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SIR

DPSIR是基於因果關係組織信息及相關指數的模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回響”模型
  • 外文名:DPSIR 
  • 適用領域:環境評估和管理
簡介,改進,

簡介

“驅動力-壓力-狀態一影響一回響”(DPSIR)模型,DPSIR由OECD於1993年提出,此後在政策制定與研究中得到推廣。DPSIR模型兼具DSR(“驅動力–狀態–回響”)和PSR的特點,能有效地反映系統的因果關係並整合資源、發展、環境與人類健康等要素,因此是評價流域生態安全的適宜方法。與PSR框架一致,DPSIR模型是基於因果關係組織信息及相關指數的框架,目的在於建立驅動力(driving)–壓力(pressure)–狀態(state)–影響(impact)–回響(response)的因果關係鏈。其中,“驅動力”是推動流域系統壓力增加或減少的社會經濟或社會文化因子,由“原始驅動力”(primarydrivingforce)的潛在力量推動,如人口增長、繁榮水平、社會觀念或技術變化等。“影響”(impact)是指由於環境狀況導致的結果,代表可觀測的正面或反面的結果,如人類健康影響或植被破壞等。DPSIR模型可涵蓋社會、經濟、環境等要素,以表明社會、經濟和人類活動對流域生態安全造成的威脅,也可通過回響指標來表明人類活動及其最終效應導致的環境對社會的反饋。

改進

李玉照等在一般的DPSIR,基礎上對DPSIR模型進行改進,完善了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和回響這5類指標因子,加強了概念模型中的過程鏈研究。具體而言,傳統DPSIR模型中的驅動力因子是指造成環境變化的潛在原因,目的在於描述社會經濟發展及人口增長所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化、生產和消費模式的改變等,因此更多地偏重於非環境因素,忽略了生態因子。而改進DPSIR模型則將生態指標因子作為銜接驅動力對壓力作用的橋樑,旨在反映驅動力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的生態壓力,更符合生態安全評價的主旨。同時,改進後的DPSIR模型,不僅僅關注環境的直接壓力因子(如污染排放、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更關注如何通過一定的因果關係模型來預測直接壓力因子可能對環境現狀造成的影響。此外,傳統模型更多關注的是狀態類因子,而改進後的模型不僅注重在驅動力和壓力下的系統現實表現,更關注狀態變化與自然系統、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影響之間的相互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