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22通過HDAC6對晶狀體上皮細胞生物學行為的影響及機制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黃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miR-22通過HDAC6對晶狀體上皮細胞生物學行為的影響及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黃姍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晶狀體上皮細胞(LECs)的EMT、遷移和增殖是後發性白內障(PCO)形成的重要生物過程,但機制仍不明。miRNAs可通過其靶基因調控多種細胞過程。研究發現miR-22可抑制腫瘤細胞EMT、遷移和增殖,而HDAC6則通過影響α-tubulin乙醯化促進上述過程。本課題組前期發現HDAC6是miR-22的靶基因,且miR-22可抑制LECs內HDAC6表達,提示miR-22可能通過HDAC6影響LECs上述細胞行為。本項目擬在前期基礎上研究miR-22和HDAC6對LECs EMT、遷移和增殖的影響;探討HDAC6是否通過影響α-tubluin乙醯化調控LECs上述細胞行為;在兔眼內用Tubacin抑制HDAC6去乙醯化活性觀察HDAC6對兔眼PCO發生的影響。為揭示miR-22和HDAC6在LECs上述生物學行為中的作用以及PCO發生機制提供可靠實驗依據,為PCO防治新靶點提供重要理論基礎。
結題摘要
白內障(晶狀體混濁)為全球首位致盲眼病,手術摘除混濁晶狀體,並植入人工晶體是目前唯一的治療手段。後發性白內障(PCO)是白內障術後最為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其中成人患者術後5年內PCO累積發生率為30-40%,而嬰幼兒患者發生率則接近100%。PCO的發生嚴重影響了患者視力的恢復,使患者視力進一步下降甚至導致失明。目前臨床上通過Nd:YAG雷射後囊切開術對PCO進行治療,減輕了PCO對患者視力的影響。然而二次手術引起的併發症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一定的影響,而幼兒白內障患者PCO的反覆發生,更是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並造成了較大的經濟負擔。因此,如何有效預防PCO的發生髮展仍是眼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 本項目闡明了miR-22通過抑制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6,進而促進微管蛋白α-tubulin乙醯化,抑制晶狀體上皮細胞增殖、遷移和EMT,進而控制了PCO的發生和發展,提示可將miR-22、HDAC6和α-tubulin作為靶點對PCO進行防治。同時,我們進一步明確了小分子藥物Tubacin(HDAC6去乙醯化酶抑制劑/α-tubulin誘導劑)具有治療PCO的潛能。 此外,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兔眼晶狀體吸除術後存在再生現象。因此,我們設計了新的思路和方案,在體外通過誘導晶狀體上皮細胞定向分化為晶狀體纖維細胞,抑制EMT,促進晶狀體再生。隨後,我們通過新的超微創白內障術式,保留了並激活晶狀體上皮細胞,並保護了完整的囊膜結構,先後在紐西蘭兔和食蟹猴誘導晶狀體上皮細胞分化為晶狀體纖維細胞,在原位再生功能性晶狀體,並進一步將該思路和技術套用於臨床上治療嬰幼兒白內障,有效抑制了其PCO發生,並實現了功能性晶狀體原位再生,提高了患兒視功能。該研究首次利用內源性細胞實現了組織的原位再生,開拓了白內障(尤其是嬰幼兒白內障),以及利用組織再生進行臨床套用的新方向。研究成果於2016年3月發表於Nature(自然)雜誌,並被Nature Medicine(自然醫學)雜誌評選為“2016年全球生命科學8大突破性進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