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P(Future individualised education plan)指針對被教育對象個體之間的差異制定有明確目標與培養計畫的針對性教育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個性化教育
- 外文名:FIEP
起源,
FIEP(Future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未來個性教育是指通過對被教育對象進行綜合調查、研究、分析、測評、考核,根據社會或未來發展趨勢、被教育對象的潛質特徵和自我價值傾向等,量身定製教育目標、教育計畫、輔導方案和執行管理系統,並組織相關專業人員通過量身定製的教育培訓方法、學習管理和知識管理技術以及整合有效的從潛能開發、素養教育、閱歷教育、職業教育、創業教育和靈修教育多個方面,對被教育對象的心態、觀念、信念、思維力、學習力、創新力、知識、技能、經驗等展開諮詢、策劃、教育和培訓。
FIEP核心理念是:尋找自我,發現自我,實現自我。
起源
中國古代聖人——孔子曾經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提出“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也許這是最早關於個性化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了。
“因材施教”的含義今天人們通常理解為:“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出自《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但是也有人認為“因材施教”的含義並不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而是“對過度行為、過度思想、過度才能的需要進行抑制,同時也是對不足方面的需要進行彌補”,即“過猶不及”和“中庸之道”。例如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顏回嘆息其“勇”不足,不能及時批評老師的過錯;同時卻一再地批評子路勇氣過度,不足取。
幾千年來,“因材施教”一直被人們特別是中國從事教育工作的先人們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或教育理想倍加推崇,不斷在“私塾教育”中進行實踐,但是,直到今天卻依然還是沒有真正形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系統或教育制度,而且,今天普遍實行的“制度化教育”、“劃一性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恰恰與“因材施教”背道而馳。因此,今天同樣有人把個性化教育簡單概括就是根據孩子獨有的個性“因材施教”實際上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回歸。
顯然,“因材施教”這個概念如果只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或教育理想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被廣泛接受的,甚至是倍加推崇的,但是,如果作為一個指引教育系統建設和實施教育實踐的概念和準則,這個概念則過於簡單、籠統和缺乏操作性。
古希臘德爾斐神廟門楣上鐫刻著這樣一個神諭——“認識你自己”,哲學家蘇格拉底常用這句話教育弟子。認識自己,認識人性很重要。
莎士比亞筆下德李爾王面對兩個女兒的巨大變化,對自己的身份和理性產生了懷疑,不停的追問“我是誰?!”從而重新回到自己。
把個性化教育簡單理解成“根據孩子的獨有個性因材施教“,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局限性:
首先、只是根據孩子的獨有個性來實施教育,這一教育前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個概念提出教育應該根據孩子的獨有個性來實施,而不是無視孩子的個性存在、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劃一性的教育,這是對學校教育的模式化的、劃一性的、無視學生個性的教育體制的一種挑戰,是有進步意義和現實意義的。但是,只是根據孩子的獨有的個性存在來實施教育是否就合理?是否就科學呢?顯然是不夠合理也不夠科學。這個定義所強調的孩子的獨特個性更多的是指包括人的思想、態度、興趣、氣質、潛能、人生哲學以及體格和生理等的個性特徵。但是,人是社會的,人作為構成社會的一員,在不同方面和程度影響和改變社會,同時人又得適應社會的發展與變化。同時,人也是利益相關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利益關係中,孩子的教育與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社會利益、家族利益、家庭利益、個人利益密切相關的,因此,個性化教育的前提條件不僅要考慮到孩子的個人潛質特徵和自我價值傾向(即所說孩子的獨特的個性特徵),同時還必須考慮到孩子所處的社會環境變化和未來社會發展趨勢、以及與孩子利益相關人(孩子的家長或監護人)的目標、要求、期望與需要,如果不同時考慮以上這些因素,所謂的因材施教是行不通的。
其次、“因材施教“自身存在著教育主體的不確定性、模糊性或自相矛盾。“因材施教“中的”“因材”是指要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個性潛質特徵,其主體似乎是指孩子,而“施教”是指實施教育或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其主體似乎又是指老師;“因材施教“可以理解為以孩子為教育主體的“因材施教“,也可以理解為以老師為教育主體的“因材施教“,因此,“因材施教“其主張的教育主體是模糊不清的、不確定的、是不明確的。
第三、“因材施教”其中包含了“因材”和“施教”兩個關鍵環節,但是如何來“因材”呢?又是如何來“施教“呢?誰來施教?施教又教什麼呢?如果要根據這一概念的指引創建一個具體的教育體系、運營一所學校或者直接教育一個學生,依據這一概念顯然只能停留在“概念”本身,缺乏指導性,更沒有操作性,與教育的實踐性和實證性是不符合的。
正因為“因材施教”說存在以上這些缺陷和不足,因此,把個性化教育簡單理解為“因材施教”是片面的,不科學的,不能作為“個性化教育”的概念解釋和科學定義。
學術研究發展
一 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極大的推動了個性教育的發展,尤其是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創始人皮亞傑(1896-1980)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及學生認知差異化在近代心理學中的研究促進了個性教育的發展並豐富了個性教育的理論架構。
1 認知方式的差異;(皮亞傑 提出)
2 學習風格的差異;
3 智力差異;
4 多元智慧型理論。(霍華德 加德納提 出)
二 分子生物學(基因測序)
1 基因測序的快速發展對“個性”提供了客觀基礎
人的成就32%-62%是有遺傳決定的。
基因與潛能的關係
A FOXP2基因是控制語言能力發展的基因。
B BDNF基因具有促進早期神經元的增殖與分化,維持成熟神經元的存活等生物功能,是一個與長期記憶相關的神經營養因子基因。
C MMP7 基因編碼蛋白屬於金屬基質蛋白酶家族成員,參與胚胎髮育,細胞增長與組織修復,研究表明該基因的多態性在數學天賦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 認知基因(多元智慧型基因測序)
作用
個性化教育是學校教育個性化、親職教育專業化和社會教育系統化的融合和統一,因此,個性化教育將有利於改進學校教育、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自身缺陷和不足,個性化教育的作用有:
1)尋找自我,方向決定命運FIEP根據綜合調查、研究、分析、測評、考核來確定學生學業大概的方向,並根據其方向做相應的定製式教育模式是FIEP的核心之一。
2)實現自我,量身定製教育目標、教育計畫、輔導方案和執行管理系統,並組織相關專業人員通過量身定製的教育培訓方法、學習管理和知識管理技術以及整合有效的從潛能開發、素養教育、閱歷教育、職業教育、創業教育和靈修教育多個方面,對被教育對象的心態、觀念、信念、思維力、學習力、創新力、知識、技能、經驗等展開諮詢、策劃、教育和培訓。
3)學校教育個性化發展
學校教育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個性化,無視人的個性存在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學校教育模式下無論是老師、學生、教學內容或課程、教育裝備和教學管理等都是標準化的、劃一性的。這樣的直接後果就是嚴重製約人創造性和自我個性化的發展,把人都教育成從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4)親職教育專業化發展
親職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一切教育的基礎,一個人的教育成長和未來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親職教育而不是學校教育或社會教育。但是,親職教育千姿百態、各不相同,但是親職教育普遍性的問題是缺乏專業的教育知識、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資源,這樣的直接後果就是不同的人由於親職教育環境的不同,將影響一生。而個性化教育將有效彌補親職教育專業化不足的弊端。)促進社會教育系統化發展
5)社會教育非常靈活,但是又無所不在,社會教育的最大缺陷就是系統性缺乏,而個性化教育完全可以彌補社會教育系統性缺乏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