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value

e3-value是一種模擬性實驗研究方法,由荷蘭學者Jaap Gordijn和Hans Akkermans(2001)在其論文《Designing and Evaluating E-BusinessModels》中提出提出的一種從價值觀點出發來描述分析商業模式體系結構的方法。專門針對電子商務,緊密結合商業模式,運用IT模型來構建清晰地商業模式模型,能夠描述企業價值的產生和轉移過程。該方法以前已經成功套用在很多領域,有很強的實踐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e3-value
  • 外文名:e3-value
  • 屬性:一種模擬性實驗研究方法
  • 提出者:Jaap Gordijn、Hans Akkermans
  • 範疇:電子商務
  • 提出時間 :2001年
意義,建模元素,基本步驟,案例,

意義

e3-value是荷蘭學者Jaap Gordijn 和Hans Akkermans(2001)在《Designing and Evaluating E-Business Models》提出的一種從價值觀點出發來描述分析商業模式體系結構的方法[1]。它通過基於價值網建模的可視化工具創建參考模型,可清楚地描述企業價值創造和轉移的過程。價值作為其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聯結著模型的各個組成部分。模型的主要目標是回答誰向誰提供什麼,並期望得到什麼樣的回報(創造了什麼樣的價值)。模型所呈現的是一個商業模式的價值視角,能夠描述出誰(哪個參與者)做了什麼以及為什麼做,但是不涉及怎樣做(過程視角)。它基於對參與者之間經濟價值交換的商業活動的解釋,並且兼顧所有參與者的經濟價值[2]。
在構建價值模型、明確價值交換條件和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通過e3-value工具能夠按設定的條件和變數對結構化模型進行仿真運算,獲得相應的收益計算表,從而在數值上說明一定商業模式的盈利性和生存性,並有助於尋找更最佳化的商業模式。e3-value方法在國外商業模式設計和評價等多個領域都有成功運用。

建模元素

基於e3-value建模元素
基於e3-value建模主要涉及到參與者、價值對象、價值連線埠、價值交換、價值界面和市場群體等元素[1][2]。
參與者:商業環境中的各個經濟實體,如企業、顧客、合作夥伴等。
價值對象:各參與者之間互相交換的東西,它可以是產品、服務、貨幣甚至消費體驗。價值對象必須是對各參與者來說是有價值的。
價值連線埠:各參與者用來提供或請求價值對象的連線埠,它往往連線著兩個角色,以使他們能夠交換價值對象。
價值交換:用於連線兩個價值連線埠,表示價值連線埠之間價值對象的潛在交易。
價值界面:多個價值連線埠的集群,一個角色可以有多個價值界面。
市場群體:由參與者組成,是具有相同價值界面和價值對象的參與者構成的集合。

基本步驟

基於e3-value仿真分析的基本步驟
(1)識別參與者,即明確商業模式中的各個參與者及其所起的作用。
(2)明確商業模式中參與者的價值主張,清楚表達所創造的價值是產品、服務還是一種體驗。
(3)明確價值的創造者及其接受者。在特定的商業模式中,價值的創造應有相應的接受者,亦即價值創造的認同者,它將提供價值創造的經濟回報。
(4)明確價值交換的細節,包括價值交換的條件及數量關係。
(5)確定商業模式運行的驅動力,即說明在整個商業模式構成的價值網路中,哪個參與者將使得整個商業模式運作起來,以及商業模式運作的先後邏輯。
(6)按設定的條件將相關參數輸入模型,對商業模式進行試算仿真,可得到相應的收益計算表,從而在數值上說明一定商業模式的經濟可行性。這一可行性分析基於該模式的盈利性和生存性評價,意味著模型中的所有參與者能否都獲得收益或者增加經濟效用。Gordijn[1]等進一步指出該方法主要聚焦於某個商業模式能否使所有參與者獲得正的經濟價值來樹立信心,而不在於具體利潤多少的計算和預測。
(7)調整模型變數,包括參與者、價值交換、驅動力、交易數量等,可探尋更最佳化的商業模式。
Gordijn基於價值鏈創新和商業網創新等理論方法,在e3-value參考模型中把創新因素定義為價值活動、價值連線埠和價值界面三個元素,認為某種商業模式的創新分析可以從這些價值元素的解構著手[1] [3],包括:①價值活動解構,尋找能被用來分配給不同參與者的較小的價值活動;②價值連線埠解構,尋找具有較小价值對象的價值連線埠;③價值界面解構,把價值連線埠大於2的價值界面拆分成較少價值連線埠的界面;④多次重複上面的三個步驟。

案例

舉例:威客商業模式的e3-value模式
模型中各行為者為了實現其價值主張而進行各自的價值活動,威客網站、提問者與參與者圍繞其戰略目標形成複雜的價值網路關係,具體見圖1。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