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RNAs在苯致DNA損傷中的作用》是依託復旦大學,由孫品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microRNAs在苯致DNA損傷中的作用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孫品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微小RNA(miRNA)與惡性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新近被發現在DNA損傷修復中也起重要作用。接苯後所致DNA損傷可能因miRNA表達水平改變,而影響到DNA損傷修復,並最終導致苯中毒甚至血液系統腫瘤。本研究結合職業流行病學和實驗室檢測,通過苯接觸水平評估、DNA損傷/修復能力及外周血miRNAs表達檢測,研究miRNAs在苯致DNA損傷修復中的作用,旨在論證這一假說,揭示苯中毒及致血液系統腫瘤發病機制,並為進一步對苯致血液系統腫瘤早期特異標誌及其防治藥物研究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對苯接觸水平與DNA損傷的劑量-效應(反應)關係的研究,探討苯血液毒性的最大無作用劑量,這對我國職業接苯人群健康危害防制及保護接苯工人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結題摘要
本研究採用病例-對照研究方法,選擇中國南方的職業苯接觸工人和正常健康工人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和血樣採集。套用胞質分裂阻滯雙核微核試驗、microRNA(miRNA)表達譜微陣列晶片技術、螢光定量RT-PCR、基準劑量等方法,通過苯接觸水平評估、遺傳損傷分析及外周血miRNAs表達分析,首次發現苯接觸人群外周血中35個miRNAs呈差異性表達(P<0.05),其中21個明顯上調,14個明顯下調;趨勢分析發現8種不同的動態變化趨勢;結合靶基因的功能顯著性分析和信號轉導通路的顯著性分析,構建出苯接觸者外周血差異表達的miRNA與靶基因調控網路,得到21個關鍵miRNAs和被調控的核心靶基因23個。同時,結果顯示本研究人群雙核細胞微核發生率正常值為≤4‰。將微核率>4‰者定為染色體損傷,則染色體損傷程度隨著白細胞計數降低而升高,接苯工人微核率升高的發生可能早於白細胞計數的變化。苯的累計接觸劑量與白細胞降低和微核損傷均具有劑量-反應關係;以染色體損傷率為損傷效應指標,套用基準劑量統計軟體(BMDS),計算出本次研究的職業苯接觸人群基準劑量下限值(BMDL10)為6.31 mg/m3-year。工作年限按40年計算,苯的時間加權平均閾限值為0.16 mg/m3。上述結果表明一些miRNA可能參與苯早期損傷的調控,所發現的差異性表達miRNAs有可能成為新的苯血液毒性和遺傳毒性特徵性分子生物學標誌;通過miRNA晶片分析,也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苯早期損傷中分子毒理機制提供了科學依據;基於遺傳毒性的職業接觸限值的研究,有助於推動以保護職業有害物質接觸人群為目標的職業安全制度的修訂及防制職業致癌物如苯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