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ude模型

電傳導的Drude德模型在1900年由Paul Drude提出,以解釋電子在物質(特別是金屬)中的輸運性質。這個模型是分子運動論的一個套用,假設了電子在固體中的微觀表現可以用經典的方法處理,很像一個釘球機,其中電子不斷在較重的、相對固定的正離子之間來回反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Drude模型
  • 外文名:Drude model
Drude模型的運動方程,假設,Drude在實際材料中的回應,模型的準確性,

Drude模型的運動方程

Drude模型的兩個最重要的結果是電子運動方程:
以及電流密度J和電場E之間的線性關係,
這裡t是時間,
是每個電子的平均動量,
分別是電子電荷,數密度,質量和離子碰撞之間的平均自由時間。
該模型在1905年由Hendrik Antoon Lorentz(因此也被稱為Drude-Lorentz模型)進行了擴展,並且是一個經典模型。 後來在1933年由Arnold Sommerfeld和Hans Bethe補充了量子理論的結果,得到了Drude-Sommerfeld模型。

假設

金屬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可以自由運動的電子,二是固定不動的離子,這些可以自由運動的電子使金屬導電的成分。
將自由電子看做帶電的小硬球,它們的運動遵循牛頓第二定律。在忽略電子-電子和電子-離子間電磁相互作用的情況下,它們在金屬中運動或並發生碰撞。
Drude模型中的碰撞遵循經典碰撞模型,具有瞬時性的特點。
假設電子在金屬中的碰撞遵循泊松過程。每個電子在單位時間內碰撞的機率是,即在時間內發生碰撞的機率為,其中被稱為弛豫時間(又叫平均自由時間),其意義是在任意一個粒子距離下一次碰撞(或上一次碰撞)發生的時間的平均值。
假設電子只能通過碰撞才能與周圍環境達到熱平衡(事實上這也是自由獨立粒子假設的必然結果),即是說每次碰撞的結果都是隨機的,與碰撞前電子的狀態沒有任何關係,只於碰撞發生地點的溫度有關。

Drude在實際材料中的回應

Drude金屬在時間或頻率範圍內的特徵行為,即具有時間常數
的指數弛豫或上述
的頻率依賴性被稱為Drude回響。 在常規的簡單真實金屬(例如室溫下的鈉,銀或金)中,這種行為不是通過實驗發現的,因為特徵頻率
處於紅外頻率範圍,其中未考慮其他特徵 Drude模型(如帶結構)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對於某些具有金屬特性的其他材料,發現頻率依賴性電導率與
的簡單Drude預測緊密相關。 這些是鬆弛率
處於低得多的頻率的材料。某些摻雜半導體單晶,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和重費密子金屬就是這種情況。

模型的準確性

Drude模型很好地解釋了金屬中的直流和交流電導率,霍爾效應以及室溫附近金屬的磁電阻。該模型也部分解釋了1853年的Wiedemann-Franz定律。然而,它極大地高估了金屬的電子熱容量。實際上,金屬和絕緣體在室溫下具有大致相同的熱容量。雖然模型像霍爾效應所驗證的那樣可以套用於正電荷(空穴)載流子,但該模型並不預言它們的存在。
另外,Paul Drude在最初的論文中犯了一個概念性的錯誤,他估計電導率僅有實際值的一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