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型和II型類星體之間的演化關聯

《I型和II型類星體之間的演化關聯》是依託北京大學,由何子山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I型和II型類星體之間的演化關聯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 項目負責人:何子山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大質量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在星系演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般認為富氣體的星系主併合驅動的星暴和星系活動及其能量反饋,導致黑洞和寄主星系的共同演化。隨著併合系統的演化,它由剛開始被塵埃遮擋表現為II型類星體,在氣體和塵埃被吹離星系後成為沒有遮擋的I型。為檢驗這一演化,我們將利用Herschel衛星開展一個大型紅外巡天(70-500微米)來研究兩個低紅移低光度AGN樣本中的塵埃、星際介質和恆星形成率。兩個樣本分別為87個z<0.5的Palomar-Green I型類星體完備樣本和87個從SDSS中仔細挑選出來的II型類星體匹配樣本。結合已有射電、光學、紫外和X射線數據,我們將構建完整的能譜分布來精確測量熱光度。配合HST巡天,我們將獲得整個樣本的光學、近紅外圖像,定量研究星系形態、核球性質、顏色和寄主星系質量。我們也將利用Magellen望遠鏡光譜測量黑洞質量,以檢驗I型和II型類星體的演化。

結題摘要

這個課題的主要任務是比較兩個樣本匹配的I型和II型類星體中心引擎的基本參數(黑洞質量、熱輻射光度和愛丁頓係數)和宿主星系的基本參數(恆星質量、核球質量、形貌、潮汐作用、氣體質量和恆星形成率)。我們從PG樣本裡面挑選出了87個I型類星體,從斯隆數字巡天樣本中挑選出了87個II型類星體。我們使用“單次觀測”的光譜,通過我們組提出的改善的方法,通過測量寬巴爾莫貝塔線線寬和連續譜光度得到了I型類星體的黑洞質量。這一方法基於我們組對之前方法提出的新的校準方法以及對測量維理化質量提出的新的估算方法。對II型類星體,我們使用高解析度的哈勃空間望遠鏡的B和I波段的圖像,使用GALFIT程式對其進行細緻的二維圖像分解,得到核球質量;同時通過斯隆數字巡天的光譜算出核球的速度彌散;使用以上兩個物理量結合我們組提出的對氣體和恆星之間動力學的新的校準,我們測量了II型類星體的黑洞質量。我們的結果顯示II型類星體和I型類星體的黑洞質量處於同樣的範圍,但是II型類星體有更高的愛丁頓係數。我們發現一個很令人驚訝的、和類星體標準演化模型不同的結果:並不是所有I型類星體都是早型星系,同時有相當一部分II型類星體是沒有經歷過主要併合事件的晚型星系。和有相同恆星質量的普通星系相比,兩種類型的類星體都是氣體富裕的系統,而且II型類星體並沒有更多的星際間介質。此外,類星體的氣體成分和活動星系核的光度和愛丁頓係數並沒有任何關係。這些結果和傳統的活動星系核-反饋模型預言的I型類星體應該比普通星系氣體更少,以及傳統類星體演化模型預言的II型類星體比I型類星體氣體更少相違背。大部分II型類星體的星系中心呈現出藍色,它們的核球偏離了Kormendy關係,和最近它們的中心經歷了增強的恆星形成的事實一致。我們同時也分析了來自於GOALS樣本的201個紅外亮星系,以此來研究不同的合併階段在氣體成分、恆星形成率和恆星形成效率上產生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