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713年10月5日,狄德羅出生於法國朗格爾一個有名的制刀師傅家庭。童年時曾在耶穌會學校受過教育。
1729年到巴黎求學,19歲時獲得巴黎大學文學碩士學位,然後開始學法律。父親只準他學醫學或法律,但他更熱衷於數學、語言學、哲學和文學。由於他不願按照父親的要求學醫或學法律,父親停止了對他的資助,他只好自謀生路。
從1734—1744年的10年內,他一直過著貧困的生活。但他廣泛接觸社會,磨鍊了自己的鬥志。1743年,他認識了盧梭。1745年,他應出版商之請,開始主持編纂《科學、美術與工藝百科全書》。在此期間,他寫了許多哲學著作,如《哲學思想錄》《懷疑論者的散步》《論盲人書簡》等,宣傳無神論思想,觸怒了統治階級,結果被關了三個月。1749年7月23日,入獄,1749年11月3日,被釋放。
出獄後,他決心通過對《科學、美術與工藝百科全書》的編纂出版來改變人們的思想方法,掀起一場人類精神上的革命。他集中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士,通過傳播知識,向反動的宗教和社會勢力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從此,以《科學、美術與工藝百科全書》的編寫和出版為中心,形成了法國啟蒙運動的高潮。狄德羅親自為這部書的哲學、倫理學、美學和工藝學撰寫了一千多篇文章和條文,而且為這部書監製了三千多幅插圖。《科學、美術與工藝百科全書》有28卷,從1751年出版第1卷到1772年發行最後1卷,前後經歷了21年的時間。
1776—1780年,《科學、美術與工藝百科全書》又增補了7卷。同時《科學、美術與工藝百科全書》為1789年的
法國大革命做了輿論準備。1784年7月底,他在家中突然逝世。
個人生活
1742年,儘管父親百般阻攔,他還是與貧窮而漂亮的姑娘阿圖涅塔私自結婚。之後生下幾個孩子,但只有生於1753年的安熱利卡活了下來,成了他們的掌上明珠。
主要作品
體裁 | 中文名 | 法語名 | 年份 |
---|
| | 《Pensées philosophiques, essay》 | |
| | 《La Promenade du sceptique》 | |
| | 《Les bijoux indiscrets, novel》 | |
| | 《Lettre sur les aveugles à l'usage de ceux qui voient》 | |
| | | |
| | 《Lettre sur les sourds et muets》 | |
| | 《Pensées sur l'interprétation de la nature》 | |
| | | |
| | 《Entretiens sur le Fils naturel》 | |
| | | |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德尼·狄德羅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07年12月1日
《拉摩的侄兒》是一部對話體的哲理小說,是一部驚世駭俗的作品,它通過一個放蕩無恥的人物“拉摩的侄兒”的言語,揭露了上流社會的腐朽,並就道德、藝術等等問題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馬克思稱這部小說為“無與倫比的作品”,恩格斯稱之為“辯證法的傑作”。它在戲劇理論上的重要貢獻是提出了“嚴肅戲劇”的概念。這...
主要思想
哲學思想
1.物質—自然觀
狄德羅認為,自然、物質是唯一真實的客觀存在,宇宙、世界的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為了闡明自己的這一觀點,他依據當時剛出現的生物進化論思想的萌芽,提出了物質普遍具有感受性的思想,明確肯定思維是大腦的屬性,從而肯定了思維、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狄德羅強調指出,感受性是物質普遍和基本的性質。他把感受性分為兩種,即所謂“遲鈍的感受性”和“活躍的感受性”。無生命的物質,如一座大理石雕像,只有遲鈍的感受性,而人、動物,電許還包括植物在內,則具有活躍的感受性。在一定條件下,遲鈍的感受性可以過渡到活躍的感受性。狄德羅舉例說,人和大理石雕像是很不相同的,無論手藝多么高明的雕刻家,他的刀子也造不出皮膚來。但有一種簡便的辦法,就可以使只有遲鈍感受性的大理石雕像過渡到有感覺有思想的人。這就是把雕像搗成粉末,同糞土攪和在一起並澆上水,讓它腐爛,而後種上糧食,人吃了糧食,消化了就長成了肌肉……。很明顯,狄德羅的物質進化觀是一種物活論思想,這種思想不符合現代科學知識,但在當時卻具有一定的哲學意義。
狄德羅在說明世界統一性的同時,提出了“異質元素”的思想,並用它說明自然、世界的多樣性。他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決不是也決不可能是由一種同質元素組成的,正如不可能用同一種顏色表現一切事物一樣,豐富多彩、變化萬千的自然現象都是異質元素的結果。物質元素數目無限,性質不同,具有運動的能力和感受性,因而也就產生了自然現象的多樣性。
“異質元素”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表明狄德羅試圖用辯證的觀點說明世界統一性和多樣性的關係,用質的區別而不是只用量的不同解釋自然界的多樣性,這比17世紀的唯物主義者僅僅從力學或數量關係的角度看待物質的觀點,無疑前進了一步。
2.運動觀
狄德羅把物質和運動統一起來,肯定運動是物質固有的屬性。由於元素的不同,力的不同,產生了整個宇宙的運動。狄德羅認為,運動有兩種基本形式,即位置的改變(“移動”)和內在趨向(“激動”)。與此相聯繫,他認為引起物質運動的能力也有兩種,即分子外部的力和分子內部的力。前一種力是由於物體之間的作用和反作用,這是會消失的力;後一種力是由於組成物質的元素是異質的,因而它是分子內部固有的,是永恆的,是更為根本的。宇宙間的一切都在移動或激動,或者同時既在移動又在激動,這是確定無疑的。
狄德羅從這種運動的絕對性思想中引出了發展的觀點。在他看來,永恆運動、生滅不已的自然界不斷地產生出新的東西。事物是通過最不易覺察的、逐漸變化產生著細微的差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的事物和現在的事物之間就會有明顯的巨大的不同,導致新的東西的產生。在畢豐的進化論思想影響下,狄德羅批評了當時生物學中流行的物種不變論。當時人們常常在“先有蛋後有雞,還是先有雞後有蛋”這個問題上感到困惑不解,在狄德羅看來,其實問題的困難就在於這個問題的提法本身就預先“假定了動物原來就是它現在這樣”;反之,如果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問題,那么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狄德羅認為,所謂“天下無新事”的觀點是錯誤的,正確的格言應當是“萬象日新月異”。在18世紀,當絕對不變的自然觀還占據統治地位的時候,狄德羅提出這種普遍發展的觀點,無疑是十分可貴的,包含有辯證法的成分。
3.認識論
狄德羅的這種物質自然觀在認識論上得到了洛克經驗論的支持,但狄德羅對此也有自己的發展,這就是把人的認識活動本身看作是一個系統觀察(感覺)、思考和實驗三種方法缺一不可一一觀察是認識資料的來源,思考則把這些資料整理為知識,實驗的作用在於檢驗這些知識。所謂觀察的方法,就是通過感官或藉助於感官的輔助工具和儀器以收集各種事實材料。狄德羅十分強調觀察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它才能使我們收集到足夠的事實。而唯有事實,才是哲學家的真正財富,為此“觀察應該專注”。但認識的任務不僅在於收集事實,而且要對事實進行聯繫、整理,也即對事實進行思考。這是因為,事實材料只告訴我們事物是怎樣的,而要知道事物為什麼是這樣的即事物的原因,就需要進行思考,而且“思考應該深刻”狄德羅認為,通過觀察、思考而形成的概念、知識,仍然具有主觀性,它們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這種認識只有在和外界的東西聯繫起來,正確反映客體時,才是可靠的。在他看來,能夠把主體和客體聯繫起來的橋樑就是科學實驗活動,通過實驗才能判明我們的認識真偽,證明它是否與外界的東西相符合。為此,“實驗應該精確”。狄德羅把科學採用的實驗手段作為認識的方法之一,是檢驗真理的手段。這就使它具有哲學意義上的普遍性、廣泛性。這是狄德羅的傑出之處。
美學思想
狄德羅依據唯物主義觀點,提出了“美在關係”說。“美”是一個存在物的名詞,它標記著存在物一種共有的性質,這個共有的性質就是“關係”。這就是“美在關係”的含義。“美在關係”就意味著美在事物的客觀性質,事物的性質是美的根源。狄德羅還認為“關係是悟性的一種作用”。根據這一點,他把“關係”基本上分為實在的關係、察知的關係和虛構的關係。與這3類相應,美也分為3種:“實在的美”,又稱為“在我身外的美”;“見出的美”,又稱為“與我有關的美”;“虛構的美”,實際是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作品的美。
按照“美在關係”的觀點,狄德羅解釋了現實美和藝術美。他把藝術美看作“模仿的美”。他主張藝術效法自然,反對仿古,反對墨守成規。認為大自然高於藝術,自然美高於藝術美。但是,狄德羅作為啟蒙運動思想家,並不甘願作自然的追隨者,所以他又認為藝術真實既不應違背自然真實,又不等於自然真實,藝術真實必須符合藝術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虛構的關係。而在藝術美的現實和理想兩個方面,他又更重視理想。
文學成就
狄德羅他反對古典主義的框架和主觀主義的美學思想,主張藝術應反映現實生活。其主要的文學作品有《
拉摩的侄兒》和《修女》。《拉摩的侄兒》是狄德羅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對話體哲理小說。該書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的不平等和金錢勢力的罪惡,並且深刻地揭示出拉摩的侄兒的性格特點是社會造成的,恩格斯曾稱這部作品是“辯證法的傑作”。
後世影響
人物評價
德國思想家
恩格斯:“他為了‘對真理和正義的熱誠’……而獻出了整個生命”。
中國翻譯家姜椿芳:狄德羅等人的小說,並不因借小說的外衣來宣揚哲學思想而降低了作品的藝術價值。狄德羅和其他一些啟蒙運動家的小說反映那個時期的新思潮和活動,都有現實主義傾向,是後來文藝中寫實主義的開端;又因為他們的作品中往往提出大膽的倡議,書中人物有勇敢的創新的表現,揭露舊社會的醜惡,迎接新社會的理想,因而也是後來浪漫主義文藝作品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