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6戰鬥機(英文:Peashooter)是美國陸軍航空隊所使用的第一架單翼戰鬥機,也是波音公司拆分更名前量產的最後一架戰鬥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P-26戰鬥機
- 英文名稱:Boeing P-26 Peashooter
- 前型/級:XP-936
- 次型/級:P-26A
- 研製時間:1923 年
- 服役時間:1933 年 1 月
- 定型時間:1932年3月20日
- 國家:美國
- 研製單位:波音公司
- 又名:玩具槍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研製歷程,衍生機型,設計特點,機身結構,動力,武裝,技術參數,服役事件,美國參戰,中國波音 281 機隊,西班牙參戰,菲律賓陸航第 6 驅逐機,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查爾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學說問世以來,考古學家們一直熱衷於尋找人和猿之間丟失的環節(雖然沒有任何化石出土),航空技術的發展似乎也可以用進化論的觀點來解釋,因為時代躍遷的瞬間往往被定格在某型具體飛機的身上。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航空技術革命,快速兇悍的單翼機終於取代功德圓滿的雙翼機成為藍天的主人,波音 P-26“玩具槍”正是掀起時代巨浪的新銳戰鬥機之典範。
研製歷程
波音在 1919 年得到第一筆大宗飛機訂貨:為陸軍航空勤務隊(U.S. Army Air Service)製造 200 架托馬斯·摩爾斯(Thomas-Morse)MB-3 戰鬥機。波音在 MB-3 的基礎上進行了多項改進(後被稱為 MB-3A),如重新設計尾部翼面,修改散熱器以及用鋼管焊接機體結構取代原來的木製結構等。值得注意的是,波音公司就是憑著 MB-3A 的良好口碑逐步走上正軌,而托馬斯·摩爾斯公司卻很快被人們所遺忘。波音的下一個戰鬥機方案是波音 15,計畫使用鋼管骨架機身加木製機翼,裝備 435 馬力柯蒂斯 D-12 型液冷發動機。波音發展該機的目的仍然是與柯蒂斯公司爭奪市場,由於對其充滿期待波音甚至自行出資製造原型機的機身部分。
美國陸軍在 1923 年與波音簽定了生產 30 架波音 15 的協定,並將其命名為 PW-9(Pursuit Water-cooled Design 9),美國海軍也以FB-1(F:fighter,B:Boeing)的代號購入 14 架。正是波音 15 開創了量產型波音戰鬥機的先河,1928 年出現的波音 83 是波音在雙翼機研發領域的顛峰之作。其陸軍型號(波音 89)被命名為 P-12,機身掛架可攜帶 500 磅重的炸彈,其海軍型號則被命名為 F4B,尾部安裝有著艦用的攔阻鉤。
儘管波音 83 系列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波音公司的管理層卻認為雙翼機的時代行將結束。波音在 1928 年開始其單翼戰鬥機的可行性研究,1930 年展示了其製造的 3 架單翼戰鬥機原型機。最初兩架(由波音公司自擔風險製造)是去掉下部機翼、僅保留上翼部分的波音 83。其中一架原型機以 XP-15 的代號向美國陸航進行了展示,另一架(裝有尾鉤)則以 XF5B-1 的代號送交海軍測試。1930 年末,波音 83 的第三架原型機 XP-9 出現於世人面前,它的設計源自美國陸航頒布的一項技術規範, XP-9 在操縱性方面的缺陷也令人頭疼,美國陸軍航空隊權衡後做出了購買了 P-12 雙翼戰鬥機的決定。
1930 年出現的另一款原型機——波音 200 單翼郵政飛機更加引人注目,該機起初是被當作一種高速郵政飛機來設計的,該機的研發成功得益於 20 年代波音在民用航空領域取得的經驗(其創辦的波音航空公司後來成為美國聯航的前身)。1931 年波音公司在波音 200 的基礎上為美國陸航研製出一種雙引擎快速轟炸機 B-9,這種轟炸機的最高時速達到驚人的 186 英里,它的出現使 P-12 和 F4B 這類雙翼戰鬥機變得無所適從。
波音 200 只製造了 2 架,由於 1934 年美國商業部規定客機必須採用多引擎配置而遭到放棄。同是 1931 年,波音公司的設計師們開始了代號為 248 的新型戰機的開發工作,1931 年 12 月該計畫被更名為 XP-936。
隨後的 8 個月時間裡試飛員們駕駛原型機進行了多次測試飛行,波音的新型戰鬥機最後將以 P-26 的代號正式投入生產,美國陸航同時也訂購了 25 架 P-12F 雙翼戰鬥機以減小可能存在的風險。P-12F 和 P-26 使用的都是 600 馬力的普-惠“黃蜂”風冷式發動機,我們不妨把二者的性能數據拿出來進行一番紙面上的比較:P-26 的最高時速是 234 英里——比 P-12F 快 20%,P-26 的航程是 375 英里——比 P-12F 高 75 英里,不過由於 P-12F 具有先天遺傳的低翼載,其爬升率(2,920 英尺/分)要比 P-26 高 24%,實用升限(31,400 英尺( 9 570.72米))也比 P-26 高 4,000 英尺。
真正令美國陸航擔心的要數 P-26 每小時 82 英里的著陸速度(比 P-12F 整整高出 17 英里),這種速度對技術一般的飛行員來說比較危險,而起落架間距較窄的問題更會增加飛機著陸時發生事故的幾率,P-26 的出現卻並沒有受到熱烈的歡迎,人們送它的非正式的外號“玩具槍”,而對於不少飛慣了反應靈敏的雙翼戰鬥機的飛行員們來說,P-26 的到來簡直是一種折磨。
衍生機型
P-26A
P-26A是整系列最主要的生產型,波音一共生產111架。
P-26B
P-26B與P-26A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前者改用R-1340-33發動機與噴射注油裝置。這一套噴射注油裝置起初有許多問題,因此一共只有生產兩架。
P-26C
P-26C仍然使用R-1340-33發動機,但是初期將噴射注油裝置改為R-1340-27的化油器。稍後這一批中的17架改為與P-26B相同的噴射注油裝置。
281型
281型是波音為了外銷而修改的P-26,規格上與P-26B相同改換R-1340-27發動機,同時簡化部分軍用設備。此外,輪胎也改用低壓的固特異產品,以便在未經過整理的跑道上操作。第一架原型機於1934年8月試飛,僅中華民國與西班牙採購此機種,共生產12架(中華民國11架、西班牙1架)。
設計特點
機身結構
P-26採用低單翼,可是在機翼的上下方仍有與機身連線的支撐綱線,以維持機翼的結構與剛性。這樣的做法雖然避免機翼結構在飛行下的扭曲,然而外露的鋼線仍會產生多餘的阻力,在結構強度不夠的情況下算是一種折衷的設計,但是稍後的單翼戰鬥機都取消這種設計。水平安定面沒有任何類似的支撐結構。
機身為全金屬半硬殼結構,下方為固定但是包覆流線型整流罩的起落架。座艙為開放式,前方有風檔,瞄準鏡安裝在風檔前方。
動力
P-26使用普惠公司的R-1340氣冷式發動機,發動機的外側有包覆外罩,但是這個外罩並沒有減阻的設計,也並未將整個發動機包住與外界隔離。
武裝
P-26的武裝是在機鼻兩側各安裝一挺0.30英吋機槍,這也是1930年代的標準武裝。此外,機翼與機身下方都可以攜帶炸彈。
技術參數
長:
23 英尺 7.25 英寸(7.19 米)
高:
10 英尺 0.5 英寸(3.06 米)
翼展:
27 英尺 11.5 英寸(8.52 米)
機翼面積:
149.5 平方英尺 (13.89 平方米)
空重:
2197 磅 (997 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2,955 磅 (1340 千克)
航程:
360 英里 (579 公里)
巡航速度:
199 英里/小時 (320 公里/小時)
最大速度(7,500 英尺高度):
234 英里/小時 (377 公里/小時)
實用升限:
27,400 英尺 (8,350 米)
造價:
16,567 美元
引擎:
普拉特&惠特尼 R-1340-27 發動機
服役事件
美國參戰
美國是最主要的使用國家,大多數部署於美國境內的P-26在珍珠港事件之前都已經退出第一線,擔任訓練任務。
中國波音 281 機隊
當波音的 P-26 生產線還在為美國陸航運轉的時候,中國國民黨政府也採購了一批款式與 P-26 相仿的波音 281(中方稱為波音 248)戰鬥機,波音公司在 1934 年共為中國生產了 10 架上述飛機,不過由於資金不到位等原因拖到 1936 年才向中國發貨。這些波音 248 均由 17 中隊使用(中隊長黃泮揚,Wong Pan-Yang,是來自西雅圖的一名華人志願者),並在隨後參加了保衛南京的戰鬥。1937 年 8 月 15 日,8 架波音 248 攻擊了 6 架日軍三菱 G3M 轟炸機並將它們悉數擊落,其中王潘洋駕駛的 1701 號擊落了首架日機(隨後與隊友共同擊落了第二架),黃新瑞(Wong Sun-Shui,生於洛杉磯的華人志願者)駕駛 1703 號機擊落了第三架,參加此戰的波音 248 則沒有任何損失。不過嚴酷的戰局加上簡陋的條件使國軍的波音 248 損耗殆盡,至 1937 年末為止已沒有一架可以升空作戰,第 17 中隊後來換裝了格洛斯特“鬥士”型雙翼機繼續參戰,其中王潘洋駕駛“鬥士”將個人戰果提升到 5 架,而王森水在 1941 年 3 月 14 日陣亡前總共取得了 8 又 1/2 架戰果。
西班牙參戰
西班牙在 1935 年買入一架波音 281 以評估其作為紐波特-德拉熱(Nieuport-Delage)NiD-52 戰鬥機後繼機的可行性。1935 年 3 月 10 日,一架沒有任何武備的波音 281 被運至位於馬德里的巴拉加斯(Barajas),波音公司和西軍飛行員共同負責該機的測試飛行。由於波音給每架飛機開出了 500,000 比塞塔的高價,西班牙政府決定放棄波音 281,轉向霍克公司購買了由西斯班諾-敘扎公司製造 50 架“憤怒”(Spanish Fury)雙翼機的生產許可證。1936 年 7 月 18 日西班牙內戰爆發時,那架尚未武裝的波音 281 仍然留在巴拉加,共和軍在其翼下安裝了兩挺.303 口徑的維克斯機槍用於作戰目的。該機以格塔菲(Getafe)機場為基地執行過多次對地攻擊任務,其中一次是該機與三架“憤怒”、四架德瓦蒂納 D.372、兩架洛瓦 46(Loire 46)以及兩架 NiD-52 戰鬥機組成的飛行編隊協同完成的。到 1936 年 10 月中旬,西班牙共和軍在格塔菲機場的空中力量只剩下一架“憤怒”、一架德瓦蒂納以及那架波音 281,10 月 21 日,共和軍飛行員拉門·普帕內尼(Ramón Puparelli,參加過波音 281 的測試飛行)駕駛波音 281 起飛攔截三架叛軍的菲亞特 CR.32 戰鬥機,結果普帕內尼的飛機被擊落,普帕內尼本人跳傘逃生。過了一些時間,西班牙共和政府(雖然不是那架波音 281 的購買者)通過其駐巴黎的外交使團向波音公司代表威爾伯·詹森(Wilbur Johnson)支付了 20,000 美元的“使用費”。
菲律賓陸航第 6 驅逐機
1941 年末美國捲入二戰之後,P-26 已經成為地道的飛行古董,駐紮在菲律賓的“玩具槍”部隊已於 1941 年夏全面換裝 P-35A 戰鬥機,而 12 架退休的波音 P-26 則被移交給駐紮呂宋島巴坦加斯(Batangas)機場的菲律賓陸航第 6 驅逐機中隊(由Jesus A. Villamor指揮)。第 6 驅逐機中隊的 P-26A 是唯一參加過二戰(此處為西方標準)的 P-26 系列飛機,駕馭它們的菲律賓飛行員在隨後的空戰之中表現出了可敬的勇氣。1941 年 12 月 12 日,中隊長維勒莫上尉在巴坦加斯上空率先擊落一架三菱 G3M2 轟炸機,12 月 23 日,中尉瓊斯·凱爾(Jose Kare)甚至擊落了一架“零”式戰鬥機,儘管小有得手,面對著無論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占壓倒性優勢的日軍,P-26 就像它的外號那樣成為一把無用的玩具槍,1941 年聖誕節前夜,菲軍最後一架倖存的 P-26 為避免落入日軍手中而自行焚毀。
總體評價
波音 P-26“玩具槍”是美國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機型,儘管它的身影如同流星一般輝煌而短促。P-26 曾經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戰鬥機,它的出現揭開了 30 年代美國乃至世界範圍內軍用航空技術大發展的序幕,不過也正是由它引領的這股時代浪潮最終將其無情淘汰,為其蒙上了一層悲劇色彩。無論時代如何變遷,P-26 在航空愛好者心中的形象依然是美好的,人們只要見到它就會對那段色彩斑斕的歲月生出無限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