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WiGig(無線千兆比特)技術會比Wi-Fi(無線相容性認證)技術快10倍,且無需難看的網線就可以將高清視頻由電腦和機頂盒傳輸到電視機上。
WiGig的傳輸距離比Wi-Fi短——WiGig可以在一個房間內正常運轉,也許能延伸至相鄰房間。
WiGig不是
WirelessHD(無線高清)等技術的直接競爭對手,它擁有更廣泛的用途,其目標不僅是連線電視機,還包括手機、攝像機和個人電腦。
WiGig和WirelessHD都使用60千兆赫(60GHz)的頻段,(另稱為60 GHz 802.11ad)這一基本尚未使用的頻段可以在近距離內實現極高的傳輸速率。
WiGig可以達到每秒6千兆比特(6Gbps)的傳輸速率,差不多能在15秒內傳輸一部DVD的內容。
該技術的規範預計將在2009年晚些時候制定,相關產品有望2010年問世。
WiGig 1.0無線標準
核心內容
●
物理層同時滿足了WiGig設備對低功耗和高穩定的要求,可確保設備
互操作性和以千兆以上速率通信的要求。
●協定適應層目前正在開發當中,以支持特定的系統接口,如PC外圍設備的
系統匯流排、HDTV的
顯示接口以及顯示器和投影儀等。
●支持波束成形技術,支持10米以上的可靠通訊。
●為WiGig設備提供廣泛、高級的安全和功耗管理機制。
從技術上來說,WiGig 1.0標準融合了WirelessHD和傳統Wi-Fi技術的各項優點。因此,相對於WirelessHD而言,WiGig 1.0標準有著自己的優勢:
優勢之一:可與Wi-Fi融合
除了擁有接近7Gbps的傳輸速率之外,WiGig 1.0標準的一大優勢在於它可以跟Wi-Fi很好地融合。WiGig技術很大部分是由傳統Wi-Fi延伸而來,因此它擁有向下兼容802.11n的能力:當用戶距離AP(熱點)較遠,其無線連線將選擇傳輸速度較慢但傳輸距離更遠的頻段(比如
802.11n);而當用戶距離AP較近時,系統將自動切換到60GHz頻段,以獲得更高的連線速率。另外,在信號加密方面,WiGig設備將兼容
802.11的
WPA2加密算法,確保了它與現有
無線網路的互聯互通。
正是由於WiGig 1.0標準良好的互聯互通能力,有一些晶片製造商和WiGig內部已經開始討論把WiGig融入Wi-Fi標準,以彌補802.11規範在超高速無線標準中的缺失,其中就包括了英特爾、
Broadcom和Atheros,因為它們既參與了IEEE任務組60GHz標準
802.11ad的制訂工作,同時也是WiGig董事會成員。“我們現在還不能稱WiGig為Wi-Fi,因為它還不是,但是它與Wi-Fi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Broadcom高級技術總監Jason Trachewsky說:“但是如果我們能在現有的產品中加入速度更快、延遲更小的Wi-Fi接口,例如WiGig,則一定會對我們的客戶產生很大吸引力。”對此,
Wi-Fi聯盟認證組織也不得不表示:WiGig可以作為Wi-Fi標準的一個補充,隨著各種條件的成熟,Wi-Fi和WiGig將來完全有可能融合到一起。
優勢之二:瞄準多平台套用
最初,WiGig技術瞄準的是家庭內部的無線高清傳輸市場,但是當正式的標準出台之後人們驚奇地發現,也許可以將WiGig技術套用到其它領域。
除了能滿足高解析度視頻信號的傳輸需求外,WiGig所具有的高頻寬和低延遲特點也是其它幾種套用的理想選擇,如把筆記本電腦上的內容傳輸到台式機上播放和存儲,以及無需電纜就能把視頻從
高清攝像機傳輸到電視上。支持WiGig標準的網卡功耗和成本和現有
802.11n產品相當,因此完全可以將它移植到移動領域,比如讓手機無線連線電視、電腦,傳輸視頻、音樂或照片等,而不是僅僅局限於高清視頻的傳輸。這預示著智慧型手機也是它的發展方向之一,
聯發科以及一眾手機晶片廠商的加盟就是為了這一目的而來的。
除此之外,WiGig技術不僅僅只是面向視頻和檔案的傳輸,該標準的協定適應層目前正在發展當中,希望支持特定的系統接口,以替代
HDMI或Display Port,這意味著未來顯示卡和顯示器之間也可以通過無線來進行連線,NVIDIA、AMD和Intel的齊聚WiGig就顯示了這一美好前景。很多分析人士認為,因為WiGig是面向IP網路的,其背後有英特爾、
Broadcom、Atheros以及其他幾個最主要的
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商的支持,因此WiGig很有可能從現存的幾個無線標準中脫穎而出。
WiGig聯盟成員一覽表 | |
董事會 | 貢獻者 |
Atheros Communications,Inc. | Agilent Technologies |
Broadcom Corporation | AMD |
Dell,Inc. | Beam Networks |
Intel Corporation | NXP |
LG Electronics Inc. | Realtek |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 Ralink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 SK Telecom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TMicroelectronics |
NEC Corporation | Tensorcom,Inc. |
Nokia Corporation | Texas Instruments. |
NVIDIA | TMC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 |
Toshiba | |
Wilocit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