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母嬰傳播易感性的風險識別與干預策略研究

B肝母嬰傳播易感性的風險識別與干預策略研究

《B肝母嬰傳播易感性的風險識別與干預策略研究》是依託華中科技大學,由杜玉開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B肝母嬰傳播易感性的風險識別與干預策略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杜玉開
  • 依託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我國每年約有200萬新生兒因母嬰傳播而在出生時攜帶HBV,直接影響到出生人口素質。因此,開展B肝母嬰傳播易感性的風險識別及干預策略的研究十分重要和緊迫。為了進一步探討B肝母嬰傳播流行的特點、變化規律及易感性及其關鍵影響因素,本研究擬從生物醫學和社會學相結合的視角,採用現代流行病學、醫學人類學、風險識別、評估和相關統計學方法,探討生物醫學因素(包括病毒和宿主)對B肝母嬰傳播易感性的作用及影響和社會文化生態背景與HBV的生物易感性的內在關係及作用,以及流行和傳播的變異關係;識別、評估生物醫學和社會文化生態因素分別或互動作用對B肝母嬰傳播易感性產生的風險程度。據此,進一步分析生物和社會文化生態因素對B肝母嬰傳播易感性的互動作用及其影響機制,建立風險預測模型。在此基礎上作出干預策略,提出干預模式,以減少新傳染源的形成,其結果對促進社會和諧及社會經濟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結題摘要

B型肝炎病毒(HBV)母嬰傳播是我國B肝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而宮內傳播由於機制未明,難以阻斷,是B肝母嬰傳播途徑中形成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以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期間進入B肝母嬰傳播佇列的706例HBsAg陽性孕婦及其新生兒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內容包括:B肝宮內傳播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相關影響因素識別與評估、遺傳易感性、風險預測模型的構建與評價和B肝母嬰傳播阻斷干預模式的建立。本次研究結果顯示,44例新生兒發生了宮內感染,宮內感染率為6.23%。孕期HBeAg陽性、孕中期和孕晚期HBV DNA陽性是宮內感染的重要風險因素;且隨著孕中期、孕晚期和臍血HBV DNA載量的升高,宮內感染風險不斷增大。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孕期HBeAg陽性(OR = 6.83, 95% CI: 2.87-16.24)是B肝宮內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剖宮產(OR = 0.23, 95% CI: 0.09-0.55)則是B肝宮內感染的獨立保護因素。與母親攜帶CXCL13 rs355687 CC基因型相比,母親攜帶CT基因型有助於降低新生兒宮內感染的發生風險(OR=0.25, 95%CI, 0.08-0.82)。此外,CXCR5 rs3922、HLA-C rs3130542及UBE2L3 rs4821116的基因多態性也可能與HBV宮內傳播易感性有關聯。本研究所建立的logistic回歸、決策樹和BP神經網路模型均提示孕期HBeAg和分娩方式在B肝宮內感染風險預測中起著重要作用;對這三種預測模型比較後發現,BP神經網路模型具有一定的優勢,故此模型可用於今後B肝宮內感染風險的實際預測。本研究結果表明,孕期HBeAg陽性和經陰道分娩的孕婦是發生B肝宮內傳播的高危人群,也是預防新生兒宮內感染的重點對象。因此,在孕期應加強對HBeAg陽性孕婦病毒複製情況的監測,有針對性地給予相應的抗病毒治療,促進HBeAg轉陰。對於經陰道分娩的HBsAg陽性產婦,應當加強對其新生兒後續B肝病毒標誌物的監測,以便儘早明確B肝感染狀況和採取相應的干預措施。然而,由於本研究中新生兒B肝宮內感染例數較少,後續研究中可尋求更多的合作單位,在擴大樣本量進一步了解不同區域、不同民族間B肝母嬰傳播的差異的同時,對本研究發現的B肝宮內感染易感性基因位點進行驗證並開展相應的功能性實驗來揭示其潛在的作用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