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f Albers,1888年出生,是一位藝術家。
基本介紹
- 外文名:Josef Albers
- 國籍:德國
- 出生日期:1888年
- 逝世日期:1976年
- 職業:藝術家
藝術門類,生平經歷,參加展覽,作品集,
藝術門類
約瑟夫·阿爾伯斯是20世紀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色彩理論的創新實踐者。
生平經歷
出生於德國的美國畫家、作家和教育家約瑟夫·阿爾伯斯(1888-1976)是20世紀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色彩理論的創新實踐者。他和他的妻子,紡織藝術家和版畫家安妮·阿爾伯斯(1899-1994),通過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實驗性黑山學院和後來在耶魯大學藝術學院任教,塑造了一代美國藝術家和設計師的發展,1950-1958年,他在那裡他擔任設計系主任。他以他在1950年至1975年間創作的一系列版畫和畫作《向廣場的呼聲》而聞名。他關於顏色理論的有影響力的書《顏色相互作用》於1963年出版。
阿爾伯斯出生於德國博特洛普,年輕時學習藝術教育,1915年獲得柏林國王藝術學院的認證。1920年,他進入魏瑪傳奇的包浩斯學校。包浩斯由沃爾特·格羅皮烏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1919年建立,希望其創新課程將促進建築、藝術和傳統工藝之間的聯繫。1923年,阿爾伯斯開始教授沃爾庫爾人,這是一門入門課程,新生學習使用每個關鍵藝術家的材料,以及色彩理論、構圖、結構和設計。阿爾伯斯是一個博學家,包浩斯的多學科環境是他藝術野心的沃土。1925年,學校從魏瑪遷往德紹,他成為了正教授,除了玻璃和金屬,他還設計字型和家具。在包浩斯期間,阿爾伯斯從他的同事、色彩理論家約翰內斯·伊滕和畫家、攝影師和設計師拉斯洛·莫霍利-納吉的作品中汲取了靈感,他和他們共同教了沃爾庫爾人。
1933年,由於納粹黨的壓力,包浩斯被關閉,納粹黨認為學校同情共產主義知識分子。由於阿爾伯斯的妻子安妮是猶太人,這對夫婦決定離開德國,定居在北卡羅來納州農村。建築師菲利普·詹森幫助阿爾伯斯安排加入黑山學院,擔任繪畫項目的負責人,直到1949年。在布萊克山期間,約瑟夫和安妮·阿爾伯斯都成為包括露絲·淺澤、賽·湯布利和羅伯特·勞森伯格在內的美國藝術家的有影響力的導師,同時與巴克敏斯特·富勒、約翰·凱奇、默斯·坎寧安和威廉·德庫寧教授一起工作。
1950年,他加入了耶魯大學藝術學院,在那裡他領導新成立的設計系,直到1958年退休。20 世紀 50 年代,阿爾伯塞夫婦開始前往墨西哥旅行,當地藝術和建築的顏色和形式啟發了兩位藝術家。1971年,阿爾伯斯成為第一位在世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進行了個人回顧。儘管約瑟夫和安妮·阿爾伯斯在不同媒體上工作,但他們的作品對顏色和幾何學有著共同的魅力。約瑟夫·阿爾伯斯從《向史克威爾》系列的作品,如1972年的《公式:發音組合II資料夾28(B)》賦予了看似簡單的形狀新的活力,因為顏色相互演繹。關節組合II資料夾28(B)中的色調協同工作,使平坦的表面具有隧道或其他三維空間的獨特外觀;雖然左側的形式似乎向觀眾移動,但右側的形式似乎直接進入畫布。同樣,安妮·阿爾伯斯的紡織品設計使用平面設計來賦予平面作品活力。她1984年對未執行壁掛(包浩斯)的研究是一種蒙德里安風格的圖案,用於編織,不同顏色交替後退並進入前景,給圖像一種複雜感和不可思議的深度。約瑟夫·阿爾伯斯還創作了公共藝術作品,包括1959年為紐約市康寧玻璃大樓大廳創作的精緻的幾何金葉壁畫,名為“兩個結構星座”。1961年,他為時代與生活大樓的大廳設計了一部名為《兩個門戶》的作品,其中棕色的樂隊向兩個青銅製成的方形面板移動。沃爾特·格羅皮烏斯邀請阿爾伯斯為泛美大廈創作一件作品,他正與埃默里·羅斯父子公司一起設計。阿爾伯斯重新製作了包浩斯時代的一塊現存玻璃作品,稱為城市,並恰如其分地將其更名為曼哈頓。
參加展覽
展覽日期 | 2021年1月7日 - 2021年4月3日 |
展覽館 | 卓納畫廊 (20th Street) (美國 New York City, NY) |
藝術家 | Josef Albers、Giorgio Morandi |
主辦方 | 卓納畫廊 (20th Street) (美國 New York City, NY) |
作品集
Homage to the square(系列:無系列作品), 1976
Study for Homage to the Square "Friendly Sky"(系列:無系列作品), 1958
four works: Formulation: Articulation(系列:無系列作品), 1972
主要作品信息如下:
1、Homage to the Square from Formulation: Articulation, 1972
2、Homage to the Square from Formulation: Articulation, 1972
3、Homage to the Square from Formulation: Articulation,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