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辛-納甘步槍(M1891莫辛-納甘步槍)

莫辛-納甘步槍(軍事槍械)

M1891莫辛-納甘步槍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莫辛-納甘步槍莫辛納乾系列俄文Винтовка Мосина,英文Mosin-Nagant,又稱莫辛-納乾),即M1891莫辛-納甘步槍,在俄國被稱為“Vintovka Mosina”(莫辛步槍),是在俄國政府委託下在1880年代後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製的步槍。

該槍由俄國軍隊在1891年正式採用,定型為1891型3線口徑(7.62x54mmR)步槍。M1891步槍在招標過程中出現了爭議,有兩個設計能夠進入官方評審的最後階段,一個是俄國陸軍上尉謝爾蓋·伊凡諾維奇·莫辛(Sergei Ivanovich Mosin)的樣槍,另一個是比利時的艾米爾·納甘和李昂·納甘兩兄弟(Emil Nagant和Leon Nagant)設計的樣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M1891步槍
  • 英文名稱:Mosin-Nagant Rifle
  • 次型/級:M1891/30式步槍
  • 服役時間:1891年
  • 定型時間:1891年
  • 國家:俄羅斯/蘇聯
  • 別稱水連珠、莫辛-納甘步槍
  • 俄文名稱:Мосина
  • 彈夾容量:5發
研製歷史,改進型號,退役,結構特點,彈藥,主要型號,水連珠,得名與特點,分解圖,淵源,

研製歷史

莫辛納干係列莫辛納干係列
莫辛出生於1849年5月5日,12歲時進入一家軍事學院並在那裡參了軍,在1867年他進入莫斯科Alexandrovskoye軍事中學(Alexandrovskoye Military High School),在1870年離開軍事中學時,他為了能夠調去炮兵部門而轉入開依洛夫斯科伊炮兵學院(Mikhailovskoye Artillery Academy)。他在1875年畢業後被調到圖拉兵工廠。莫辛當上武器設計師後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對伯丹II步槍的改進,莫辛-納甘步槍算是他的第二個設計,雖然定型的莫辛-納甘步槍並沒有完全採用他的設計。莫辛是在1883年開始設計連發步槍的設計工作,他在1884年和1885年分別提供了幾種內置彈倉供彈的步槍設計給負責招標的委員會,最初的設計是10.6mm口徑。但莫辛的努力成果沒有受到俄羅斯軍隊的重視。
在1886年法國採用8mm口徑M1886勒貝爾步槍後(這是第一種採用無煙火藥的小口徑槍彈的軍用武器),此舉在世界各國引起了一場使用無煙發射藥小口徑槍彈(相對之前的彈藥)的輕武器軍備變革,在1887年至1889年間,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軍隊都採用了類似的武器,俄國政府也決定採用一種類似的新型連發步槍,代替現役的伯丹步槍(類似於英國馬蒂尼-亨利步槍的黑火藥槍彈單發後裝槍)。為此俄羅斯政府組織了一個委員會,從現有的毛瑟勒貝爾、李-梅特福、曼利夏、施密特-魯賓和克拉格-約根森等設計中進行選擇。莫辛也接受委託設計了一種5發單排彈倉的7.62mm口徑步槍參與招標。根據古老的俄羅斯度量衡稱為3線口徑【註:liniya,英文為line,舊俄羅斯度量衡,1線等於0.1英寸或2.54mm,因此,3線等於7.62mm或0.3英寸】。而比利時武器設計師李昂·納甘則向俄羅斯軍隊提交了一種3.5線口徑(8.89mm)步槍和500發槍彈進行測試。
莫辛納乾1891步槍早期型莫辛納乾1891步槍早期型
所有參與投標的武器都在1890年至1891年間由俄羅斯軍隊進行測試,俄羅斯軍隊偏愛納甘的設計。原本對納甘的設計有利,但出於俄羅斯國家尊嚴的考慮,政府對莫辛的步槍很感興趣。由於政府和軍隊的意見分歧,互不相讓,最後委員會用了折衷的方法:把這兩種設計合併在一種步槍上,結果是把納甘兄弟設計的供彈系統裝在莫辛設計的步槍上,因此這種步槍系統被稱為莫辛-納乾步槍。而參與競爭的雙方都獲得補償:納甘兄弟得到酬金(後來納甘兄弟設計的M1895手槍也被俄羅斯軍隊採用),而莫辛則晉升成上校並被任命為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的主管,繼續改進和生產這種步槍,莫辛上校於1902年2月8日去世,安葬在圖拉。在1960年,蘇聯設立了一個S.I.莫辛特別獎,獎勵各個防務企業系統內的專家。
莫辛-納甘步槍被採用時俄國的輕武器企業還沒有做好生產準備,所以第一批M1891莫辛-納甘步槍是法國的夏特羅輕武器廠生產的。莫辛-納甘步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軍隊的主要裝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外國的承包商再一次被用來生產這種步槍,當時俄國非常缺乏步槍,所以與兩家美國公司簽訂生產契約,但這批步槍由於1917年的十月革命而沒有交給後來的蘇維埃政權,在美國用於訓練和民間銷售。
M1891步槍最初有三種型號:步兵步槍龍騎兵步槍哥薩克步槍,步兵步槍就是標準型長步槍,後兩種是配發給騎兵部隊使用的騎槍(卡賓槍)。

改進型號

前蘇聯時期莫辛-納甘步槍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進,1924年,以龍騎兵步槍為基礎開始著手改進M1891步槍。1930年莫辛-納甘步槍進行了最大的一次改進被命名為M1891/30式步槍,由圖拉伊熱夫斯克生產,M1891/30步槍與M1891龍騎兵步槍的長度相同,因此比M1891步槍短。在M1891/30步槍上進行的改進並不多,主要的改進項目是安裝了新的瞄準具,最初的M1891/30步槍仍然採用M1891步槍的剖面呈六角形的機匣,這是因為原有的M1891步槍的備件(槍管、機匣、槍托等)非常多,直到1938年後生產的步槍全部採用剖面呈圓形的機匣。在其他方面M1891/30步槍與M1891步槍基本相同。六角形機匣的一般稱為第1型,圓形機匣一般稱為第2型。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Mosin-Nagant Model 1891/30)於1930年正式裝備蘇聯紅軍,1938年為騎兵部隊改進了38式步騎槍。M1938卡賓槍是M1891/30步槍的一種縮短型。1941和1943年又進一步改進為41/43式步騎槍。到了1943年,蘇聯步兵的主要武器是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使用機械瞄準具時的有效戰鬥距離為400米,使用瞄準鏡時可達800米。
莫辛納乾 1891/30步槍 I型莫辛納乾 1891/30步槍 I型
莫辛納乾 1891/30步槍 II型莫辛納乾 1891/30步槍 II型

退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隨著步兵武器的不斷發展,莫辛-納甘步槍開始顯得過時,蘇聯最終決定用使用中間威力型槍彈的SKS半自動步槍代替莫辛-納甘步槍。大概在1948年左右,莫辛-納甘步槍在前蘇聯停產,後來機器設備被賣到波蘭。
多種型號的莫辛-納甘步槍作為俄國軍隊和蘇聯紅軍制式武器,服役期長達60年,並被中國、芬蘭、匈牙利、波蘭、朝鮮和其他一些國家使用。該槍在二十世紀幾乎每一場戰爭中都能看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南戰爭、阿富汗、格瑞那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莫辛-納甘”步槍生產數量超過1700萬支。蘇聯政府曾先後向中國援助過莫辛-納甘步槍。例如在抗日戰爭期間1939年中國就訂購了5萬支步槍,裝備國民黨軍隊。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韓戰爆發後,緊急向蘇聯簽訂了購買36個步兵師輕武器的協定,其中就包括大量的M1891/30步槍。國內兵工廠也開始仿製蘇聯槍械,此時蘇軍正撤裝莫辛-納甘步槍,於是將莫辛-納甘M1944卡賓槍的生產設備和技術資料賣給中國,在中國定型為1953式步騎槍。
53式步騎槍53式步騎槍
雖然在其他國家,這種過時的步槍也逐步被AK步槍所代替,但直到今天,莫辛-納甘步槍仍然可在民間收藏領域或狩獵用途方面見到蹤影。因為這種槍相對便宜,而所配用的槍彈也很便宜很容易搞到,相比之下,其他同時代武器所配用的彈藥早已經不是制式彈藥(如.30-06或7.92mm毛瑟彈等),因此產量低價格也昂貴。

結構特點

莫辛-納甘是最早的無煙發射藥軍用步槍之一,槍聲清脆, 有如水珠濺落, 因此我們中國人為莫辛-納甘起了一個頗具詩意的綽號"水連珠"。莫辛-納甘系列步槍與毛瑟步槍系列、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等其他同時代同類軍用步槍相比,其槍機設計顯得較為複雜,它的設計粗糙而且過時,整體的操作感覺也比這些步槍笨拙。但莫辛-納甘步槍的優點是易於生產和使用簡單可靠——這相對於工業基礎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蘇/俄軍隊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惡劣的戰爭時期包需提高武器產量以滿足前線需要,而大量補充的戰鬥人員往往訓練時間不足。
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式供彈的手動步槍,是俄羅斯軍隊採用的第一種無煙發射藥步槍。它採用整體式的彈倉,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單發或用彈夾裝填。彈倉位於槍托下的扳機護圈前方,彈倉容彈量5發,有鉸鏈式底蓋,可打開底蓋以便清空彈倉或清潔維護。由於是單排設計而沒有抱彈口,因此彈倉口部有一個隔斷面器,上膛時隔開第二發彈,避免出現上雙彈的故障。在早期的槍型中,這個裝置也兼具拋殼挺的作用,但自M1891/30型開始,以後的槍型都增加了一個獨立的拋殼挺。槍膛內有4條右旋轉膛線。當槍機閉鎖時,迴轉式槍機前面的兩個閉鎖凸筍呈水平狀態。步槍是擊針式擊發,擊針在打開槍機的過程中進入待髮狀態。手動保險裝置是在槍機尾部凸出的一個“小帽”,向後拉時會鎖住擊針,而向前推時會解脫保險狀態,操作時不太方便而且費力。水平伸出的拉機柄力臂較短,因此操作時需要花較大的力氣,而且比起下彎式拉機柄在攜行方面時較不方便,而下彎式拉機柄只有狙擊型才有。從步槍上分解出槍機時不需要專門工具,只要拉開槍機,然後扣下板機就能取出槍機。在沒有工具的條件下還可以進一步分解其他幾個主要部件。早期的棱形刺刀的截面為矩形,後改為一字螺絲起子形,並在分解步槍時充當分解工具。早期的刺刀是可拆卸的四棱刺刀通過用管狀插座套在槍口上,後期為不可卸的摺疊式,而且刺刀座兼作準星座。槍托通常用樺木。

彈藥

與M1891步槍一起還有一種新的小口徑槍彈被採用(確實是那個年代裡的小口徑槍彈),直到今天,7.62×54mmR槍彈在俄國軍隊服役已經超過了一個世紀。該槍彈採用突底緣錐形彈殼,突底緣彈殼的設計在19世紀末也已經開始顯得開始過時了,但卻適合基礎較低的俄羅斯輕武器工業,因為突底緣彈殼對彈膛尺寸的要求相對寬鬆一點,這樣在機器加工時允許有較大的生產公差,既節省了工時又節約了錢。M1891式槍彈的彈頭是重210格令、銅鎳合金被甲、鉛芯的鈍圓頭形彈頭,在德國採用了尖頭彈後,俄羅斯也開始研製尖頭彈,經過廣泛測試後,在1908年採用了一種重148格令、銅鎳被甲的鉛芯尖頭彈(戰爭時期採用覆銅鋼被甲)。在二戰結束後,蘇聯的制式步槍先後採用了中間威力型槍彈和5.45mm小口徑步槍彈,但直到現在M1908式槍彈系列仍然被用作機槍和狙擊步槍的彈藥。

主要型號

M1891步兵步槍
莫辛-納甘系列步槍莫辛-納甘系列步槍
生產年份1891-1926,全槍長1308mm,帶刺刀全長1738mm,空槍重4.22kg,槍管長800mm,槍口初速615m/s;
"Dragoon步槍
生產年份1893-1932,全槍長1232mm,空槍重3.9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615m/s;
"Cossack步槍
生產年份1894-1922,全槍長1232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9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615m/s;
M1891哥薩克和龍騎兵步槍都是配發給騎馬部隊使用的: 哥薩克步槍配發給騎兵使用; 而龍騎兵步槍則配發給馬上步兵使用(平時騎馬機動, 作戰時下馬射擊). 兩者的差別並不大: 龍騎兵步槍標尺周圍有護木保護, 並配有刺刀; 而哥薩克步槍沒有刺刀, 在彈膛部位有"КАЗ."的銘文(俄語Казаки́哥薩克的縮寫).
M1907卡賓槍
生產年份1910-1917,全槍長1015mm,空槍重3.3kg,槍管長508mm,槍口初速560m/s;
I型
生產年份1927-1932,全槍長1232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8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860m/s;
II型
生產年份1933-1944,全槍長1232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8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860m/s;
M1891/30狙擊步槍
以1930年投產的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為基型槍,將拉機柄加長並由直形改成向下彎曲的形狀,在槍的左側安裝瞄具座。30年代中期,將機匣外形改成了圓形,使安裝瞄具座更加結實。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4倍,物鏡直徑30毫米。配用 PE型 4x瞄準鏡(俄文ПЕ, 其實是德國蔡司的仿製品)的“莫辛-納甘”狙擊步槍重4.6千克,而配用結構較簡單、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的PU(俄文ПУ)型 3.5x瞄準鏡時,全槍重4.27千克。電影《兵臨城下》中主角瓦西里使用的就是“莫辛-納甘”M1891/30狙擊步槍。
PU瞄準鏡PU瞄準鏡
M1938卡賓槍
生產年份1938-1944,全槍長1016mm,空槍重3.45kg,槍管長510mm,槍口初速820m/s, 不能安裝刺刀;
M1944卡賓槍
生產年份1943-1948,全槍長1016mm,帶刺刀全長1327mm,空槍重3.9kg,槍管長517mm,槍口初速820m/s, 帶有向右摺疊的刺刀. 我國仿製的型號稱為53式步騎槍;
M91/59卡賓槍
生產年份1959,全槍長1016mm,空槍重3.8kg,槍管長517mm,槍口初速820m/s. 跟1938卡賓槍類似, 不過標尺座要長得多.

水連珠

得名與特點

“連珠槍”一般是指手動供彈的彈倉式連發槍,但為什麼單單莫辛·納甘稱為“水連珠”呢?這是因為它早在1891年就已定型,屬於第一代使用無煙藥槍彈的步槍。而此前使用老式黑火藥槍彈的步槍發射時槍聲沉悶,硝煙經久不散,而相比之下“水連珠”不僅煙霧少,而且槍聲清脆,特別是供彈、發射動作乾脆利落,連續發射時如同水珠濺落,故得此名。

分解圖

“水連珠”屬於旋轉後拉式槍機的手動步槍,以前常常被認為是一支笨重、落後的武器,其實並不盡然。與後期的毛瑟Kar98k等比較,它自然有些落伍,但在同時代武器中卻屬於佼佼者。與同屬於無煙火藥時代首批步槍的“老套筒”——德國1888式相比,“水連珠”在外形、長短、重量上都與前者相仿,而且兩者彈倉均為外露式。它們都是以黑火藥手動步槍為基礎改進而成,這種改進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槍機和彈倉,但在具體結構上,兩者又不盡相同。1891式槍機由可以手工分解的6個機件組成,而1888式是8個部件,擊發部分1891式是4個零件,1888式則是5個。在槍機構造細節上,1891式擊針座直接擰在擊針尾上,由一個連線板與機頭相結合,擊針座後拉左旋即可實現保險,不易因磨損而失效,而且擊針突出量可以調整,即使磨損也不會造成整個擊針報廢,拉殼鉤是固定式的,不易丟失。而1888式槍機結構要複雜得多,其保險桿容易因磨損和變形而失去保險功能,拉殼鉤則是一個獨立部件,在分解槍機時不小心即會脫落丟失。至於彈倉部分的設計,顯然1891式所用的橋夾裝填方式比1888式的漏夾更加方便實用,也利於保養。所以,雖然“水連珠”只比“老套筒”晚誕生3年,但無論從工藝性和維護的簡便性上,還是從各項細節設計上,都要明顯高出一籌。
莫辛-納甘步槍分解圖莫辛-納甘步槍分解圖

淵源

莫辛·納甘步槍中最主要的幾種型號,如1891式、1891/10式、1891/30式、1938式和1944式,在國內都可以見到,“水連珠”與中國的淵源由此可見一斑。
“水連珠”進入中國的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庚子之亂”期間,當時俄國派出18萬大軍進占東北,並和清軍及抗俄義勇軍多次作戰。4年後,東北又成為日俄爭奪遠東霸權的主戰場。其間相當數量的“水連珠”遺失在戰場上,這是國人接觸這種武器的開始。十月革命後,逃亡中國的白俄帶來了不少俄式步槍,其中一些被轉賣到各路軍閥手中。1924年,孫中山在廣東建立革命政府,積極準備北伐。根據協定,當年10月,蘇聯“沃羅夫斯基”號輪船抵達廣州,送來8000支“水連珠”,每支配彈500發,用於武裝黃埔軍校的學生軍。而西北軍閥馮玉祥在退出北京後,轉道赴蘇聯考察,爭取到蘇聯提供的包括大批“水連珠”在內的可裝備10萬人的軍火,經外蒙古運至國內,馮得以在五原誓師並投入北伐。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還提到了輾轉流落到陝北紅軍手中的這批“水連珠”。而從廣東輸入的那批“水連珠”中,一部分後來由國民革命軍第20軍、11軍使用,最終參加了南昌起義,至今南昌起義紀念館中仍陳列有這種武器。
中間持“水連珠”者為馮玉祥所部憲兵中間持“水連珠”者為馮玉祥所部憲兵
到1920年代末,國內通過各種渠道得到的“水連珠”已有相當數量,使用範圍也很廣,因此上海兵工廠於1927年開始生產俄式槍彈,以供給國內所需。但“水連珠”卻未能象德、日產品一樣,成為國內步槍的主流,主要原因是因為俄式步槍到1920年代中後期才成批地流入中國,而1929年對華軍火禁運完全解除,國民政府從1929至1931年,從德、英、日、法及義大利、比利時等國進口了價值2100萬元的軍火,而出於政治因素,蘇聯卻不能成為軍火採購對象。受國內兵工生產與軍火貿易的雙重製約,國內已有的“水連珠”因為子彈缺乏或零件來源斷絕,到抗戰前正規軍中已很少有使用。
“水連珠”第二次成批進入中國是在抗戰之初。此時由於德、日合流,中國逐步喪失了從德國購進裝備的可能,只能轉而求助蘇聯。1937年8月起,蘇聯根據《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開始向中國提供經濟貸款和軍事援助。到1941年停止時為止,共提供“水連珠”50000支、步機槍彈1.2億發。這些武器,對維持從淞滬抗戰到武漢會戰正面戰場的戰力起了積極作用。另外,蘇聯還曾為新疆軍閥盛世才提供過一批步槍。前不久逝世的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曾回憶道:1938年10月9日,時任八路軍四支隊特務大隊大隊長的他率部前往益都縣開闢新游擊區,途中遇到一架低飛的日本轟炸機,他命令部隊用“水連珠”對敵機進行集火射擊,幾個排槍以後,飛機當即被擊落,飛機殘骸和俘虜被帶回根據地展覽,大大鼓舞了抗日軍民的士氣。雖然國內金陵漢陽及後來的第20兵工廠均製造過俄式槍彈,但數量遠不能滿足需要,所以當時部隊中仍以7.92mm口徑步槍為主,很多“水連珠”都用來裝備游擊隊和地方部隊。李同偉所著《台兒莊大戰目睹記》中提到過中外記者採訪當地四縣邊聯教導隊時的細節:“塔斯社記者見隊員中持有俄國造水連珠步槍數枝,要過來看了又看,高興地對其他記者說‘俄國造的,俄國造的!’我說:‘此槍射程遠,威力大,只是缺少子彈。’他說:‘舊槍了,蘇聯紅軍已不用了。’”由此可見,當時地方武裝中還有少量老式1891步槍。待到抗戰後期及戰後,由於美、日武器和國內自產步槍的廣泛使用,“水連珠”基本上都退居二線,但在局部有少量使用。曲波所著反映東北剿匪鬥爭的小說《林海雪原》第八章“跨谷飛澗、奇襲虎狼窩”中就有“孫達得端起水連珠噹噹兩槍,那匪徒往後一仰,連人帶槍滾下溝底”的描寫。
中國遠征軍戰士的武器仍是水連珠步槍中國遠征軍戰士的武器仍是水連珠步槍
隨著鴨綠江邊燃起的烽煙,“水連珠”迎來了在中國最廣泛的一次使用。入朝參戰初期,志願軍裝備的槍械種類相當混雜,後勤供應壓力沉重,迫切需要統一。所以1950年11月,國內跟蘇聯緊急簽訂了以現匯購買36個步兵師輕武器的協定。1951年初志願軍開始成建制換裝,一年後完成35個師,共換裝各類“水連珠”步槍151865支,初步實現標準化。由於蘇聯前期提供的都是戰場上回收的1891/30式、1938式舊槍,多半使用過度,附屬檔案不全,脹膛、卡殼的現象比較普遍,所以志願軍戰士對其不是很滿意,甚至有人把它叫做“腳蹬槍”(卡殼時得用腳使勁踹才能打開槍機)。而後期提供的1944式則成色較新,而且該槍較短、出入戰壕方便,精度也不錯,因而很受戰士們歡迎。特等功臣張桃芳曾使用這種步槍,在中方紀錄中以442發子彈擊斃或斃傷214名敵人且全部是美軍,創下了志願軍冷槍殺敵的單人最高戰績。同時,國內也根據蘇聯提供的技術資料,對1944式進行仿製和改進,定型了1953年式步騎槍,並於次年開始裝備人民解放軍。1955年1月,包括53式步槍在內的全套國產輕兵器,在解放一江山島的戰鬥中首次使用。
志願軍狙擊英雄張桃芳在陣地上志願軍狙擊英雄張桃芳在陣地上
53式步騎槍自此一直生產到1962年前後,而在部隊中則裝備到1970年代初期,才被56式半自動步槍所取代。退役的各式“水連珠”多數用於民兵訓練,即使到1980年以後,邊疆地區牧民和民兵仍有少量用於護牧和狩獵。同時,由於“水連珠”有精度好的優點,建國初期曾一度用作“勞衛制”運動的射擊練習用槍,以其為基礎改進的大口徑運動步槍在國內也有廣泛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