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BES生物多樣性和流行病研討會報告(IPBES WORKSHOP ON BIODIVERSITY AND PANDEMICS WORKSHOP REPORT)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PBES)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ipbes生物多樣性和流行病研討會報告
- 外文名:IPBES WORKSHOP ON BIODIVERSITY AND PANDEMICS WORKSHOP REPORT
發布歷程,摘要翻譯,
發布歷程
2022年4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髮會、綠會)國際部收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發布IPBES生物多樣性和流行病研討會報告。
摘要翻譯
新冠疫情大流行對我們星球上人們的健康和福祉構成了生存威脅。本報告中的科學證據表明,疫情大流行正變得越來越頻繁,其原因在於引發疫情大流行的潛在新發疾病事件持續增加。如果沒有預防策略,流行病出現的頻率將更高,傳播速度將更快,死亡人數將更多,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破壞性。目前的大流行戰略依賴於在疾病出現後採取公共衛生措施和技術解決方案來應對疾病,特別是快速設計和分發新疫苗和療法。然而,2019新冠病毒疫情證明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全球人口等待疫苗出現,人類付出的成本正在增加,包括生命損失、承受疾病和經濟損失、破產和失去收入。流行病起源於動物宿主攜帶的各種微生物,但它們的出現完全是由人類活動驅動的。流行病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環境變化,環境變化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還包括土地利用變化、農業擴張和集約化,以及野生動物貿易和消費。這些變化使野生動物、牲畜和人類更緊密地接觸,允許動物微生物進入人類,並導致感染,有時甚至暴發大流行,更罕見的是成為通過道路網路、城市中心以及全球旅行和貿易路線傳播的真正流行病。諸如2019新冠病毒疾病凸顯了世界社區的相互聯繫和全球不平等對所有人的健康、福利和安全的威脅日益加劇。2019新冠疫情死亡率和發病率在開發中國家最終可能會更高,這是因為經濟限制影響醫療保健的準入。然而,大規模的流行病可以對美國和許多歐洲國家的影響也嚴重影響了依賴全球化經濟的已開發國家。目前正在影響。
大流行源於自然界中發現的微生物多樣性:
1.大多數(70%)新出現的疾病(如伊波拉、寨卡、尼帕腦炎)和幾乎所有已知的大流行(如流感、愛滋病毒/愛滋病、新冠肺炎)都是人畜共染病,即由動物源性微生物引起。由於野生動物、牲畜和人之間的接觸,這些微生物會“溢出”。
2.據估計,哺乳動物和鳥類宿主中存在170萬種目前尚未發現的病毒。其中,631000-827000種可能具有感染人類的能力。
3.具有大流行潛力的病原體最重要的儲存庫是哺乳動物(尤其是蝙蝠、齧齒動物、靈長類動物)和一些鳥類(尤其是水鳥),以及牲畜(例如豬、駱駝、家禽)。人類生態破壞和不可持續的消費提高了大流行的風險。
4.大流行的風險正在迅速增加,每年有五種以上的新疾病在人體內出現,其中任何一種都有可能傳播並成為大流行。大流行的風險是由成倍增加的人為變化驅動的。因此,將疾病的出現歸咎於野生動物是錯誤的,因為疾病的出現是由人類活動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引起的。
5.由於土地使用變化、農業擴張和集約化、野生動物貿易和消費以及其他驅動因素,對環境的不可持續的開發破壞了野生動物及其微生物之間的自然相互作用,增加了野生動物、牲畜、人及其病原體之間的接觸,並導致了幾乎所有的流行病。
6.氣候變化與相關疾病的出現(如森林中的蜱傳腦炎)可能造成重大損失。通過推動病毒的移動,未來的大流行風險——人類、野生動物、水庫和病媒,以及他們的病原體以導致物種間的新接觸,物種之間增加接觸或以其他方式破壞自然宿主病原體動態。
與轉型相關的生物多樣性損失
1.在某些情況下,如果物種很好地適應人類主導的景觀,景觀的多樣性會增加高風險的病原體進行人畜共染傳播的風險。
2.野生動物、牲畜和人類的病原體可能也直接威脅到生物多樣性,並出現通過活動來增加疾病風險(例如,在中國出現糜霉病)。減少人為全球變暖環境變化可能會減少大流行風險。
3.大流行和其他新出現的人畜共染病導致廣泛的人類苦難,而且可能每年造成超過一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是除人畜共染疾病之外,歷史性地出現並創造了一個持續的人類健康的負擔。全球戰略在減少野生動物數量的基礎上預防流行病,貿易和土地使用的變化和增加健康監測的成本估計在220億美元和312億美元,進一步下降(177-269億美元)。如果以碳封存為基礎的森林砍伐正在減少,小於兩個數量級流行病造成的損害。這就提供了對變革的強大經濟激勵改變,以降低大流行的風險。2019新冠病毒疾病對全球經濟的真實影響,只能通過準確評估一次疫苗已充分部署和傳播的人口,在這裡衝突得到遏制。然而,在全球範圍內,它的成本到2020年7月,估計高達8-16萬億美元。美國可能達到16萬億美元,如果在2021季度的第四季度(假定疫苗)到那時,能有效地控制疫情。
大流行風險可通過以下方式顯著降低:
促進負責任消費和減少不可持續的商品消費新出現的疾病熱點,以及野生動物和野生動物衍生產品,以及通過減少過度食用家畜肉生產
1.保護區的保護和措施
減少不可持續的高收入,開採生物多樣性區域將減少野生動物數量-牲畜與人接觸界面,有助於防止新病原體的外溢。土地利用變化、農業擴張城市化造成了超過30%的人口死亡新出現的疾病事件。
2.土地利用變化是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驅動力
大流行導致了更多疾病的出現,自1960年以來,報告的新疾病超過30%源於此因素。
3.土地利用變化包括毀林、人類活動。主要在野生動物棲息地定居,生長農作物和畜牧業生產以及城市化。
4.土地利用變化與環境產生協同效應。氣候變化(森林損失、熱島效應,焚燒森林以清理土地)和生物多樣性損失,這反過來又導致了新出現的重要疾病。
5.破壞棲息地和侵占土地。人類和牲畜進入生物多樣性棲息地為病原體溢出提供新途徑並提高傳播率。
6.人類健康方面的考慮主要是土地使用規劃決策中未說明的。
7.生態恢復,這對環境至關重要。保護、氣候適應和供應在生態系統服務方面,應結合健康避免潛在風險增加的考慮因素疾病風險增加人畜野生動物接觸。野生動物的貿易和消費是一個重要問題。
未來大流行的全球重要風險:
1.野生動物貿易在整個人類社會都有發生歷史,為人類提供營養和福利人民,特別是土著人民和許多國家的當地社區。
2.約24%的野生陸生脊椎動物物種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交易。在過去的14年裡,國際、合法野生動物年貿易額增長了五倍多,據估計2019年為1070億美元。非法的野生動物交易是非法的估計每年價值70-230億美元。野生動物的消費模式差異顯著包括北美、歐洲和歐洲亞洲的一些地區是淨進口國歐洲聯盟和美利堅合眾國成為合法交易野生動物的主要消費者給寵物。
3.野生動物養殖在世界範圍內大幅擴張。過去幾十年,國際野生動物法律自2015年以來,貿易額增長了500%。
4.野生動物的養殖、貿易和消費以及野生動物衍生產品(食品、藥品、毛皮和其他產品)帶來了生物多樣性損失,以及新出現的疾病,包括SARS和2019冠狀病毒疾病
5.非法和不受管制的貿易和不可持續的貿易。野生動物的消費以及法律,受監管的野生動物貿易與疾病的出現。
6.哺乳動物和鳥類的貿易可能更高。與其他分類群相比,出現疾病的風險因為它們是重要的天然氣儲庫人畜共患病病原體。
7.強制執行疾病監測的法規:野生動物貿易的範圍有限,在眾多機構中分類,以及不一致地執行或套用。當前的大流行防備戰略目的是在疾病出現後進行控制。這些策略通常依賴並且可以影響,生物多樣性
8.我們對流行病採取一切照舊的做法是基於一次事故後的遏制和控制疾病已經出現,主要依靠疫苗和治療的還原論方法發展,而不是減少在它們出現之前預防它們的大流行風險。
9.疫苗和治療開發依賴於了解生物、分子的多樣性以及自然界中發現的基因。
10.許多重要的療法源自土著知識和傳統醫學。
11.公平和公平的獲取和利益分享源自遺傳資源,包括病原體帶來了更公平的機會疫苗和療法,以及更廣泛的參與研究,但有些接觸和利益分享程式可能會阻礙快速發展分享微生物樣本。
12.智慧財產權是創新的激勵,但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會限制快速獲取信息疫苗、療法和療法,以及診斷和研究工具。
13.大流行控制計畫通常在以下情況下採取行動:緊急措施可能會產生重大影響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如撲殺野生動物水庫的污染,殺蟲劑的釋放。
14.引入旅行限制,以減少2019冠狀病毒疾病傳播嚴重減少生態旅遊和其他收入。
15.減少經濟成長對環境的影響“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期間的減速(例如,油耗減少)可能是暫時的從長遠來看,這並不重要。
16.野生動物引發並傳播的疾病。在人類中廣泛存在,可能會威脅到生物多樣性在病原體的原始宿主範圍之外。
17.大流行往往對人類產生不平等的影響。不同的國家和社會階層(例如新冠肺炎的老年人和少數民族)。
經濟影響(和疾病後果)通常對女性更嚴厲貧困與土著人民。成為變革性的大流行控制政策和恢復計畫應該更加注重性別反應迅速且包容。逃離大流行時代需要促進變革的政策選擇向預防流行病轉變目前的大流行防備戰略包括在大流行出現後作出反應。然而本報告中回顧的研究表明提供預測和預測的途徑的知識預防流行病。這包括預測未來大流行的地理起源,確定關鍵水庫宿主和最有可能出現的病原體,並展示了環境和社會經濟變化與疾病的出現有關。飛行員通常大規模的項目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些知識可以用來有效地針對病毒發現、監測和疫情調查。這個愛滋病病毒感染者2019冠狀病毒疾病對公共衛生的重大影響伊波拉病毒、寨卡病毒、流感、SARS和其他許多新出現的病毒疾病突出表明,迫切需要制定能夠基於這一日益增長的趨勢,促進大流行預防知識為了實現這一點,以下政策選項已確定:
扶持機制:
•成立一個高級別政府間理事會
在大流行預防方面,這將提供各國政府之間的合作和共同努力里約三公約的十字路口是:
1.提供與政策相關的科學信息疾病的出現,預測高危地區,評估潛在流行病的經濟影響,突出研究差距;
2.協調工作
監控框架的設計,以及為達成目標和協定奠定基礎所有合作夥伴實現的實施目標
“同一健康”方法(即將人類健康聯繫起來的方法)衛生、動物衛生和環境部門。
最終,高級別理事會的工作可能會失敗引導各國制定共同商定的目標或協定框架內的目標或協定廣泛的國際政府關於大流行預防的協定將代表著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對人類、動物和生態系統的益處。
3.在全國範圍內將“同一健康”制度化。各國政府建立大流行防備體系,加強大流行預防計畫,並調查和控制跨部門疫情。
4.整合(“主流化”)經濟成本。將流行病轉化為消費、生產以及政府政策和預算。
5.創造新的綠色企業或主權。為生物多樣性調動資源的債券保護和減少大流行風險。
6.設計綠色經濟復甦。
在大流行出現時,出台減少土地利用的政策:
•在重大開發和土地使用項目中,制定並納入大流行和新出現的疾病風險健康影響評估。
•改革土地使用的財政援助,有利於實現生物多樣性和健康的益處和風險公認的和明確的目標。
•評估如何有效保護棲息地。包括保護區和棲息地在內的措施恢復計畫可以減少流行病,以及可能導致疾病外溢風險的權衡增長。
•基於這些評估,實現變革性變革,降低成本。
消費類型、全球化農業導致大流行的擴張和貿易(例如棕櫚油、異國情調木材, 需要礦山開採、運輸的產品基礎設施、肉類和其他食品全球化的畜牧業生產)。這可能包括修改之前的徵稅要求肉類消費、牲畜生產或其他高流行風險消費的形式。
減少與疾病有關的大流行出現的政策野生動物貿易:
•建立一個新的政府間健康和安全機制(OIE、CITES、CBD、WHO、FAO,IUCN和其他組織)。
•教育世界各地的社區。
•減少或移除野生動物貿易中的物種。
經專家評審認定為高風險的疾病的出現,測試建立市場清理日,增加冷鏈能力、生物安全、生物安保以及市場的衛生設施。傳導性疾病對貿易中的野生動物和野生動物的監控獵人、農民和商人。
•加強所有方面的執法合作。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的各個方面。
彌合以下方面的關鍵知識差距:
•支持一項健康科學研究。設計並測試更好的策略來預防流行病。
•增進對這種關係的理解。在生態系統退化和恢復之間和景觀結構,以及疾病的出現。
•投資回報的經濟分析對於減少環境污染的項目導致流行病的變化。
•普及關鍵風險行為的知識——在全球消費中,在疾病前線的農村社區在私營部門,在國家政府——這會導致流行病。
•重視土著人民和當地居民。
•野生動物中未發現的微生物多樣性。有可能在未來出現,或習慣於開發療法或疫苗。
•分析宿主的進化基礎。與人畜共染病有關的病毒溢出與新興市場的適應病原體對新宿主物種的影響。
•氣候變化的影響和相關的極端影響。天氣事件(如洪水和乾旱)導致疾病出現,以預測未來的威脅。
•獲取非法交易相對重要性的數據,以及合法和受監管的野生動物疾病風險交易。培養社會各界參與的角色降低大流行風險。
•教育並與社會各界溝通,尤其是年輕一代,溝通關於流行病的起源的知識。
•識別、排名和標記高流行性疾病。風險消費模式(例如,使用養殖野生動物)以提供激勵尋找替代品。
•提高農業可持續性,以滿足現有可用土地的糧食需求,並因此減少了土地面積。
•促進向更健康、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過渡。可持續和多樣化的飲食,包括負責任的肉類消費。
•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可持續機制。加強糧食安全,減少消費野生動物。
•與大流行有明顯聯繫的地方:風險、對肉類徵稅的考慮消費、生產、畜牧業生產或提議的其他形式的消費之前由一系列科學組織和報告。
•為企業提供可持續性激勵,以避免高流行病風險的土地利用變化、農業以及使用來自不可持續發展的產品貿易或野生動物養殖被確定為特定的人畜共患病風險。
結論
本報告是研討會在關鍵時刻發表的關於2019新冠毒疾病大流行對社會經濟的長期影響。社會各界都開始尋找解決方案,這超出了它們正常業務範圍。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變革性的改變,重新評估人與人之間關係,減少全球環境變化(全球環境變化由不可持續的消費造成的,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和大流行出現)。本報告中列出的政策選項,代表著這樣的變化。他們策劃了一場活動,以預防具有變革性的大流行:我們目前的方法是儘早發現新的疾病,控制它們,然後開發疫苗和療法控制他們。顯然,面對2019新冠病毒疾病,超過100萬人死亡,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但是,這種被動的方法是不夠的。這份報告提出了變革的必要性,改變並使用科學證據確定可選的政策以預防流行病。其中許多可能看起來成本高昂,執行困難,且影響不確定。然而,經濟分析表明,它們的成本將有所下降,與疫情造成的數萬億美元的影響相比,這微不足道,更不用說未來的潮流疾病。這裡展示了科學證據,以及2019新冠病毒疾病的社會和經濟影響,和採取這些政策選擇的強大動力,以及創造必要的變革以防止未來的流行病。這將有益於健康、生物多樣性保護、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是,它將展望我們的未來——我們從當前的“大流行時代”逃出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