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M-25C彈道飛彈(英文:LGM-25C Ballistic Missile,英文綽號:Titan Ⅱ,譯文:大力神2/泰坦2),是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研製裝備的一種陸基發射洲際彈道飛彈。
LGM-25C彈道飛彈是美國馬丁公司(主承包)研製的第二代洲際戰略彈道飛彈,作為當時最大的兩級單彈頭彈道飛彈,該飛彈最初設計作為美國空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及美國大氣海洋總署)的運載火箭,所發射衛星包含USAF防禦氣象衛星(DMSP)、RU6大氣海洋總署的大氣衛星。LGM-25C彈道飛彈彈長33.5米、總質量149.7噸、採用液體燃料發動機、射程11400千米、彈頭威力1000萬噸TNT當量。
LGM-25C彈道飛彈於1960年6月啟動研製,1962年3月16日首次試射成功。1963年12月首次列裝部署。1982年10月開始執行退役計畫,以每月一枚飛彈的速度撤裝,1987年底全部退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LGM-25C彈道飛彈
- 英文名稱:LGM-25C Ballistic Missile
- 前型/級:HGM-25A彈道飛彈
- 次型/級:LGM-30A/B彈道飛彈
- 研製時間:1960~1963年
- 服役時間:1963年12月
- 國家:美國
- 飛彈類型:液體燃料洲際彈道飛彈
- 研製單位:馬丁公司
- 服役狀態:1987年退役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研製歷程,列裝入役,技術特點,總體設計,動力裝置,制導控制,彈頭裝置,作戰方式,性能數據,衍生型號,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20世紀50年代末期,美國和蘇聯從全球博弈出發,爭相研製戰略核武器。
美國HGM-25A彈道飛彈(大力神1)的研製成功,解決了美國洲際戰略核打擊力量的有無問題。但該飛彈採用可在常溫下貯存的液氧/煤油燃料,還是給彈道飛彈武器的使用帶來很多問題:系統維護操作複雜,發射前需要臨時加注推進劑,發射準備時間需要15分鐘以上;此外,由於該型飛彈只是平時貯存在地下井中,發射時仍要提升到地面,很容易被偵察、定位和摧毀,因而生存能力較低。更重要的是,在研製HGM-25A彈道飛彈時,由於技術基礎差,研製時間緊迫,許多技術問題沒能徹底解決,因而飛彈的可靠性較差,只有50~70%的發射成功率。再加上彈頭小型化技術不過關,彈頭彈體笨重,制導精度不高,實際上並沒有完全達到美軍期望的實戰要求。因此,伴隨著HGM-25A彈道飛彈的試射和部署,在美國空軍主導下,新一代洲際彈道飛彈的研製於1958年被提上日程。
研製歷程
HGM-25A彈道飛彈採用兩級結構,具有比採用一級半結構的SM-65彈道飛彈(宇宙神)更有技術潛力,因此美國軍方第二代洲際彈道飛彈的研發首先從對HGM-25A彈道飛彈的改進上著手,新研製型號定名為LGM-25C彈道飛彈(大力神2)。
1960年6月,由馬丁公司主承包的LGM-25C彈道飛彈正式啟動研製。
1962年3月16日,LGM-25C彈道飛彈首次試射成功。
1963年6月,LGM-25C彈道飛彈結束飛行試驗,累計發射試飛35次,解決了若干技術問題(其中縱向振動問題最大)。
1963年10月,馬丁公司宣布LGM-25C彈道飛彈可供使用。
列裝入役
1963年12月,LGM-25C彈道飛彈陸續裝備部隊,取代HGM-25A彈道飛彈。
美國核武庫中,LGM-25C是最大的戰略飛彈,也是僅有保留服役的液體推進劑洲際彈道飛彈。美國原計畫在LGM-25C服役七年後(20世紀70年代)使其退役,但實際上該型飛彈超期服役至20世紀80年代後期。
1987年6月23日,LGM-25C彈道飛彈全部退役。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LGM-25C彈道飛彈的設計重點是突出“快”字,縮短發射準備時間,其技術改進在三方面:第一,將常溫下不易貯存的液氧/煤油推進劑改為耐貯存的混肼-50/四氧化二氮;第二,將飛彈地下貯存地面發射的方式,改進為地下貯存和地下點火發射;第三,將慣性與地面無線電指令的複合制導改進為全慣性制導。
LGM-25C彈道飛彈由一、二級動力裝置,一、二級飛彈彈體,制導儀器艙和彈頭組成。飛彈兩級之間和第二級與彈頭之間有分離裝置。兩級彈體有各自的推進劑貯箱、增壓系統、火箭發動機、液壓及電動系統。飛彈二級彈體兩貯箱間的儀器艙中安裝飛行控制系統和飛彈制導系統。貯箱箱壁即為飛彈彈體蒙皮,貯箱外部有電纜通道和推進劑管道,貯箱前面有出入口孔蓋。飛彈儀器艙尾段和箱間段設有檢修視窗。
飛彈一級彈體由級間段、氧化劑貯箱前裙、氧化劑箱、燃料箱和箱間段組成。二級飛彈彈體有級間段、氧化劑箱、箱間段、燃料箱和後裙組成。
動力裝置
LGM-25C彈道飛彈的動力裝置由一級發動機(LR87-AJ-5)和二級發動機(LR91-AJ-5)組成。發動機系統包括推進劑箱自動增壓系統。
飛彈的第一級由2台大推力的發動機組成,2台發動機安裝在同一個機架上,每台發動機各由推力室、渦輪泵、燃氣發生器和發動機起動系統組成。2台發動機同時工作,有共同的點火系統。第一級發動機根據控制中心下達的發射指令工作時,泵前閥門是開啟的,允許推進劑通過入口管流入發動機。在發射時,28V直流電信號作用到兩個固體點火器上,點燃燃氣發生器,使之產生熱燃氣隨後啟動發動機。
飛彈第二級發動機由推力室、燒蝕裙、渦輪泵、燃氣發生器、推進劑自動增壓系統、滾動控制系統和發動機控制系統組成。第二級發動機與一級發動機的工作程式大致相同。
制導控制
LGM-25G彈道飛彈採用全慣性制導系統,其主要設備有液浮陀螺、擺式加速度計、外撐式數字計算機等。為了減小制導系統的體積和質量,採取了以下措施:機械部分儘量採用輕金屬,如陀螺用鈹製造;電子設備小型化,採用印刷電路;計算機採用質量僅為170克的磁表層不鏽鋼磁鼓。整個制導系統總質量130千克(平台及電子設備質量90千克,計算機質量40千克),平台體積0.0010~0.0028立方米。飛彈控制系統用於控制飛彈的飛行姿態和方向。它由一級速率陀螺裝置、二級自動駕駛儀系統和伺服作動器組成。飛行控制系統接收飛彈制導裝置的制導操縱信號,然後將其轉化為穩定的控制信號,並把信號傳送給相應的作動器。
慣性制導系統除用於作戰控制外,還具有自動測試和探測故障的功能。它的主要特點是操作簡便、可靠、制導精度高。
彈頭裝置
LGM-25C彈道飛彈採用MK6、MK6A型單彈頭,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初研製成功的燒蝕式彈頭,防熱材料為增強環氧樹脂。彈頭前部為鈍錐形(後來改為尖頭),中間為圓柱形,後部為裙部。
飛彈彈頭艙中裝有W-53型核彈,採用熱核裝料,爆炸威力達1000萬噸TNT當量,可用於攻擊敵方大型硬目標及核武器庫。
飛彈彈頭艙中還裝有突防艙,內裝用於干擾敵方雷達的干擾條,從而提高了飛彈的突防能力。
作戰方式
LGM-25C彈道飛彈直接從地下井發射,飛彈一經發射,彈上制導控制系統就開始工作,慣性測量裝置將飛彈的狀態和速度不斷送往彈上制導計算機,計算機向自動駕駛儀和飛行控制系統各繼電器及開關不斷發出操縱指令。飛彈操縱指令為:按飛行程式關閉一級發動機;一、二級火箭分離;二級發動機工作並關機;遊動發動機點火併工作;兩個俯仰姿控小火箭點火併工作。飛彈通過狀態控制按預定彈道飛行。最後,制導控制系統下達釋放彈頭的指令,彈頭飛向既定目標,直至擊中目標。
性能數據
LGM-25C彈道飛彈參考數據:
基本參數 | |
彈長 | 總長:33.52米 一級長:20.4米 二級長:8.85米 彈頭長:4.27米 |
彈徑 | 3.05米 |
起飛質量 | 149.70噸 |
性能參數 | |
有效載荷 | 3500千克 |
最大射程 | 11700千米(15000千米) |
命中精度 | 930米(CEP圓機率誤差) |
飛行速度 | 24100千米/小時 |
飛行高度 | 960千米 |
反應時間 | 60秒 |
彈頭裝置 | |
彈頭型號 | W-53型彈頭一枚 |
彈頭威力 | 1000萬噸TNT當量 |
彈頭載具 | MK-6/MK-6A型重返大氣層突防艙 |
制導方式 | 全慣性制導系統 |
動力裝置 | |
各級動力 | 2台LR87-AJ-5液體火箭發動機(第一級) |
1台LR91-AJ-5液體火箭發動機(第二級) | |
發動機推力 | 1912千牛(第一級) |
445千牛(第二級) | |
工作時間 | 165秒(第一級) |
210秒(第二級) | |
發射方式 | 地下井熱發射 |
衍生型號
LGM-25C彈道飛彈的衍生型號主要是大力神運載火箭系列,包括2LV-4、2SLV-4、大力神3和大力神4等多種型號。截止1994年底該系列火箭共執行17次任務,發射成功率100%。
2LV-4
2LV-4運載火箭,是在LGM-25C彈道飛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62年初開始改型研製。美國航空航天局選用LGM-25C作為“雙子星座”飛船運載工具,因為LGM-25C飛彈首先是當時美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只有它具有發射雙子星座號飛船的能力;其次是LGM-25C飛彈採用可貯推進劑,便於操作、處理並具有長時間貯存和隨時發射的特點,適合於載人空間發射和空間會合對接任務。
大力神系列運載火箭中最早投入使用的是為“雙子星座”載人飛船計畫服務的“大力神2LV-4”火箭,又名“雙子星座運載火箭”。該火箭雖然為美國航空航天局民用計畫,但美國空軍不僅直接參與了火箭的研製與發射,而且還利用“雙子星座”飛船的10餘次飛行,進行了各種試驗。
SLV-5
SLV-5運載火箭,是美國空軍將LGM-25C的改進型作為主要的重型空間發射器,帶有捆綁式固體燃料助推器和幾種附加的上面級。1987年LGM-25C洲際彈道飛彈退役後,剩餘的飛彈被翻新為空間運載發射火箭,並在1990年被命名為SB-4A火箭。1990年又命名為SB-5A/B和SB-6A火箭。
SLV-5火箭是美國空軍將重型有效載荷送入空間軌道的標準運載火箭,直到2005年10月發射最後一個空間器。
美國還構想採用一種新的氫氧第二級代替大力神2運載火箭的第二級芯級,採用一種新的氫氧第一級代替現在的第一級芯級,構想用新的氫氧二級作為軌道轉移火箭。
馬丁·瑪麗埃塔公司還把退出現役的大力神洲際彈道飛彈經過整備維修後做為SDI(戰略防禦計畫)空間實驗用衛星運載火箭。大力神2第一級捆綁8台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能發射1900~3400千克的有效載荷。大力神2改型火箭將於1992年進行發射。
大力神3
大力神3運載火箭是從1962年12月起,美國根據航天發射的需要開始發展的系列運載火箭,先後研製了3A、3B、34B、3C、3D、3E及34D等型號。
大力神3火箭A型在LGM-25C(大力神2)/雙子星座的基礎上加長了第一和第二級,並採用過渡級作為上面級;3B型改用阿金納上面級和無線電制導,其餘與3A型相同;34B型是在3A型的基礎上加長第一級形成的;3C型以3A型為芯級,捆綁兩台由5段組成的大型固體助推器,並加長整流罩;3D型與3C型相同,只是不帶上面級;3E型則在3D型的基礎上增加了半人馬座上面級,並把整流罩直徑加大到4.3米;大力神34D型的芯級與3B型相同,但捆綁了兩個由5.5段組成的固體助推器,並使用過渡級或慣性上面級(IUS)。這些型號主要用來發射美國的軍用衛星,如偵察、通信和預警衛星等,3E型還曾用於向火星發射海盜號探測器和向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發射旅行者號探測器。大力神3系列火箭的發射任務到1989年已經結束,共發射了152次,失敗12次,發射成功率為92%。
大力神4
大力神4運載火箭,是美國為補充一次性運載火箭(CELV)的數量不足,繼續推進大力神系列運載火箭的研發,並將大力神34D7改稱為大力神4運載火箭。
大力神4運載火箭是從大力神34D發展而來,火箭芯級加大,採用最初為大力神3M設計的7段式的固體發動機和5. 09米直徑的大整流罩。原計畫只從美國東海岸的一座發射台、發射10枚搭載半人馬座上面級的運載火箭。
1986年1月,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失事後,大力神4運載火箭除訂購數量增加外,還改為採用兩種上面級(慣性上面級和半人馬座)和不帶上面級(NUS)幾種配置,分別從兩座美國東海岸(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台和一座美國西海岸(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台發射。由於太空梭不再用於發射國防部的衛星,大力神4已成為國防部發射重型有效載荷的主力運載火箭。
1989年6月14日,大力神4從卡納維拉爾角的41號發射台進行了首次發射,並取得了成功。截止到1995年8月,大力神4運載火箭已發射了12次,除第7次發射失敗外,其餘均獲得了成功,發射成功率為91. 7%。
服役動態
部署情況
1963年12月,LGM-25C彈道飛彈開始分別部署在美國堪薩斯州(381戰略飛彈聯隊)、亞歷桑那州(390戰略飛彈聯隊)、阿肯色州(308戰略飛彈聯隊)三處空軍基地。每個基地配有2個飛彈中隊,每箇中隊配備9枚飛彈,共部署了54枚。
根據規劃,在戰爭期間,需由美國總統和戰略空軍司令部共同發出飛彈參戰命令。待命的飛彈中隊從編碼開關係統和發射控制綜合設備控制台收到警戒或攻擊的命令,立即確認飛彈的戰備狀態、獲取飛彈發射信號並接收攻擊目標信息,最後,啟動發射程式並監控飛彈的發射動態。
20世紀80年代,美國軍方集中力量改進正在服役的洲際彈道飛彈、潛射彈道飛彈和轟炸機空投核武器“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並且繼續撥款研製發展和部署新武器系統。美國洲際飛彈數目保持不變,其中LGM-30G彈道飛彈550枚(每枚帶3個分導式子彈頭)、LGM-30F彈道飛彈450枚、LGM-25C彈道飛彈54枚。美國軍方還繼續採購37萬噸TNT當量MK12A分導多彈頭和 NS-20制導系統,以改進飛彈的威力和精度。
爆炸事故
1980年9月19日凌晨3時,美國阿肯色州達馬斯克斯鎮附近的飛彈發射場,一枚LGM-25C彈道飛彈在44.5米深的發射井內進行保養作業,一名技師在第三層平台上不慎掉落一支1.35千克重的扳手套筒,落於井底反彈起來擊中飛彈第一級燃料箱外殼,導致毒蒸氣從裂紋逸出並引起爆炸。
1993年8月2日,大力神4運載火箭進行的第7次發射,有一台固體助推器殼體燒穿,導致火箭在升空101秒時爆炸。
發射試驗
20世紀50~60年代的冷戰時期,馬丁公司生產了大約140枚LGM-25C彈道飛彈。冷戰結束後,該型飛彈多被改裝為大力神2運載火箭用於衛星發射。自1988年起,經過改裝的大力神2運載火箭進行了12次發射,將十餘顆軍用氣象和科學衛星送入軌道。
1989年3月,美國空軍的大力神4運載火箭將美國國防部的第一顆國防支持系統14號預警衛星,成功發射升空。
2005年,美國進行LGM-25C彈道飛彈燃料貯箱和“飛毛腿”彈道飛彈受強雷射輻照實驗,分析破壞模式和破壞機理。分析認為:用雷射攔截助推段彈道飛彈時,其液體貯箱殼體和固體燃料發動機殼體是最易損壞的,生存能力很低。為此需要在新型號彈道設計時進行結構加固。
總體評價
LGM-25C彈道飛彈,作為美國第二代洲際戰略彈道飛彈,主要用於攻擊地面目標,如大型硬目標、核武器庫等。該飛彈具備雙目標選擇能力,配裝陸基戰略飛彈武器中最大的核彈頭,對軟目標(人口密集城市、工業製造中心)造成破壞最大。
LGM-25C彈道飛彈的發射時間縮短至60秒,而且彈體自身性能提升十分可觀。與HGM-25A彈道飛彈比較,LGM-25C彈道飛彈發射重量提高了46.5%,飛彈射程由1萬千米增加到1.5萬千米,彈頭核當量由500萬噸提高的1000萬噸TNT當量,提高了命中精度。由於LGM-25C彈道飛彈具有發動機推力大、比推高、彈頭威力大、成本低等特點,使其退役時間一再延遲。隨著性能更好的固體飛彈服役,並考慮到LGM-25C彈道飛彈推進劑具有毒性等缺點,最後美國軍方決定LGM-25C從1984年開始陸續退役。
LGM-25C彈道飛彈武器系統經評估是安全和可支撐的。自從1963年該飛彈開始部署以來,飛彈及有關的支持設備都得到了適當維護,直到20世紀80年代仍能滿足安全和作戰要求並保持良好的物理狀態。雖然有些支持設備已經老化,但通過必要的檢修和替換,發射人員經過訓練能安全有效地給予必要的維護。LGM-25C彈道飛彈整個系統的安全是令人滿意的。(“全球防務”《諸神的重箭:經典戰略彈道飛彈》《世界飛彈大全第三版》《國外訂單技術》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