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致疾病
幽門螺桿菌病包括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
危害
幽門螺桿菌病的不良預後是胃癌。
胃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癌症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在我國,每年大約有16萬人死於胃癌。
臨床表現
預防和控制胃癌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研究指出,幽門螺桿菌生存於人體胃幽門部位,是最常見的細菌病原體之一。世界有多半人口受到過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而在有些國家幾乎90%的人都感染過這種細菌。人們通常是在幼年時就受到感染,5歲以下達到50%。這種細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並導致胃潰瘍和胃萎縮,嚴重者則發展為胃癌。據統計,初次感染幽門螺桿菌年齡較早的人群萎縮性胃炎及胃癌發生率高,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死亡率的高低呈現平行關係。幽門螺桿菌寄生在胃黏膜組織中,67%~80%的胃潰瘍和95%的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潰瘍患者的普遍症狀為:食後上腹部飽脹、不適或疼痛,常伴有其他不良症狀,如噯氣、腹脹、反酸和食慾減退等。有些患者還可出現反覆發作性劇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據此,專家們認為,及早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及時而有效地用抗菌素殺滅幽門螺桿菌,對預防和控制胃癌有重大意義。
防治
醫學家們認為,徹底消滅幽門螺桿菌並非難事,90%的細菌感染者經過1~2周治療後,體內的幽門螺桿菌往往能被消滅殆盡。他們建議,應當進行全民普查,至少應該對接受過胃部手術、有過胃病、或親屬中有過胃癌的人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檢查,並對感染者進行殺菌治療,這樣有望控制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