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外文名:TON 618
- 別名:FBQS J122824.9+312837,B2 1225+31,B2 1225+317,7C 1225+3145
- 分類:類星體
- 質量:6.6✕10 M⊙
- 直徑:3.889✕10 km
- 視星等:15.9 等
- 絕對星等:-30.7 等
- 赤經:12時28分24.9秒
- 赤緯:+31°28′38″
- 距地距離:1.04✕10 光年
- 紅移:2.219
- 光度:140兆(萬億)於太陽
發現歷史,科學研究,
發現歷史
因為直到1963年,類星體才被人類正式了解,TON 618在其首次被發現時並不了解其本質。它是在1957年對銀道面以外的微弱的藍色星體(主要是白矮星)的記錄中首次被提及。在墨西哥托南欽特拉國立天文台採用0.7米施密特望遠鏡拍攝的照相板上,它出現了“明顯的紫羅蘭色”,在托南欽特拉目錄中列為618號。
1970年,博洛尼亞的一次無線電調查發現了TON 618的無線電發射,證實了它是類星體。之後瑪麗·海倫·烏爾里希獲得了TON 618在麥克唐納天文台觀測出的光譜,顯示出典型的類星體的射線,從譜線的紅移推斷,TON 618十分扭曲,且具有極大質量,距離地球非常遙遠,因此其可能是已知最明亮的類星體之一。
基本參數
赤經 | 12 28 24.9 |
---|---|
赤緯 | +31° 28′ 38″ |
紅移 | 2.219 |
距離 | 3.31 Gpc(1.08×10 ly) |
類星體 | |
視星等 (V) | 15.9 |
科學研究
作為類星體,TON 618被認為有著環繞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吸積盤存在。TON 618加上吸積盤,它的直徑有1光年。它距離我們104億光年,所以來自TON 618的光來源於大爆炸後34億年。它的周圍星系從地球上不可見,因為類星體本身過於明亮,將其周圍星系的光掩蓋:絕對星等為-30.7,光度為4×10瓦或140萬億倍太陽光度,是宇宙中最亮的物體之一。
像其他類星體一樣,TON 618的光譜包含寬譜區域內的發射譜線,主要是由比吸積盤距離遠得多的冷氣形成。TON 618光譜中的發射線非常寬,表明氣體運行速度非常快:氫β線的旋繞速度約是7000公里/秒。因此中央黑洞必定可以產生特彆強的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