律。它指出:在彈性限度內,物體的形變跟引起形變的外力成正比。這個規律是英國物理學家胡克於1660年發現的(1670年發表),故叫作“胡克定律”。該定律對拉伸(或壓縮)形變的具體表述為:在彈性限度內,
長度,F為物體所受的外力,S為物體橫截面的面積,α為物體的伸長
比例常數,叫做彈簧的倔強係數。它是一個有單位的量。在國際單位制中,f的單位是牛,x的單位是米,它是形變數(彈性形變),k的單位是牛/米。倔強係數在數值上等於彈簧伸長(或縮短)單位長度時的彈力。
【彈性力】物體發生彈性形變後,內部產生企圖恢復形變的力稱為“彈性力”,或“彈力”。見彈力條。
【彈性】物體在外力作用下產生形變,撤去外力,形變立即消失而恢復其原來形狀和大小的性質謂之“彈性”。
【彈性限度】亦稱“彈性極限”。物體受到外力作用,在內部所產生的抵抗外力的相互作用力不超過某一極限值時,若外力作用停止,其形變可全部消失而恢復原狀,這個極限值稱為“彈性限度”。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力若超過該值即使外力撤消,物體也不能完全恢復原狀。例如,用力拉一彈簧,若拉力不太大時,在拉力撤消時,彈簧即能恢復原來狀態;若拉力超過某一數值,彈簧就不能恢復原來狀態。這個數值(最大極限)即為彈性限度。
【彈性形變】固體受外力作用而使各點間相對位置的改變,當外力撤消後,固體又恢復原狀謂之“彈性形變”。若撤去外力後,不能恢復原狀,則稱為“範性形變”。因物體受力情況不同,在彈性限度內,彈性形變有四種基本類型:即拉伸和壓縮形變;切變;彎曲形變和扭轉形變。
【彎曲形變】物體發生彎曲時產生的形變叫做“彎曲形變”。物體彎曲得越厲害,產生的彈力就越大。例如,將弓拉得越滿,箭就射得越遠。把一個物體放在支持物上,物體越重,支持物被壓彎曲得越厲害,支持力就越大。
【扭轉形變】在金屬絲的下面掛一個橫桿,用力扭轉這個橫桿,金屬絲就發生扭轉形變,手放開,發生扭轉形變的金屬絲產生的彈力會把橫桿扭回來。金屬絲的扭轉角度越大,彈力就越大。這種由於物體發生扭轉而產生的形變叫做“扭轉形變”。
【倔強係數】它是一個有單位的量。用k來表示,單位是牛/米。倔強係數在數值上等於彈簧伸長(或縮短)單位長度時的彈力。倔強係數跟彈簧的長度、彈簧的材料、彈簧絲的粗細等等都有關係。彈簧絲粗的硬彈簧比彈簧絲細的軟彈簧倔強係數大。
【摩擦】當物體與另一物體沿接觸面的切線方向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之間有阻礙它們相對運動的作用力,這種力叫摩擦力。接觸面之間的這種現象或特性叫“摩擦”。摩擦有利也有害,但在多數情況下是不利的,例如,機器運轉時的摩擦,造成能量的無益損耗和機器壽命的縮短,並降低了機械效率。因此常用各種方法減少摩擦,如在機器中加潤滑油等。但摩擦又是不可缺少的,例如,人的行走,汽車的行駛都必須依靠地面與腳和車輪的摩擦。在泥濘的道路上,因摩擦太小走路就很困難,且易滑倒,汽車的車輪也會出現空轉,即車輪轉動而車廂並不前進。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又必須設法增大摩擦,如在太滑的路上撒上一些爐灰或沙土,車輪上加掛防滑鏈等。
【摩擦力】相互接觸的兩物體在接觸面上發生的阻礙該兩物體相對運動的力,謂之“摩擦力”。另有兩種說法是:一個物體沿著另一個物體表面有運動趨勢時,或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滑動時,都會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上產生一種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如果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則兩物體的接觸表面上就會產生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
按上述定義,產生摩擦力的條件,可分為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兩個接觸著的物體,有相對滑動的趨勢時,物體之間就會出現一種阻礙起動的力,這種力叫靜摩擦力。兩個接觸著的物體,有了沿接觸面的相對滑動,在接觸面上就會產生阻礙相對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因此不能把摩擦力只看作是一種阻力。有時可以是動力。例如,放在卡車上的貨物,是隨卡車一起加速運動時,貨物受到的靜摩擦力,是阻礙它和卡車相對滑動趨勢的,但卻是它獲得加速度的動力。若卡車有足夠大的加速度,貨物與卡車之間就出現了相對滑動,這時貨物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就是阻礙它和卡車做相對滑動的,但摩擦力仍是貨物作加速運動的動力。
滑動摩擦力總是與物體滑動的方向相反。但是,靜摩擦力是阻礙兩個物體發生相對滑動的力,到底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以地球作參照物)是相同還是相反,應看問題的性質來定。例如,貨物在傳送帶上隨皮帶一起以一定速度作勻速直線運動。貨物與皮帶的速度相同,沒有相對運動趨勢,所以貨物與皮帶之間沒有產生靜摩擦力。當皮帶作加速運動時,貨物所受的靜摩擦力的方向(以地球作參照系)與運動的方向是相同的。若皮帶作減速運動,皮帶對貨物的靜摩擦力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觸物體的性質,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關,和物體間的正壓力有關,一般地說,和接觸面積無關。一般情況下,當兩物體相接觸擠壓時,兩者實際接觸部分,遠小於兩者的表觀接觸面積。經研究表明:兩者實際接觸部分的面積越大,其摩擦力也越大。而兩者的實際接觸面積只跟正壓力的大小、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和材料的性質有關,跟它們的表觀接觸面積無關。在物體表面粗糙程度和材料性質不變的情況下,正壓力越大,實際接觸面積也越大,摩擦力也越大;正壓力相同時,改變物體間的表觀接觸面積,例如,將平面上的磚從豎放改變為平放,並不改變實際的壓力,摩擦力保持不變。因此,在一般情況下,摩擦力跟物體的表觀接觸面積無關。
【靜摩擦】置於固定平面上的物體由於受沿它們接觸表面切向的外力作用有相對滑動的趨勢但還沒有發生相對滑動的時候,存在於接觸表面的阻礙這種滑動趨勢的現象,謂之“靜摩擦”。這裡應注意兩點:一是兩個緊密接觸而又相對靜止的物體;另一點是具有相對滑動的趨勢,但又還沒有發生相對的滑動。
【靜摩擦力】當物體與另一物體沿接觸面的切線方向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之間有阻礙它們相對運動的作用力,這個力叫摩擦力。若兩相互接觸,而又相對靜止的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如只具有相對滑動趨勢,而又未發生相對滑動,則它們接觸面之間出現的阻礙發生相對滑動的力,謂之“靜摩擦力”。當切向外力逐漸增大但兩物體仍保持相對靜止時,靜摩擦力隨著切向外力的增大而增大,但靜摩擦力的增大只能到達某一最大值。靜摩擦力f在達到最大值以前,總跟物體所受沿著接觸面切向方向的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最大靜摩擦力】在靜摩擦中出現的摩擦力稱為靜摩擦力。當切向外力逐漸增大但兩物體仍保持相對靜止時,靜摩擦力隨著切向外力的增大而增大,但靜摩擦力的增大只能到達某一最大值。當切向外力的大小大於這個最大值時,兩物體將由相對靜止進入相對滑動。靜摩擦力的這個最大值稱為“最大靜摩擦力”。這個極限摩擦力,以,f最大表示。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與兩物體接觸面之間的正壓力N成正比,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