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X線計算機體層攝影術
- 外文名:Computer Tomography
- 簡稱:CT
- 發展時間:20世紀70年代
- 套用:臨床檢查
- 套用學科:計算機技術
發展,原理,區別,
發展
CT的發展非常快,常以分代的概念用於區別各類CT機器的結構和性能。第一代CT完成一個層面掃描費時3~6min,第二代減為每個層面約20s,此兩代均已遭淘汰。第三代X線球管為旋轉陽極,發射的x線為扇形束,檢測器多達數百個,第四代的檢測器則多達1000~4000餘個。掃描時間均約為1~5s。第五代為電子束體層成像系統,又稱超快速CT(UFCT)。最快掃描速度為每層面0.05s,其慢速成像為每秒9次,快速成像為每秒34次,適用於心血管疾病診斷,還可做血流量、血流速度和彌散等功能檢查。
原理
以狹小的X線束照射通過被檢的體層,由於不同密度的組織具有不同的衰減係數,使X線的衰減程度不同。探測器接收到不同強度的X線後,經光電倍增系統放大,送入模一數轉換系統轉換成數位訊號,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算出各層、各點的衰減係數,以數字矩陣的形式顯示,繼而經過對比度增強器,然後再通過數一模轉換器,把數字矩陣轉換回圖像信號,經顯示器顯示出各體層面的解剖圖像。這種圖像可用照相機攝下,也可貯存於計算機軟碟或磁帶上備查。所以,CT掃描是以測定人體對X線的衰減係數為基礎,用數學方法經過電子計算機處理而重建圖像的。
區別
CT是20世紀科學技術的重大成就。自從1972年問世並套用於臨床以來,已有了迅速的發展,是一種無損傷性的新型診斷手段。它與普通x線檢查不同的是:普通X線攝影時人體的許多不同組織重疊在一張X線片上;而CT則是沿著人體的橫斷面,對人進行一層一層的掃描,清晰地顯示人體橫軸斷層的解剖和病理結構。而且此種層面圖像能分辨密度相差極微的組織結構,如分辨腦的灰質和白質。CT的成像不是採用X線膠片接收信號,而是用探測器接收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