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k Yak是一種新型的匿名社交網路。36氪全球獨家專訪了Yik Yak的A輪領投方DCM的全球老大David Chao(DCM聯合創始人和董事合伙人),雖然David本人不願對Yik Yak B輪多說,但已確認的紅杉領投的6200萬美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a
- 外文名:a
創建,創意,特徵,魅力,
創建
在漢堡店裡敲定A輪Deal
David與Yik Yak兩位聯合創始人Tyler Droll和Brooks Buffington是在加州有名的漢堡餐廳In-N-Out里敲定A輪deal的,由於他們在棒球場度過了6個小時後,時間已到了晚上10點,“由於街上的餐館都打烊了,漢堡是能吃到的最好的食物了。”
跟很多搭夥創業的小夥伴一樣,Tyler和Brooks性格也相當互補,David說,Tyler想事情非常周到,而Brooks則更跳脫外向,做富有行銷思維,是個做行銷的完美人選。Brooks通常會拋出4-5個創意,Taylor在經過深思熟慮會選定1-2兩個最合適的出來。
創意
Yik Yak的校園推廣活動的確做得富有創意,任性奔放。典型的例子是他們在校園裡開的大趴,活動名字是RideThe Yak—讓一位dancer裝扮成Yak(即Yik Yak的logo氂牛) 跟學生們群魔亂舞,竟還拉來一頭亂竄的機器氂牛讓大家爭搶著騎,總之,high翻了。
在David看來,這樣一家公司來自亞特蘭大而非矽谷著實罕見,就這樣,從美國東南部到北部最後才到西海岸,這頭Yak一路狂奔而來。
誰都看得見,匿名社交正值風口,不難理解DCM也看過不少這方面的產品,但他們覺得Secret、Whisper的信息太負能量了,但碰到YikYak時他們覺得用戶在這裡Po的內容很有娛樂價值。
特徵
從產品形態來看,Yik Yak就是一個2500米範圍內的匿名BBS,沒有Follow機制,文字+地圖,用戶能夠2500米範圍內的其它用戶發布的Yak,並能對它進行“頂”或者“踩”。現在Yik Yak已經在美國1300多所大學裡很火了,但David坦言去年該產品剛上線時他並不認為這個產品很work。我查了它在App Store的疊代記錄,2014年2月3號發布的1.3版本才增加了回復功能,這也是Yak開始成“群”發展的時候。
之所以僅支持文字,David說是考慮到前期內容生產的效率,圖片既費流量又費記憶體,將來該產品會有更豐富的媒體形態。
早期的時候,Yik Yak遇到了許多社交網路都遇到過的問題,即在用戶極少的情況下,自我監督(Self-police)機制等同無效,很多人會惡意發布一些負面內容,比如早期的Facebook就因此被禁止過,支持單項Follow的Twitter傷害則更直接。不過隨著社區規模壯大,用戶自己就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了。
這當然跟團隊加諸產品的限制因素有關,除了通過地理圍欄技術禁止中小學生使用Yik Yak外,系統還會過濾掉真實姓名,如果你的一條Yak被踩了5次,那么它就自動銷毀了。而且,對非local的內容而言,用戶無權評論,生產信息的行為是與當前位置綁定在一起的。跟傳統的BBS不一樣,Yik Yak的內容完全沒有一個所謂的“運營”。
不過,一個BBS火成這樣我們還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過去3個月其DAU增長了10倍,雖然David並沒向36氪透露Yik Yak用戶基數。他認為,移動網際網路正當匿名社交的黃金時期,人們不希望被追蹤,WeChat、Facebook都是,而且匿名給了“每個人平等的話語權”,很難想像這樣的平台上會有一個所謂大V出來,因為你根本沒有一個ID。
說起來有些老生常談,但設備的確變了,信息生產和消費獲得了實性特性,信息反饋同樣有了類似的實時性。Geo-fencing則把從前BBS由Topic為主導的信息流轉變為以地理範圍為主的信息流。用David的話說,它更像新一代的廣播,不是在各個頻率之前換台,而是在不同的地理位置間切換,Yik Yak的內嵌地圖功能也支持Drop a pin,然後可以查看這裡的信息流。
不過,Yik Yak無論在Geo-fencing、還是行銷推廣上都強調以大學為單位,這在很大很程度上給予了內容更大的可控性,用戶密度高而且共性也更大,這更有助於信息成“流”。
在David看來,如果SnapChat是你的Facebook的話,Yik Yak就是新的Twitter。SnapChat就是針對Facebook的信息永存性使出了“閱後即焚”的神來之筆。而跟以個人為中心的信息流機制Twitter相比,Yik Yak仿佛Twitter,匿名、地理圍欄都使之成為人們新的本地化信息源。
在此也跨國對比一下,中國也出了幾家類Yik Yak產品,為什麼沒有做得好的?David說他們投資Team也討論過這個問題,他覺得中國仍有一些主流的BBS依然很流行(我想這裡邊應該有貼吧),這點我比較認可。另一點他說“中國的匿名並非真的匿名”,這點我不太認同,畢竟國內文化並沒對隱私沒那么敏感。我考慮的更一層因素還是,產品和品牌塑造沒有直指人心的靈魂,Yik Yak在很多細節上做得很酷,看看它的Rules:
第一條是“You do not bully or speciffically target other yakkers”
第二條是“You DO NOT bully or speciffically target other yakkers”
眼尖的同學可能看得出這學的是電影《搏擊俱樂部》(借搏擊找尋自由的電影)的台詞,還有上面提到的行銷活動都做出了年輕人的任性、奔放。以LBS的匿名社交為出發點,重新思考用戶的心態,用心做出產品的調性我想是中國產品們要做的事。
魅力
Hyper-local的魅力
雖然David本人不願對Yik Yak估值透露任何數據、發表任何高還是低的評論,不過DCM在最新一輪的跟投都說明他們是看好這家公司的前景的,之前WSJ線人透露稱已達好幾億美金。
沒有任何ID,沒有明確的Profile(有一個Me標籤頁),對於往往靠廣告安身立命的社交產品而言,讓人很難將它與掌握大量興趣數據的Facebook的精準Targeting相比。但David覺得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對百事可樂、可口可樂這樣的公司而言,能把客群縮窄到18-25歲這個客群群體而言就已經很有價值了,他認為Facebook的用廣告定位並不奏效。David說Yik Yak以後會有新的數據源,但具體產品新功能他不能說。
在這次40多鐘的視頻採訪中, David多次強調了“Hyper-local(超本地化)”這個詞,David說,在美國,Hyper-local的社交網路和按需服務確是當下的趨勢。Hyper local,意味著離用戶足夠近。
他認為,超本地化的社交網路可以是學校,商業圈,可以是居民社區。但無論如何從信息維度講,Hyper local的信息意味著可以有Hyper Local的廣告,除了可口可樂之類品牌,David還舉了本地商家的例子來說,史丹福大學的披薩店可以發一條Yak,“接下來2個小時內打4折”,這就是很強大的促銷。不過,“我們現在並不想讓廣告煩到用戶,微信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廣告,Facebook也是如此。”
如果這個讓人聯想到陌陌“到店通”的廣告機制不夠動人的話,David說到的Hyper-local的服務確實打動了我,他指的Hyper-local服務就是按需服務、我們國內常說的O2O,如Uber、Instacart等。David坦言,以後按需服務會跟Yik Yak結合起來。有意思的是,DCM也確實投了不少Hyper-local的公司,如Blued、58 同城、易到用車等。
但是怎么實現呢,我琢摸了下,這應該跟Yik Yak的地圖功能大有關係,在地圖上叫個車、找個餐廳、叫個外賣、買張電影票這樣的服務大家應該不陌生吧。可能你並不習慣在百度地圖、高德地圖上直接叫服務,但Yik Yak的忠實用戶可不一定,這跟用微信的人在微信內使用其它服務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