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9轟炸機

B-29轟炸機

B-29轟炸機(英文:B-29 Bomber,綽號:Superfortress,譯文:超級空中堡壘),是美國一型螺旋槳型戰略轟炸機。

B-29轟炸機為平直翼四發氣動布局,其命名延續自B-17轟炸機,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主力轟炸機,也是當時各國空軍中最大型的飛機。該機主要用於執行戰略轟炸和遠程轟炸任務,還可以作反潛、偵察和空中加油機使用,其運用了當時的先進技術,諸如座艙增壓、前三點式起落架、高翼載和遙控機槍炮塔等,被譽為“超級空中堡壘”。

B-29轟炸機由美國波音公司於1940年開始研製,1942年9月21日首飛,1945年8月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了核子彈,二戰後在美國空軍繼續服役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20世紀60年代早期全部退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B-29轟炸機
  • 外文名:B-29 Bomber 
  • 前型/級:B-17轟炸機和B-24轟炸機
  • 次型/級B-36轟炸機
  • 研製單位:美國波音公司 
  • 研製時間:1940年至1942年
  • 服役時間:1943年
  • 國家美國
  • 首飛時間:1942年9月21日 
  • 機型:戰略轟炸機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總體設計,氣動結構,動力系統,武器系統,航電系統,性能數據,服役動態,衍生型號,系列型號,改型型號,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1934年,美國波音公司提出了Model316轟炸機方案,該方案自XB-15方案發展而來。Model316方案將飛機下單翼布局改為上單翼布局,並採用先進的前三點起落架。鑒於XB-15的動力嚴重不足,Model316計畫採用尚在設計階段的4台賴特十八缸氣冷星型發動機,軍用型號B-20,但後被軍方取消。
1938年3月,波音根據陸軍航空隊的需求,又推出了Model322方案,其基本上是B-17轟炸機的改進型,具有增壓艙和前三點式起落架。但由於此時陸軍缺乏啟動該方案的資金,波音決定自籌資金繼續發展該項目。
1938末,波音公司進一步提出了Model333A方案,該方案安裝四具艾利森V-1710直列12缸液冷發動機。因為轟炸機需要在高空打開炸彈艙投彈,波音決定只在駕駛艙和機身中段有人員的部位設定氣密增壓座艙(採用全增壓直通艙與實際不符),形成前後獨立的增壓艙,增壓艙之間由通過炸彈艙上方的氣密通道相連,機組可以通承永甩過管道達到另一個氣密艙(波音之後所有的遠程轟炸機均採用了此設計)。
1939年2月,由於艾利森發動機高空性能太差,波音改用普惠或賴特新設計的氣冷星形發動機,形成了新的Model333B方案轟炸機。該方案重23668千克,在6000米高度最大時速585千米。
1939年3月,波音又提出了Model334方案,飛機翼展延長到36.57米,航程達到7240千米,發動機艙設計成埋入主翼中,為給尾炮手提供良好的射界採用了雙垂尾設計。
1939年7月,波音在其Model334A方案中,將埋入式發動機艙又改回到常規形式,雙垂尾改為單垂尾,採用賴特R-3350發動機,並使用大長寬比翼展41.15米的機翼。

建造沿革

1939年8月,波音又正式啟動了由Model334A進一步改進的Model341方案,其特點是具有翼展37.873米的大長寬比機翼,高升阻比翼剖面,在7620米高度時最大時速651.6千米,採用4台普惠R-2800發動機,重量 8860千克,裝載9072千克炸彈時最大航程達到11263千米。
B-29轟炸機
保存完好的B-29
1940年1月,美國陸軍公布了“超級轟求企幾炸機”項目相關R-40B數據檔案和XC-218設計規範的最基本內容,其設計標準為:最高時速643千米,最大航程8580千米,並要求裝載9072千克炸彈時作閥白戰頸戰半徑能達到最大航程的一半。根據英國提供的歐洲空戰的經驗教訓,官方規範又在四月進行修正,提出加強自衛武器和裝甲,並增加了自封油箱。實際上波音之前的Model334A方案的許多性能指標與陸軍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且波音在此之前已經啟動了由Model334A進一步改進的Model341方案。之後波音為了達到R-40B數據檔案的要求,在Model341方案的基礎上,將其修改為新的Model345方案,該方案乘員艙全部採用增壓設計,使用賴特R-3350發動機取代了原Model341方案的R-2800發動機,此時機組採用十二人制,前三點雙輪起落架,主起落架收入發動機艙,裝備4座炮塔作為自衛武器,每座炮塔有兩挺12.7毫米機槍,尾炮塔除了兩挺12.7毫米機槍外還裝備一門20毫米機炮。
1940年5月11日,波音將Model345方案正式提交給陸軍,陸軍於6月17日給與波音一筆撥翻堡譽款進行附加的風洞測試,並於6月27日又追加一筆撥款。
1940年6月27日,美國陸軍與四家飛機製造商簽訂“超級轟炸機”預研契約,並按優先順序賦予波音XB-29的型號,洛克希德和道格拉斯公司在細節設計沒有完成之前就退出。
1940年8月24日,美國陸軍訂購了兩架XB-29原型機和一架靜態棄芝測試機,作為第一架XB-29的備用機。美國陸軍與11月下旬考察了全尺寸模型,並於12月14日增購了第三架原型機以加快研製進度。
1941年5月,波音開始建造第二架全尺寸樣機。由於戰爭威脅,B-29計畫更加緊急,在XB-29原型機還未完工的情況下,航空軍又訂購了14架YB-29服役測試機。
1941年5月17日,美國陸軍決定在政府租給波音的堪薩斯州威奇塔工廠生產首批250架B-29轟炸機,生產契約總金額為30億美元(當時幣值)。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捲入戰紋譽白爭。
1942年2月,鞏厚禁章在B-29轟炸機原型機還沒試飛的情況下,美國陸軍就將B-29的定購數量提高到500架,3月份又增加到1000架。為擴大產能、滿足裝備需求,美國陸軍同時指定貝爾、北美飛機和通用汽車三家公司的新建飛機製造廠,按波音公司的許可證生產B-29轟炸機。
1942年9月21日,首架XB-29(41-0002)在波音機場由試飛員愛德蒙.T.“埃迪”艾倫進行了首飛,而此前,陸航已經訂購了1664架B-29。首架XB-29作為測試機一直留在波音公司。
1943年2月,B-29轟炸機2號樣機試飛時一個發動機熄火,由於駕駛員處理不當,飛機降落時機翼碰到了機場樓房,最後飛機起火燒毀,最初認為發動機出了故障。
1943年6月,B-29轟炸機第三架原型機飛上天空。
1943年9月,波音威奇塔工廠生產出了第一架B-29,隨後是1944年2月的貝爾馬麗埃塔工廠,在1944年中期,馬丁奧馬哈工廠也交付了第一架B-29。(BW指波音威奇塔工廠,BA指貝爾馬麗埃塔工廠)其主要生產型號是B-29,一共生產了2513架。其中波音的威奇塔工廠生產了1620架,馬丁的奧馬哈工廠生產了536架,貝爾的馬麗埃塔工廠生產了357架。美國總計製造B-29轟炸機約3970架。
型號
數量
B-29
2513
B-29A
1119
B-29B
311
B-29C
未投產
B-29D
B-50A

服役歷程

1944年8月9日,美軍奪取了整個馬里亞納群島後,為B-29取得了飛行基地,之後一直到1945年6月底期間的“馬里亞納行動”中,B-29共進行了25500架次的出擊,投放了150000噸的炸彈和燃燒彈,B-29損失371架。
B-29轟炸機
B-29投彈
1944年底,由於事故、敵防空火力、以及日機攻擊成都前進基地所造成的B-29損失達147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太平洋戰區的大部份B-29轉而執行救援任務,為在日本、中國、朝鮮境內的數以萬計的盟軍戰俘空投衣食,1066架B-29執行了約900次空投任務,154個集中營約63500名戰俘獲得了4470噸救援物資,但在拯救行動中也損失了8架B-29和77名人員。
1945年9月,二戰結束後,美國陸軍航空軍撤銷了戰時簽訂的多達5092架的B-29訂單,但允許B-29以低速繼續生產,到1946年停產。B-29轟炸機各種型號共生產了約3974架。在二戰期間被擊落(包括因事故而墜落的在內)512架,被擊傷累計達2707架,被擊斃的機組人員達2982人。空襲日本的B-29轟炸機累計參戰34790架次,投下的炸彈和燃燒彈合計達170000噸以上。
二戰結束後,由於具有戰略價值,剩餘的B-29大量被封存,繼續飛行的B-29則進入了新成立的美國空軍服役,到1947年,由於軍備的急劇削減,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僅擁有6個B-29大隊,其中只有509大隊具有核轟炸能力。
1950年,B-29被重新定位成“中型”轟炸機,遠程戰略轟炸任務移交給了B-36和B-50。此時美國空軍只裝備了1787架B-29和162架RB-29偵察機,其餘的都被封存。
1950年,英國為解決缺乏遠程轟炸機的問題,向美國租借了87架B-29,英國皇家空軍將其命名為波音華盛頓MK.I,大多數的B-29在1955年都歸還給美國空軍,但其中兩架移交給澳大利亞空軍。
1953年7月27日,韓戰結束時,B-29共進行了超過21000架次的出擊,投下了151500噸的炸彈,有34架B-29在戰鬥中損失,其中16架被戰鬥機擊落,4架被高炮擊落,14架由於其它原因損失。
1954年,美國空軍的B-29被噴氣式的B-47所取代,KB-29M和KB-29P加油機到1957為止全被KC-97取代。但是一些經過改裝用於執行特殊任務的B-29可以繼續服役多年。
1960年6月21日,最後一架B-29從美國空軍退役。
1995年,二戰中首次空投核子彈的B-29“艾諾拉·蓋”號的機身首次在華盛頓特區的國立航空博物館中展出,紀念人類首次投下核子彈50周年。投下第二顆核子彈的“伯克之車”號退役後一直在俄亥俄州代頓市萊特-帕特森空軍基地的美國空軍博物館展出。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B-29轟炸機提高了機身的流線形,同時放棄了機身設計的其他功能以增大裝彈量。為了適應高空飛行,各艙室都採用了密封加壓方案。B-29轟炸機為了降低機身被炮彈擊中的機率,機身設計採用了正圓斷面以減少機身表面積,防止一旦中彈導致加壓系統失效。但隨之帶來的缺點是使得機身較細,前後艙的連線通道過窄,妨礙了機組人員的自由活動。B-29轟炸機設計選定了加大炸彈艙,適當縮小座艙的方案,但同時也適當地改善了座艙的舒適性。
B-29轟炸機
B-29轟炸機三視圖
B-29轟炸機機組典型的編制為11名,在戰爭後期有時由於增加兩名操作雷達和電子對抗裝置的雷達/無線電報員,機組增加到13名。一般為12名,包括正副駕駛、領航員、投彈手、機械師、無線電報員、雷達操作員和五個炮手。

氣動結構

B-29轟炸機採用中單翼常規氣動布局,前三點可收放式起落架,密封座艙,機身背上和機腹及尾部有5個遙控炮塔。B-29轟炸機整個飛機為全金屬結構,只有操縱翼面採用布蒙皮,每個起落架配備雙輪,尾部有一個可伸縮的緩衝器,在飛機進行大迎角著陸和起飛保護尾部
B-29轟炸機主翼為大展弦比平直機翼,每側主翼有兩個發動機艙,採用單垂尾及倒T型水平尾翼。。B-29為了降低翼載荷,沒有採用擴大機翼面積的方法,而是在機翼後緣設定了一組富勒襟翼,放下時,可提高升力係數,使機翼面積增大約20%。
B-29轟炸機投彈手與投彈瞄準具和射擊瞄準具一起被安置在機鼻最前方,正副駕駛並排坐投彈手後面,周圍有防彈鋼板和防彈玻璃的保護;機械師、無線電報員和領航員緊挨著駕駛艙後。後段的增壓艙是四個炮手和雷達操作員的位置,都有裝甲隔板保護;尾炮手坐在尾部單獨的增壓艙中,只有在非增壓飛行時才能進出尾部小艙。

動力系統

B-29轟炸機的發動機是全新設計的賴特R-3350系列十八缸氣冷星型發動機,為了增強高空性能,R-3350系列發動機配備有兩個通用電氣B-11渦輪增壓器而不是通常發動機的一個,增壓器為電子系統自動調節。原型機安裝直徑5.18米的三葉螺旋槳,由減速比為100:35的減速機驅動,B-29轟炸機量產型安裝的是直徑5.05米的4葉變距螺旋槳。B-29轟炸機的發動機艙在外形設計上盡力減少空氣阻力,將滑油散熱器和增壓器中間冷卻器的進氣口設定在發動機進氣口下,減少迎風面積。
B-29轟炸機
賴特R-3350-23超級增壓星形發動機
B-29轟炸機機翼外段內部設定了14個油箱,內段8個,另外在彈艙內可以加裝4個油罐,總容積3萬升。在B-29生產初期,又在機翼中段增加了四個油箱,總燃料容量增加到3.5萬升。
由波音威奇塔工廠生產的B-29轟炸機從第25批次起加入了中翼段油箱,由貝爾馬麗埃塔工廠生產的B-29轟炸機則從第5批次開始引入,而馬丁奧馬哈工廠的B-29轟炸機由於投產較晚,一開始生產時就具備中翼段油箱。波音從第50批次開始安裝R-3350-41發動機,馬丁和貝爾則從第20批次開始安裝該發動機,R-3350-41在散熱方面有所改進,具備進氣口導流板和交叉油路管道設計。

武器系統

B-29轟炸機的作戰飛行高度通常接近萬米,外界氣溫為零下50度,再加上全增壓乘員艙設計,無法使用人操炮塔,所以採用了遙控炮塔系統。其原型機機身上一共安裝了5個炮塔,機身背部前後各一個,腹部前後各一個,最後一個是尾炮塔,每個炮塔裝備12.7毫米機槍兩挺,共10挺,早期型號的尾炮塔設有一門20毫米機炮,帶彈100發。通過總結早期的作戰經驗,B-29加強了自衛火力,從第40批次開始,將機背前炮塔的機槍增加到4挺,總共變為12挺12.7毫米機槍,每挺攜彈1000發。
B-29轟炸機的炮手通過操作計算機化的瞄準具進行遙控射擊,其中機身背部前炮塔通常由投彈手操縱,後炮塔中炮手操縱,腹部前後炮塔由兩側炮手操縱,並且會根據實際戰鬥情況進行調整。除了尾炮手外,所有炮手都可以同時操縱兩個炮塔指向一個目標。由於中炮手的位置較高,通過頂部氣泡觀察窗觀察,對作戰勢態有很好的全局視野,因此成為中央火控炮手。他可以通過主火控面板來分配炮塔,例如在需要時可以將四個機身炮塔都分配到一側,集中火力打擊敵人。
B-29的炸彈艙分成前後兩個,機腹有前後兩個炸彈艙,投彈由一個電動投彈器控制投放順序,使炸彈交替釋放以保持飛機重心,最大短程低空任務載彈量9072千克。

航電系統

B-29轟炸機安裝有菲歌公司的AN/APN-4羅蘭遠程導航系統,二戰後期更換成RCA公司AN/APN-9。還有AN/APQ-13,X波段轟炸雷達,該雷達由貝爾電話實驗室和麻省理工學院輻射實驗室共同研製,並由貝爾電話的代工工廠西部電氣製造。在B-29的兩個炸彈艙之間機腹部位安裝了AN/APQ-13的可收放天線罩,呈半球形,直徑76.2厘米,在天線放下時突出機身60厘米。戰爭後期該系統被同為貝爾和麻省理工學院研製的AN/APQ-7“鷹”X波段搜尋轟炸雷達所取代。“鷹”雷達的天線安裝在機身前下方的一個流線型雷達罩中。

性能數據

基本參數(B-29型)
乘員
11人
機長
30.18米
翼展
43.05米
機高
8.46米
機翼面積
161.27平方米
整體空重
33793千克
54432千克(正常起飛)
最大起飛重量
61236千克
參考性能
最大飛行速度
574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
10241米
最大航程
5663千米
9010千米(轉場)
作戰半徑
2574~2896千米
爬升率
274米/分
動力裝置
發動機
4台賴特R-3350-23發動機(後依次更換為R-3350-41和R-3350-57發動機)
推力
2200馬力/台
武器系統
載彈量
最大9072千克炸彈(短程低空任務)
機炮
12挺12.7毫米機槍
1門20毫米機炮(後取消)

服役動態

1944年4月26日,中緬印戰場的B-29首次與敵人遭遇。在一次飛往中國運送燃料任務中遭遇日本六架Ki-43隼式戰鬥機的攻擊,最後敵機被擊退,但一名乘員受傷。
B-29轟炸機
1951年,韓戰中的B-29轟炸機
1944年6月5日,B-29轟炸機開始對日本在泰國的鐵路設施實施轟炸。6月15日B-29轟炸了九州的帝國鋼鐵廠。在參與行動的68架轟炸機中,只有47架B-29轟炸了預定目標,有10架B-29轟炸機因為機械故障未能參加轟炸, 7架B-29轟炸機轟炸了次要目標,1架B-29轟炸機被擊落,5架因為機械故障墜毀。
1944年7月7日,18架B-29轟炸了佐世保、長崎、大村和八幡的目標,但戰果未達到預期。7月9日,72架B-29轟炸了中國境內日本占據的鞍山鋼鐵廠,有一架在起飛時失事,11架由於機械故障而返航,此次轟炸共損失了四架飛機。
1944年8月10~11日夜,56架B-29從錫蘭(現斯里蘭卡)的英國航空基地起飛轟炸蘇門答臘(現印尼境內)港的儲油基地,其中部分B-29在蘇門答臘牟錫河中布了水雷。
1944年8月20日,B-29轟炸機在空中遭遇日本戰鬥機,一架日本飛燕戰鬥機撞擊擊落了一架B-29。日本陸軍航空隊決定用堅固耐用的飛燕戰機專門進行撞擊戰術。
1944年10月至1945年1月,B-29轟炸機襲擊了日本的飛機發動機、零件和裝配廠。
1944年11月24日,111架B-29對日本本土進行了第一次轟炸,攻擊了東京郊區的一個飛機發動機工廠。但只有24架B-29轟炸了預定目標,有64枚炸彈落在碼頭和市區,B-29被擊落一架。
1945年,美軍攻克硫磺島以後,從塞班和提尼安基地起飛的進行白天轟炸的由300~700架B-29組成的轟炸機群開始得到從硫磺島起飛的P-51戰鬥機的掩護。
1945年3月9日至10日晚,334架B-29轟炸機襲擊了東京,共投下了2000噸炸彈。
1945年日本時間8月6日早上8點15分,美國陸軍航空軍第509混合飛行大隊的B-29轟炸機“艾諾拉·蓋(Enola Gay)”號於廣島上空擲下核子彈。
1945年8月9日,B-29轟炸機“伯克之車”號載著核子彈飛向小倉兵工廠,但由於受前一天轟炸八幡所產生的煙霧籠罩的影響,投彈手在三次通過時都無法找到目標瞄準,最終飛機轉向飛往備選目標長崎,而長崎上空也有雲層覆蓋,但B-29第二次通過目標時,投彈手在兩塊雲之間的縫隙中發現了目標,於上午11點整投放了核子彈。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隨後駐關島安德森機場的22架B-29被調往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準備執行對南韓軍前線和三八線之間的轟炸任務。
1950年6月28日,B-29開始轟炸朝鮮目標,6月29日B-29轟炸了朝鮮境內的機場。
1952年9月20日,一架在上海執行偵察任務的B-29被中國空軍擊落於長江口。

衍生型號

系列型號

YB-29
該型為波音公司的威奇塔工廠生產的14架服役測試機,首架YB-29在1943年4月15日下線,1943年6月26日試飛成功。
B-29轟炸機
YB-29
YB-29裝備4台改進型R-3350-21發動機,三葉螺旋槳。在服役測試階段,XB-29和YB-29使用的三葉螺旋槳更換成4葉螺旋槳。第一架YB-29被送往通用汽車安裝液冷的艾利森V-3420發動機並進行試飛,後來重定型號為XB-39。
B-29A
該型由波音蘭頓工廠生產,共製造75批次總計1119架。
B-29A裝備4台R-3350-57發動機,其外形與B-29基本相同,但採用的傳統機翼結構,機翼中段安裝在機身內,兩端伸出機身並與兩側機翼構件剛性連線,以降低生產和裝配難度,此外B-29A的非承力外翼段增加了30厘米。
B-29A從第20批次開始取消了尾部20毫米炮,並且在機背前炮塔增加一對12.7毫米機槍。在一些後期型B-29A上還測試過改進的發動機艙,中間冷卻器後移。一些B-29A配備有氣動彈艙門,將原來7秒關閉時間縮短至1秒。到1945年初,所有後續製造的B-29轟炸機都採用了氣動彈艙門。
B-29B
該型是貝爾馬麗埃塔工廠專門生產的減重型號。根據在日本上空的作戰經驗,部隊要求生產一種只保留尾部自衛火力的B-29,以減輕自重,增載入彈量。B-29B的尾部安裝了新型AN/APG-15B雷達,可以探測到逼近的敵機並控制尾部機槍射擊。去除了所有的炮塔和通用電氣的火控系統後,B-29B的最大時速在7620米時增加到586千米,適合執行炸了就跑的無護航轟炸和照相偵察任務,部份節省下來的重量也可用於增載入彈量上。
B-29轟炸機
B-29A
1945年1月到9月,貝爾馬麗埃塔工廠共製造了311架B-29B,其中大部份都在當年進入馬里亞納的第315轟炸機聯隊服役。
B-29C
該型是B-29A的改進型,換裝了改進的R-3350發動機,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陸軍取消了5000架作戰飛機的訂單,因此B-29C並未投產。
B-29D(XB-44/B-50A)
1945年5月首飛,由於B-29的重量使得動力不足。為此,B-29A-5-BN被送到普惠進4台28缸氣冷星型發動機的改裝。R-4360比原發動機體積大許多,為此重新設計了發動機艙,下方有很顯著的滑油散熱器進氣口,這架飛機的型號重新改為XB-44。
B-29轟炸機
B-29B-60-BA(S / N44-84061)
1944年7月,陸軍簽下200架訂單,但是型號又改為B-29D。對日作戰勝利後,有大批飛機訂單被取消,B-29D的訂單也削減到50架。而陸軍航空軍非常想保留這個項目,將其作為B-29的後繼機。1945年12月,B-29D的型號又改為B-50A。
F-13偵察機
二戰期間,美國陸軍航空軍認為B-29可以改裝為超遠程偵察機,因此將一架B-29-BW改裝增加了特殊照相器材,測試成功後從B-29和B-29A生產線上抽出118架用於安裝照相偵察設備,改裝的偵察機型號被統稱為F-13A。所有的F-13A都在大陸航空公司進行改裝,基本上每架飛機在後部乘員艙的後下方都安裝了一組6部照相機,其中3部K-17B、兩部K-22和一部K-18 照相機。
F-13A之後保留了所有的防禦武器,並後彈艙內安裝了半永久性油箱,前彈艙內則可以掛載照相閃光彈或者用以容納附加膠捲或相機。該型機標準的機組編制是11人,其中包括一名照相機械師,負責在飛行中維護和操作照相系統。戰爭結束後,許多的F-13A拆除了除尾部機槍外的自衛武器。1948年,新成立的美國空軍將F-13A的型號重新改為RB-29(B-29改裝)和RB-29A(B-29A改裝),並參與了韓戰。
B-29轟炸機
B-50A
XB-29E
該型是一架用於各種火控系統飛行測試的B-29-45-BW。
B-29F
B-29-BW有6架經過防寒改裝後飛往阿拉斯加進行低溫測試,型號改為B-29F。最後這些飛機都恢復到標準B-29配置。
XB-29G
該型是B-29用於測試早期噴氣發動機的型號,僅一架,機上所有武器被拆除,炸彈艙經過改裝用於容納被測試的發動機,發動機安裝在可伸縮支架上,飛行中將發動機放下進行測試。
XB-29H
該型是一架用於測試各種自衛武器配置的B-29A。
B-29轟炸機
XB-29
YB-29J
B-29一共有6架不同型號/批次,被改裝成YB-29J,主要改進之處是換裝了R-3350燃油噴射發動機,發動機艙外形變化很大。
CB-29K
B-29K這個型號原先分配給安裝了軟管式加油系統的B-29空中加油機,但後來這些加油機型號改為KB-29M,所以空閒的B-29K被賦予了一架專門用於運貨的B-29-BW。
B-29L
該型原先分配給安裝了英國軟管式空中受油系統的B-29轟炸機,但後改為B-29MR。
KB-29M與B-29MR
1948年,美國空軍從英國購買了92套空中加/受油設備並在波音公司的威奇塔工廠為B-29進行改裝。KB-29M加油機在前後彈艙內都安裝了可投棄的油箱,每個容量尾部安裝了軟管,卷架,絞車和燃料泵。每個炸彈艙內安裝了一個單獨的可投棄的油箱,每個容量8700升。油箱接通機上加油系統,其中的燃油可以輸送到受油機上。在B-29MR受油機機尾配備了受油接頭和軟管絞盤。
1948年3月28日,兩架經過改裝的B-29加/受油機演示了系統的可行性,最終美國空軍決定將92架B-29改裝為KB-29M加油機。為了這次改裝,波音在1948年重開了已關閉的威奇塔2號工廠。另外有74架B-29改裝為受油機,最初型號定為B-29L,後來改為B-29MR。
KB-29P
波音公司研發在B-29上加裝硬管式加油系統的KB-29P加油機。KB-29P加油機去掉軟管加油裝置,機尾尾炮塔改為氣泡形觀察窗,機尾下方安裝兩截可伸縮的帶V形小翼的加油桿,加油桿在一定範圍操作使用。受油機機頭上方裝有受油座,空中加油時,KB-29P飛桿式加油機的加油操作員控制加油桿的長度和方位,將其準確插入受油座內,連線完成後就開始加油。不使用時,加油桿收起固定在加油機尾部的支架上。
1950年~1951年間,116架B-29被改裝成KB-29P。1950年3月,首架KB-29P交付給了戰略空軍司令部。一些 KB-29P飛桿式加油機也進行了改裝,在加油桿末端安裝了很短的軟管和浮錨。
YKB-29T
一架KB-29M安裝了三套軟管-浮錨式加油系統,一套系統安裝在尾部,其他兩套安裝在翼尖下的吊艙中,型號重新編為YKB-29T。該機可以同時為3架戰鬥機加油,是戰術空軍司令部的第一架三點加油機。但其速度無法和新式噴氣式戰鬥機匹配,所以只改裝了一架,三點加油系統套用到了日後的KB-50加油機中。
P2B-1S
1947年3月14日,美國海軍獲得了4架B-29-BW轟炸機用以執行遠程搜尋任務,海軍將其重定型號為P2B-1S。其中的一架P2B-1S被改裝成海軍資助的道格拉斯D-558-Ⅱ流星煙火火箭動力高速研究機的載機,命名為“多產的默特爾”號,NACA(NASA前身)編號137,炸彈艙經過徹底改裝以容納D-558-Ⅱ。另有兩架P2B-1在因為彈艙中安裝了附加油箱以增加航程,型號改為P2B-2。
EB-29
二戰結束後,由於B-29寬大的炸彈艙非常適合容納測試飛機,而且不用對機身結構進行大的改造,因此有兩架被改裝成試驗飛機的載機EB-29,這兩架EB-29一架用於投放X-1,另一架則掛載麥克唐納XF-85小鬼寄生戰鬥機。
B-29轟炸機
掛載F-85寄生戰鬥機的EB-29載機
SB-29
戰後有15架B-29被改裝用於空中搜尋救援任務,型號被定為SB-29,綽號“Super Dumbo”。這些飛機能在機腹下直接掛載一個可空投的A-3救生艇,並在起落架與救生艇之間加裝了AN/APQ-13雷達。SB-29除了機腹前炮塔外保留了B-29的全部自衛武器,當有飛機被擊落,SB-29立即前去救援,放下救生艇讓人員自救。
TB-29
用於訓練用途的B-29,最初的任務是為各種各樣的雷達、電子戰設備提供校準。當B-29逐漸被淘汰,這些飛機先是用於人員訓練、再是當作運輸機、接下來是拖靶機,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空軍的對地攻擊訓練中被炸毀。
WB-29
B-29改裝的氣象偵察機,為了蒐集氣象數據,經常要飛入颶風和颱風的風眼中,一部分的WB-29安裝了空氣採樣裝置用於採集核試驗後的空氣樣本。
B-29轟炸機
1954年,53D天氣偵察中隊的WB-29A
B-29測試機
20世紀50年代早期的空中預警機,B-29機身前部安裝了AN/APS-20C雷達,除此之外,還安裝了全套電子戰設備。
一架B-29B被改裝為電視廣播機,綽號“同溫層電視台”,發射天線安裝在機腹前部,接收天線安裝在垂尾上,試驗非常成功。
ERB-29,安裝了電子戰裝備的RB-29。

改型型號

1944年7月29日,B-29-5-BW在轟炸日本設在中國遼寧鞍山境內的昭和鋼鐵廠時被高炮擊中。因飛機無法返回基地而迫降在蘇聯海參崴,隨即被蘇聯扣留。
B-29轟炸機
根據B-29反向測繪研製的蘇聯圖-4轟炸機
1944年8月20日,另一架從成都起飛的B-29A-1-BN在轟炸八幡市時受損飛往蘇聯。途中機組跳傘,飛機墜毀在伯力以東的山區,機組員全被扣留。
1944年11月10日~11日的對九州大村市的夜襲中,B-29受損迫降到海參崴。11月21日,又一架B-29迫降蘇聯,這兩架飛機和機組都被扣留。自此蘇聯有了三架完整的B-29和四個機組。
1945年1月,蘇方安排所有機組人員經德黑蘭返回美國,但扣留了4架B-29轟炸機。1946年11月11日,柏林一家報紙的文章稱蘇聯正在烏拉爾的工廠中仿製B-29。報導中披露了一些蘇聯間諜試圖在美國購買B-29的輪胎、起落架、剎車總成等部件。
1947年8月3日,在莫斯科航空節上,有3架類似B-29的四發轟炸機低空飛過圖西諾機場,最初被西方國家認為是迫降在蘇聯的3架B-29轟炸機,同時還出現了一種外形與B-29相似的運輸機。這些飛機之後被確認,運輸機的型號是圖-70,轟炸機的型號是圖-4。

總體評價

B-29轟炸機改變了人類的戰爭方式,人類有史以來的軍火庫中,沒有一種轟炸機堪與匹敵。二戰中,美軍並未在日本本土登入一兵一卒,卻令日本俯首稱臣。B-29發動的火攻日本和空投核子彈行動,不僅徹底摧毀了日本的戰爭戰爭潛力,也瓦解了日本“一億總玉碎”的抵抗決心。(網易網評
1940年5月11日,波音將Model345方案正式提交給陸軍,陸軍於6月17日給與波音一筆撥款進行附加的風洞測試,並於6月27日又追加一筆撥款。
1940年6月27日,美國陸軍與四家飛機製造商簽訂“超級轟炸機”預研契約,並按優先順序賦予波音XB-29的型號,洛克希德和道格拉斯公司在細節設計沒有完成之前就退出。
1940年8月24日,美國陸軍訂購了兩架XB-29原型機和一架靜態測試機,作為第一架XB-29的備用機。美國陸軍與11月下旬考察了全尺寸模型,並於12月14日增購了第三架原型機以加快研製進度。
1941年5月,波音開始建造第二架全尺寸樣機。由於戰爭威脅,B-29計畫更加緊急,在XB-29原型機還未完工的情況下,航空軍又訂購了14架YB-29服役測試機。
1941年5月17日,美國陸軍決定在政府租給波音的堪薩斯州威奇塔工廠生產首批250架B-29轟炸機,生產契約總金額為30億美元(當時幣值)。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捲入戰爭。
1942年2月,在B-29轟炸機原型機還沒試飛的情況下,美國陸軍就將B-29的定購數量提高到500架,3月份又增加到1000架。為擴大產能、滿足裝備需求,美國陸軍同時指定貝爾、北美飛機和通用汽車三家公司的新建飛機製造廠,按波音公司的許可證生產B-29轟炸機。
1942年9月21日,首架XB-29(41-0002)在波音機場由試飛員愛德蒙.T.“埃迪”艾倫進行了首飛,而此前,陸航已經訂購了1664架B-29。首架XB-29作為測試機一直留在波音公司。
1943年2月,B-29轟炸機2號樣機試飛時一個發動機熄火,由於駕駛員處理不當,飛機降落時機翼碰到了機場樓房,最後飛機起火燒毀,最初認為發動機出了故障。
1943年6月,B-29轟炸機第三架原型機飛上天空。
1943年9月,波音威奇塔工廠生產出了第一架B-29,隨後是1944年2月的貝爾馬麗埃塔工廠,在1944年中期,馬丁奧馬哈工廠也交付了第一架B-29。(BW指波音威奇塔工廠,BA指貝爾馬麗埃塔工廠)其主要生產型號是B-29,一共生產了2513架。其中波音的威奇塔工廠生產了1620架,馬丁的奧馬哈工廠生產了536架,貝爾的馬麗埃塔工廠生產了357架。美國總計製造B-29轟炸機約3970架。
型號
數量
B-29
2513
B-29A
1119
B-29B
311
B-29C
未投產
B-29D
B-50A

服役歷程

1944年8月9日,美軍奪取了整個馬里亞納群島後,為B-29取得了飛行基地,之後一直到1945年6月底期間的“馬里亞納行動”中,B-29共進行了25500架次的出擊,投放了150000噸的炸彈和燃燒彈,B-29損失371架。
B-29轟炸機
B-29投彈
1944年底,由於事故、敵防空火力、以及日機攻擊成都前進基地所造成的B-29損失達147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太平洋戰區的大部份B-29轉而執行救援任務,為在日本、中國、朝鮮境內的數以萬計的盟軍戰俘空投衣食,1066架B-29執行了約900次空投任務,154個集中營約63500名戰俘獲得了4470噸救援物資,但在拯救行動中也損失了8架B-29和77名人員。
1945年9月,二戰結束後,美國陸軍航空軍撤銷了戰時簽訂的多達5092架的B-29訂單,但允許B-29以低速繼續生產,到1946年停產。B-29轟炸機各種型號共生產了約3974架。在二戰期間被擊落(包括因事故而墜落的在內)512架,被擊傷累計達2707架,被擊斃的機組人員達2982人。空襲日本的B-29轟炸機累計參戰34790架次,投下的炸彈和燃燒彈合計達170000噸以上。
二戰結束後,由於具有戰略價值,剩餘的B-29大量被封存,繼續飛行的B-29則進入了新成立的美國空軍服役,到1947年,由於軍備的急劇削減,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僅擁有6個B-29大隊,其中只有509大隊具有核轟炸能力。
1950年,B-29被重新定位成“中型”轟炸機,遠程戰略轟炸任務移交給了B-36和B-50。此時美國空軍只裝備了1787架B-29和162架RB-29偵察機,其餘的都被封存。
1950年,英國為解決缺乏遠程轟炸機的問題,向美國租借了87架B-29,英國皇家空軍將其命名為波音華盛頓MK.I,大多數的B-29在1955年都歸還給美國空軍,但其中兩架移交給澳大利亞空軍。
1953年7月27日,韓戰結束時,B-29共進行了超過21000架次的出擊,投下了151500噸的炸彈,有34架B-29在戰鬥中損失,其中16架被戰鬥機擊落,4架被高炮擊落,14架由於其它原因損失。
1954年,美國空軍的B-29被噴氣式的B-47所取代,KB-29M和KB-29P加油機到1957為止全被KC-97取代。但是一些經過改裝用於執行特殊任務的B-29可以繼續服役多年。
1960年6月21日,最後一架B-29從美國空軍退役。
1995年,二戰中首次空投核子彈的B-29“艾諾拉·蓋”號的機身首次在華盛頓特區的國立航空博物館中展出,紀念人類首次投下核子彈50周年。投下第二顆核子彈的“伯克之車”號退役後一直在俄亥俄州代頓市萊特-帕特森空軍基地的美國空軍博物館展出。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B-29轟炸機提高了機身的流線形,同時放棄了機身設計的其他功能以增大裝彈量。為了適應高空飛行,各艙室都採用了密封加壓方案。B-29轟炸機為了降低機身被炮彈擊中的機率,機身設計採用了正圓斷面以減少機身表面積,防止一旦中彈導致加壓系統失效。但隨之帶來的缺點是使得機身較細,前後艙的連線通道過窄,妨礙了機組人員的自由活動。B-29轟炸機設計選定了加大炸彈艙,適當縮小座艙的方案,但同時也適當地改善了座艙的舒適性。
B-29轟炸機
B-29轟炸機三視圖
B-29轟炸機機組典型的編制為11名,在戰爭後期有時由於增加兩名操作雷達和電子對抗裝置的雷達/無線電報員,機組增加到13名。一般為12名,包括正副駕駛、領航員、投彈手、機械師、無線電報員、雷達操作員和五個炮手。

氣動結構

B-29轟炸機採用中單翼常規氣動布局,前三點可收放式起落架,密封座艙,機身背上和機腹及尾部有5個遙控炮塔。B-29轟炸機整個飛機為全金屬結構,只有操縱翼面採用布蒙皮,每個起落架配備雙輪,尾部有一個可伸縮的緩衝器,在飛機進行大迎角著陸和起飛保護尾部
B-29轟炸機主翼為大展弦比平直機翼,每側主翼有兩個發動機艙,採用單垂尾及倒T型水平尾翼。。B-29為了降低翼載荷,沒有採用擴大機翼面積的方法,而是在機翼後緣設定了一組富勒襟翼,放下時,可提高升力係數,使機翼面積增大約20%。
B-29轟炸機投彈手與投彈瞄準具和射擊瞄準具一起被安置在機鼻最前方,正副駕駛並排坐投彈手後面,周圍有防彈鋼板和防彈玻璃的保護;機械師、無線電報員和領航員緊挨著駕駛艙後。後段的增壓艙是四個炮手和雷達操作員的位置,都有裝甲隔板保護;尾炮手坐在尾部單獨的增壓艙中,只有在非增壓飛行時才能進出尾部小艙。

動力系統

B-29轟炸機的發動機是全新設計的賴特R-3350系列十八缸氣冷星型發動機,為了增強高空性能,R-3350系列發動機配備有兩個通用電氣B-11渦輪增壓器而不是通常發動機的一個,增壓器為電子系統自動調節。原型機安裝直徑5.18米的三葉螺旋槳,由減速比為100:35的減速機驅動,B-29轟炸機量產型安裝的是直徑5.05米的4葉變距螺旋槳。B-29轟炸機的發動機艙在外形設計上盡力減少空氣阻力,將滑油散熱器和增壓器中間冷卻器的進氣口設定在發動機進氣口下,減少迎風面積。
B-29轟炸機
賴特R-3350-23超級增壓星形發動機
B-29轟炸機機翼外段內部設定了14個油箱,內段8個,另外在彈艙內可以加裝4個油罐,總容積3萬升。在B-29生產初期,又在機翼中段增加了四個油箱,總燃料容量增加到3.5萬升。
由波音威奇塔工廠生產的B-29轟炸機從第25批次起加入了中翼段油箱,由貝爾馬麗埃塔工廠生產的B-29轟炸機則從第5批次開始引入,而馬丁奧馬哈工廠的B-29轟炸機由於投產較晚,一開始生產時就具備中翼段油箱。波音從第50批次開始安裝R-3350-41發動機,馬丁和貝爾則從第20批次開始安裝該發動機,R-3350-41在散熱方面有所改進,具備進氣口導流板和交叉油路管道設計。

武器系統

B-29轟炸機的作戰飛行高度通常接近萬米,外界氣溫為零下50度,再加上全增壓乘員艙設計,無法使用人操炮塔,所以採用了遙控炮塔系統。其原型機機身上一共安裝了5個炮塔,機身背部前後各一個,腹部前後各一個,最後一個是尾炮塔,每個炮塔裝備12.7毫米機槍兩挺,共10挺,早期型號的尾炮塔設有一門20毫米機炮,帶彈100發。通過總結早期的作戰經驗,B-29加強了自衛火力,從第40批次開始,將機背前炮塔的機槍增加到4挺,總共變為12挺12.7毫米機槍,每挺攜彈1000發。
B-29轟炸機的炮手通過操作計算機化的瞄準具進行遙控射擊,其中機身背部前炮塔通常由投彈手操縱,後炮塔中炮手操縱,腹部前後炮塔由兩側炮手操縱,並且會根據實際戰鬥情況進行調整。除了尾炮手外,所有炮手都可以同時操縱兩個炮塔指向一個目標。由於中炮手的位置較高,通過頂部氣泡觀察窗觀察,對作戰勢態有很好的全局視野,因此成為中央火控炮手。他可以通過主火控面板來分配炮塔,例如在需要時可以將四個機身炮塔都分配到一側,集中火力打擊敵人。
B-29的炸彈艙分成前後兩個,機腹有前後兩個炸彈艙,投彈由一個電動投彈器控制投放順序,使炸彈交替釋放以保持飛機重心,最大短程低空任務載彈量9072千克。

航電系統

B-29轟炸機安裝有菲歌公司的AN/APN-4羅蘭遠程導航系統,二戰後期更換成RCA公司AN/APN-9。還有AN/APQ-13,X波段轟炸雷達,該雷達由貝爾電話實驗室和麻省理工學院輻射實驗室共同研製,並由貝爾電話的代工工廠西部電氣製造。在B-29的兩個炸彈艙之間機腹部位安裝了AN/APQ-13的可收放天線罩,呈半球形,直徑76.2厘米,在天線放下時突出機身60厘米。戰爭後期該系統被同為貝爾和麻省理工學院研製的AN/APQ-7“鷹”X波段搜尋轟炸雷達所取代。“鷹”雷達的天線安裝在機身前下方的一個流線型雷達罩中。

性能數據

基本參數(B-29型)
乘員
11人
機長
30.18米
翼展
43.05米
機高
8.46米
機翼面積
161.27平方米
整體空重
33793千克
54432千克(正常起飛)
最大起飛重量
61236千克
參考性能
最大飛行速度
574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
10241米
最大航程
5663千米
9010千米(轉場)
作戰半徑
2574~2896千米
爬升率
274米/分
動力裝置
發動機
4台賴特R-3350-23發動機(後依次更換為R-3350-41和R-3350-57發動機)
推力
2200馬力/台
武器系統
載彈量
最大9072千克炸彈(短程低空任務)
機炮
12挺12.7毫米機槍
1門20毫米機炮(後取消)

服役動態

1944年4月26日,中緬印戰場的B-29首次與敵人遭遇。在一次飛往中國運送燃料任務中遭遇日本六架Ki-43隼式戰鬥機的攻擊,最後敵機被擊退,但一名乘員受傷。
B-29轟炸機
1951年,韓戰中的B-29轟炸機
1944年6月5日,B-29轟炸機開始對日本在泰國的鐵路設施實施轟炸。6月15日B-29轟炸了九州的帝國鋼鐵廠。在參與行動的68架轟炸機中,只有47架B-29轟炸了預定目標,有10架B-29轟炸機因為機械故障未能參加轟炸, 7架B-29轟炸機轟炸了次要目標,1架B-29轟炸機被擊落,5架因為機械故障墜毀。
1944年7月7日,18架B-29轟炸了佐世保、長崎、大村和八幡的目標,但戰果未達到預期。7月9日,72架B-29轟炸了中國境內日本占據的鞍山鋼鐵廠,有一架在起飛時失事,11架由於機械故障而返航,此次轟炸共損失了四架飛機。
1944年8月10~11日夜,56架B-29從錫蘭(現斯里蘭卡)的英國航空基地起飛轟炸蘇門答臘(現印尼境內)港的儲油基地,其中部分B-29在蘇門答臘牟錫河中布了水雷。
1944年8月20日,B-29轟炸機在空中遭遇日本戰鬥機,一架日本飛燕戰鬥機撞擊擊落了一架B-29。日本陸軍航空隊決定用堅固耐用的飛燕戰機專門進行撞擊戰術。
1944年10月至1945年1月,B-29轟炸機襲擊了日本的飛機發動機、零件和裝配廠。
1944年11月24日,111架B-29對日本本土進行了第一次轟炸,攻擊了東京郊區的一個飛機發動機工廠。但只有24架B-29轟炸了預定目標,有64枚炸彈落在碼頭和市區,B-29被擊落一架。
1945年,美軍攻克硫磺島以後,從塞班和提尼安基地起飛的進行白天轟炸的由300~700架B-29組成的轟炸機群開始得到從硫磺島起飛的P-51戰鬥機的掩護。
1945年3月9日至10日晚,334架B-29轟炸機襲擊了東京,共投下了2000噸炸彈。
1945年日本時間8月6日早上8點15分,美國陸軍航空軍第509混合飛行大隊的B-29轟炸機“艾諾拉·蓋(Enola Gay)”號於廣島上空擲下核子彈。
1945年8月9日,B-29轟炸機“伯克之車”號載著核子彈飛向小倉兵工廠,但由於受前一天轟炸八幡所產生的煙霧籠罩的影響,投彈手在三次通過時都無法找到目標瞄準,最終飛機轉向飛往備選目標長崎,而長崎上空也有雲層覆蓋,但B-29第二次通過目標時,投彈手在兩塊雲之間的縫隙中發現了目標,於上午11點整投放了核子彈。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隨後駐關島安德森機場的22架B-29被調往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準備執行對南韓軍前線和三八線之間的轟炸任務。
1950年6月28日,B-29開始轟炸朝鮮目標,6月29日B-29轟炸了朝鮮境內的機場。
1952年9月20日,一架在上海執行偵察任務的B-29被中國空軍擊落於長江口。

衍生型號

系列型號

YB-29
該型為波音公司的威奇塔工廠生產的14架服役測試機,首架YB-29在1943年4月15日下線,1943年6月26日試飛成功。
B-29轟炸機
YB-29
YB-29裝備4台改進型R-3350-21發動機,三葉螺旋槳。在服役測試階段,XB-29和YB-29使用的三葉螺旋槳更換成4葉螺旋槳。第一架YB-29被送往通用汽車安裝液冷的艾利森V-3420發動機並進行試飛,後來重定型號為XB-39。
B-29A
該型由波音蘭頓工廠生產,共製造75批次總計1119架。
B-29A裝備4台R-3350-57發動機,其外形與B-29基本相同,但採用的傳統機翼結構,機翼中段安裝在機身內,兩端伸出機身並與兩側機翼構件剛性連線,以降低生產和裝配難度,此外B-29A的非承力外翼段增加了30厘米。
B-29A從第20批次開始取消了尾部20毫米炮,並且在機背前炮塔增加一對12.7毫米機槍。在一些後期型B-29A上還測試過改進的發動機艙,中間冷卻器後移。一些B-29A配備有氣動彈艙門,將原來7秒關閉時間縮短至1秒。到1945年初,所有後續製造的B-29轟炸機都採用了氣動彈艙門。
B-29B
該型是貝爾馬麗埃塔工廠專門生產的減重型號。根據在日本上空的作戰經驗,部隊要求生產一種只保留尾部自衛火力的B-29,以減輕自重,增載入彈量。B-29B的尾部安裝了新型AN/APG-15B雷達,可以探測到逼近的敵機並控制尾部機槍射擊。去除了所有的炮塔和通用電氣的火控系統後,B-29B的最大時速在7620米時增加到586千米,適合執行炸了就跑的無護航轟炸和照相偵察任務,部份節省下來的重量也可用於增載入彈量上。
B-29轟炸機
B-29A
1945年1月到9月,貝爾馬麗埃塔工廠共製造了311架B-29B,其中大部份都在當年進入馬里亞納的第315轟炸機聯隊服役。
B-29C
該型是B-29A的改進型,換裝了改進的R-3350發動機,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陸軍取消了5000架作戰飛機的訂單,因此B-29C並未投產。
B-29D(XB-44/B-50A)
1945年5月首飛,由於B-29的重量使得動力不足。為此,B-29A-5-BN被送到普惠進4台28缸氣冷星型發動機的改裝。R-4360比原發動機體積大許多,為此重新設計了發動機艙,下方有很顯著的滑油散熱器進氣口,這架飛機的型號重新改為XB-44。
B-29轟炸機
B-29B-60-BA(S / N44-84061)
1944年7月,陸軍簽下200架訂單,但是型號又改為B-29D。對日作戰勝利後,有大批飛機訂單被取消,B-29D的訂單也削減到50架。而陸軍航空軍非常想保留這個項目,將其作為B-29的後繼機。1945年12月,B-29D的型號又改為B-50A。
F-13偵察機
二戰期間,美國陸軍航空軍認為B-29可以改裝為超遠程偵察機,因此將一架B-29-BW改裝增加了特殊照相器材,測試成功後從B-29和B-29A生產線上抽出118架用於安裝照相偵察設備,改裝的偵察機型號被統稱為F-13A。所有的F-13A都在大陸航空公司進行改裝,基本上每架飛機在後部乘員艙的後下方都安裝了一組6部照相機,其中3部K-17B、兩部K-22和一部K-18 照相機。
F-13A之後保留了所有的防禦武器,並後彈艙內安裝了半永久性油箱,前彈艙內則可以掛載照相閃光彈或者用以容納附加膠捲或相機。該型機標準的機組編制是11人,其中包括一名照相機械師,負責在飛行中維護和操作照相系統。戰爭結束後,許多的F-13A拆除了除尾部機槍外的自衛武器。1948年,新成立的美國空軍將F-13A的型號重新改為RB-29(B-29改裝)和RB-29A(B-29A改裝),並參與了韓戰。
B-29轟炸機
B-50A
XB-29E
該型是一架用於各種火控系統飛行測試的B-29-45-BW。
B-29F
B-29-BW有6架經過防寒改裝後飛往阿拉斯加進行低溫測試,型號改為B-29F。最後這些飛機都恢復到標準B-29配置。
XB-29G
該型是B-29用於測試早期噴氣發動機的型號,僅一架,機上所有武器被拆除,炸彈艙經過改裝用於容納被測試的發動機,發動機安裝在可伸縮支架上,飛行中將發動機放下進行測試。
XB-29H
該型是一架用於測試各種自衛武器配置的B-29A。
B-29轟炸機
XB-29
YB-29J
B-29一共有6架不同型號/批次,被改裝成YB-29J,主要改進之處是換裝了R-3350燃油噴射發動機,發動機艙外形變化很大。
CB-29K
B-29K這個型號原先分配給安裝了軟管式加油系統的B-29空中加油機,但後來這些加油機型號改為KB-29M,所以空閒的B-29K被賦予了一架專門用於運貨的B-29-BW。
B-29L
該型原先分配給安裝了英國軟管式空中受油系統的B-29轟炸機,但後改為B-29MR。
KB-29M與B-29MR
1948年,美國空軍從英國購買了92套空中加/受油設備並在波音公司的威奇塔工廠為B-29進行改裝。KB-29M加油機在前後彈艙內都安裝了可投棄的油箱,每個容量尾部安裝了軟管,卷架,絞車和燃料泵。每個炸彈艙內安裝了一個單獨的可投棄的油箱,每個容量8700升。油箱接通機上加油系統,其中的燃油可以輸送到受油機上。在B-29MR受油機機尾配備了受油接頭和軟管絞盤。
1948年3月28日,兩架經過改裝的B-29加/受油機演示了系統的可行性,最終美國空軍決定將92架B-29改裝為KB-29M加油機。為了這次改裝,波音在1948年重開了已關閉的威奇塔2號工廠。另外有74架B-29改裝為受油機,最初型號定為B-29L,後來改為B-29MR。
KB-29P
波音公司研發在B-29上加裝硬管式加油系統的KB-29P加油機。KB-29P加油機去掉軟管加油裝置,機尾尾炮塔改為氣泡形觀察窗,機尾下方安裝兩截可伸縮的帶V形小翼的加油桿,加油桿在一定範圍操作使用。受油機機頭上方裝有受油座,空中加油時,KB-29P飛桿式加油機的加油操作員控制加油桿的長度和方位,將其準確插入受油座內,連線完成後就開始加油。不使用時,加油桿收起固定在加油機尾部的支架上。
1950年~1951年間,116架B-29被改裝成KB-29P。1950年3月,首架KB-29P交付給了戰略空軍司令部。一些 KB-29P飛桿式加油機也進行了改裝,在加油桿末端安裝了很短的軟管和浮錨。
YKB-29T
一架KB-29M安裝了三套軟管-浮錨式加油系統,一套系統安裝在尾部,其他兩套安裝在翼尖下的吊艙中,型號重新編為YKB-29T。該機可以同時為3架戰鬥機加油,是戰術空軍司令部的第一架三點加油機。但其速度無法和新式噴氣式戰鬥機匹配,所以只改裝了一架,三點加油系統套用到了日後的KB-50加油機中。
P2B-1S
1947年3月14日,美國海軍獲得了4架B-29-BW轟炸機用以執行遠程搜尋任務,海軍將其重定型號為P2B-1S。其中的一架P2B-1S被改裝成海軍資助的道格拉斯D-558-Ⅱ流星煙火火箭動力高速研究機的載機,命名為“多產的默特爾”號,NACA(NASA前身)編號137,炸彈艙經過徹底改裝以容納D-558-Ⅱ。另有兩架P2B-1在因為彈艙中安裝了附加油箱以增加航程,型號改為P2B-2。
EB-29
二戰結束後,由於B-29寬大的炸彈艙非常適合容納測試飛機,而且不用對機身結構進行大的改造,因此有兩架被改裝成試驗飛機的載機EB-29,這兩架EB-29一架用於投放X-1,另一架則掛載麥克唐納XF-85小鬼寄生戰鬥機。
B-29轟炸機
掛載F-85寄生戰鬥機的EB-29載機
SB-29
戰後有15架B-29被改裝用於空中搜尋救援任務,型號被定為SB-29,綽號“Super Dumbo”。這些飛機能在機腹下直接掛載一個可空投的A-3救生艇,並在起落架與救生艇之間加裝了AN/APQ-13雷達。SB-29除了機腹前炮塔外保留了B-29的全部自衛武器,當有飛機被擊落,SB-29立即前去救援,放下救生艇讓人員自救。
TB-29
用於訓練用途的B-29,最初的任務是為各種各樣的雷達、電子戰設備提供校準。當B-29逐漸被淘汰,這些飛機先是用於人員訓練、再是當作運輸機、接下來是拖靶機,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空軍的對地攻擊訓練中被炸毀。
WB-29
B-29改裝的氣象偵察機,為了蒐集氣象數據,經常要飛入颶風和颱風的風眼中,一部分的WB-29安裝了空氣採樣裝置用於採集核試驗後的空氣樣本。
B-29轟炸機
1954年,53D天氣偵察中隊的WB-29A
B-29測試機
20世紀50年代早期的空中預警機,B-29機身前部安裝了AN/APS-20C雷達,除此之外,還安裝了全套電子戰設備。
一架B-29B被改裝為電視廣播機,綽號“同溫層電視台”,發射天線安裝在機腹前部,接收天線安裝在垂尾上,試驗非常成功。
ERB-29,安裝了電子戰裝備的RB-29。

改型型號

1944年7月29日,B-29-5-BW在轟炸日本設在中國遼寧鞍山境內的昭和鋼鐵廠時被高炮擊中。因飛機無法返回基地而迫降在蘇聯海參崴,隨即被蘇聯扣留。
B-29轟炸機
根據B-29反向測繪研製的蘇聯圖-4轟炸機
1944年8月20日,另一架從成都起飛的B-29A-1-BN在轟炸八幡市時受損飛往蘇聯。途中機組跳傘,飛機墜毀在伯力以東的山區,機組員全被扣留。
1944年11月10日~11日的對九州大村市的夜襲中,B-29受損迫降到海參崴。11月21日,又一架B-29迫降蘇聯,這兩架飛機和機組都被扣留。自此蘇聯有了三架完整的B-29和四個機組。
1945年1月,蘇方安排所有機組人員經德黑蘭返回美國,但扣留了4架B-29轟炸機。1946年11月11日,柏林一家報紙的文章稱蘇聯正在烏拉爾的工廠中仿製B-29。報導中披露了一些蘇聯間諜試圖在美國購買B-29的輪胎、起落架、剎車總成等部件。
1947年8月3日,在莫斯科航空節上,有3架類似B-29的四發轟炸機低空飛過圖西諾機場,最初被西方國家認為是迫降在蘇聯的3架B-29轟炸機,同時還出現了一種外形與B-29相似的運輸機。這些飛機之後被確認,運輸機的型號是圖-70,轟炸機的型號是圖-4。

總體評價

B-29轟炸機改變了人類的戰爭方式,人類有史以來的軍火庫中,沒有一種轟炸機堪與匹敵。二戰中,美軍並未在日本本土登入一兵一卒,卻令日本俯首稱臣。B-29發動的火攻日本和空投核子彈行動,不僅徹底摧毀了日本的戰爭戰爭潛力,也瓦解了日本“一億總玉碎”的抵抗決心。(網易網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