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kholderia plantarii

Burkholderia plantarii

Burkholderia plantarii(植物伯克霍爾德氏菌)是引起水稻細菌性立枯病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其侵染性強、繁殖力強、適應性強。B.plantarii分泌的毒力因子環庚三烯酚酮(tropolone)具有強烈的細胞毒性和陽離子螯合能力,能夠抑制秧苗根系發育。染病的秧苗在三葉期表現出矮縮、基部失綠黃化、枯萎死亡等典型病徵,對世界尤其是亞洲的水稻生產造成了嚴重威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植物伯克霍爾德氏菌
  • 拉丁學名:Burkholderia plantarii
  • 別稱:苗床伯克霍爾德氏菌
  • :原生生物界
  • :Proteobacteria
  • :Betaproteobacteria
  • :Burkholderiales
  • :Burkholderiaceae
  • :Burkholderia
  • :plantarii
  • 分布區域:日本、東南亞、中國(浙江、福建、黑龍江)
病原生理生化,病害信息,發病和侵染循環,防治方法,

病原生理生化

植物伯克霍爾德氏菌(又稱苗床伯克霍爾德氏菌,Burkholderia plantarii),是一種引起的水稻細菌性立枯病的重要病原菌。屬革蘭氏染色陰性菌,菌體短桿狀(0.7-1.0 μm × 1.5-2.0 μm),極生1~7根鞭毛,無莢膜,無芽孢,氧化酶活性為陽性。在PDA培養基平板上可形成淡黃色菌落,表面微褶皺。在多種培養基和水稻根系、植株內可產生次生代謝產物—環庚三烯酚酮(tropolone),該代謝產物具有強烈的細胞毒性和陽離子螯合能力,被鑑定為該病原菌致使水稻發病的重要毒力因子。
毒力因子tropolone的化學結構式毒力因子tropolone的化學結構式

病害信息

上世紀80年年代,B. plantarii首次於日本千葉縣的水稻育秧溫室被發現並報導,近幾十年在日本和東南亞地區多次引起水稻細菌性立枯病的流行爆發,至今已在我國浙江、福建和黑龍江省稻田中發現該菌的分布。

發病和侵染循環

B.plantarii常分布於水稻苗床土壤、田水、植物種子及動植物殘體中,適宜的條件下完成初侵染,主要通過種子和土壤進入再侵染循環,擴散後極難防控。研究還發現,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和溫室育秧的環境有利於B.plantarii的生長和繁殖,尤其是全球溫室效應的加劇和大棚秧技術的推廣極大地增加了該病害在我國爆發流行的風險。

防治方法

(1)種子檢疫:可預防病區擴散。
(2)化學預防:主要措施是種子消毒劑和廣譜化學殺菌劑,但效果不甚理想,至今仍缺乏有效防治手段。
(3)生物防治:據報導Trichoderma virens(綠木霉)和B.plantarii自身所帶噬菌體在室內條件下對水稻秧苗細菌性立枯病具有一定抑制效果,但田間防效有待於進一步驗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