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和PS-InSAR聯網監測的龍門山震後滑坡時空演變特徵研究》是依託西南交通大學,由陳強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GPS和PS-InSAR聯網監測的龍門山震後滑坡時空演變特徵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陳強
- 依託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汶川地震激發出龍門山大量的地質災害,滑坡隱患在震後短期內難以消除,其滯後影響將持續10年左右,尤其是震後的3至5年,大量滑坡體仍處於高位、高危、高髮狀態,滑坡將成為震後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主要高風險性災害源。為開展龍門山地區震後滑坡活動性的長期觀測,並探索一種能夠實現大面積多處滑坡同時聯網監測的高效新途徑,本項目提出GPS測站和雷達永久散射體(PS)目標聯合建網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基於散點分布的高精度GPS與滑坡體上天然分布的PS反射單元,共同構建龍門山地區大範圍的InSAR綜合變形觀測網,採用PS-InSAR區域網差分干涉相位平差算法,實現對龍門山地區震後滑坡高精度、準實時、大面積變形監測,並根據監測數據分析大型危害性滑坡體的空間發育規模與時序滑移特徵,最終形成一套集GPS和PS-InSAR技術於一體的大範圍多處滑坡聯網同步遙感監測新方法。
結題摘要
本項目探索了雷達干涉測量監測汶川震後龍門山主斷裂帶地區的滑坡分布特徵,建立了雷達視線形變數與GPS形變觀測的幾何投影轉換模型,研製了雷達PS目標與GPS觀測站聯合構建區域地表形變監測網的平差算法。基於短基線雷達干涉測量技術提出了顧及三維空間因子的SAR大氣長波相位建模,使用雷達視線方向形變閾值扣除大氣短波相位干擾,聯合地形坡度因子探測出主斷裂帶兩側的震後滑坡。通過對龍門山地區的野外考察和時序ALOS/PALSAR影像處理,獲得龍門山震後滑坡的空間分布特徵。圖像解譯表明,龍門山震後滑坡主要沿映秀—北川主斷裂帶兩側呈條帶狀密集分布,90%的滑坡分布於高程為(1000-3000)m區間,地形坡度因子集中於(15-35)°範圍內,多數滑坡距離發震斷層約為(3-15)km,70%的滑坡分布於斷層上盤區,下盤滑坡僅占30%,上下盤滑坡數量和面積存在明顯差異。滑坡分布特徵表明,龍門山震後滑坡一方面受局部地形高程、坡度因子和強降雨因素影響,另一方面,震後滑坡還與汶川地震發震斷層的逆沖運動特性相關,主斷裂帶兩側震後滑坡受上盤逆沖的滯後效應較為顯著。依託本項目,課題組出版學術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11篇,其中SCI檢索2篇,EI檢索3篇,培養博士生2名,碩士生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