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it

init

init是Linux系統操作中不可缺少的程式之一。所謂的init進程,它是一個由核心啟動的用戶級進程。核心會在過去曾使用過init的幾個地方查找它,它的正確位置(對Linux系統來說)是/sbin/init。如果核心找不到init,它就會試著運行/bin/sh,如果運行失敗,系統的啟動也會失敗。

核心自行啟動(已經被載入記憶體,開始運行,並已初始化所有的設備驅動程式和數據結構等)之後,就通過啟動一個用戶級程式init的方式,完成引導進程。所以init始終是第一個進程(其進程編號始終為1)。

基本介紹

  • 外文名:init
  • 屬於:Linux系統操作中不可缺少的程式
  • 進程:一個由核心啟動的用戶級進程
  • 正確位置:是/sbin/init
運行級別,相關配置,一般配置,特殊配置,風格,BSD風格,SysV風格,運行模式,跳過init,其他風格,

運行級別

那么,到底什麼是運行級呢?
簡單的說,運行級就是作業系統當前正在運行的功能級別。這個級別從1到6 ,具有不同的功能。
不同的運行級定義如下:(可以參考Red Hat Linux 裡面的/etc/inittab)
# 0 - 停機(千萬不能把initdefault 設定為0 )
# 1 - 單用戶模式
# 2 - 多用戶,沒有 NFS
# 3 - 完全多用戶模式(標準的運行級)
# 4 - 沒有用到
# 5 - X11 (xwindow)
# 6 - 重新啟動 (千萬不要把initdefault 設定為6 )
這些級別在/etc/inittab 檔案里指定。這個檔案是init 程式尋找的主要檔案,最先運行的服務是放在/etc/rc.d 目錄下的檔案。在大多數的Linux 發行版本中,啟動腳本都是位於 /etc/rc.d/init.d中的。這些腳本被用ln 命令連線到 /etc/rc.d/rcn.d 目錄。(這裡的n 就是運行級0-6)

相關配置

一般配置

運行級別的配置是在/etc/inittab(這段設定僅對rhel6以下版本有效,rhel6已經不再支持這些設定)行內進行的,如下所示:
12 : 2 : wait : / etc / init.d / rc 2
第一個欄位:id標識符(是一個任意指定的標籤);
第二個欄位:運行級別(這裡是2);
第三個欄位:運行方式,表示進入運行級別時,init應該運行第四個欄位內的命令一次,而且init應該等待該命令結束。/etc/init.d/rc命令運行啟動和終止輸入以便進入運行級別2時所需的任何命令。
第四個欄位:進程:(命令執行設定運行級別時的一切“雜活”)它啟動已經沒有運行的服務,終止不應該再在新運行級別內運行的服務。根據Linux版本的不同,採用的具體命令也不同,而且運行級別的配置也是有差別的。
init啟動時,它會在/etc/inittab內查找一個代碼行,這一行指定了默認的運行級別:
id : 2 : initdefault :
你可以要求init在啟動時,進入非默認運行級別,這是通過為核心指定一個“single”或“emergency”命令行參數來實現的。比如說,核心命令行參數的指定可通過LILO來執行。這樣一來,你就可以選擇單用戶模式了(即運行級別1)。
系統正在運行時,telinit命令可更改運行級別。運行級別發生變化時, init 就會從/etc/inittab運行相應的命令。

特殊配置

/etc/inittab中,有幾個特殊的特性,允許init重新激活特殊事件。這些特殊特性都是用第三個欄位中的特殊關鍵字標記出來的。比如:
1. powerwait
允許init在電源被切斷時,關閉系統。其前提是具有U P S和監視U P S並通知init電源已被切斷的軟體。
2. ctrlaltdel
允許init在用戶於控制台鍵盤上按下C t r l + A l t + D e l組合鍵時,重新啟動系統。注意,如果該系統放在一個公共場所,系統管理員可將C t r l + A l t + D e l組合鍵配置為別的行為,比如忽略等。
3. sysinit
系統啟動時準備運行的命令。比如說,這個命令將清除/tmp。
上面列出的特殊關鍵字尚不完整。其他的關鍵字及其使用詳情,可參考你的inittab手冊頁。
一個重要的運行級別就是單用戶模式(運行級別1),該模式中,只有一個系統管理員使用特定的機器,而且儘可能少地運行系統服務,其中包含登錄。單用戶模式對少數管理任務(比如在/usr分區上運行fsck)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需要卸載分區,但這是不可能的,除非所有的服務系統已被殺死。
一個正在運行的系統可以進入單用戶模式,具體做法是利用init,請求運行級別1。核心啟動時,在核心命令行指定single或emergency關鍵字,就可進入運行級別1了。核心同時也為init指定命令行, init從關鍵字得知自己不應該採用默認的運行級別(核心命令行的輸入方式和你啟動系統的方式有關)。
有時,以單用戶模式進行啟動是必要的,這樣一來,用戶在裝入分區之前,或至少在裝入分散的/usr分區之前,能手工運行fsck(在分散的檔案系統上,任何活動都可能使其更為分散,所以應該儘可能地運行fsck)。
如果自動化的fsck在啟動時失敗了,啟動腳本init的運行將自動進入單用戶模式。這樣做是為了防止系統使用不連貫的檔案系統,這個檔案系統是f s c k不能自動修復的。檔案系統不連貫的現象極為少見,而且通常會導致硬碟的不連貫或實驗性的核心釋放,但最好能做到防患於未然。
由於安全上的考慮,在單用戶模式下,啟動外殼腳本之前,配置得當的系統會要求用戶提供root密碼。否則,它會簡單地為L I L O輸入合適的一行代碼,以r o o t的身份登錄(當然,如果/etc/passwd已經由於檔案系統的問題而不連貫了,就不適合這裡的原則了,為對付這種情況,你最好隨時準備一張啟動盤)。
不同的運行級有不同的用處,也應該根據自己的不同情形來設定。
例如,如果丟失了root口令,那么可以讓機器啟動進入單用戶狀態。在啟動後的 lilo 提示符下輸入:
init=/bin/sh rw 使機器進入運行級1 ,並把 root 檔案系統掛為讀寫。他會跳過所有系統認證,讓你可以使用passwd 程式來改變root口令,然後啟動到一個新的運行級。
JAVA編程
init 通常做為 initialization 的縮寫使用。即:設定初值,初始化的意思。
如果在編程中看到init開頭的函式名稱,大多也是指明該函式為初始化功能。
英文縮寫
init通常為 通常做為 initialization 的縮寫使用

風格

BSD風格

BSD init 運行存放於'/etc/rc'的初始化 shell 腳本,然後啟動基於文本模式的終端(getty)或者基於圖形界面的終端(視窗系統,如 X)。 這裡沒有運行模式的問題,因為檔案 'rc' 決定了 init 如何執行。
優點: 簡單且易於手動編輯。
缺點: 如果第三方軟體需要在啟動過程執行它自身的初始化腳本,它必須修改已經存在的啟動腳本,一旦這種過程中有一個小錯誤,都將導致系統無法正常啟動。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的 BSD 派生系統一直支持使用 'rc.local' 檔案的方式,它將在正常啟動過程接近最後的時間以子腳本的方式來執行。這樣做減少了整個系統無法啟動的風險。然後,第三方軟體包可以將它們獨立的 start/stop 腳本安裝到一個本地的 'rc.d' 目錄中(通常這是由 ports collection/pkgsrc 完成的)。都被分成更小的子腳本,和 SysV 類似。rcorder 通常根據在 rc.d目錄中腳本之間的依賴關係來決定腳本的執行順序。

SysV風格

System V init 檢查 '/etc/inittab' 檔案中是否含有 'initdefault' 項。 這告訴 init 系統是否有一個默認運行模式。如果沒有默認的運行模式,那么用戶將進入系統控制台,手動決定進入何種運行模式。
優點: 靈活性強
缺陷: 比較複雜

運行模式

System V中運行模式描述了系統各種可能的狀態。通常會有 8 種運行模式,即運行模式 0 到 6 和 S 或者 s。其中運行模式 3 為"保留的"運行模式:
  • 0. 關機
  • 1. 單用戶模式
  • 6. 重啟
除了模式 0, 1, 和 6, 每種 Unix 和 Unix-like 系統對運行模式的定義不太一樣。通常在 /etc/inittab 檔案中定義了各種運行模式的工作範圍。
默認的運行模式
作業系統
默認的運行模式
AIX
2
Arch Linux
3
CentOS
3
Debian GNU/Linux
2
Gentoo Linux
3
Mandriva Linux
5
Mac OS X
3
Red Hat Linux / Fedora Core
3 or 5
Slackware Linux
3
Solaris
3
SUSE Linux
5
Ubuntu (Server and Desktop)
2

跳過init

Linux系統中,現代的bootloader(如 LILO 或者 GRUB),用戶可以在初始化過程中最後啟動的進程來取代默認的 /sbin/init。 通常是在 bootloader 環境中通過執行 init=/foo/bar 命令。例如,如果執行 init=/bin/bash,啟動單用戶 root 的 shell 環境,無需用戶密碼。
BSD的變種,大多數平台, bootstrap 程式是可以被打斷的,然後執行 boot -s 命令進入單用戶模式。
單用戶模式並不沒有跳過 init,它仍然可以執行 /sbin/init,但是它將使 init 詢問 exec() 將要執行的命令 (默認為 /bin/sh) 的路徑,而不是採用正常的多用戶啟動順序。 如果核心啟動時在 /etc/ttys 檔案中被標註為 "不安全" (在某些系統中,當前的"安全模式" 可能會有些變化), 在允許這種情況(或者回退到單用戶模式,如果用戶執行 CTRL+D),init 將首先詢問 root 用戶的密碼。 如果該程式退出,核心將在多用戶模式下重新執行 init。 如果系統從多用戶模式切換到單用戶模式,還將碰到上述的情況。
如果核心載入後, init 不能被正常啟動, 這將導致 panic 錯誤,此時系統將不可使用。想要通過 init 自身來改變 init 的路徑,不同的版本情況不太一樣(NetBSD中可執行 boot -a ; FreeBSD中利用 init_path 命令裝載變數)。

其他風格

很多人一直努力地從某些方面改進傳統的 init 守護進程,使它變得更完善。下面列出的是一些改進,沒有特別的順序:
  • SystemStarter, 用來替代 launchd — Apple Mac OS X開啟進程
  • Initng, 完全代替 init ,可以異步開啟進程
  • Upstart, 完全代替 init ,可以異步開啟進程 由Ubuntu使用
  • Service Management Facility, 完全代替/重新設計 Solaris 啟動 Solaris 10
  • runit, 跨平台的完全代替 init 可以並行啟動服務
  • BootScripts, GoboLinux
  • Mudur, 用 Python 寫成的 init 替代品, 可以異步開啟進程,Pardus Linux 發行版
  • systemd, 完全替代init,可並行啟動服務,並能減少在shell上的系統開銷,為Fedora所使用
下面列出的項目還沒有大範圍的使用:
  • eINIT, 完全代替 init ,可以異步開啟進程,但是完成這個過程可以不使用 shell 腳本
  • svscan 來自 daemontools 被用作 1 號進程 - 似乎將被 runit 替代
  • cinit
  • twsinit, 部分用 x86 彙編寫成, 只是用來證明一種概念
  • minit
  • OpenR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