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區

GP區

GP區為1938年Guinier和Preston研究Al-Cu合金單晶自然時效時提出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GP區
  • 外文名:GuinierPreston
  • 分類:Guinier和Preston
  • 分區:GP I 區和GP II 區
簡介,具體內容,區別,

簡介

吉尼爾·普雷斯頓區(Guinier Preston zone)簡稱GP區(G.P.zone),因由吉尼爾(A·Guinier)和普雷斯頓(G·P·Preston)於1938年各自獨立地在Al Cu合金中所發現,故名吉尼爾·普雷斯頓區。
它是由固溶體在出溶過程中通過均勻成核作用而析出的一種呈準穩定相的細小出溶析出物,其晶體結構基本上相同於主晶,兩者相互共格連生;化學組成則介於主晶與平衡的穩定出溶相之間而更接近於主晶的成分;形態上呈小圓片(或小球),厚度(或直徑)很小,可以只有一個或幾個單位晶胞寬,成群且相互平行地分布於主晶中。由於它們的成核能遠小於平衡的穩定出溶相,故常在穩定相形成前首先產生;或是在較低的溫度下,固溶體內部的離子擴散作用被抑止的條件下形成。GP區在淬火後又進行退火處理的合金中常見,在礦物中主要見於輝石和閃石礦物內。

具體內容

GP區為1938年Guinier和Preston研究Al-Cu合金單晶自然實效時提出的。
GP I 區:溶質原子(Cu)的富集區,其晶體結構與基體相同,Cu原子集中在Al晶格的{100}面上。GP區成分wCu=90%左右、形狀為圓盤形、直徑5nm(室溫)~60nm(150°C),厚度<1nm。
GP II 區:θ''相,高溫下的時效,G.P.區的直徑急劇長大,而且Cu原子和Al原子逐漸形成規則的排列,即所謂正方有序化結構。這種結構的x.y兩軸晶格常數相等(0.4nm),z軸的晶格常數略大(0.7nm),稱為θ''相,其是一種亞穩過渡相,其成分接近平衡相CuAl2,為正方晶型、有序結構。θ''過渡相與基體完全共格,但在z軸方向的晶格常數比基體晶格常數的兩倍小一些,產生4%的錯配度。因此,在θ''過渡相附近造成一個彈性共格應變場,或晶格畸變區。θ''過渡相在基體的{100}面上形成為圓片狀組織,直徑15~40nm、厚度0.8~2nm。
現在,GP區已用來稱呼所有合金中預脫溶的原子偏聚區。或者更確切說,是合金中能夠用X射線衍射測定的原子偏聚區。

區別

脫溶一般可以分解為兩類:一類是形核長大型,另一類是調幅分解型。GP區的形成是均勻形核過程,新相與母相的共格關係會隨著過程的進行而消失;調幅分解是一種無核轉變過程,由一種固溶體分解為兩種結構相同成分不同的固溶體,在分解過程中溶質原子由低濃度區向高濃度區擴散,並且在調幅分解過程中母相與新相始終保持共格關係。大多數調幅分解組織具有定向排列的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