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tleTech》(戰鬥機甲)是一個虛構的科幻世界,類似《星艦迷航》或是《星戰》系列。《BattleTech》最先出現的是戰爭桌遊,於1984年由FASA公司設計,後來擴展為集合桌遊、卡牌遊戲、電子遊戲、大型遊樂器(VWE)、小說,以及一部動畫劇的系列IP。作者為喬丹・魏斯曼(Jordan Weisman)和羅斯・巴卡克三世(Ross BabcockⅢ),目前喬丹・魏斯曼已經自微軟買回BattleTech電子遊戲著作權,最新的BattleTech遊戲將是一款回合制戰術遊戲,將於2018年4月面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鬥機甲
- 原版名稱:BattleTech
- 其他名稱:暴戰機甲兵
- 開發商:FASA
- 發行日期:1984
- 製作人:Jordan Weisman,Ross BabcockⅢ
- 內容主題:星際戰爭機甲戰鬥
- 最新版本:BattleTech Tactical
基本信息,派系,主要派系(五大家族),次要派系,外圍國度(The Periphery Realms),傭兵團,氏族,改編電子遊戲,《機甲戰士》(MechWarrior)系列,《機甲指揮官》(MechCommander)系列,《機甲先鋒》(MechAssault)系列,其它遊戲,
基本信息
遊戲中模擬了31世紀後的未來戰場,在那時,以核聚變為動力的巨型步行機器人,也就是所謂的戰鬥機甲(BattleMechs),成為戰場的主宰者,搭配坦克、星艦、戰鬥機等載具,並使用諸如雷射、粒子炮(Particle Projection Cannons)、電磁炮(Gauss Rifles)、自動機炮和飛彈等武器。
遊戲的主軸就是戰鬥機甲之間的戰鬥,以及關於戰鬥機甲的種種故事,所以《BattleTech》可以算是一種有著濃重軍事風的科幻世界。
《BattleTech》最早期的版本名叫《BattleDrolds》(‘drold’是機器人的別稱),但由於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和盧卡斯影業(Lucasfilm Ltd.)已經先為‘drold’一字註冊了商標,所以從第二版開始便改名叫《BattleTech》。
《BattleTech》贏得了三次Origins獎,並延伸了許多產品與擴充資料。
最早的戰鬥機甲設計取材自《逾時空要塞》等其它動畫,但由於著作權因素,已經不再使用。
據目前的估計,已經有兩千五百萬人玩過《BattleTech》相關遊戲、或是讀過相關的小說。並至少有一千萬人玩過《BattleTech》的改編遊戲,《機甲戰士》(MechWarrior)系列和《MechWarrior: Dark Age》系列玩具也已經賣破千萬,已知有超過三百款的遊戲與玩具產品被發行,相關的書籍例如核心規則書也是一再的被出版,並有超過五千個由社群製作的相關網頁。
派系
BattleTech的勢力分為內天體(Inner Sphere)和氏族(Clan)兩支。內天體主要由五個繼承國家(the five Successor States)的大家族(the Great Houses)所統治,內天體一直都是《BattleTech》的故事核心。
主要派系(五大家族)
五大家族是內天體最強大、最悠久的勢力,可以追溯到2351年《封地議案》(Feudal Titles)時。五大家族都擁有星際聯盟元首“第一星際領主”的繼承權,卡梅倫家族的血脈被掐斷後,圍繞繼承權發生了4次王位繼承戰爭(Succession War)。
恆星聯邦(Federated Suns)
統治者:達維恩(Davion)家族,以美國為原型。曾通過聯姻與天琴同盟國合併為聯邦合眾國(Federated Commonwealth),後來合眾國重新分裂為太陽聯邦和天琴同盟國。
天龍聯合體(Draconis Combine)
統治者:栗田(Kurita)家族,以日本為原型。
御夫星邦聯Capellan Confederation
統治者:廖(Liao)家族,以中國為原型。
天琴同盟國Lyran Alliance
統治者:史泰納(Steiner)家族,以德國為原型。曾通過聯姻與恆星聯邦合併為聯邦合眾國(Federated Commonwealth),後來合眾國重新分裂為恆星聯邦和天琴同盟國。
自由世界聯盟(Free Worlds League)
統治者:馬里克(Marik)家族
次要派系
羅薩利格王國(Rasalhague Dominion)
由鬼熊占領區和殘存的自由羅薩利格共和國所組成。
統治者:王國理事會(The Dominion Council),政治上由推選出來的王侯領導,軍事上由鬼熊氏的可汗所領導。
通訊之星(ComStar)
是一支強大的半宗教性組織,在星際聯盟結束後控制著Terra星(地球)直到氏族(the Clans)的入侵。通訊之星向來以中立派系自居,但也主掌並壟斷超光速通訊科技,一直到布雷克之道的分裂為止。
布雷克之道(Word of Blake)
布雷克之道是從通訊之星分裂出來的一個組織,在Myndo Waterly死後組成。布雷克之道在公元3058年征服了地球,並在公元3067年發動大型聖戰,聖戰最終導致天體共和國的建立。
聖埃文斯締約國(St. Ives Compact)
是個短命的分裂政府,從御夫星邦聯分裂出來,於第四次王位繼承戰爭(the 4th Succession War)後建立。然而又經過短暫的戰爭後,再度被邦聯統一。
地球霸權(Terran Hegemony)
是第一個跨星球的政府,在星際聯盟垮台後結束。
天體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he Sphere)
於布雷克之道所發動的聖戰中建立,在擊敗了布雷克之道的部隊之後,Devlin Stone控制了從地球到一百二十光年之遙的整個世界。公元3132年,在超脈衝發生器(HyperPulse Generators,HPG,一種跨星系通訊設施)失去作用後,星際間的聯繫瞬間停止,進入了黑暗時代(Dark Age),並導致共和國分裂成數個政體。
外圍國度(The Periphery Realms)
外圍國度為內天體世界的外圍獨立政體統稱,有些政體在星際聯盟出現以前就已經進行殖民了。這些政體有獨立的行星、小規模的商業聯盟以及海盜集團等。這些政體也往往為了繼承國(the Successor States)的權力而彼此鬥爭。
Circinus Federation:海盜王國,在抵抗Marian Hegemony的入侵時為布雷克之道的同盟,但王國隨後在聖戰(Jihad)時被殲滅。
Elysian Fields:在氏族入侵時被征服。
Fiefdom of Randis
Filtvelt Coalition:在布雷克之道發動的聖戰中(也可能是之後),脫離太陽聯邦獨立。
Greater Valkyrate:海盜王國,在3050年的入侵中被氏族征服。
Lothian League:一個小規模的外圍政體,後在3063年被Marian Hegemony征服。
Magistracy of Canopus:一個較大的外圍政體,Capellan Confederation的同盟。
Marian Hegemony:從原本的盜匪王國轉變為小型政體。這是取材自現實中羅馬帝國的發展。
Mica Majority:小規模的(具有大氣層的)殖民地同盟。
Niops Association:小規模的殖民地同盟。
Oberon Confederation:在氏族入侵時被征服。
Outworlds Alliance:和地的與雪鴉氏族合併,並在3060年後改名為Raven Alliance。
Rim Collection:Rim Worlds Republic的殘存政體。
Rim Territories
Taurian Concordat:規模最大的外圍政體,人民有強烈的愛國意識但並不仇視外國人。
Tortuga Dominions:海盜集團。
Circinus Federation:海盜王國,在抵抗Marian Hegemony的入侵時為布雷克之道的同盟,但王國隨後在聖戰(Jihad)時被殲滅。
Elysian Fields:在氏族入侵時被征服。
Fiefdom of Randis
Filtvelt Coalition:在布雷克之道發動的聖戰中(也可能是之後),脫離太陽聯邦獨立。
Greater Valkyrate:海盜王國,在3050年的入侵中被氏族征服。
Lothian League:一個小規模的外圍政體,後在3063年被Marian Hegemony征服。
Magistracy of Canopus:一個較大的外圍政體,Capellan Confederation的同盟。
Marian Hegemony:從原本的盜匪王國轉變為小型政體。這是取材自現實中羅馬帝國的發展。
Mica Majority:小規模的(具有大氣層的)殖民地同盟。
Niops Association:小規模的殖民地同盟。
Oberon Confederation:在氏族入侵時被征服。
Outworlds Alliance:和地的與雪鴉氏族合併,並在3060年後改名為Raven Alliance。
Rim Collection:Rim Worlds Republic的殘存政體。
Rim Territories
Taurian Concordat:規模最大的外圍政體,人民有強烈的愛國意識但並不仇視外國人。
Tortuga Dominions:海盜集團。
傭兵團
內天體世界裡有許多可供僱傭的武裝組織,其中有些相當的有名而且強大,而他們的行動也往往對整個世界歷史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以下為較著名的傭兵公司列表:
Bannson's Raiders:傭兵組織,由富裕又具有野心的商人Jacob Bannson所建立。可能最後併入了廖家族。
龍之怒(Dragon's Fury):天龍聯合體的同盟。在首領Katana Tormark獲得了‘Dieron國主’(Warlord of the Dieron District)的封號之後,併入天龍聯合體。
北風高地人(Northwind Highlanders):原為傭兵組織,後負責共和國的行星防衛。可能最後併入共和國軍隊。
Swordsworn:太陽聯邦的盟友,由領主Governor Aaron Sandoval領導。
靈貓(Spirit Cats):新星貓氏族的盟友。在星群長Kev Rosse遇刺後併入新星貓正規軍。
風暴鐵錘(Stormhammers):天琴同盟國的盟友。
鋼狼(Steel Wolves):狼族的盟友,星群長Anastasia Kerensky在擊敗了Kal Radick之後獲得掌控權。
狼龍騎兵(Wolf's Dragoons):由氏族賤種戰士組成,前往內天體刺探情報的傭兵團,後來叛離氏族為內天體而戰。
艾瑞德尼輕騎(Eridani Light Horse)
凱爾獵犬(Kell Hounds)
灰色死亡聯盟(Grey Death Legion)
Waco遊騎兵(Waco Rangers)
Snord徵募團(Snord's Irregulars,後來的Rhonda徵募團)
第21半人馬槍騎兵(21st Centauri Lancers)
Miller掠奪者(Miller's Marauders,後來的Barber掠奪者IIs)
第12星際衛隊(12th Star Guards)
Dismal Disinherated
艾瑞德尼輕騎(Eridani Light Horse)
凱爾獵犬(Kell Hounds)
灰色死亡聯盟(Grey Death Legion)
Waco遊騎兵(Waco Rangers)
Snord徵募團(Snord's Irregulars,後來的Rhonda徵募團)
第21半人馬槍騎兵(21st Centauri Lancers)
Miller掠奪者(Miller's Marauders,後來的Barber掠奪者IIs)
第12星際衛隊(12th Star Guards)
Dismal Disinherated
氏族
氏族的祖先為亞歷山大·克倫斯基帶著自我流放的星際聯盟防衛軍,並經其子尼古拉斯·克倫斯基重新組織而成。最先他們是為了避免派系鬥爭,隨後氏族開始孕育大量的基因改造戰士,一些氏族在3049年後入侵內天體,而之後仍然留在內天體。
其中一些氏族繼續磨練他們的戰技,並打算進一步攻向地球—也就是前星際聯盟的核心以及人類的發源地。尼古拉斯·克倫斯基為最初的20支氏族命名,雖然經過數世紀後只剩下了16支氏族,氏族們仍然相當敬重當初被給予的名號。
尼古拉斯·克倫斯基用他感到能激勵戰士的猛獸、實體或品質命名最初的氏族。每個名字都能舉出幾個他希望他的戰士會表現出的可貴特點。例如,狼就因它們的狡詐和隱秘而受到讚賞。
最初的20支氏族現在還留下了16支。3支氏族被其它氏族通過試煉和上議院裁決吞併。最後一支氏族被稱為“無名氏族”,他們犯下的罪行被認為十惡不赦,以至於所有提及該氏族的地方都從氏族的官方歷史中抹掉了。以下是最初20支氏族的清單和它們的最初名字。
血靈(Blood Spirit):
這個名字是向恐怖的遷徙內戰期間將800血名戰士團結起來的集體精神表示敬意。
刺蜈蚣(Burrock):
這支氏族以Eden星的土生大型無脊椎生物刺蜈蚣命名。刺蜈蚣能在堅硬的岩石上打穿洞,分泌出一種強力酸性粘液使其能穿過岩石。刺蜈蚣已被恆星蛇氏族吞併。
黑雲蛇(Cloud Cobra):
黑雲蛇引進到Arcadia後很快適應了新環境。它演化成在行星薄霧籠罩的叢林中捕食動物群。
森林狼(Coyote):
這種麥卡提灘(Strana Mechty,俄語“夢幻之地”)的肉食動物源於地球上北美大陸發現的森林狼。也許是由於基因工程的關係,這種森林狼比地球物種更大,也明顯更聰明。
火狒(Fire Mandrill):
這個名字來自一種引入Eden的靈長類動物,戰士們讚美它的侵略性和火紅的毛皮。
鬼熊(Ghost Bear):
這個氏族以居住在麥卡提灘南半球的北極熊為名。它因強壯、狡詐,對家庭的忠貞而受到讚美。屬於守護派的鬼熊氏在戰鬥中也因狡詐和重視戰友情誼聞名。
巨蠍(Goliath Scorpion):
Babylon的大型節肢動物利用致命的毒素殺死獵物,許多早期的定居者都死在這種生物上。它因不惜一死保衛巢穴而受讚揚。
地獄馬(Hell's Horses):
在一次讓馬適應Circe的沙漠生活的基因試驗中,氏族科學家培養了一種擁有難以控制的侵略性的肉食馬。這些原型馬本來是要銷毀掉的,但一個心軟的戰士放了它們,讓它們在沙漠中生活繁衍。這些馬對Circe的許多洞穴有著罕見的迷戀。這個氏族信奉它的好鬥和吃苦耐勞的血統。
冰鷲(Ice Hellion):
儘管這種在Hector雪山成群又狡猾的掠食者捕食過第一批氏族探險者,它還是因優雅輕快的身姿和眩目的白色羽毛而受到讚美。
碧玉鷹(Jade Falcon):
碧玉鷹是一種從地球隼中基因改造,以生活在Eden星叢林的大型鳥類。它有著與眾不同、閃閃發光的鮮綠羽毛和刺耳的啼叫聲。碧玉鷹氏族是十字軍派的老大,第二強氏族,和狼族一直不睦。
貓鼬(Mongoose):
被吞併氏族之一的貓鼬以Shadow行星上發現的柔軟輕巧的肉食動物為名。它潛行並殺死該星球危險的大型毒蟲,這讓它深受氏族喜愛。貓鼬已被煙虎氏吞併。
新星貓(Nova Cat):
這種Dagda的貓科動物在警覺時毛髮會豎起來(像突然爆發的超新星一樣),因此成了這個氏族名字的來源。它的毛髮頂端長有倒刺,裡面的物質對多數生物來說都有毒。新星貓因對危險的警覺反應而受到讚美。
海狐(Sea Fox):
這個氏族的名字來自麥卡提灘淡水海中的肉食海豹。海狐似乎會用咆哮向獵物致敬,然後彎腰,好像在對殺死的獵物表示敬意。海狐被基因強化的鑽石鯊滅絕後,海狐氏也將自己的名字變更為鑽石鯊氏族(Clan Diamond Shark)。
煙虎(Smoke Jaguar):
煙虎是一種自由生活在麥卡提灘叢林的改造型地球美洲虎,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毛皮看上去像淺灰色的煙霧。尼古拉斯·克倫斯基把煙虎抬高成純粹好鬥的典型,引用的證據就是這種動物的兇殘和從獵物上方撲出的習性。
十字軍派中堅的煙虎氏是最為殘暴的氏族,氏族入侵期間曾對海龜灣(Turtle Bay)星的江戶城(Edo city)進行軌道轟炸。新星際聯盟向氏族發動反攻後煙虎氏母星Huntress被攻占,直到偉大的否決(Great Refusal)戰役中煙虎氏可汗歐西斯死於同達維恩王子的戰鬥,標誌著煙虎氏煙消雲散。
雪烏鴉(Snow Raven):
這個氏族名字的靈感源於定居在麥卡提灘南部凍土帶的巨型烏鴉。戰士們尊重這種生物不願浪費凍土帶為它們提供的任何東西,這是一個真正倖存者的符號。
恆星蛇(Star Adder):
恆星蛇是一種經過基因改造、為控制帶病的Crana(一種齧齒動物大小的蟲子)而被放到麥卡提灘北部乾草原的蝮蛇。這種蛇閃閃發光的黑色鱗片上撒落著點點白斑,也許這個理由足以稱它為“恆星蛇”(星際蛇)。不過,它名字的真正來源,是它每晚會直立起來搖擺,回應像北極光這種幾乎不變的恆星現象。
鋼鐵蝰(Steel Viper):
這個氏族名字出自頑強的阿卡迪亞蛇,它會緊緊地纏住它的受害者,然後慢慢分泌出毒液。“鋼鐵”一詞既源於它堅硬的纏繞,也源於一旦完全中毒,受害者就會僵硬起來。
黑寡婦(Widowmaker):
第二個被吞併的氏族是用意外放到Eden星叢林的黑寡婦蜘蛛命名的,在叢林裡它們長成了地球種的三倍大,同時它們的侵略性和毒液的效力也以同樣的比例增加了。
黑寡婦被狼族吞併的戰鬥殺死了觀戰的氏族大汗尼古拉斯·克倫斯基,因而所有黑寡婦戰士都被屠戮。
狼(Wolf):
麥卡提灘之狼儘管幾乎有它們祖先的兩倍大,但仍和地球狼屬同種。狼成群徘徊在南北部大陸上,克倫斯基認為它們是武士精神的縮影。
狼族是守護派的老大,也是最強大的氏族,在決定內天體命運的“圖凱伊德賭局”中是唯一一支完勝通訊衛隊的氏族。否決戰爭(Refusal War)後守護派狼族戰士遷往內天體加入凱爾獵犬,成為流放狼族(Wolves-in-Exile),十字軍派狼族戰士挫敗了碧玉鷹的吞併圖謀後重建了狼族,狼族轉為十字軍派。
狼獾,無名氏族(Wolverine,Not-Named Clan):
狼獾是被引入麥卡提灘的叢林的,在那裡它們興旺起來,大小和兇猛都加強了。它們受到戰士的讚美是由於它們會抵抗任何冒犯領地的入侵者,不管它有多大多強。狼獾氏就是無名氏族,已經被滅絕了。
改編電子遊戲
《BattleTech》已經有幾個較知名的電游系列:
《機甲戰士》(MechWarrior)系列
台灣譯作:《機甲爭霸戰》,為機甲戰鬥模擬遊戲,特色是自己DIY武器配置。
《機甲戰士》(1989)By Dynamix/Activision 除了DOS平台外,在SFC平台以《機甲戰士:武裝機器人戰記》(Battletech バトルテック,番號8223、8447)為名發行。
《機甲戰士2: 31世紀之戰》(1995)By Activision
《機甲戰士2: 鬼熊氏遺產》(1995)By Activision資料片
《機甲戰士2: 僱傭兵》(1996)By Activision
《機甲戰士2: Titanium Trilogy》(三部曲合集與3D加速版)(1998)
《機甲戰士3》(1999)By FASA/Microprose
《機甲戰士3: 海盜之月》(1999)By FASA/Microprose 資料片
《機甲戰士4: 復仇》(2000)By FASA/Microsoft
《機甲戰士4: 黑騎士》(2001)By FASA/Microsoft 資料片
《機甲戰士4: 內天體包》(2002)By FASA/Microsoft 擴展包,添加了4種內天體機甲。
《機甲戰士4: 氏族包》(2002)By FASA/Microsoft 擴展包,添加了4種氏族機甲。
《機甲戰士4: 僱傭兵》(2002)By FASA/Microsoft
《機甲戰士5》(2009)By Microsoft 該項目已被砍。
《機甲戰士OL》(2013)By Microsoft 線上遊戲,模式類似《坦克世界》。
《機甲指揮官》(MechCommander)系列
台灣譯作:《鋼彈司令》。顧名思義,為指揮機甲戰鬥的即時戰術指揮RTT遊戲。
《機甲指揮官》(1998)By Microprose,第三波代理,名為《裝甲指揮官》。
《機甲指揮官黃金版》(1999)By Microprose 包含了原版亞瑟港戰役和新的氏族太空戰役。
《機甲指揮官2》(2001)By Microsoft
《機甲先鋒》(MechAssault)系列
台灣譯作:《機甲先鋒》。發行在Xbox平台上的動作遊戲。
《機甲先鋒》(2002)By Microsoft
《機甲先鋒2: 孤狼》(2004)By Microsoft
其它遊戲
《BattleTech:新月鷹的開端》(1988)(BattleTech: The Crescent Hawk's Inception)By Westwood/Infocom
《BattleTech:新月鷹的復仇》(1990)(BattleTech: The Crescent Hawk's Revenge)By Westwood/Infocom
《機甲戰士 3050》(1995)SFC/MD 以BattleTech為背景的機甲射擊遊戲。
《BattleTech 3025》 (2001) By EA MMO版本的機甲戰士,放出Beta版後被砍。
《機甲戰士:當世傳奇》(MechWarrior: Living Legends)By Wandering Samurai 基於Cry2引擎的愛好者作品,MMO射擊對戰遊戲。
《BattleTech》(2018)By HarebrainedSchemes 回合制戰術指揮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