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Weller

Paul Weller

誰是英國搖滾樂壇除David Bowie之外最著名的變色龍?答案是Paul Weller,他不但樂風變化無常,連政治信仰也不斷改變…… 他的傳奇人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The Jam、Style Council、個人發展3個階段。從1976年組建The Jam樂隊、1982年組建Style Council樂隊到1990年以個人名義獨立發展,再到今年的他個人第五張錄音室專輯《Heliocentric》(日心),其間經歷了朋克、Motown式靈歌、Acid-Jazz、House、R&B、Funky、民謠、電子、布魯斯搖滾等多次樂風的變化,簡直讓人眼花繚亂。脫變

基本介紹

  • 外文名:Paul Weller
  • 國籍:英國
  • 職業:音樂家
  • 主要成就:《Heliocentric》(日心)
    《22 Dreams》
  • 代表作品:《Heliocentric》(日心)
  • 性別:男
人物簡介,個人發展,新專輯介紹,

人物簡介

在政治上他從早年的保守黨支持者搖身變為工黨狂熱分子,從70年代的朋克憤怒青年到90年代的具有濃厚的自省色彩的搖滾浪人,在不斷的變變變中走過一條曲折並深具典型意義的人生軌跡。從榮耀到沉淪,再從沉淪到榮耀,Paul Weller完成了從憤怒的搖滾青年到成熟的搖滾大師的蛻變。
PaulPaul

個人發展

從1976年迄今,Paul Weller剛好走過了四分之一世紀的發展歷程,其間可以清晰地分為The Jam、Style Council、個人發展3個階段。
1976年,Paul Weller和吉他手Steve Brooks(當年離隊)、貝司手Bruce Foxton、鼓手Rick Buckler組建了The Jam樂隊,隨即匯入由The Sex Pistols引發的英國朋克浪潮,但與The Sex Pistols的街頭無產者形象大異其趣,The Jam時髦光鮮的髮型裝束以及對演奏設備、技術的講究,使他們看上去與朋克的原型迥然不同。但這似乎並不妨礙他們在次年推出的充滿攻擊性的首張專輯《In The City》(在城市裡)贏得《The Rolling Stones》雜誌給予的4星好評。The Jam在朋克運動沸騰的時刻站到了搖滾的樂壇的最前沿。
隨後的《This Is The Modern World》(摩登世界,1977)、《All Mod Cons》(所有時髦的反面,1978)、《Setting Sons》(安排兒孫,1979)、《Sound Affects》(聲音效果,1980)、《The Gift》(禮物,1982),一連6張專輯均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在使朋克樂從街頭的地下文化發展為一種時髦的流行文化的過程中,The Jam起了很大的作用。1982年底,The Jam在推出一張現場錄音精選唱片《Dig The New Breed》(發掘新品種)之後宣告解散。
Paul Weller的對於以後英國吉他搖滾的影響以及自身那十足的魅力能夠讓他在歷史上與Lennon, Harrison等並肩。The Style Council時Jazz曲風結合Pop旋律,好聽得完全讓你無法想像,他和The Jam里的Paul Weller同一個人!於90年代仍然能煥發出的老而彌堅的音樂感染力。但最吸引人的恐怕還是The Jam時期的張張經典。
一顆永遠不老的心,一頭永遠亮順的mod短髮,一套瘦身並稍小的西裝,伴隨著一把充滿磁性的好嗓。誰與爭鋒?
Paul Weller在流行樂壇跌打滾爬了將近25年,其間經歷了3個主要的發展時期。一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朋克樂大潮中領導The Jam樂隊嶄露頭角,成功地扮演了叛逆時代弄潮兒的角色。二是80年代中期至後期組建Style Council樂隊,轉而嘗試靈魂樂、流行爵士和House音樂的結合,個人聲譽和影響力一落千丈。三是90年代開始的個人發展,1992年推出個人首張專輯《Paul Weller》,1993年推出《Wild Wood》專輯,1995年推出《Stanley Road》專輯,3張專輯的成績一張比一張出色,既贏得樂評界的口碑,又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在英國樂壇得到了廣泛的尊敬。
《Stanley Road》專輯的銷量超過100萬張,是到目前為止他賣得最好的唱片了。在一連3張專輯獲得成功之後,Paul Weller又開始冒險了,於1997年推出混合了靈魂樂、節奏與布魯斯和迷幻音樂元素的《Heary Soul》專輯,評論界的反應毀譽參半、莫衷一是,但商業成績還算過得去。
頭上有了光環的Paul Weller已經不會在出專輯時太多地顧及商業利益,個人意願的實現和評論界的看法才是他所關心的。為了確保作品具備一定的新意,在經過艱難的取捨和嚴格的刪選之後,他的第五張個人錄音室專輯《Heliocentric》終於在去年推出。
新專輯由Paul Weller和Lynch Mob樂隊的Brendan Lynch共同監製,而伴奏樂手中有幾位來自Ocean Colour Scene樂隊。專輯中的所有歌曲照例是由Paul Weller自己一手包辦的。
開首的“He's The Keeper”便以稍重的節奏揭開帷幕,雜糅了搖滾、R&B、靈歌等不同風格,這也是很久以來他所熱衷追求的,但給我的感覺頗為沉重晦澀。
稍稍放慢節奏的“Frightened”開頭還讓我覺得易於入耳,但後段伴奏中加入了管弦樂後反顯得繁雜怪異。
“Sweet Pea,My Sweet Pea”和“A Whale's Tale”都帶有較明顯的鄉村搖滾風格,節奏雖然厚重喧鬧,但旋律卻頗為流暢。後來聽完整張專輯才發現,這兩首曲子竟然要算整張專輯中最動聽的了。
“Back In The Fire”原本是首很平常的鄉村布魯斯風格的曲子,然而臨近結尾時那段喧鬧的鼓和吉他的搭配則純屬六、七十年代的感覺,聽覺上讓人頗有些不適。
“There's No Drinking,After You're Dead”風格上與前幾首曲子大異其趣,節奏既快又重,配器上帶點實驗色彩。這也是Paul Weller個人發展以來所熱衷的,即在伴奏中突然插入一些音色尖銳的古怪音效,或是在不同樂器之間進行一些層次模糊的搭配,營造一種誇張的效果。這一手法在專輯的最後3首曲子中屢屢施放,但有時效果並不理想。象“With Time&Temperance”背景上的弦樂感覺有點怪異彆扭。
包括搖滾、R&B、靈魂樂、民謠等多種風格的融合是Paul Weller長久以來的不懈追求,其大膽實驗的態度應當予以肯定。但這種實驗事實上不可能是無限的,走得太遠就什麼都不是了。
大概是前幾張專輯都還賣得不錯的緣故吧,《Heliocentric》又比《Heavy Soul》走遠一小步了。

新專輯介紹

Paul Weller揚言,《22 Dreams》當中「沒有一首歌曲會聽似另一首」——雖然我還可以把當中的某幾首歌曲歸納在一起,未至於首首不一樣。但他確做出了一張糅合著搖滾、騷靈、爵士、迷幻、民歌、拉丁、電子得迥然迴異曲風而來的唱片。
自單飛發展以來,Paul Weller素來皆是單人匹馬地寫歌,但是今次卻有不少與別人合寫的歌曲,包括跟他合作無間的監製Simon Dine,以及Oasis的主腦Noel Gallagher,彷佛藉此擦出更多音樂火花。而吉他手Steve Cradock(Ocean Colour Scene) 繼續忠心耿耿的為他伴奏。
主題曲〈22 Dreams〉是那么熱烘烘而來,雖然之後〈All I Wanna Do (Is Be With You)〉這首Dadrock歌曲其實都幾悶。但《22 Dreams》勝在夠多元化,Blue-Eyed Soul時有〈Have You Made Up Your Mind〉和〈Empty Ring〉,慘白鋼琴Ballad有〈Invisible〉,〈Cold Moments〉泛著宛如昔日Motown廠牌的騷靈柔揚妙韻,間奏曲〈The Dark Pages Of September Lead To The New Leaves Of Spring〉委實The Beach Boys /《Pet Sounds》到不得了,由前Blur吉他手Graham Coxon打鼓的〈Black River〉的Jazz-Pop可跟他在The Style. Council時期的聲音作相提並論,苦澀吉他Ballad有〈Why Walk When You Can Run〉,而〈One Bright Star〉他又玩起綺麗浪潮的拉丁/探戈音樂呢。
由Noel Gallagher與Paul Weller合寫、源自Noel所創作的Loop之一曲〈Echoes Round The Sun〉固然備受觸目——Noel的Mellotron和Wurlitzer琴演奏,天旋地轉而來,相當迷幻,而他亦拉攏了Oasis的Gem Archer出手彈吉他。Spoken Word曲目〈God〉,負責獨白的是前The Stone Roses / Ian Brown吉他手Aziz Ibrahim。
更意料不到,是當中里兩首風格偏鋒的純音樂,如太空爵士樂章〈Song For Alice〉是向John Coltrane妻子Alice Coltrane致敬,為他彈鋼琴與吹小號的是Prog Rock傳奇Robert Wyatt;而由Moog與Mellotron奏出的〈111〉,漫天無際、虛無飄渺電子音樂,更好比早年的德國電子先鋒樂團Tangerine Dream的作品。相信大家從沒意想過Modfather有這樣Avant-Garde的一面。
另一純音樂〈Lullaby Fur Kinder〉,鋼琴與弦樂的交織,美得沒話說的安眠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