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概要
很久以來已認識到
心內膜下缺血發展成心內膜下壞死是心肺轉流後病人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確實,現代主要採用的是術中缺血停跳,引起的出血性心內膜下壞死病例有所增加,而所有其他原因引起的體外後死亡率在下降。這種損傷是由於心內膜下心肌氧的需要和有效的血供之間失去平衡引起的。
因此,假如心內膜下缺血在術後早期被檢測到,潛在的心內膜下壞死就能及時預防的話,這將受益匪淺。基於測定常規的生命特徵,用唯一可靠更精確顯示心內膜下血流降低的參數,尚未普遍被人們認識。這樣就延遲了心內膜下缺血的診斷,結果引起低血排並可能導致死亡。
目前一致公認,
體外循環後心內膜下缺血進而引起心內膜下壞死導致低排綜合症,是造成術後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
心肺轉流後心內膜下壞死,是引起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
心臟外科圍手術期,尤其在灌注後早期,可以測定
心內膜下活力率(Endorcardial Viability Ratio.EVR)和心內膜下復甦比(Endocardial Return Percentage. ERP)。
術前測定心內膜下活力率,可以反映
心臟供需率和微細心肌功能的改變:進入術前處理過程中測定心內膜活力率和復甦比,能表示出心內膜下缺血。這樣在系統血壓和
中心靜脈壓或心電圖改變之前,通過分析EVR與ERP的值,就可以儘可能快的速度,儘早地反映出心內膜下供血功能的微細改變和缺血的潛在危險,然後可以指導我們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避免至死的
心內膜下壞死出現。心內膜下活力率(EVR)與復甦比(ERP)的測定已經成為為在心臟外科手術中為國內外學者重要命題。
研究現狀
貫用的
生命體徵不能反映心肌微細功能的變化和
心內膜下缺血的狀況及其發展趨勢。
七十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都在尋找測定心肌微細功能的臨床方法,EVR做為
心臟外科手術中監測的重要指標,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在醫學方面主要研究其指標與病情之間的對應關係,而在工程上主要是算法(前期主要是特徵點的提取)及其實現。
心肺轉流後心內膜下缺血和由此導致的心內膜下壞死,是引起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貫用的生命體徵不能反映心肌微細功能的變化和心內膜下缺血的狀況及其發展趨勢。一個好的監測方案設計,應在儘可能早的階段、更深入的微觀水平,並具有簡單迅速、直觀性強,易於推廣使用等特徵。最終選定
心臟活力率(EVR)作為測定
心內膜下缺血和心肌微細功能的指標。心臟活力率(EVR)逐漸成為
心臟外科圍手術和臨床監護的一項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