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Medicine》是2012年1月31日由Basic Books出版的圖書,作者是Topol Eric J.。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Medicine
- 裝幀:Hardcover
- 定價:USD 27.99
- 作者:Topol Eric J.
- 出版社:Basic Books
- 出版日期:2012-1-31
- ISBN:9780465025503
- 副標題:How the Digital Revolution Will Create Better Health Care
編輯推薦,媒體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後記,文摘,
編輯推薦
《顛覆醫療》是國內首本講述網際網路對傳統醫療革命的專著
《顛覆醫療》也是大數據套用在個人健康領域的書。
媒體推薦
想像一下,當你將智慧型電話技術與基因技術融合在一起將會怎樣?數字革命與醫學革命能夠緊密結合嗎?微生物感測器將怎樣改變我們治療癌症、心臟病等致命性疾病的方法?埃里克·托普將在他的這本非凡的書中為你一一道來。埃里克·托普是心臟病學家裡的佼佼者,基因領域的先驅人物,醫學界裡的思想家。以上問題只是前菜,大餐還在書中。埃里克·托普為我們描繪了醫學界的前沿之戰,帶我們見到了那前所未見之地。他敘事簡單明了,語句輕鬆近人。這是一本非常迷人,且非常重要的書。
——悉達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眾病之王:癌症傳》(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的作者
這是一本為對醫學毫無了解的讀者所寫的書,數位技術正套用於醫學當中,基因醫學正飛速發展,人類基因測序將迎來新的革命,埃里克·托普的書將這些包含其中,這是一本驚人的傑作
——阿諾德·雷爾曼(Arnold S. Relman),《紐約書評》
埃里克·托普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醫生。他畢業於頂尖的醫學院校,鑑定了日後成為研究心臟病的基礎的最初基因,領導了最重要的醫學中心,並成為了無線醫療領域的先鋒人物。與此同時,他還是醫學界為數不多的幾位真誠與大眾進行溝通的頂尖科學家之一,一位了不起的傳播者。他是最早質疑萬絡(Vioxx)安全性的醫生學者,不同於大多數提出安全問題的人,他成功地讓大眾也真正關注了這些問題。我認識埃里克·托普醫生很長時間了,也很欽佩他,我強烈推薦他的這本書。
——阿圖·葛文德(Atul Gawande),《清單革命》(The Checklist Manifesto)的作者
埃里克·托普讓我大開眼界,讓我看到一旦人們主動去改變他們的現狀,醫療健康領域將發生怎樣的巨變。《顛覆醫療》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書。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哈佛商學院商業管理教授,《創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的作者
這本書為我們看待未來的醫學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清晰的視角,得益於數字、移動、基因,以及生命科學的突破,埃里克·托普醫生為我們說明,iPhone、雲計算、基因測序、無線感測器、現代臨床實驗、網路連線、高級診斷、靶向治療與其他科學將使醫療更具個性化。醫生、患者、科學家、企業家、保險公司、監管部門、數字工程師……每個渴望擁有健康的人都該閱讀這本書,並且親身參與到這場變革當中。
——布魯克· 拜爾斯(Brook Byers),凱鵬華盈風險投資公司合伙人
在《顛覆醫療》中,埃里克·托普提出了一個爆炸性的觀點——當今的醫學世界已經陳腐不堪、浪費嚴重,他的書中對於醫療健康的舊制度進行了毫不留情地諷刺,並提出了詳實的數據與事例佐證他的觀點
——大衛.艾溫.鄧肯(David Ewing Duncan)《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作者簡介
埃里克·托普(Eric J. Topol)是美國心臟病學家,基因組學家、學者。他畢業於美國約翰霍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他曾是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心血管科主任,現任加州斯克里普斯轉化科學研究所(Scripps Translational Science Institute)的創新藥物研究教授兼主任。他在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基因銀行。他還是 Medscape 與 theheart.org 的主編。
目錄
作者序
推薦序
簡介
第一部分奠定基礎
第一章數字時代的啟現
第二章醫療系統的流弊
第三章消費者的權力崛起?
第二部分捕獲數據
第四章生理學
第五章生物學
第六章解剖學
第七章電子病歷與醫療信息技術
第八章人類數據收集手段的融合
第三部分數字人的衝擊
第九章具有可塑性的醫生?
第十章重振生命科學產業
第十一章數字人與個體
後記
序言
作者序
三十多年以前,我從醫學院畢業的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腦,也肯定沒有類似網際網路的事物。沒有任何數位化的東西—“digital”僅僅意味著直腸檢查。
三十年後,醫學仍然在抗拒著數字革命。從許多方面看來,醫學還停留在原始的層面上,發展歷程中錯置了重點。但是,數字世界和醫學的交匯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急需的涅槃變革已經在這個交匯的舞台上初見端倪。巨大的潛能正在醞釀,超常規的創新工具將會使得醫療健康和疾病預防策略獲得精準和明確的特徵—我們從未見識過的科技醫學。
過去三十年間,我編寫過30多本醫學教材,它們全都是面向醫學界小圈子的書籍。我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一本大眾科普書籍的作者。這樣的改變源自於我意識到數位技術與醫學世界的交匯必須更進一步,而以消費者為主的參與—在他們變成患者之前的參與,將會是這個醫學新紀元得以打開的關鍵。
反觀自視,我清楚知道自己只是個“菜鳥”作者,能夠參與到這份事業之中是眾多偶然因素的合力所致。伴隨長久以來對於遺傳學的興趣(這也是我的大學專業),我於2006年年末來到斯克里普斯,創建一所基因組學研究機構。而身居聖地亞哥這個無線技術的核心樞紐,這樣的巧合又帶來了許多無法預料的機會,最終促成了數位化的基因組學重要工具和無線技術的結合—在兩個地理空間上鄰近、研發合作關係緊密相連的科研機構之中結合,這是獨一無二的數位化醫學集群。
許多貢獻者為此奠定基礎,推動整個事業進入軌道,並打造出一片明朗的前景。我深深地感謝我的摯友,保羅德斯丹醫生(Dr. Paul Teirstein),他是普利貝斯心血管病研究所(Prebys Cardiovascular Institute)的負責人,而且是促成我進入斯克里普斯的關鍵人物。特別感謝斯克里普斯健康研究所的總裁兼執行長克里斯文戈德(Chris Van Gorder),他相信我們的信念和憧憬有朝一日能在斯克里普斯化為現實,賦予我權力去推行數位化醫療項目,他的支持和信任是這項事業不可或缺的環節。斯克里普斯首席醫學官布倫特伊斯門醫生(Dr. Brent Eastman),在實現這項事業的過程中表現出眾,為創造出今日的局面竭盡心力。
斯克里普斯轉化科學研究所的工作重點是人類基因組學的研究,加上與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在研究工作上的深度交叉,使得我能夠獲得諸多同僚的幫助,我想要深切地表達我誠摯的感謝—尼古拉斯朔爾克醫生(Dr. Nicholas Schor)、塞繆爾勒維醫生(Dr. Samuel Levy)、莎拉默里醫生(Dr. Sarah Murray),感謝他們幫助我編輯和修改本書的手稿,以及多年來親密無間的合作從而將基因組學帶到日常的醫療實踐之中。我的行政助理卡特里娜施雷伯(Katrina Schreiber)提供了大力支持,為我做了大量的組織和協調工作,使得本書得以完成;在異常忙碌的學術環境中,她是我不可多得的左膀右臂。我們的研究獲得了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重點支持—臨床與轉化科學研究獎勵計畫(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d,CTSA),如果沒有這樣的重金資助,本書介紹到的許多項目都無法開展。我們的基因組學研究工作還因兩家位於聖地亞哥的全球最大的基因組科技公司的存在而得以加速發展,他們分別是Life Technologies和Illumina。我尤其要感謝格瑞格盧西爾(Greg Lucier),作為Life Technologies的執行長,他對我們的基因組學工作給予自始至終、毫不動搖的支持。
位於無線技術的一端,我深深受惠於加里韋斯特和瑪麗韋斯特夫婦,他們不僅個人成就非凡,身為朋友推心置腹,而且還熱心慈善,投入心力物力創設了第一所職能專司的無線技術與健康研究所,並對我的工作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任命我成為創新醫療事業的負責人,為我們變革未來醫學的宏圖雄心提供研究支援。就任於韋斯特無線技術與健康研究所(West Wireless Health Institute)的多位同僚,他們給予了我手稿修改建議和事業發展支持,我由衷致謝—約瑟夫史密斯醫生,首席醫官;雪萊瓦倫丁,執行副總裁;我的助理艾琳貝特曼(Erin Bateman)。最後,韋斯特夫婦為了改善健康醫療的未來所做出的莊嚴承諾,他們的參與和支持,居功至偉。
高通公司的團隊,無線技術領域的全球頂尖精英,一路以來都特別支持我們的工作,自上而下的感謝名單為:高通公司主席兼執行長保羅雅各布博士,高通創始人歐文雅各布博士(Dr. Irwin Jacobs),公司總裁史蒂夫奧爾特曼(Steve Altman),無線健康事業部副總裁唐瓊斯,以及他們的所有同僚。他們為斯克里普斯轉化科學研究所的無線醫療項目提供人員培訓支持,並帶領我進入數字健康領域,使我見識到各種各樣的全球創新技術。儘管我多年以前已經涉足一種先驅式的無線心律裝置(CardioNet)的研發,但還是高通的團隊切實地攪動起我的興奮與期待,使我關注到了無線醫療的變革性影響。
所有這些精英人士幫助我建立起我的知識基礎,並向我展現一幅關於數位化醫療發展機遇的全景式視野。然而實際的書籍寫作和出版過程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職業生涯中極為艱巨的一個工作任務。最大功勞歸於Basic Books出版社的執行主編托馬斯凱萊赫(Thomas Kelleher),他為本書注入了無可匹敵的編輯技巧和思想結晶。他靈巧熟練地組織信息要點,使得本書神采煥然。我特別感謝卡廷卡馬特遜(Katinka Matson),Brockman股份有限公司的總裁,他是我的出版代理人,帶領我了解出版流程,給予我建議和幫助,嚴格提出修改要求,對於稿件一改再改,連同托馬斯、凱瑪利亞(Kay Mariea)和貝絲賴特(Beth Wright)一併付出至關重要的努力,完成了編輯的工作。我的作家朋友—《連線》雜誌的執行主編托馬斯高茨,以及《大連線》(Connected)的作者詹姆斯富勒(James Fowler)—他們是把我推薦給卡廷卡馬特遜和Brockman公司的關鍵人物。還有幾位幫助過我,一路上鞭策和激勵我的作家朋友,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阿圖葛文德、麥可斯派克特(Michael Specter)以及迪安奧尼什(Dean Ornish),在此一併致謝。
我還需要在此陳述所有我所了解到的利益衝突。我任職於兩家無線醫療儀器公司的董事會,他們分別是DexCom,一家為糖尿病患者製造感測器的公司,以及Sotera,一家生命體徵感測器製造商。我還是Zeo公司的顧問,這是一家腦波感測器的製造商,公司宗旨是促進使用者獲得更好的睡眠質量。在這些公司中的工作經驗,大大豐富了我對於無線醫療科技領域所面臨挑戰的理解,並認識到其尚未被發掘的潛能。在本書中,我沒有特別地推介這些公司或其產品,而且我也儘可能客觀地描述這些公司的運作和貢獻。但毫無疑問,讀者有權知悉我與這些公司的往來關係。
花費數年時間,完成本書的過程中,有很多獨處和隔離的時刻,我利用這些時間、空間進行研究與思考,所耗費的時間並不比寫作本身要少。我的家人—我的妻子蘇珊,以及我們的已經成年的子女,莎拉和伊萬—對我極具耐心,在整個過程中給予我巨大的支持。我非常感激他們,也非常感激這裡提到的每一位幫助我的人,感激大家將我的努力化為現實。
最後,我衷心感謝閱讀本書的每一位讀者,感謝你們積極投身於醫學世界的創造性破壞進程,正如我們今日所知道的那樣,推進人類數位化參數表征技術的發展。我的行事準則是:想得更遠,做得更遠!
後記
顛覆醫療
大數據時代的個人健康革命
我最早接觸到本書的作者——埃里克托普(Eric J. Topol),是在2009年10月,當時他在美國加州聖地亞哥的 TEDMED(TED醫療專場)上進行演講,題目是“無線醫療的未來”(The Wireless Future of Medicine)。他這個演講視頻,鼓勵了無數期待進入“移動醫療”創業領域的年輕人;而在中國,直到 2011 年,這個領域才獲得風險投資者的關注。
作者本身的經歷,是這本書的重要背景。埃里克托普在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做了十四年的心血管科主任,同時也是一個優秀的基因科學家和研究者。後由於他對於美國默克製藥集團的萬絡(Vioxx)這款藥的副作用提出質疑,讓該款年銷售額過25億美元,2000多萬人使用過的藥從全球下架,為此作者家中收到過死亡威脅電話,而克利夫蘭也在2005年12月取消了他一手創立的醫學院教務長頭銜,奪去了他在該機構擔任了五年之久的首席學術官一職(本書中有詳細描述)。於是埃里克托普於2006年投身進入基因測序及個性化用藥的加州斯克里普斯科學研究院;三年後的2009年,他協助蓋瑞和瑪麗懷斯特夫婦,創立了西部移動醫療研究院(West Wireless Health Institute)。再兩年後,他的這本書出版!縱觀他的職業生涯,埃里克托普是一位具備科學素養、敢於挑戰現有體制、勇於擁抱現代科技的創新推動者。當我讀到這本書時,與他深深地共鳴。
“醫療”與其他任何行業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它研究的對象是“人”本身!作為一名傳統醫學院校的學生,他們首先需要經歷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基礎學科的培養,然後要經過好幾年的臨床實踐,成為真正醫生後,一生都要接受繼續醫學教育。隨著近幾十年,人類在分子、基因、蛋白質等各組學上基礎研究的突破,通過系統生物學、轉化醫學的銜接,從“微觀”到“巨觀”的貫通正在影響整個醫學範式!醫學知識也呈現爆炸式的增長。1998年底前,一名全科醫生收到的各種指南合計重達22公斤。如今,一個內科醫生如果想跟蹤更新知識,每天需要讀19篇文章。以前,一個醫學大師,可以掌握80%以上的醫學知識,醫生具有絕對權威;如今,當醫學知識分散在不同專家頭腦中,尤其一些生物學資料庫(如基因組庫)已經放在雲端遵循開放原則供全球調閱。因此,作為現代病人,他面對的是一個網路化的信息庫和知識庫,而不僅僅面對單個醫生。
另一方面,現代醫學越來越依賴於具體數據的採集和判斷。隨著感測技術、納米技術等科技的發展,對“人”的信息感知,已經打破了空間(從巨觀影像到分子基因,從醫院到家庭到隨身)和時間(從離散監測到連續監測)的限制!醫學診斷正在演化為全人全程的信息跟蹤、預測預防和個性化治療。病人的“參與性”和“選擇權”的重要性,會愈加顯現!
第三,網際網路運動的本質是“開放”和“分享”,基礎是“信息”的標準化傳遞。如今,各個行業都因為網際網路,獲得了“顛覆性”的發展。而醫療領域的改變是最慢也是最艱難的。這裡有體制、固有觀念、醫學知識的複雜性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但我個人一直堅信,隨著醫療信息技術(HIT)不斷演進,以及網路醫療服務行業的不斷創新,開放、開源與分享的精神,終將推動醫療往深層次變革,其最終的價值在於讓個人獲得更大的主動權。
我曾在2012年的“一席”上,講過一個主題,叫“聰明的病人”。源自2005年英國牛津大學衛生科學院創院院長,詢證醫學創始人,Muir Gray 爵士寫的《The Resourceful Patient》。後被香港大學的唐金陵教授引入中國。“Resourceful”這個單詞,你也可以翻譯成“擁有資源”或“會利用資源”的意思。其核心理念也是:21世紀開始,醫生在醫學活動中的絕對權威和家長式的地位正在動搖,而病人,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網路及各類工具,來更多地參與自我醫療管理和健康管理的決策。未來的醫生不是扮演知識倉庫的角色,而是成為知識管理者,應更多地與病人溝通並提供關懷,為病人提供決策支持,或幫病人進行決策,成為聰明病人的夥伴。
七年後埃里克托普的這本《顛覆醫療》,很好地詮釋了Muir Gray 爵士所闡述的 “聰明的病人”所面對的行業及其背後的技術背景。包括:醫療體系結構、醫藥關係、藥品從審批到臨床的過程、現代醫療感測器技術、基因檢測的來龍去脈以及與治療用藥的關係、個人健康檔案PHR與醫療信息技術HIT等多個視角。最終,如作者所說,疾病的分類都將被改寫,網際網路時代的“個性化”也將在醫療領域變成現實。
《顛覆醫療》是一本很好的“綜述”類著作,具有很廣的跨度。包括來自一線新科技媒體的報導,來自產業界的最新產品和商業模式,以及一些優秀著作的觀點,從中可窺見作者的信息來源和思考軌跡。例如:作者一定是《連線》雜誌的忠實讀者,而寫作《失控》的凱文凱利——KK,恰是該雜誌的主編,其推動的“量化自我”運動(“Quantified self”)目前在全球已有500多Group,組織成員定期聚會,分享對自己身體的各種測量所發現的規律。其理念與埃里克托普異曲同工。同樣,《清單革命》(The Checklist Manifesto)的作者阿圖葛文德也是埃里克托普喜歡的一位醫生。
我本人雖然學的是 IT 專業,但受我父母是醫生的影響,2007年開始一直致力於HIT的產業推動和個性化醫療健康服務的事業。經常深夜自問:“我是誰”?為什麼我有這樣的生物節律,為什麼生老病死?也許顛覆醫療的背後,就是在探尋我們自身生命的秘密!
感謝東西文庫的努力,感謝作者埃里克托普,讓該書得以在中國面世,期待有更多的讀者,與我有一樣的共鳴!
鄭傑
浙江加州國際納米技術研究院 個性化醫療中心 副主任
浙江數字醫療衛生技術研究院 全科健康管理研究中心 副主任
杭州全科健康管理諮詢有限公司 Founder
微信訂閱號:(zhengjieing) 微博名:“正結”
文摘
20世紀中期,著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提出了“創造性破壞”的理論,以此表示伴隨根本性創新而發生的轉型。近些年來,我們的世界已經“熊彼特化”了。數位化設備大規模高強度的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也因此根本性、一次性的改變了彼此之間,以及與我們整個社交網路的溝通方式。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輕鬆的訴諸我們的假體大腦——搜尋引擎,以尋找信息或彌補大腦短時間的失憶。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會用手機拍攝照片和視頻,而手機這部寶貴的物件,一直都與我們形影不離。我們還能想起以前洗照片的日子嗎?我們不再去購買整盤的音樂專輯,而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去選擇我們喜歡的歌曲進行下載。我們不用再體會跑去實體店租借影片,卻發現光碟已被別人借走時的失落;完全可以在家下載影片,在電視、電腦螢幕、平板電腦或手機上欣賞。如果我們不希望每天都有報紙送到家門口,之後積攢一大摞報紙送去賣廢品,不希望手指染上油墨,我們完全可以上網點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來瀏覽。甚至,連點擊都變得有些過時了,我們可以直接用手指靜靜地觸摸平板電腦或手機螢幕。網路允許我們在不購買的情況下試讀幾乎所有的印刷書籍;一旦決定購買,一瞬間就能將整本圖書下載下來。我們擁有一個數位化的虛擬身份,還有一個真實身份。這樣的雙重身份,令我們的生活在數位化創新的影響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根本性變革。富有創造力的毀滅。 有人會認為,前數字時代更美好,更簡單。我們不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包括開車時都隨時連線,被動分心。我們彼此之間為對方用紙筆寫信,雖然交流的頻率無法與現在相比,但交流的方式和內容都更加深入有效。我們彼此用電話進行語言溝通,並不像現在這樣依靠簡訊和即時訊息。我們擁有更多的私密性,別人無法隨便點擊幾下,就能找到關於我們生活的數位化存檔。我們用地圖指路,而不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但那些日子早已成為過去,我們的世界也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與數位化信息有關的超凡創新累積在一起的效應,已經徹底將我們的世界顛倒了過來。我們已經無路可回了。
但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健康,卻至今未受到多大的影響,似乎是被從數位化革命的大潮之中孤立和分隔了出來。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醫學是一門極端保守的學問,即使用僵化來形容也不為過。醫生對改變心存牴觸情緒,而生命科學產業(進行藥品、醫療設備或診斷測試開發和商業化的公司)以及政府監管機構都處於一種近乎癱瘓的狀態,無法從問題重重的產品開發和商業批准模式中掙脫出來。我們需要越獄。我們的生活,由於醫療保健那殘酷的呈指數級上漲的成本,而處於經濟危機的狀態之中。但我們卻並沒有接納或利用數字時代的進步,來為醫療服務。這種現象即將發生變化。醫學,就要經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顛覆。
本書的主題,是醫學的創造性破壞,介紹了醫學將如何在未來幾年中不可避免的被“熊彼特化”,為什麼讓消費者充分參與進來是十分必要的。這場革命中,如果沒有消費者的積極參與,其進展必將放緩。其他所有相關群體,包括醫生、生命科學產業、政府和健康保險公司,都無法成為這場變革的催化劑。與此同時,醫學的民主化大發展正在起步。我們需要消費者來推動這一理念從夢想變為現實。
之所以這場創造性破壞準備就緒,是因為史上頭一次,我們擁有了數位化人體的能力。我們已經了解,可以將照片或書籍、報紙和雜誌等信息進行數位化處理。似乎如今的萬是萬物都可以生成數位化版本,廣泛傳播。幾秒鐘之內,就能下載一部長達兩小時的電影。但這種數位化,與數位化人體的概念有著巨大差別。
數位化人體,是確定個體基因組中的所有字母(生命代碼)。全基因組測序中,存在60億個字母。數位化人體,是擁有遠程持續監控每次心跳、每時每刻的血壓讀數、呼吸頻率與深度、體溫、血氧濃度、血糖、腦電波、活動、心情等所有生命與生活指征的能力。數位化人體,是對身體任何部位進行成像處理,進行三維重建,並最終實現列印器官的能力。或是利用小型手持高解析度成像設備,在任何地方快速獲取關鍵信息,比如在機車事故現場或撥打緊急求救電話的某人家中。數位化人體,是將從無線生物感測器、基因組測序或成像設備中收集的個體信息,與傳統醫學數據相結合,並不斷更新的過程。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對人體進行高解析度、高精細度數位化處理的技術,很多人都覺得,我們所擁有的技術是在未來幾十年中都無法實現、不敢想像的。 這是關於一場前所未有的超級大融合的故事。如果數字世界的技術沒有成熟,就不可能實現。這些技術包括智慧型手機、寬頻、無處不在的網路連線以及社交網路的普及。除此之外,數位化風暴還包括通過雲伺服器集群實現的無限大的計算能力,超強的生物感測器、基因組測序、成像能力,以及強大的健康信息系統。
以手機為例。手機是電信融合的樞紐,也是多種設備集成於一體的工具,包括照相機、攝像機、GPS、計算器、手錶、鬧鐘、音樂播放器、錄音機、相冊和圖書館。手機就如同一個多能幹細胞。裝上套用之後,手機就擁有了從手電到放大鏡等多種多樣的功能。再將手機與無線網路相連,這部精巧的設備就成為了一個網路瀏覽器、文字處理器、視頻播放器、翻譯機、字典、百科全書,也是接入全世界知識寶庫的大門。另外,手機還可以傳送簡訊、電子郵件、打電話。現在,讓我們聯想一下,將這部設備裝配上醫學能力會怎樣——可以實時顯示個體所有的生命體徵,進行實驗室分析,對個體基因組進行測序,甚至獲取個體心臟、腹部或尚未出世的胎兒的超聲圖像。這需要進行技術融合,將彼此不同的各類功能合併為一體,將最基本的通信形式和最複雜的醫學技術囊括在一部設備之中。
上述設備,是打好數位化人體基礎的工具。在醫學新時代中,每個人都能充分的在個體層面進行定義,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在群體層面進行醫療診斷。群體醫學會對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進行大規模篩查,同一種診斷會開出同樣的藥物和劑量,而不會針對個體患者的特殊情況進行處理。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但直到現在,都沒有辦法去建立生物或生理特徵的個體性。沒有辦法去確定諸如一天24小時的血壓持續監測指標,在個體睡眠、工作,或情緒波動時進行監測。這代表著數字革命的下一個前沿,最終能應對我們最為重要、也是至今與數字革命相隔離的領域——醫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