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et新轉錄變異體在胃癌中的作用機制及臨床意義研究

《c-Met新轉錄變異體在胃癌中的作用機制及臨床意義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彭智擔任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c-Met新轉錄變異體在胃癌中的作用機制及臨床意義研究
  • 項目負責人:彭智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c-Met是治療胃癌的一個重要靶點,然而現有證據表明抗c-Met治療僅在部分胃癌患者中有效,如何選擇潛在有效患者進行靶向c-Met治療是目前亟需解決的科學問題。研究顯示多個靶點基因的轉錄變異體與患者選擇及耐藥密切相關。在前期研究工作中,申請者通過生物信息學成功克隆了一個新的c-Met轉錄變異體,並在轉錄水平驗證了該變異體的存在。該變異體缺少C端的酪氨酸激酶結構域,提示其在胃癌中的作用與野生c-Met不同,在靶向c-Met治療篩選患者中可能起“假陽性”作用。本研究擬在蛋白質水平驗證該轉錄變異體在胃癌中的表達,通過受體-配體相互結合、生物學行為、信號傳導等闡述c-Met新轉錄變異體與野生型c-Met的功能關係及其作用機制,並進一步明確其在靶向c-Met治療晚期胃癌中的患者選擇作用。該項目在闡明c-Met轉錄變異體作用機制的基礎上,將為臨床靶向c-Met精準治療胃癌患者提供新的理論和套用基礎。

結題摘要

本研究是以c-Met為靶點探討其臨床套用和機制,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具體的工作內容和主要結果如下:(1)完成 c-Met 轉錄變異體的克隆、重組質粒構建工作;體內外 c-Met 轉錄變異體對胃癌細胞凋亡、增殖、遷移、侵襲等生物學行為的影響。在晚期胃癌的標本中驗證了c-Met新轉錄變異體的表達;進一步探索了c-Met轉錄變異體的生物學機制,發現c-Met轉錄變異體沒有與全長c-Met的作用;在對晚期胃癌和靶向c-Met治療晚期胃癌的病例中分析發現c-Met轉錄變異體可能是假陽性的可能機制;(2)本研究基於c-Met靶點探討了c-Met在化療前後的表達變化情況,總計納入了122例晚期胃癌患者,通過IHC和CISH方法檢測晚期胃癌治療前後標本中c-Met的變化。研究發現c-Met高表達患者預後較差;39%的患者c-Met陽性在治療後變為陰性;35%的患者陰性在治療後變為陽性(P=0.007);c-Met和HER2有部分患者為共表達。提示治療前活檢對於精準靶點治療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已投稿BMC Cancer;(3)本課題探討了自噬在c-Met抑制劑耐藥中的作用。發現Met磷酸化(pMet)能明顯抑制c-Met表達陽性細胞系MKN-45和SNU-5,且四種c-Met抑制劑均可誘導p62表達下調,LC3 II/I比例增加;使用自噬抑制劑Bafilomycin A1與Hydroxychloroquine處理細胞後,可以阻斷c-Met抑制劑介導的自噬,且證實c-Met抑制劑誘導自噬是通過引起自噬體形成而不是阻滯自噬降解途徑。進一步的機制探索研究中發現自噬產生時伴隨mTOR和ULK1磷酸化水平顯著下降,說明mTOR失活與ULK1激活參與了自噬發生,且這種現象可被c-Met配體HGF及mTOR激動劑MHY逆轉,進一步說明c-Met抑制劑通過c-Met/mTOR/ULK1級聯反應誘導自噬。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我們深入探索了聯合自噬抑制劑和c-Met抑制劑的抑瘤作用,體外細胞中發現自噬抑制劑聯合c-Met抑制劑可明顯抑制細胞的增殖,且細胞凋亡比例增加,體外動物移植瘤模型中進一步證實自噬抑制劑聯合c-Met抑制劑具有協同抑瘤作用。該部分已被Cell death and disease接收發表。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為深入理解c-Met及其靶向c-Met治療晚期胃癌提供了研究基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