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O級戰列巡洋艦
- 外文名:Class O battleship cruiser
- 定型時間:1939年9月
- 國家:德國
- 排水量:標準35400噸
- 主尺度:242.8(全長)x27.45x7.63米
- 航速:33.5節
- 服役狀態:未服役
數據,性能,火力,動力,防護,武備,各艦數據,來歷,未建造原因,
數據
性能
防護為舷側主裝甲帶180mm,主炮塔正面210mm,與沙恩霍斯特級同部位350到360mm的厚度相比大大幅削弱,與當時的美國高速戰列艦相比,O級在防護、速度和火力上都不占優勢,這也可以看做凡爾塞和約導致德國主力艦設計思路落後的惡果之一。1939年有3艘P級建造計畫修改為O級,這樣O級總數量增加到6艘,計畫在基爾和威廉港的三個船廠同時開工,但建造計畫於當年年底取消。
火力
O級戰列巡洋艦的主炮為3座雙聯裝380毫米炮塔,前二後一布局,使用了與“俾斯麥”級戰列艦完全相同的SKC/34火炮。該炮炮身為活動身管結構,內膛身管外分別包覆有活動襯筒和被筒,身管可更換,工作膛壓320兆帕,平均使用壽命250發。由於使用金屬藥筒發射藥,故火炮採用了橫楔式炮閂。火炮的反后座裝置包括1個液氣復進機和2個駐退機,平均后座距離1050毫米。
動力
蒸汽輪機+8台9缸man柴油機,華格納高壓燃油鍋爐,功率187000軸馬力;續航力12000海里/16節
O級艦採用了蒸汽輪機-柴油機聯合動力裝置,和現代廣泛使用的柴-燃聯合動力裝置基本一樣。主機為8台MANV型24缸水冷二衝程柴油機,單台額定功率13750馬力,轉速為450轉/分時的最大功率為15300馬力。主推進柴油機艙共有4個,每側2個。每個機艙內各有兩台並列布置的柴油機。由於柴油機的功率很大,每側的4台柴油機專門有1台5缸內燃機為主推進機組的供給系統和冷卻系統提供動力。柴油動力裝置的油耗率較低,供軍艦啟動和中低速巡航時使用。
防護
主裝甲帶180mm,甲板76mm,主炮塔203mm,司令塔360mm
O級戰巡的主要對手是敵方護航艦隊的巡洋艦,因此該艦的防護水平並不高。艦體側面的裝甲帶在垂直方向上的厚度不同,裝甲甲板平面以上的上部裝甲帶厚90毫米,裝甲甲板平面下的主裝甲帶厚190毫米。動力艙中央有一道12毫米厚的縱隔壁。軍艦的水平防護由30毫米厚的露天甲板和60毫米厚的中甲板(裝甲甲板)組成,艦尾舵機艙兩側有80毫米厚的裝甲防護。
武備
6門380mm主炮(雙聯×3),6門150mm副炮,8門105mm高炮(雙聯×4),12門37mm高炮(雙聯×6),20門20mm高炮,6具體533mm魚雷發射管(三聯×2),2架水上飛機/1部彈射器 編制1500人
各艦數據
巴巴羅薩號(barbarossa,O艦)(未開工)建造廠:基爾德意志船廠
史里芬號(Schlieffen,P艦)(未開工)建造廠:威廉港海軍船廠
華倫斯坦號(Wallentein,Q艦)建造廠:基爾日爾曼尼亞船廠
來歷
德國海軍司令部在1938年4月28日決定給P級艦換裝380毫米火炮,將其火力加強到與“俾斯麥”級戰列艦相當的水平。1939年9月,改進型的戰列巡洋艦設計完成,並被命名為O級戰列巡洋艦。O級艦沿用了德國大型軍艦的傳統設計風格,採用了通長甲板和球鼻艦首,艦首乾舷高,適航性好,球鼻首能夠顯著降低軍艦高速航行時的興波阻力,艦尾為巡洋艦式,三軸三槳,一枚平衡式主舵和兩枚平衡式輔舵。O級艦準備廣泛使用焊接工藝,約有90%~95%的艦體為電焊結構,另外,包括尾部的軸架、軸轂和尾部柱等大型構件也採用電焊連線技術。首、尾部甲板另有附加支撐結構,防止較薄的露天甲板在炮口衝擊超壓的作用下變形。艦體內從前到後一共被分割成18個主水密隔艙。
未建造原因
德國準備在1940年分別在基爾的德意志船廠、威廉港的海軍船廠和基爾的日爾曼尼亞船廠開工建造3艘O級戰列巡洋艦,代號分別為O、P、Q。但是在私下裡,海軍對O級艦的評價很差,許多人戲稱O、P、Q艦就是“Ohne Panzer Quatsch”(德語:沒有裝甲的廢物)。O級艦的防護性能只能勉強抵禦重巡洋艦的203毫米穿甲彈,防空火力薄弱,動力系統配置複雜且缺乏足夠的試驗,可靠性和操作性能很成問題。因此O級艦在戰術性能和技術要求上都是很不成熟的。更重要的是,希特勒最終對繼續建造大型軍艦失去了興趣,寶貴的裝甲鋼必須用來生產最急需的坦克。自1939年起,克虜伯公司停止了海軍裝甲板的批量生產。而在當時,克虜伯是艦用裝甲板的唯一供貨商,這就等於宣判了O級艦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