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R/RW

DVD+R/RW

DVD+R/RW是由索尼飛利浦惠普共同創建的DVD+RW Alliance組織(別於DVD論壇,是與之相抗衡的另一DVD標準制定組織)研發的。為了與DVD-R/RW區分,DVD+R被稱為DVD Recordable(可記錄式DVD),DVD+RW被稱為DVD ReWritable(可重寫式DVD)。DVD+R/RW跟DVD-R/RW主要是格式上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DVD+R/RW
  • 外文名:Digital Video Disc
  • 研發DVD+RW Alliance組織
  • 又稱:可記錄式DVD
簡介,發展歷程,格式區別,特點,選購推薦,

簡介

DVD的全稱,在誕生之初是 Digital Video Disc(數字視頻光碟),現今則稱為“Digital Versatile Disc”,即“數字通用光碟”,是CD/LD/VCD的後繼產品。DVD從1994年下半年提出初步規格到1996年年初樣機的出現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可謂發展迅速,是娛樂業公認的新一代標準的存儲技術。而且,計算機業對其做出的反應也十分積極。
之後,MPEG-1壓縮技術於1989年推出,VCD(Video-CD,視頻光碟)也隨後不久誕生,它在娛樂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它相對於LD來說具有攜帶方便、 價格便宜的優點,而其圖像及聲音質量也略高於標準VHS錄像帶, 這對於一般用戶來說已是足夠了。但這並不能滿足媒體巨頭們的更高要求。
九十年代初,美國電影製片業顧問委員會起草了一份代表好萊塢七大電影製片公司的願望書,其中一項就是要求能在一張CD中記錄一部標準長度(135 分鐘)的視頻節目,並要求高於LD的圖像和聲音質量(1990年中旬提出此要求,1994年正式得到確定)。要知道VCD的圖像解析度只有352×240 (NTSC制式)或352×288(PAL制式),顯然單從視頻性能就不能滿足上述要求。鑒於好萊塢影視集團在世界娛樂業中的影響力, 硬體廠商又開始了新的努力,可以說這就是研製DVD的動因。
與此同時,MPEG工作組在1991年也開發出了MPEG-2壓縮編碼方案,在相同的解析度下,它比MPEG-1有高得多的壓縮質量(平均壓縮比約為1:40),但是,如果採用高解析度(後來DVD的解析度是720×480[NTSC制式]和 720×576[PAL制式]的解析度),存儲媒介的容量就必須更大,數據率更高(每秒鐘最高近10Mb,而VCD只有1.15Mb)。但前提是當時為了照顧現有設備和CD光碟的可使用性,而採用了MPEG-1標準。若要採用MPEG-2標準就必須開發容量更大的光碟和全新的讀取和刻錄設備,因此研製大容量光碟系統成為第一要務。早在八十年代,IBM公司就曾研製過容量高達70GB的光碟系統, 並有樣品出現。 九十年代日本的先鋒公司Pioneer)、三洋公司(SANYO)、日立公司(HITACHI)等也都開發出高容量光碟系統的樣品,只是當時對其並沒有迫切的需求,因此也都只是樣品而已。現今需求出現了,競爭也就隨之開始了。

發展歷程

DVD+R/RW在DVD刻錄界被稱為“被拋棄”的子民,由於DVD的官方組織——DVD論壇在1997通過了另一DVD重寫格式DVD-RAM,而使惠普、飛利浦、索尼三員大將“出走”,成立DVD+RW聯盟向DVD論壇挑戰,其主推的DVD+RWDVD-RW同時開發,但最終沒有被DVD論壇所接納。DVD+RW聯盟的成立對DVD論壇的觸動可想而知,為了保持DVD官方組織的威嚴,DVD+RW被勒令不得使用DVD的官方標識,所以在DVD+ RW標誌中沒有DVD-RAM與DVD-R/RW標誌中那熟悉的DVD Logo。
不過,憑藉著30多年的光碟開發經驗,飛/索兩家雖然在DVD爭奪戰中敗北,但其所開發的DVD+RW正式推出時,卻得到了業界的廣泛關注。業界為了將它們與DVD-R/RW區分,DVD+R被稱為 DVD Recordable ,DVD+RW被稱為DVD ReWritable。
在DVD+RW的開發中,曾經走過一段彎路,而且是先+RW,後+R。在1999年,索尼與惠普第一次公布的DVD+RW標準——DVD+RW 3.0GB/面,並由ECMA出版了相關標準,但與DVD-RW相比劣勢明顯,而且兼容性也不是很好。
因此,DVD+RW聯盟立即開始重新設計,不過一些設計思路仍沿用了3.0GB的標準。新標準(4.7GB/面)很快便於2000年基本定型,2001年年底推出1.1版,後在2002年1月推出改進的1.1 版,即DVD+MRW,主要的變化就是支持Mount Rainier(簡稱Mt. Rainier)技術。藉助於DVD+RW聯盟主力廠商強大的物理與邏輯開發實力,可以說它是DVD-RW在民用市場上的強有力的對手。

格式區別

DVD+R/RW在碟片的構成上與DVD-R/RW基本是一樣的。DVD+R的結構圖可參見上文DVD-R
首先,抖動的頻率要比DVD-R/RW高很多,為817KHz,抖動單位長度約為 4.3μm,相比下之CD-R/RW的抖動長度為45μm,DVD-R/RW的抖動長度為25μm。
其次,與DVD-R/RW的抖動主要提供馬達同步信號不同,DVD+R/RW採用了在MD(Mini Disc)上就已有的設計,將扇區地址信息調製到抖動的波紋中。也就是說,在刻錄時,通過檢測抖動所產生的信號就可獲得地址信息,這個技術就是地址預製溝槽技術(ADIP,ADdress In Pre-groove),它與CD-RW上所用的絕對時間預製溝槽技術(ATIP,Absolute Time In Pre-groove)很相像,只不過在ATIP中更多的是輔助信息(如生產商、可刻錄時間與速度等)。
格式差別
現今市面上主要為DVD-R/DVD-RW以及DVD+R/DVD+RW等不同格式的碟片。當今國內市場較為見的有DVD-R、DVD+R、DVD-RW、DVD+RW、DVD-R DL、DVD+R DL、DVD-ROM這幾類以及國內市場不太常見的DVD-RAM。接下來詳細介紹一下這幾種格式的差別。
1、DVD-R/RW是日本先鋒公司研發出的,被DVD論壇(當前的DVD格式標準主要有這個組織確定)認證的DVD刻錄技術之一。DVD-R的全稱為DVD-Recordable(可記錄式DVD),為區別於DVD+R,它被定義為Write once DVD(一次寫入式DVD)。DVD-RW的全稱為DVD-ReWritable(可重寫式DVD),為區別於DVD+RW,被定義為Re-recordable DVD(可重記錄型DVD)。當前DVD-R格式的碟片市場售價因品牌不同,包裝不同價格從2元到10元不等,而可擦寫的DVD-RW碟片的售價大多在20元左右。
2、DVD+R/RW是由索尼、飛利浦、惠普共同創建的DVD+RW Alliance組織(區別於上文提到的DVD論壇,是與之相抗衡的另一DVD標準制定組織)研發的。為了與DVD-R/RW區分,DVD+R被稱為DVD Recordable(可記錄式DVD),DVD+RW被稱為DVD ReWritable(可重寫式DVD)。DVD+R/RW跟DVD-R/RW僅僅是格式上不同,因此售價也相差不多。
3、DVD+/-R DL是相對於普通單面單層4.7G來說的單面雙層刻錄(DVD+/-Recordable Double layer),具有兩個存儲層,相比普通的單面單層刻錄盤存儲容量擴充到了8.5G,不過由於技術問題,生產這類碟片的廠商很少,現今市場中較為常見的只有三菱公司生產的碟片,單價也在60元左右。
DVD-RDVD+R區別
1、DVD-R/RW是由日本先鋒公司所主導的規格,並得到了DVD論壇的大力支持,其中成員包括蘋果,日立,NEC,三星和松下等廠商,並於2000年中完成1.1版本的正式標準。DVD-RW產品最初定位於消費類電子產品,主要提供類似VHS錄像帶的功能,可為消費者記錄高品質多媒體視頻信息。
DVD-R格式還具體區分為DVD-R Authoring(刻錄波長是635納米)和 DVD-R General(刻錄波長是650納米),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格式的DVD-R需要不同的型號的刻錄機來支持,前者是用在專業DVD視頻母盤製作用途,所用的刻錄機也很昂貴(例如:Pioneer DVR-S201);後者則為通用格式,用於刻錄視頻或數據兩種用途。
DVD-RAM是日立、松下和東芝等廠商率先開發的一種可擦寫DVD標準,是最先問世的可擦寫的DVD規格。相對來說,DVD-RAM格式具有較快的刻錄速度,數據可靠性高、存儲操作簡單。它最大的優勢是支持隨機存儲數據,也就是把DVD-RAM碟片載入的時候,就可以把DVD驅動器當做硬碟一樣,用滑鼠拖動來添加刪除數據,這樣更符合一般用戶的存取習慣。而且DVD-RAM碟片的複寫測試也遠遠高於DVD-RW或者DVD+RW,後兩者基本都在1000次左右,而DVD-RAM碟片的複寫能達到10萬次。不過DVD-RAM的缺點也是致命的,因為兼容性的問題,DVD-RAM碟片不會被家庭所使用的DVD播放機所識別,這就大大限制了其套用範圍,而逐漸地被冷落。
2、DVD+R/RW是由7家廠商:飛利浦、索尼、山葉、三菱、理光、惠普和湯姆生所主導的,不屬於DVD論壇的標準,因而與DVD-RAM、DVD-R/RW差異很大。DVD+RW標準在制定之初就定位於消費類電子產品及計算機光儲存產品。其從最初的規格化協定開始,就支持高精度的無損連結,這意味著可以隨意替換該光碟上已有的扇區,更改過內容的光碟仍然保持與DVD-ROM驅動器及影碟機的兼容,這是其它DVD刻錄設備所不具備的功能,也是DVD+RW最值得稱道的特性之一。另外DVD+RW驅動器可以在刻錄過程中定址,而DVD-RW在刻錄過程中不充許讀取地址信息(存儲在DVD-RW光碟上的預記錄區域),所以無法確定碟片發生寫入操作的位置,如果在寫操作過程中受到驅動器震動等因素造成刻錄中斷,就幾乎不可能回到上次寫操作發生的位置而續刻錄。
3、刻錄機電機的轉動的模式。DVD-R/RW和我們普通的CD/DVD-ROM一樣,使用的是恆定線性速度(CLV)的方式,在讀盤的時候由內圈到外圈都保持恆定的線速度。當接近盤的邊緣時,每個軌跡上有更多的物理表面,因而驅動器必須將盤旋轉得慢一些。而DVD+R/RW驅動器大多使用恆定角度速度(CAV)方式,保持旋轉的角速率恆定並使用緩衝器來處理不同的數據讀取。恆定角度速率對讀取性能的發揮來說特別重要,它允許高速讀取DVD和CD。

特點

DVD+R/RW的特點是,藉助於出色的物理設計,再配合強大的邏輯功能, DVD+R/RW在能力上已經在DVD-R/RW之上。也就是說DVD-R/RW能做到的,DVD+R/RW都可以,但反過來卻不一樣。而且在速度的進步上一直領先於DVD-R/RW。在PC市場上,DVD+RW格式已經領先於DVD-RW格式。BookType技術的出現,以及老式的DVD-ROM與影碟機的陸續退役,使DVD+R/RW在業界中的兼容性表現已經越來越好。至於Jitter標準,DVD+(9%)比DVD-(8%)高出一個百分點,更是不值一提,它並不意味著什麼。

選購推薦

就綜合能力來看,DVD+R/RW光碟顯然更強一些,如果是要求較高的用戶,推薦使用DVD+R/RW碟片。有人曾經說DVD-R/RW適合存儲電影,因為兼容性好,DVD+R/RW更適合存儲數據,因為性能好。不過,當使用DVD+R/RW與BookType的組合後,DVD-R/RW的兼容性優勢可能也就喪失殆盡了。所以我認為,如果能修改BookType的話,DVD+R/RW是通吃的格式。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電影和所謂的數據,都可算是“數據”,只不過涉及到一個影碟機播放的兼容性問題而已,所以從物理格式上就分析誰更適合存儲電影或數據是徒勞的,在DVD光碟上都是以ECCB為單位保存數據,不同的只是邏輯架構,但這於碟片本身的格式無關,而將是DVD-Video與DVD-ROM套用規範所涉及到的東西。
對於普通的PC用戶來說,選擇DVD-或DVD+都是沒有問題的,DVD+的優勢在消費電子領域裡才會更加明顯(DVD+的隨機定址與無損連結能力提供了更好的可編輯性),對於日常的數據存儲與影片的保存,二者都可以勝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