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n Big Band拉丁大樂隊是以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與班尼-顧德曼為主的爵士樂風格的大樂隊,起源於20年代中後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Latin Big Band拉丁大樂隊
- 人物:艾靈頓公爵與班尼-顧德曼
- 風格:爵士樂風格
- 起源於:20年代中後期
樂團起源,樂團構成,
樂團起源
大樂團時代它不只興盛在30年代中期及搖擺樂時期,40年代中期的咆哮樂迪基-葛利斯比(Dizzy Gillespie)、50年代的酷派爵士樂吉爾-艾文斯(Gil Evans)、改良咆哮樂傑羅-威爾森(Gerald Wilson)、60年代的自由爵士樂桑若(Sun Ra)、70年代爵士搖滾及融合音樂唐 -伊爾斯(Don Ellis)、梅納-佛格森(Maynard Ferguson)、乃至80年代的克勞斯-柯尼(Klaus Konig)後現代咆哮樂都可找到它的蹤跡。其他知名的大樂團還有:康特·貝西、吉爾-艾文斯等人所領導的團體;可以說,大樂團是爵士樂中不死的象徵。
樂團構成
大樂團的編制一般在10人以上,它所涵蓋的樂器為:3支以上的小喇叭、2支以上的伸縮喇叭、4支以上的薩克斯風(以上樂器亦可分為數部,如果編制夠大的話;另有的樂團會增加豎笛為主旋律部,如班尼-顧德曼樂團);伴奏或節奏樂器則有:鋼琴、吉他、貝斯、鼓和其他弦樂。
由於大樂團的形成與發展與1935-1946極盛一時的搖擺樂在時間上有某種程度的重疊,致使許多樂評家與樂迷常將兩者混為一談,這實為一時不察的疏忽。簡單的說,大樂團是一個樂隊編制上的組織,透過這個大型的組合,它可以吹任何爵士樂風編曲的曲目。當然,搖擺樂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或許,有人會說大樂團吹搖擺樂讓人聽來較具搖擺感,但事實證明,一些後來的小型團體(Combo)也可以搖擺的很好,如: 班尼-顧德曼的六重奏);另一個差異是,搖擺樂有較為嚴謹的節奏和較多的即興獨奏,早期的大樂團獨奏手則受限較多,也較沒搖擺感。另有一些學者將大樂團分為“Swing Bands”或“Hot Bands”,“Hot Bands”如艾靈頓公爵與康特-貝西所領導的早期大樂團,而“Sweet Bands”如葛倫-米勒(Glenn Miller)所領導的較後期的大樂團。所謂的Swing、Hot與Sweet只是為了要區分這些樂隊所代表的細節上的差別而已,並無特殊意義,因為它們同時指向一個主題:大樂團爵士樂。
由於大樂團的形成與發展與1935-1946極盛一時的搖擺樂在時間上有某種程度的重疊,致使許多樂評家與樂迷常將兩者混為一談,這實為一時不察的疏忽。簡單的說,大樂團是一個樂隊編制上的組織,透過這個大型的組合,它可以吹任何爵士樂風編曲的曲目。當然,搖擺樂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或許,有人會說大樂團吹搖擺樂讓人聽來較具搖擺感,但事實證明,一些後來的小型團體(Combo)也可以搖擺的很好,如: 班尼-顧德曼的六重奏);另一個差異是,搖擺樂有較為嚴謹的節奏和較多的即興獨奏,早期的大樂團獨奏手則受限較多,也較沒搖擺感。另有一些學者將大樂團分為“Swing Bands”或“Hot Bands”,“Hot Bands”如艾靈頓公爵與康特-貝西所領導的早期大樂團,而“Sweet Bands”如葛倫-米勒(Glenn Miller)所領導的較後期的大樂團。所謂的Swing、Hot與Sweet只是為了要區分這些樂隊所代表的細節上的差別而已,並無特殊意義,因為它們同時指向一個主題:大樂團爵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