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9彈道飛彈

R-9彈道飛彈(北約代號:SS-8)是兩級洲際彈道飛彈,採用可貯存液體推進劑慣性制導系統,在性能上與SS-7飛彈接近。飛彈兩級的直徑不同,第一級的直徑約2. 9米,第二級的直徑約2. 44米,第一、二級之間用截錐形級間段連線。彈頭呈錐形。飛彈裝在鉸接的運輸拖車上運輸,由全封閉式牽引車牽引。

R-9彈道飛彈於50年代後期初始設計,1963年開始服役,配置在地下井中,現已退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R-9彈道飛彈
  • 所屬國家:蘇聯
發展沿革,性能數據,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黑羚羊”於1961年4月9日,即加加林隆重升空前3天,在拜科努爾試驗場進行了第一次發射。儘管發射前發生了小小的短暫停頓,但試驗進行得很成功。然而不久便出現了麻煩。
這次麻煩與地下發射井發射裝置有關。原先敞開式的發射井很快便過時了。巴爾民設計的發射設施“捷斯納H”是配合地面發射裝置從1959年開始設計的。一年後,擺在科羅廖夫面前的任務是如何更可靠地防護飛彈。在研究分析了地面加固的、塹壕、在海上駁船上機動的、運輸發射筒等等方案之後,巴爾民開始了地下型“捷斯納一B”的設計。
採用“捷斯納一B”顯示出不錯的結果,“黑羚羊”在2小時內便可進入戰備狀態,但飛彈技術人員不滿意。巴爾民只好加快改進的速度,他研製出的“谷地”發射設施終於使飛彈在20分鐘內進入了戰備狀態。這個重大成功,使得軍方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他們相信,在大西洋彼岸突然發射的彈頭落到蘇軍陣地之前,蘇聯就有把握用自己的飛彈發射回擊。
1964年2月,“黑羚羊”拖了很長時間的試驗終於結束了。原因是格魯斯柯一班人在發動機研製中遇上燃燒室高頻率振盪問題,他們花費了很長時間對發動機進行修補工作。
從1964年12月開始,“黑羚羊”在科澤利斯克、普列謝茨克、鄂木斯克、秋明和拜科努爾擔任戰鬥值班。又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進,1965年7月21日“黑羚羊”列裝

性能數據

射程:11000千米
命中精度(圓公算偏差):2千米
反應時間:約60s
發射成功率: 約70%
彈長:25 .5米
彈徑: 2 .9米
起飛重量:78t
投擲重量: 1800kg
類別:單個熱核彈頭
威力:5 Mt TNT當量
制導:慣性制導
發動機類別:液體火箭發動機
發射方式:地下井熱發射

總體評價

“黑羚羊”之後,在蘇聯和世界上未再建造使用液氧和煤油推進劑的洲際彈道飛彈。儘管科羅廖夫竭盡了全力,該系統方案的進步餘地已經不大了。按戰鬥性能,“黑羚羊”超過馬丁公司生產的美國“大力神一1”液氧煤油飛彈,但在發射準備時間上比不上1962年列裝的波音公司的世界首枚“民兵一1A”,固體推進劑洲際彈道飛彈。
許多研究人員認為,當蘇聯和美國的設計師們已經明確了使用高沸點推進劑發動機和固體推進劑發動機的優越性的時候,這種飛彈的建造是科羅廖夫的無謂的嘗試和犧牲。也許就是這個原因,值班的“黑羚羊”數量比起其他洲際彈道飛彈要少,數量從未超過30枚。蘇聯工業部門總共生產出70枚P-9和P-9A“黑羚羊”飛彈。
“黑羚羊”的研製使用實踐表明,液氧煤油飛彈的戰鬥潛能已耗盡,需要尋覓其他途徑。於是,後來楊格爾選擇了高沸點推進劑,科羅廖夫則選擇了固體推進劑飛彈。
1978年最後一批P-9A“黑羚羊”退役,發射裝置銷毀。這樣,蘇聯第一代洲際彈道飛彈的時代結束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