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emo了)

emo(網路流行語)

emo了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emo是一個網路流行語。原本是一種情緒化的音樂風格,但到了網際網路世界裡,被網友們衍生出“喪”“憂鬱”“傷感”等多重含義。也有網友將“emo”解釋為英文emotional(情感的,情緒激動的)的縮寫。在悲傷的基調下,一切的情緒不穩定皆可“emo”。

據2022年3月31日百度指數顯示,emo的整體日均搜尋指數值為3226、移動日均搜尋指數值為2773、最高峰值為86807,資訊日均指數為1305、最高峰值為52737。

基本介紹

  • 外文名:emo
  • 含義:喪、憂鬱、傷感
  • 流行時間:2021年
  • 套用領域:心情表達
  • 屬性:網路流行語
  • 語法:不及物動詞、名詞、形容詞
詞語來源,流行背景,發展歷程,流行原因,詞語套用,讀音特性,語法套用,衍生詞語,榮譽表彰,社會影響,

詞語來源

從上世紀90年代末00年代初開始,“emo”就已經存在。只不過,在那個時間段,“emo”指代的含義還比較單一,是emocore的簡寫,全稱是Emotional Hardcore,即情緒硬核或情緒化硬核。這個詞條有著專門的解釋,是一種與朋克相似的搖滾樂,最初從Hardcore Punk(硬核朋克)中派生出來,但包含更為複雜的改編曲,歌詞更多觸及情感主題。

流行背景

發展歷程

2000年後,“emo”文化傳入日本中國,並風靡一時,影響著當時的年輕人。大眾所熟知的“殺馬特”,就是“emo”的本土化產物。此後一段時間,中國國內外的“emo”風陷入沉寂。
2021年3月,“emo”再次受到關注。
2021年9月,“emo”依舊熱度不減。
2020年9月16日至2021年9月16日,“emo”百度搜尋指數整體日均值達到11287點,位列網路熱詞之首。

流行原因

“emo”來自朋克文化,有亞文化背景,容易引起青年人的共情。“emo”既可以融入表情包中,又朗朗上口,表意輕鬆。“emo”短小簡單又便於理解,在青年人的快節奏交流中很容易傳播開來。另外,短小的結構與新穎的形式為二次創作創造了更多可能性,使得“emo”能順利內嵌入圖像,形成表情包,由此“emo” 被進一步傳播。
1.“emo”區分度高。在中文網路語境中,以字母形式出現的網路熱詞相對較少。而直接 通過英語單詞演化而來的熱詞則更為少見。
2.“emo”內容新穎。“emo”以亞文化為背景,又凝練地反映出青年群體在新時代下的社會心理,讓人耳目一新。
3.“emo”結構簡單。“emo”屬於首字母縮略語(acronym),由“emotional”的前三個字母組成,很容易融入中文語篇,簡單短小便於記憶。
4.“emo”連貫性強。“emo”的來源“emotional”屬於高考辭彙,在青年群體中被廣泛普及。同時, “emo”的亞文化背景,與青年群體的興趣點相關。即使是不了解“emotional hardcore” 的年輕人,也樂於接受這種反映青年文化的網路新詞。

詞語套用

讀音特性

根據韋氏字典,“emo”的讀音為\ 'ē-(')mō\。然而,進入中國後,由於“emo”主要依託網路對話、評論、表情包等靜態圖文,並不需要發音朗讀,許多青少年並沒有意識到“emo” 的讀音問題。有人認為“emo”讀\'ē-(')mō\,有人認為讀\'ēmō\。

語法套用

“emo”既可以作名詞,也可以作不及物動詞與形容詞。
例1:“節假日的emo是快樂的。”——微博
例2:“大半夜和姐妹淋雨坐在馬路邊一起emo。”——微博
例3:“晚上少搭理emo人。”——微博
“emo”可以用來形容物品、事件、他人、自己。當“emo”用來形容自己的心情時, 除了表達消極情緒,還有種自嘲,輕鬆的意味。

衍生詞語

我emo了:“我頹廢了”“我鬱悶了”“我傻了”“我不開心了”。

榮譽表彰

2021年12月30日,emo入選中國新聞周刊“年度十大熱詞”。

社會影響

當人們說emo的時候,到底在表達什麼呢?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治醫師劉曉雲認為,愛說“我emo了”的網友中,不乏“求流量,求關注”的群體,“通常來看,emo是在表達一種抑鬱的情緒,但也有部分網友只是調侃,追求潮流,用emo來尋求情緒上的共鳴,希望得到關注。”
網路上的emo往往“真假難辨”。很多人說一句“我emo了”也許是出於調侃,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也許瀏覽的人就會產生誤解,進而接收到了負面情緒。“負面情緒就像心靈感冒,很容易傳染,尤其在網路上,傳染速度更快。”劉曉雲特別建議,“考慮到現在使用emo這一網路熱詞的人多是青少年,家長們在平時也可以多多給予一些關注。不能讓負面情緒‘傳染’。”
“emo”帶有自我調侃、自我紓解的意味,是青年群體直面情緒,表達情緒,玩味情緒的思想光輝。 “emo”打破了以往“報喜不報憂”的社會傾向,使得青年群體能在日常交流中,以凝練風趣的方式分享消極情緒,尋求共情共鳴,聊以慰藉。這不論是對改善青年心理,還是促進社會情緒傳遞,都大有裨益。
“emo”的流行既促進了網路語言與文化的發展,驗證了跨文化模因特性,也反映出青少年人群面對壓力的態度轉換,但對語言的影響有利有弊,需要權衡利弊,有所選擇,逐步規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